王明阳的心理学(王阳明是千古大儒,为什么他当年没有受到重用)_儒家_心学_良知

本文目录

  • 王阳明是千古大儒,为什么他当年没有受到重用
  • 王阳明的心学对后人有什么学习的意义
  • 你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纯正的儒家道统吗
  • 跟着石头来读书之王阳明心学(十一)
  • 王阳明的心学有什么作用
  • 王阳明的水平放到国际上如何,有哪些亘古不变的道理

王阳明是千古大儒,为什么他当年没有受到重用

王阳明是明朝的大思想家,军事家,但是却没有受到重用。可能是与当时的朝政思想不符,也可能是当时其他大臣的排挤,不过正是因为嘉靖皇帝没有重用王阳明,才成就不了后来的王阳明。原因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王阳明的心理学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主流是朱熹的理学思想,王阳明的心理学甚至带有异端的意味。这种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在任何社会都将面临巨大阻力。所谓的异端邪说将从现韩国政府压制到大众的主流。从思想到人,捍卫朱熹的理学会反对心学,进而反对心学的倡导者王阳明。当时,政府内外都有这样的声音。

再次,王阳明虽然积极平反内乱,但在随后的朝廷内讧中,他站在了军事大臣王琼一边,王琼处于弱势地位,这也在朝廷上压制了王阳明。政治团队有时对那些从事政治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一枚棋子可能会升到顶端,而另一枚臭棋子可能会输掉整场比赛。

最后,上述两点并非不可逆转。在封建社会,事情都是皇室事务,有时是皇帝的话。博乐对认识人没有非凡的眼光。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皇帝,他没有认识人的天赋。王阳明只是被任命为南京军事大臣,他没有多少实权,也没有充分发挥王阳明的所有才能。当然也可能是不受重用,才成就了王阳明的心学集大成,名垂青史。

王阳明的心学对后人有什么学习的意义

我国有很多的圣人,被很多的人承认。但是在我看来,我认为我们的圣人就只有几位,孔子算一个,他开创了儒家学说,并且一些观念还符合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孟子也是,孟子的大丈夫观念让我们在天地间顶天立地,威武不能屈。而我最欣赏的人可能就是王阳明,王圣人了。王阳明开创的心学,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法则,在当今那个时代具有超前的意义。在今后在未来也有它的发展途径和发展空间。王阳明的心学揭示了人该怎样活着?人活着为了什么?这些道理,这些亘古不变的话,我们后人要不停地学习,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

一、 王阳明的心学教我们做怎样的人

王阳明在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说他想做天下的第一等事,老师对他说天下的第一等事就是读书科举,然后做官,但是他却对老师说不是这样的,天下的第一大事,就是当一个圣人。他希望用他的思想来让世界更多的人明白一些真正的道理。王阳明教我们做人,让我们做一个圣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而不是只图为了功名利禄去苦苦的挣扎,忘掉了自己的本心与原本价值。我们现在活得很功利,我们只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升得更快,怎么样才能让自己赚得更多?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该做什么事才能对人有益意义,才能算是对得起我们自己。我们要从王阳明的心学中学到做人是为了什么。

二、 王阳明的心学教我们做人的态度

我们现在看钱是钱,看房子是房子,一辈子都是为了钱和房子而奋斗,我们丝毫没有考虑过,万事万物本身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王阳明想从看竹子中,从而得到格物而致知,他从看竹子悟道一些道理,但是他没有,但在龙场他发生了蜕变。他领悟到了事情的真理,从一些微小的事情入手,我们现在就不会,如果我们也能做到这一能,我们就能做到内心格外的平静,波澜不惊,荣辱不惊。我们要从王阳明的心学学会做人的生活态度。

王阳明的心学教我们要知行合一,王阳明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人。他通过自己对一些知识的领悟,从而用到实践之上,他带兵平叛了当时的动乱,最后做到了侯爵的位置,也达到了很多读书人终究他的一生不能达到的地方。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可能会带来更加好的效果,我们学习他的心学就是要学习他的知行合一,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运用到生活中来,将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理解事情所包含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始终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积累。

你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纯正的儒家道统吗

我个人觉得,如果你真的了解王阳明的心理学的话,那么你就不会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正统的儒家道统不得不说,王阳明在年轻的时候,也就是心血未有大成的时候,王阳明主要学习的就是儒家,他也一直秉承着儒家的道德。

程朱理学在他心中是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也是他一直追求的一种信仰。无论是朱熹还是程氏兄弟他们对于儒家正统的那种阐释。都让王扬名如沐春风历史上最有名的格物之志,王阳明格竹其实都表现了王阳明是儒家正统

但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对自己的信仰都会有怀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都会有更正,在不断的成长当中,在不断的受打击当中,在官场的气音当中,王阳明的儒家正统思想也就在慢慢的走上一条与儒家不一样的道路。

如果了解传统文化的人都会知道儒家的传统思想是什么?忠君呢,在传统的儒家文化当中,忠君的这种思想几乎可以说是绵延了几千年而中君也被人们看作是天理的一种正道循环,但是在王阳明的心学创建之后。

我们就会发现王阳明的心学的核心则不是存天理灭人欲,而是纯人欲灭天理,虽说这样说有些过于夸张,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更多的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去遵从传统儒家思想的一脉传承。

而且如果您要是熟悉明史的话,你会发现王阳明的这些徒子徒孙其实对于传统儒家的思想和传承,根本没有那么在乎相徐阶相张居正。这些人在思想上,在行为上,在行动上,或多或少都属于是心学门人。而这些人在主政一方在朝堂上获得大权之后,他们所有的动作几乎都不是在刻意的遵守所谓的儒家道统,而是有更多的知行合一心学的传统核心在里面。

王阳明自己这一生虽然一直是在做明朝的官,也是在给皇帝打工,但是他更多的是追寻自己内心的那份信仰,内心的那份宁静,所谓宁静而致远,其实就是王阳明心学当中的一种境界。

而在这种境界之上更能够看出王阳明的世界观,其实是与儒家的世界观有着截然不同的一种思想上的碰撞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碰撞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同也正是由于王阳明已经脱离了儒家文化的所谓的正道,核心才让王阳明的心学能够流传千年,仍然能够让很多伟人拜王阳明为师,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魅力。

跟着石头来读书之王阳明心学(十一)

《王阳明心学》(11)

有一种力量叫“知行合一”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传习录·上·徐爱录》

      正因为意义世界同时囊括了心与物,内在与外在,所以知和行自然呈现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因为知本身就是一种建构意义世界的行动(知是行的主意),所以动心起念都是行,“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卷下);而行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落实和体现(行是知的功夫),所以这样的行也就等于是知的自然流溢。

      王阳明说起心动念就是“行”,并不意味着“行”就只有起心动念。如果你从未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体现你的价值观,那就意味着你的意义世界不曾建立起来,因而这样的“知”就是“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的;而如果你没有赋予你的存在和世界以自己认同的意义,你的行为就没有意义和目的,因而这样的“行”就是“懵懵懂懂,任意去做”的。简言之,“知”就是内在的行动,“行”就是外化的观念。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根本就找不到没有行动的“知”,也找不到没有观念的“行”。这才是知和行的真实本质,也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

      “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王阳明反对人们将知行分开,就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全息”的意义世界,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在这个浑然一体的世界中,没有内和外的分别,没有心和物的分别,没有部分和整体的分别,当然也没有知和行的分别——一念发动处,便是知的全体,也是行的全体。

      唯其如此,你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全然贯注一种整体性的创造性的力量,并在看似琐碎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间,全然贯注一种超越的神圣的意义。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一个命题,叫做“存在性认知”,和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存在性认知,是指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新的认知能力。马斯洛认为这是一种本质性的认识。他对这种认识的描述是:在认识主体极其热烈、投入的关注下,认识对象作为整体被把握;同时,主体自身的本质也在与对象的融合中更趋完善。这是一种辩证的、整合的认识,又是真正主动、自由、创造性的认识。存在性认知是人在高峰体验中获得的超常认识,同时也是人对存在的本体界的领略。这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和谐统一,是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微妙结合。

      在存在性认知中,“是什么样”与“应当怎么样”已合二为一,没有任何差异和矛盾。感知到的是什么,同时就应该是什么。 “是什么样”就是对本性(天理、良知)的觉知,“应当怎么样”就是为实现本性而采取的行动(存天理、致良知),二者有机统一在“存在性认知”(知行合一)之中。因此,只要懂得了知行合一是什么,也就走在了自我实现的道路上。

王阳明的心学有什么作用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让读者领悟王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即理”、“事上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四句教……的确是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其中还是光明良知、张扬良知的“致良知”和“事上练”让我印象深刻。

良知是镜子,良知是尺度,良知是标准,它能让我们对是非善恶做出判断,它也能在关键时刻让我们做出选择。读王阳明,能让我们更加重视良知,光明良知,听从良知。

扩展资料:

阳明心学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指导,为我们提供方法论。

1、无善无恶心之体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处理人与天地、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无善无恶”就是,人之本性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善恶。认知事物要尽量客观。

2、有善有恶意之动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本质就在于如何解决我与我的关系。王阳明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善恶全在人的一念之间,良知一旦被遮蔽,意念就有了善恶。最痛苦不是周遭环境给你的苦难,而是你与与你自己周旋。当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亦是圣人。当你的良知觉醒,发现自己是“圣人”,你就与你达到了和谐。

3、知善知恶是良知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与他人,与社会相处。这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大智慧。“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知行合一。这就需要听从你的那个“本”。你需要听从你内心良知的指引,去判断和取舍各种各样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张晓梅的“阳明心学”:用最高准则要求自己

王阳明的水平放到国际上如何,有哪些亘古不变的道理

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同时他也是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所提出来的。王阳明一生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这个观念。可以说王阳明放到国际社会当中,在心理学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他反对朱熹所提出来的道德至上的观点,而强调万事皆在无穷之中,所以要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事理。

一、王阳明的一生

王阳明从小的时候就勤奋好学,积累了非常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个性比较清高自傲,所以有点目空一切,放荡不羁。而且他从小就给自己立了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抱负,不过这些理想抱负都很难实现,所以王阳明也没有这个机会可以施展。王阳明除了喜欢看书之外还有很多兴趣爱好,不过这些爱好坚持的时间并不长。他的一生对佛教跟道教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都道教的研究更加精湛广泛。

二、王阳明的思想

王阳明所创建的阴阳学又被叫做心理学,其实是儒家学派的一种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孟子所提出的观念。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起源于陆九渊的心学。根据王阳明一生的经历来看他所受到的道教的思想影响比佛教的要深,但其追本溯源还是离不开儒学的本质。他所追寻的理是天地万物的变化,人之所以会,从表面看着比较风光秀丽,其实根本的目的就是因为内心的清纯。所以对于知和行的方面,更加强调知行合一,知中有行,心中也有之,不可分割。

三、王阳明的意义

王阳明所提出来的心学观念是明朝时期的主流思想,后来传播到日本和亚洲地区,也对当地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王阳明在国际当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他所提倡的亘古不变的道理就是知行合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