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刘君言:解决环境问题 绿色金融能起核心作用)_可持续发展_中国_黄河
本文目录
- 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刘君言:解决环境问题 绿色金融能起核心作用
- 新疆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 联合国在中国有哪些机构各有多少工作人员
- 美国频频退群,经济开始下滑,而两大全球中心落户中国,你怎么看
- 两个全球中心设在中国说明了什么
-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发射成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怎么样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是什么行政级别的
- 联合国在中国有哪些机构详细地址
- 可持续发展中心是干什么的
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刘君言:解决环境问题 绿色金融能起核心作用
9月26日下午,在由每日经济新闻于北京举行的“环境资本赋能互动”——中国上市公司董秘俱乐部闭门研讨会(环保产业专场)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刘君言博士发表了以“绿色债券引流资金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为主题的演讲。
刘君言指出,环境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一方面,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依托于经济,而绿色金融能起到核心作用。
谈作用:绿色金融能激励引导市场因素
“我们看到非常多的企业投了很多的资金,来做污染与控制。如果这个企业没有利润,或者说,如果这个企业做了污染控制之后,变得亏损,正常的运营受到影响,他就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来做污染治理。”刘君言指出,绿色金融——即能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实际上起到了三个核心作用,来化解这个问题。
“第一是能够内生化环境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比如说一些环保产业能够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体现在盈利和收益上。负外部性,就是产生污染的行业所造成的一些环境污染和影响,怎么转化为他的一个成本。”刘君言说。
其次,绿色金融能激励和引导市场因素,特别是让社会资本涌入到清洁产业中去,来推动绿色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刘君言表示,现在一些新能源产业、新环保产业,他们的启动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第三是推动企业和公众提升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意识。”刘君言指出,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首先要改变的是,企业不仅仅是因为政府和法规要求企业去做污染物控制才去做,而应该把这种动力内生化为企业本身的发展动力。
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在进行绿色金融实践,而中国绿色金融从2016年开始,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历经了从0到100的跨越式发展。其中,绿色债券是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18》显示,2018年全年,符合国际绿色债券定义的中国发行额约312亿美元,与2017年的235亿美元相比,增速达到33%,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的全球占比达到了18%。
谈问题需统一标准加强信披匹配需求
绿色债券发展得轰轰烈烈,但刘君言指出,目前整个绿色金融体系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障碍。“第一是标准问题。中国有两套现行绿色债券的标准,一套是由发改委发布的,还有一套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这两套标准,它们对绿色项目的界定和监管要求其实是各有差异的。”刘君言表示。
另外,中国现行的绿色债券的认定标准较国际更为宽松。
二是信息共享的问题。刘君言表示,目前环境信息共享的通道还没有完全打通,投资机构获取企业和项目环境信息仍存在困难。“我们看到,目前很多地方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建设绿色项目储备库、绿色企业名录等,帮助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便捷地识别哪些是绿色的项目和项目主体。”刘君言说。
需求不匹配也是目前绿色债券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刘君言表示,在梳理各类发行期限的贴标绿债的发行数量之后,发现3年至5年期绿色债券占全部贴标绿债发行量的绝大多数,而10年期以上的债券数量较少。
“但是我们的很多产业,不管是环保产业也好,新能源产业也好,3年至5年期的债券,尚不足以满足其资金需求。中国发行的债券平均发行期限仅为5年左右,低于国际市场6.8年的平均水平。期限错配是现在企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算现在花了很大精力,通过了一些认证和评估来发行绿色债券,或者向银行去申请绿色信贷,但期限到了,如果不能够续期或者顺利回购,这部分融资成本还是要企业来承担。那么,企业是不是还愿意花这个时间、精力和成本来做这个事,我觉得这是有待考量的。”刘君言分析称。
此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债券相对较少,以及缺乏对未来长期风险预判也是中国绿色金融面临的问题。“我们希望看到有更多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到绿色金融发展中去。”刘君言同时强调,长期风险预判不能漏缺。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新疆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新疆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国家教育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新疆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35年1月改建为新疆学院,1960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大学,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新疆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12月30日,新疆大学与原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2004年,学校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区部共建”高校。2012年,学校被列为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建设高校。
『机构设置』
现有23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1个独立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4个教学实践中心,8个研究所,1个干旱半干旱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
『学科、专业设置』
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九个学科门类,涵盖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学校先后被列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有91个本科专业,10个国家特色专业,19个自治区紧缺人才专业;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16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
『科学研究』
,新疆大学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专项)461项,资助经费继续破亿元,达到11469.62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联合基金本地优秀青年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科研成果产出成效显著,其中,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21篇,四区及以上论文1322篇;出版专著24部;12篇研究咨询报告被中央和自治区相关部门批示或采纳;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
『教学科研平台』
新疆大学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团队)80个,其中,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9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培育创新团队1个,教育厅科研创新群体7个,校级创新团队5个。
『在校生人数』
现有各类在校生26270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017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280余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70余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950余人,留学生500余人。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18人中,教授235人,副教授639人,硕士学位854人,博士学位559人,博士生导师93人,硕士生导师591人。有2个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教育部“*”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自治区级教学能手13人、教学名师22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4人,有国家“”(新疆项目)7人、“*”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自治区天山学者34人,其中: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18人、主讲教授9人、天山学子4人;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1名、讲座教授12名。
『对外交流合作』
根据教育援疆安排,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与60多所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签署了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协议,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俄罗斯设立了2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积极提升了新疆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生态学、信息学等项目学校,教育部中俄大学校长、中日大学校长、中阿大学校长、中韩大学校长、亚洲大学校长论坛项目学校;学校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项目学校、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学校和新疆政府奖学金项目学校、教育部富布莱特项目学校、教育部美大处项目学校。2011年教育部中亚大学生交流基地落地新疆大学。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为促进学校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国家知名大学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积极的贡献。
『办学条件』
新疆大学分校本部、北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共占地290.9万平方米(约4363亩)。固定资产总值约2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4亿元。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省级中心馆,图书文献总量276.95万册,数字资源量31000GB。建成了校园网和CERNET新疆地区主节点和新疆教育区域网控制中心、乌鲁木齐教育城域网。拥有现代化的数字化图书馆和西北地区一流的多功能体育馆。
联合国在中国有哪些机构各有多少工作人员
我只知道联合国的机构;安理会 联大 教科文组织 原子核组织 难民属 维和部队 粮食组织 世界银行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国际法院
既然LZ学过 国际法那你去问下你的导师啊你要对我们说你害羞 我在百度和GG上查了很多都是很零散的资料所以我不也不写出来了
美国频频退群,经济开始下滑,而两大全球中心落户中国,你怎么看
美国不断的退群,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风光了。以前那个拥有最大话语权的超级大国,也正在从那个神坛上跌落下来。并且导致他们有这样结果的,是他们自己。现在中国传来了一个很好的消息,就算是再眼红也没有什么用。据国外的媒体报道说,有两个全球的中心,将要在中国落户。
根据外国媒体的指出说联合国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一个认可,二是表明联合国对中国的信任。在这场疫情的冲击之下,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为美国白宫没有提前预防和制定有效的方案,所以他们导致了美国病例和死亡的数量一直长期排在世界第1位,而且美国的社会经济也已经开始下滑了,美国失业的人数突然之间暴增了很多,他们的社会更是动荡不安,所以美国的核心地位也在不断的动摇之中。
而中国在危急时刻采取了更加有效的措施,并且展现出了大国应该有的担当和责任,这一点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上的一致认可。而且近日报道,美国政府已经正式宣布退出了《开放天空条约》,在之前美国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如今又一次退了群。而且越来越多的声音是美国不愿意听到的,所以他们就另外立门户了。想要重新做他的老大,这才是美国不断推出各种条约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这样的大情况之下,会有多个全球的中心,在中国落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联合国计划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以及“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这两个国际中心都在中国设立,而选择的地点就是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着突出成绩的浙江省。在疫情的防控期间,中国的大数据了解了人们的行踪以及轨迹。利用了人工智能实现了人群轨迹的识别以及风险的监测,用最短的时间,锁定了高危的人群,非常有效的阻断了新冠的传播,中国的这次的操作充分的展现出了中国对大数据的运用,所以联合国看到了中国更多的可能性。目前中国已经和联合国相关的部门签订了意向书,并且已经交给了全联合国的秘书长。
两个全球中心设在中国说明了什么
最近从联合国传来了好消息,据悉,联合国做出了关键的决定,要将两个全球中心设立在中国。一个中心是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另一个是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创始会员国,也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
我们向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国家,如今终于要正式为全球服务了。相信华盛顿方面也非常想让联合国将这两个中心设在美国,但美国的这一设想落空了。最近这段时间,美国不断对其他国家进行言论攻击,甚至还抹黑,但美国的阴谋没有得逞。
中国是数据资源大国,将两个中心设立在中国是明智之举
据介绍,目前,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已经与中方签署了意向书,并且已经将其提交。说实话,联合国将这两个中心设立在中国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要知道,我们国家在空间技术和大数据发展的这一领域上,在最近几年是有很大发展的。
如果将这两个中心设立在中国,很大程度上会提高联合国的办事效率。另外,我们国家的信息化程度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北斗导航系统在今年已经全面完成了部署,超高精度的定位范围可以覆盖全球。甚至还有专家表示:中国的“北斗”系统可以媲美美国的GPS系统。
为支持联合国的核心作用展现了新担当
就今年来看,我们国家向世界各国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为支持联合国的核心作用展现了新担当。我们向世界展现的是一种大国担当,有消息报道称,今年中国向“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支持。
为应对疫情,中国将继续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和诊疗技术,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确保全球抗疫物资供应链稳定,并积极参与有关病毒溯源和传播途径的全球科学研究项目。当然,这次联合国方面决定将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设立在中国,也是非常信任和看好我们国家。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发射成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研制的。提供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支撑的卫星。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有三个特点:1、搭载的成像仪多。2、观测范围广。3、技术高精尖。以下详细解释这三方面。
1、搭载的成像仪多: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搭载了热红外成像仪,微光成像仪,多普段成像仪这三种有效的成像仪。这三个成像仪相互配合使用,对“人类活动痕迹”进行了精细的刻画。对监控,评估以及科学研究的数据收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因为搭载了3种成像仪,于是可以互相弥补不足,这就让成像更完美更精细。
2、观测范围广: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另一个特点就是观测范围广。它解决了17gds的问题,也就是涵盖了食物,水源,能源,城市,气候变化等二百六十多项项目,全方位的进行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分析。用一种综合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经济,环境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不单单侧重环境的监控,还非常的注重环境与社会还有经济发展的协调,在发展了经济的同时还注重了环境保护,真正的做到了可持续发展。
3、技术高精尖: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集成了多种高精尖技术,一颗卫星就实现了大数据收集—大数据存储—大数据管理—大数据科学分析—可视化这一完整过程。在这巨大的技术成功之下,为建立地面的大数据研究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收集和分析更多以及精细化的数据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从这颗卫星的发射可以看出我国已经进入科技创新大国的前列。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怎么样
隶属于河南大学 可以说是河南大学比较牛的研究所了 它整合了河大比较优秀的资源,特别是在经济、文学、地理、环境等方面。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多个博士点。教授也多非常有名。历年录取分数可以咨询河南大学研招办。
以下是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 2002 年,2004年10月获批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以黄河文明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中心名誉主任为李学勤教授,中心主任为李小建教授,执行主任为苗长虹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牛文元教授。
中心依托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七个博士点,地理学、中国文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通过经济、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等优势研究力量的整合,形成了黄河文化的承转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特色研究方向。下设四个研究所: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黄河文明研究所、中原文化与民俗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 15 名,兼职研究人员 26 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22名,教授35名,博士学位获得者24名。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为耿明斋教授,本所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公司与区域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改造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为苗长虹教授,本所融合了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以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互动关系及调控研究等方向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黄河文明研究所所长为牛建强教授,本所以“黄河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对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变迁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为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研究提供历史基础;中原文化与民俗研究所所长为高有鹏教授,本所以“黄河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突出中原民俗与文化的研究,其优势在于文化、文学、历史、民俗和哲学等学科的融合。
近两年来,本中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CSSCI和CSCD源期刊收录的论文达120余篇,并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学术专著和编写教材20多部;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其中新获批课题近30项,科研经费共近600万元;2005年,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建教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下中部农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教授承担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06年,中心新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规划项目3项;中心获得学术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20余项;邀请国内外专家来中心讲学30余次,中心研究人员应邀外出讲学40余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余场,其中,中心副主任覃成林教授应邀到中国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讲学;期间,中心外派7名研究人员到国外高校访学;中心主办和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5场次,并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另外,本中心的核心期刊为《黄河论坛》,每季度发行一期,面向全国征稿,稿源丰富,内容全面,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经济、区域和民间文艺等内容。
近四年来,中心研究员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上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出版著作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65篇,其中SSCI源期刊3篇,CSSCI源期刊225篇,CSCD源期刊35篇;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项,自然科学基金 5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提交政府报告18份;获学术成果奖励 60余项;主办和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9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中心讲学50余次,中心研究员外出讲学80余次,9名研究员到国外高校访学。按规划出版了《中国黄河报告》第一卷、《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大型丛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辑刊(第一、二辑)
中心在大力推动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应用服务工作。中心研究人员多次承担国家部门、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市委托项目,并被有关部门采纳并获好评。如,中心还积极参加了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咨询工作,为我省有关规划的制订和修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得到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采纳;在《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中心研究人员耿明斋教授率先提出了“郑汴一体化”的设想,纂写的《有关“郑汴一体化”若干基本问题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得到河南省副省长张大为的批示和开封市政府的采纳,为“郑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中心受河南省政府的委托,承担了“郑开大道及两侧功能区规划三维景观模拟系统”,获的河南省政府的一直好评;大冶镇政府委托中心做的“大冶镇可持续发展方案设计与对策”,深入分析了大冶镇在依托煤炭资源发展经济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条路径,获得大冶镇政府一致好评并予采纳。另外,中心研究人员还多次接受电视报纸等媒体采访,扩大中心学术的影响力。其中,中心副主任高有鹏教授在2006年春节前提出“保卫春节宣言”,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全国掀起了保卫传统文化的热潮,是年除夕高有鹏教授应邀作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春节特别节目谈“过年”,还应邀在法国巴黎国际广播电台谈“春节的意义”,《光明日报》于1月28日,整版报道了“春节与传统文化”,影响广泛;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凤凰网、中国新闻社、南方都市报、华商报、南方周末、外滩画报等单位主办的“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河南分场设在中心。中心还承担了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黄河中下游流域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和河南省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中心正在自主开发了黄河流域文献特色数据库,为中心的科研做好保障。
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修订版)》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制定了“十一五”科研规划,着力打造黄河文明的承传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三大特色研究方向,促进文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产出一批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在“十一五”期间中心重点开展“黄河文明形成与变迁的综合集成研究”、“黄河流域旅游文化及其变迁研究”、“明清以来河南基层社会转型研究”、“河南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黄河沿岸地区文化、农户行为与农区发展研究”、“社会嵌入与黄河流域区域创新模式研究”、“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动力、过程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群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空间格局演变互动机理研究”和“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并规划出版《中国黄河报告》系列、《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辑刊、《黄河文明形成与发展》和《黄河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丛书、《河南文献丛刊》系列等大型系列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是什么行政级别的
陈奎元是副国级,但是是因为他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并不是因为中科院行政级别的原因,因为国家重视科学,所以两院院长都为副国级,院士基本都为副部级,但是两院真正的行政级别为正部级。。。
这是国情所致,可以给你举例子,以个省公安厅厅长为例,公安厅真正行政级别为正厅级,但是公安厅厅长挂,一般由,省委常委或副省长或政法委书记,或者省长助理 的人担任,这是为了方便执法,但是他们的副厅长仍然是副厅级的并不是正厅,所以你所说中心主任应该是正厅。。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重视某些部门产生高配职位的做法。。。但是单位行政级别是不变的
联合国在中国有哪些机构详细地址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以及“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两个国际机构都设立在浙江,前者在杭州、后者在浙江德清县,联合国人道主义救援中心设在中国广州
可持续发展中心是干什么的
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是根据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规划部署重新运行的一个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科技支撑平台。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科融合、所际合作,组织实施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研课题。
提升科学院在城市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知识创新水平,增强为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的服务能力。
“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联合共建的非法人研究单元,业务主管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局,挂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