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韩堤口韩姓历史起源?姓氏何的由来_始祖_姓氏_氏族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韩姓图腾 始祖 姓氏 氏族

本文目录

  • 滑县韩堤口韩姓历史起源
  • 姓氏何的由来
  • 希奇古怪的姓氏啊
  • 韩姓图腾里面的图案代表什么
  • 韩的姓氏图腾怎么解释
  • 为什么说天下韩姓是一家
  • 韩姓的来源是什么
  • 你问我答,,例,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我姓褚,什么褚,有知道的吗
  • 品牌推广人、百家姓专家冯志亮讲《不一样的百家姓》之韩姓的一脉正宗
  • 百家姓韩姓图腾图片是怎么样的

滑县韩堤口韩姓历史起源

韩姓按人口数量,在中国排名第二十六位,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最有影响。当今韩姓总人口大约在760万,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61%。
在上一期的姓氏专题中,我们介绍了崔氏文化。今天,功德君将和大家一起领略韩氏文化的风采。
韩的名义和图腾
韩的名义
韩的原字形是由倝和韦组成,为今繁体字韩右上多一“人”,后来俗写时省去了,当代简化又成了现在的字形,甲骨文、金文中的韩均有“人”。
韩氏图腾
倝,是形容太阳刚升起时光辉闪耀之状,是一会意字。韦的本义是兽皮之韦可以束。先民们把皮毛从野兽体上剥离下来,阴干后鞣制为皮革,再围在人体上。因为先民们认为皮毛是围在野兽胴体上的,兽皮鞣制后可以束物,使物体的枉戾之处得以矫正,所以借用作皮韦字。那么,能穿上这样兽皮的人一定很精神,吸人眼目。韩的本义是能鞣制皮革,加工皮衣的技能。韩氏族是以鞣制皮革的职业为原始图腾,以韩作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的图形,尤其在北方,韩人受到人们的敬佩和器重,所以留下了许多带韩的地名,韩人最终建立了国,并使用韩作为姓。
韩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韩姓主要有两大支:董姓、姬姓。
源自董姓
高阳氏颛顼之后。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参胡初居于韩,即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县南的韩阳,其后裔成为董姓中一支韩氏族。韩流是中国韩姓中最早出名的人,据说是黄帝少子昌意之后裔,昌意为颛顼帝的祖父辈氏族,韩流当出自董姓韩氏族。韩在夏朝为侯国,西周初国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为董姓之韩。董姓韩氏至少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族人向东经河南安阳的韩陵山,北迂到今河北固安的韩城,后又东迂达辽宁昌图县,进而由辽河转入朝鲜半岛,成为朝鲜和韩国的先民。
颛顼
源自姬姓
西周初,周武王封其第五子韩叔于旧韩城,古韩国之地,故城在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县南的韩阳,此为姬姓韩国。周平王时,韩国被同姓晋国所灭,改封为唐叔虞后裔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食邑,韩人西迁陕西韩城南。至春秋末,韩万的后代与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韩为姓。当代韩姓多说出自姬姓韩,姬姓韩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
周武王
出自外族的改姓
我国的韩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主要发生的事件有: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代北复姓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此为匈奴高车部人血统。而清朝满洲八旗姓罕扎氏族全部改为韩氏。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转变成为当地的韩姓汉族。
韩姓的分布和迁移
汉晋南北朝时期
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尤其在韩国古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和南阳为中心,形成了著名的颖川韩姓。同时韩姓向北部、东北地区、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迁。
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3%,排在第二十三位。韩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全国韩姓总人口的25.6%。韩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这三省韩姓大约占全国韩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四川、安徽四省,又集中了24%的韩姓人口。全国形成了以豫冀鲁皖、陕川为中心的两大块韩姓聚集地。而湖南和两广地区是当时韩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7%,为明朝第二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韩姓人口增长比率为负值。600年中韩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韩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韩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甘肃、浙江,这六省韩姓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两省,又集中了14%的韩姓人口。山西和山东一跃并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1%。其人口主要向西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晋冀鲁、陕甘、浙苏三大块韩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前韩姓分布
当代韩姓的人口已达到760万,为全国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韩姓人口由62万激增到820万,增长了13倍多,韩姓人口的增长速度等同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韩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的图形。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于江苏、辽宁、安徽、山西、黑龙江、陕西,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韩姓人口。
河南为当代韩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韩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山东中部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西北以及东方辐射,韩姓人口逐渐减少,长江以南的省份少韩姓。在近600年间,韩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的倾向。
韩姓在人群中分布以长江为界分高频率北方区、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区。在晋冀鲁豫、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黑、陕宁北部、皖苏北部,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达到1.6%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居住了大约66.5%的韩姓人群。在陕宁南部、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部、皖苏南部、上海、湖北、重庆、四川北部、浙赣北端、湘黔北部、海南,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0.88%,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1%,居住了大约20%的韩姓人群。
韩姓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韩姓的郡望主要有颍川、南阳、昌黎等。韩姓的堂号主要有泣杖、画锦、荣归、荣事、书锦、继锦、福荫、恭寿、永思、翕和等,最著名的是昌黎堂号。“昌黎”堂号典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孟州河阳人。因先祖居颍川,自称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是“文起八代之衰”故中兴大家。同时,韩愈列于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楹联
重要的郑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名高三杰;文冠八家。
勇推擒虎;兵罢骑驴。
堂开画锦;集著香奁。
红叶题诗,喜逢良友;碧舆却坐,务绝奢华。
韩氏家训
韩姓家训首推唐朝大家韩愈,他学贯六经百家,尤精于散文。其文雄浑雅健,气势磅礴,世称“韩文”,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思想本质是尊儒排佛,以儒家哲学为处世准则,积极提倡读书为圣,故其训子也以读书明理为要。他指出:“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他提出:“金壁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印有余。”他告诫:“人不通今古,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他强调:“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韩愈的家训表明只有实践才能获得真知的道理。韩愈的家训思想对后世教子读书的影响深远。
韩姓名人
韩非
战国末哲学家、法家鼻祖
韩信
汉初名将诸侯王
韩擒虎
隋朝大将
韩愈
唐朝文学家
韩熙载
五代南唐中书侍郎
韩琦
北宋名臣
韩先楚
共和国上将

姓氏何的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希奇古怪的姓氏啊

根据姓氏学界通常的说法,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万多个姓氏,由于各姓的具体情况不同,姓氏的来源也极为复杂。
大致说来,有以图腾为姓的,如龙姓、熊姓、姒姓、姬姓等;有以官职为姓的,如卜姓、钱姓、司马姓、尹姓等;有以职业为姓的,如张姓、屠姓、顾姓、甄姓、陶姓等;有以山河名称为姓的,如姬姓、姜姓、妫姓等;有以先辈名字为姓的,如兰姓、盖余姓,庆忌姓,烛庸姓等(后三个复姓今天已不常用);有以排行、辈分为姓的,如伯姓、孟姓、仲姓、叔姓、季姓等;有以父祖名号为姓的,如文姓、武姓,哀姓、康姓、成姓、孔姓等;有以皇帝所赐为姓的,如李姓、朱姓、刘姓、金姓、厉姓等;有以外来姓为姓的,如独孤姓、完颜姓、商姓、王姓等;有以国为姓的,如齐姓、燕姓、赵姓、韩姓、魏姓等;有以居住地和封国所在地为姓的,如郭姓、西门姓、尹姓、常姓、丘姓等;有以某种事物为姓的,如车姓、林姓、李姓、苻姓等;有以数字为姓的,如伍姓、万姓、陆姓、戚姓等;有以季节和时间为姓的,如秋姓、夏姓、月姓、分姓,秒姓等;有以天体气象为姓的,如虹姓、霜姓、昆姓等;有以地形地貌为姓的,如岛姓、岸姓、岭姓、江姓、山姓、田姓等;有以方位为姓的,如东姓、北姓、上姓、左姓、右姓等;有以人体部位为姓的,如耳姓、口姓、皮姓、眼姓等;有以动物名称为姓的,如狗姓、蛇姓、牛姓、羊姓等;有以树木花卉和民间称谓为姓的,如梅姓、兰姓、竹姓、菊姓、花姓、杨姓、柳姓等;有以金属为姓的,如金姓、银姓、铜姓、铁姓、锡姓等;有以朝代为姓的,如宋姓、康姓、元姓、清姓等;有以行政区划为姓的,如省姓、市姓、县姓、乡姓等;有以天干地支为姓的,如甲姓、乙姓、丁姓、丑姓、癸姓等;有以军队编制为姓的,如师姓、班姓、帅姓、兵姓、营姓等;有以文化用品为姓的,如墨姓、砚姓、琴姓等;有以食物为姓的,如米姓、豆姓、糕姓、饭姓等;有以日常用品为姓的,如镜姓、枕姓、盆姓、伞姓、席姓等;有以地名为姓的,如邯郸姓、长沙姓、长兴姓、唐山姓等;有以民族为姓的,如汉姓、满姓等。

韩姓图腾里面的图案代表什么

水井周围的栏圈
《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韩流所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在古代写作“韦”,韦字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十分相似。韩流族有可能是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就说明了这一点。

韩的姓氏图腾怎么解释

 韩姓: 左读为“金乌引导之日”,右下读为“风火之日或月”,右上“野猪”。为太阳崇拜之族。

为什么说天下韩姓是一家

追溯五千年韩氏同根无二本,流传百万代子孙共谱是一家。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韩姓的来源是什么

韩姓的来源是:韩姓,晋国六卿之一,为后宋国姓。韩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韩姓起源于山西和陕西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建立后,曾三迁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

韩姓的意义

韩的原字形是由倝和韦组成,为今繁体字韩右上多一“人”,后来俗写时省去了,当代简化又成了现在的字形,甲骨文、金文中的韩均有“人”。孰,是形容太阳刚升起时光辉闪耀之状,是一会意字。韦的本义是兽皮之韦可以束。

先民们把皮毛从野兽体上剥离下来,阴干后鞣制为皮革,再围在人体上。因为先民们认为皮毛是围在野兽胴体上的,兽皮鞣制后可以束物,使物体的枉戾之处得以矫正,所以借用作皮韦字。那么,能穿上这样兽皮的人一定很精神,吸人眼目。韩的本义是能鞣制皮革,加工皮衣的技能。

韩氏族是以鞣制皮革的职业为原始图腾,以韩作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的图形,尤其在北方,韩人受到人们的敬佩和器重,所以留下了许多带韩的地名,韩人最终建立了国,并使用韩作为姓。

你问我答,,例,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我姓褚,什么褚,有知道的吗

寻根记:中国36姓正宗始祖都有谁?
李奉先?文
转载▼
标签:杂谈
分类:另类百科知识
1、陈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去世后,约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2、戴姓正宗始祖——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李姓正宗始祖——李利贞
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4、闻姓正宗始祖——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氏正宗始祖——刘康公
东周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氏正宗始祖——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7、张姓正宗始祖——张挥
张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箭的发明者挥,其后以张为姓氏。
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8、孔氏正宗始祖——孔父嘉
商朝灭亡后,其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去世后,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历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氏正宗始祖——徐若木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
徐若木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10、靖氏正宗始祖——单靖公
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广韵》四十《静》,《通志·氏族略》)
在两周历史上,单氏族可谓大名鼎鼎!依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的建设,提供了严格的品位基础。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
11、魏姓正宗始祖——毕万
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12、韩姓正宗始祖——韩流
《世本》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
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13、席氏正宗始祖——席师
据《万姓宗谱》的记载,尧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为席氏的老翁,击壤(古代一种投掷的游戏)而歌。尧听了以后很佩服,于是拜他为师。席师就是席氏的始祖。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据传,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传至年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16、阎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时,周太王)有三个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黄帝的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18、杨姓正宗始祖——伯侨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即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19、宗姓正宗始祖——宗伯
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四岳,尧时官名,司掌四时、方岳。四岳的后代,在周朝时,有人为宗伯官,掌握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相当于后来的礼部尚书。宗伯,辅佐天子管宗室之事,为六卿之首。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称为宗氏。
20、褚姓正宗始祖——褚师右
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侯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侯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褚师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
21、朱氏正宗始祖——邾子挟
朱氏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
春秋时,邾子挟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2、詹氏正宗始祖——詹文侯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23、宁氏正宗始祖——季亹
宁氏的远祖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称他为康叔。周武王灭商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国号“卫”,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24、蔡氏正宗始祖——蔡叔度
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25、靳氏正宗始祖——靳尚
靳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大夫叫作“尚”,为人随和,很得楚怀王和王后的宠爱。后来尚被分封到靳,采食于靳水,称为靳尚。靳尚死后,他的后代以封地作为姓氏,称作靳氏。
26、许氏正宗始祖——许由
许由,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后世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多以他为始祖。
27、夏姓正宗始祖——夏启
大禹治水,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后来,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8、胡姓正宗始祖——胡公满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29、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30、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31、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32、步姓正宗始祖——步扬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33、鲁姓正宗始祖——周公旦
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鲁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34、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35、汪氏正宗始祖——汪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秋。
鲁哀公时,后裔汪骐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尊为汪氏始祖。。
36、尹氏正宗始祖——伊尹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
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称为尹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品牌推广人、百家姓专家冯志亮讲《不一样的百家姓》之韩姓的一脉正宗

品牌推广人、百家姓专家冯志亮讲《不一样的百家姓》之韩姓的一脉正宗

韩姓是中国第二十九位姓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当今韩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1%,总人口大约有815万。

得姓始祖韩武子,姬姓,韩氏,名万,又称韩万。据《元和姓纂》载:“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叔虞本为周武王幼子,因初封于唐邑(今山西翼城西),故称唐叔虞。唐叔虞为晋国开国君主,其第八世孙即晋穆侯。晋穆侯生子成师,成师生子万。姬万于周懿王二年(约公元前900年)被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称韩侯。后其子孙以封地为姓,即韩姓。由此可见,韩氏之姓,实自姬万开始。姬万后改称韩万,世人常称之韩武子。故后世子孙尊韩武子为韩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原字形是由倝和韦组成,为今繁体字韩右上多一“人”,后来俗写时省去,经过简化又成现在的字形,甲骨文,金文中的韩均有“人”。倝,是形容太阳刚升起时光辉闪耀之状,是一个会意字。韦的本义是兽皮之韦可以束。先民把皮毛从野兽身体上剥离下来,阴干后鞣制为皮革,再围在人体上。先民们认为皮韩字古文毛是围在野兽身体上的,兽皮鞣制后可以束物,使物体的枉戾之处得以矫正,所以借用作皮韦字。能穿上这种兽皮的人一定很精神,吸人眼目。韩的本义是鞣制皮革、加工皮衣。韩氏族是以鞣制皮革的职业为原始图腾,以韩作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的图形,韩人受到人们的敬重,所以留下了许多带韩的地名,韩人最终建立了国家,并使用韩作为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第一支源出董姓。高阳氏颛顼之后。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参胡初居于韩,即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县南的韩阳,其后裔成为董姓中一支韩氏族,韩流是中国韩姓中最早出名的人,据说是黄帝少子昌意之后裔,韩流当出自董姓韩氏族。韩在夏朝为侯国,西周初国灭,子孙以国名为氏,此为董姓之韩。董姓韩氏有3000多年的历史。族人经河南安阳的韩陵山北迁到今河北固安的韩城,后又东迁达辽宁昌图县,进而由辽河转人朝鲜半岛,成为朝鲜和韩国的先民。

第二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周武王封其第五子韩叔于旧韩城古韩国之地,故城在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县南的韩阳,此为姬姓韩国。周平王时,韩国被同姓晋国所灭,改封为唐叔虞后裔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食邑,韩人西迁陕西韩城南。至春秋末,韩万的后代与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当代韩姓多出自姬姓韩。姬姓韩氏至少有2200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代北复姓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此为匈奴高车部人血统。清朝满洲八旗姓罕扎氏族全部改为韩氏。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成为当地的韩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韩姓已经进人河南和河北地区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在韩国古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和南阳形成了著名的颍川韩姓。同时韩姓向北、东北和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迁,唐朝后期韩姓始入广东和福建。宋朝是韩姓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时期,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在北方的韩姓人群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中原人群大量南迁之后,人口和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在明朝以后,韩姓在东方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在鲁苏辽三地繁衍最盛。清初移居台湾。

宋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3%,排在第二十三位。韩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韩姓总人口的25.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四川、安徽,集中了韩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以豫冀鲁皖、陕川为中心的两大块韩姓聚集地。湖南和两广是当时韩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7%,为明朝第二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韩姓人口增长比率为负值,600余年中韩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应与韩姓主要分布在长期战乱的北方有关。主要分布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甘肃、浙江,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集中了韩姓总人口的14%。山西和山东一跃并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1%其人口主要向西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晋冀鲁、陕甘、浙苏三大块韩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韩姓人口已达到815万,为全国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1%。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韩姓人口由62万激增到815万,增长了13倍多,韩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韩姓人口的增加率呈Ⅴ形。目前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9%;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陕西、吉林、内蒙古,这八省区集中了韩姓总人口的38.7%。河南为当代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12.8%;山东紧随其后,为12.5%。全国形成了以山东中部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西北以及东部辐射并逐渐减少,长江以南少韩姓的分布格局。在近600年间,韩姓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强劲回迁,且多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的倾向。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韩姓的郡望主要有颍川、南阳、昌黎等。韩姓的堂号主要有泣杖,画锦、荣归、荣事、书锦、继锦、福荫、恭寿、永思、氯和等,最著名的是昌黎。“昌黎”堂号典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韩愈,孟州河阳人。因先祖居颍川,自称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中兴大家,居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2、宗祠楹联

名高三杰;文冠八家。

勇推擒虎;兵罢骑驴。

堂开画锦;集著香奁。

红叶题诗,喜逢良友;碧舆却坐,务绝奢华。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韩姓族谱156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韩姓历代名人342名,占总名人数的0.7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三位。韩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8%,排在第四十四位;韩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5%,排在第四十位:韩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7%,排在第四十七位。

韩姓历代名人:春秋时韩武子及其子孙,世代为晋国大夫,权倾当朝,地位显赫;战国末哲学家、法家鼻祖韩非;汉初名将、楚王韩信,诗学家韩婴;东汉末割据凉州的韩遂;隋朝大将韩擒虎;唐朝韩氏任宰相韩瑷、韩休、韩滉,韩弘,画家韩滉、韩干,文学家韩愈;五代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北宋名臣韩琦;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大臣韩侂胄:创建大金国典章制度的金国丞相韩企先。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被誉为品牌推广人、网络策划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百家姓韩姓图腾图片是怎么样的

  韩姓,晋国六卿之一,为后宋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下面是我整理的百家姓韩姓图腾图片。

  百家姓韩姓图腾图片


  百家姓韩姓图腾图片1


  百家姓韩姓图腾图片2


  百家姓韩姓图腾图片3


  百家姓韩姓图腾图片4


  百家姓韩姓图腾图片5


  百家姓韩姓图腾图片6  

猜你喜欢:

1. 姓氏图腾文化大全

2. 中国图腾有哪些

3. 范姓图腾的含义

4. 复古图腾铅笔画图片

5. 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文化介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