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 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哪些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有哪些
-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 可持续发展原理 基本原则是什么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发展并保证其可持续性,它包含了发展与可持续性两个概念。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按照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认识(布氏定义),可持续发展遵循如下三项基本原则:
1)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包括三层意思:
其一,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因此,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利,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特别优先解决的问题。
其二,代际间的公平。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么这一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其三,公平分配有限资源。正如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中所宣告的那样,各国拥有按着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然而,自然资源在全球各处的分布并不均匀,各国人均拥有的资源总量和目前人均消耗的资源量相差悬殊。目前的现实是,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年消耗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等却占全球的80%。
2) 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中的“需求”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不可能持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应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就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 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作为全球的发展总目标,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对所有国家都是共同的。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可持续发展是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过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也重视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提倡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
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对于发展中国家,只有消除了贫困,才能生长起保护环境和建设环境的能力。发展的内涵包括着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10.1.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覆盖面要广,能客观综合地反映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如自然资源利用是否合理、经济系统是否高效、社会系统是否健康、生态环境系统是否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等)以及决策、管理水平等。
(2)层次性原则
由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它可分为若干子系统,加之指标体系主要是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信息,并且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由各级政府在各个层次上进行调控和管理。因此,在不同的层次上应当采用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3)相关性原则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任何指标都必须体现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4)简明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应当简明、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并容易获取。
10.1.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构成。
驱动力指标主要包括就业率、人口净增长率、成人识字率、可安全饮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运输燃料的人均消费量、人均实际GDP增长率、GDP用于投资的份额、矿藏储量的消耗、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水消费量、排入海域的氮磷量、土地利用的变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人均可耕地面积、温室气体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等。
状态指标主要包括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原材料使用强度、水中的BOD和COD含量、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受荒漠化和盐碱及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濒危物种比率、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浓度、人均垃圾处理量、每百万人中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电话数量等。
响应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出生率、教育投资占GDP的比率、再生能源的消费量与非再生能源消费量的比率、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率、污染处理范围、科学研究费用占GDP的比率等。
10.1.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
该指标体系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描述和反映任何一个时间上(或时期内)各方面持续发展的水平或状况;二是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及速度;三是综合衡量可持续发展整体的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
10.1.4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基本类型
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指标和指标体系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照指标的功能划分,分为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指标。
按照指标的表述单位来划分,分为实物指标和货币化指标。
按照指标浓缩程度来划分,分为单个指标、专题指标和系统化指标。
必须指出,上述各种指标体系并不能够全面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因此有不少权威的世界性组织和专家都提出了一些衡量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但是都远没有达到公认的合理实用的水准。
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环境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国界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均等,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和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关注和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1) 改变单纯的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
(2) 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
(3)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尚处于探索和形成之中,目前从不同的侧面考虑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时出现了多种观点或理论流派,以下仅简要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理论雏形。
(一)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各种自然资源如按照其是否具有自我再生的性质可简单地归为两大类,即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前者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可以自己生产、自己或由自然界更新,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后者不具备自我繁殖能力或自然界不能自我更新(或者更新速度与人类利用速度相比极其缓慢),在自然界中的储存量如连续使用会逐步减少,直至枯竭,如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两种。
自然资源不但向人类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而且还以其他多种形式向人类提供服务。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的基本来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人类出现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一直是比较平静的,由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较为单调、平薄的物质需求结构,对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多大的压力。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需求量不断增加,需求的质越来越精细,时至今日已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就在人类沉醉于自己取得的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之时,却惊愕地发现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资源危机以及相关的环境危机已残酷地摆在我们面前,如森林锐减、草场退化、生物物种消失与多样性减少、土地侵蚀与沙漠化、化石能源与矿产的急速消耗以至某些种类已面临枯竭、大气与水体污染、臭氧洞与温室效应等。归结起来,自然资源利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某些用作能源和原材料的不可再生资源由于过度地或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远远超过了我们当代人的合理用量和品位,已至接近或部分接近于枯竭;其次,可再生资源由于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其再生能力已受到严重损害,从而限制了利用的可能性。
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人类对它的利用一定要考虑是否会损害该种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或自然界的更新能力,要做好规划、管理、补偿、再造、循环、环境保护等各种工作,以避免其在资源提供的质和量上有所改变甚至退化到不能提供该种资源的水平上,否则就是不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在没有新的替代品或生活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以前,由于该类资源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内其总存量是固定的,利用了多少,总存量就减少多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是绝对的,而“可持续”则是相对的。因此,对这类资源所谓的可持续利用不是保持其存量水平的不变,而是指其利用消耗速率要低到在其存量枯竭之前能发现新的替代品,也就是说可持续利用的速率必须低于或至多只能相当于替代品可能发现或研制出现的时间周期相应值。由于替代品形成或发现速率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能意味着使其消耗速率尽可能降低。
(二)“公共物品”的价值理论
经济学上的“公共物品”必须具备消费的无竞争性和无排他性的特性。消费的无竞争性一般指某人对某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此物品的消费,如大气环境就是无竞争性的消费品,因为某人呼吸新鲜空气不会影响他人对新鲜空气的呼吸。在以往的长时期中,许多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一直被认为是“公共物品”,但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日趋严重,如高质量的大气环境、清洁的水资源等,也已逐渐不再成为可以任意无限使用而不影响他人的纯粹公共物品了。因此,“公共物品”的价值理论认为,环境质量可以看做是公共物品,但它被人类利用是有一定价值和价格的,主要表现为环境质量被恶化后要恢复到原来状态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并且,环境的恶化往往会给相关产业或生产、经营等带来巨额损失;所以,必须从经济学上将环境质量的价值纳入到经济核算体系中,并从经济学上探讨人类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佳模式,以防止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河流上游造纸厂、化工厂的排污,造成整条河流的污染,使河流中、下游的农业、水产业、人民生活用水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经济学上看是完全得不偿失的;还有许多环境质量恶化在短期内很难评估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有些可能对于将来是更致命的危害,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臭氧层的损耗等,对于这些也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根据布伦特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潜藏的判断是,现今的发展模式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但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已构成了危害。由于当代人与后代人相比较起来具有较大的“先发”优势,即客观上使用和占有资源的机会更大,当代人很难抑制自己过度使用和占有资源的冲动。因此,代际之间能否公平的讨论主要出自对未来世代发展机会的担忧上。显然,依据布伦特兰的定义,从财富在代际之间分配的公平性角度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核心仍然是如何看待自然和看待后代人的利益,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采取今天的行动。
通常来说,社会财富应包括人造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人造资本是人类活动创造的财富或产品,包括使用的机器、厂房、基础设施、道路和船只等。自然资本是自然界中可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资产,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的净化能力以及各种环境和生态功能等。人力资本包括劳动力(含知识与技能)及相应在教育、健康与营养物方面的投资。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财富总额不少于上代人留给当代人的财富总额的话,就可认为财富在代际之间的分配是公平的,即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必须区分财富总额中的三种资本类型,应保持各类资本份额基本恒定,但允许其中某特定资本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的资本来替代。即某种类型资本存量的减少是以同种类型资本的其他形式的资本来补偿,而非其他类型的资本。例如,对于自然资本而言,耗竭石油所得的收益不仅需要进行自然资本再投资,而且要保证后代所能获得的能源至少与我们今天所消耗掉的能源一样多。特别是要考虑自然资本的某些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如生态系统提供的清洁水源、净化空气、降解废弃物、维持CO2 平衡、过滤紫外线及新药开发库源等功能是不可能完全被替代的。总体看,追求代际之间总资本存量(尤其是自然资本)的不减少,保证环境(自然)资本的最低安全标准,是从经济学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所给出的约束条件,作为宏观指导策略是具有借鉴启迪作用的。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世界未来学会主席、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科尼什曾说过,就社会变革的角度而言,1800年—1850年可称为迅速变革的时期;从1950年开始,我们这个星球出现了一个彻底变革的时期;而70年代以来,变革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可称作“痉挛性变革时期”。社会以及人的能力的迅速发展,确实使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宏观领域,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在微观领域,我们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并把成果应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和武器制造上。人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
但是,自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自己的这些进步却产生了种种疑虑,人们越来越感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我们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变革,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见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根据该报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4]”即优先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世界上贫穷人的基本需要;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能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报告中主要考虑人口、食物安全、物种灭绝、基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问题。委员会认为以上问题具有内在的联系,不能割裂开来处理,并将可持续发展概念理解为包含限度的概念。但这种限度并不是“僵化”的,它们与技术状态、社会组织状态以及生物圈消纳人类行为影响的能力有关[35]。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立足于这样的认识:经济发展最终要受到普遍的、不可避免的资源环境来源和处理两方面稀缺性的限制以及热力学规律的限制;经济增长受到的限制与每天选择了资源消耗、财富积累和污染模式的人们密切相关[36]。国外研究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本质,是如何维系地球生存支持系统,去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能力”[37]。
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曾经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发表了一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其中特别强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国家主权的含义”。可以说,这一声明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如出一辙。正是这一正式的声明,构成了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共同讨论和制定全球《21世纪议程》的基础[38]。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对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大会围绕环境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共识: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抛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会还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我国也据此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在议程中明确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人民的能力,以及经济、资源、生态与环境条件。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共有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1.7万名代表参加会议,共商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计。大会全面审查和评价《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敦促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采取实际行动。会议最终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出席会议的国家首脑重申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执行计划》提出了新的和更具体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如到2005年开始实施下一代人资源保护战略;在2015年之前,将全球无法得到足够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2020年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危害等。
可持续发展原理 基本原则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出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78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科学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定义:“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大会取得的最有意义的成果是发布了两个纲领性文件《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了实际行动。
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已从注重自然资源,扩展到注重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相关因素,并使之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其基本要素有:①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是涉及自然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许多领域的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②可持续发展追求代际和区域间的公平与效率,追求人类平衡与增长极限;③可持续发展认为有限增长的经济与解决贫困问题同样重要,强调发展是硬道理;④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实现观”的否定,使人们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摒弃“无发展的增长”,使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长期持续地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改善人们的自然资源利用状况,增强资源对长期发展的支撑力。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下面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介绍,供大家参考。
主要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发展内涵
一.共同发展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这个巨系统不可分割的子系统。系统的最根本特征是其整体性,每个子系统都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只要一个系统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系统的整体突变,这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表现最为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二.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三.公平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因水平差异而表现出来的层次性,这是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题。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若因不公平、不平等而引发或加剧,就会因为局部而上升到整体,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公平发展包含两个纬度:一是时间纬度上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空间纬度上的公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四.高效发展
公平和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不同于经济学的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效率,也包含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益的成分。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
五.多维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但是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国家与地区又有着异质性的文化、体制、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发展背景。此外,因为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概念,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实体的可接受性,因此,可持续发展本身包含了多样性、多模式的多维度选择的内涵。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全球性目标的约束和制导下,各国与各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从国情或区情出发,走符合本国或本区实际的、多样性、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3)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能够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