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14年为什么说8年(为什么有人说是1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根据相关的史实说明)_抗战_抗日战争_事变

本文目录

  • 为什么有人说是1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根据相关的史实说明
  • “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究竟有何深意
  • 历史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有何深意
  • “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有何区别
  • 为什么原来总说八年抗战,现在说是十四年
  • 抗战其实是14年,为什么说是8年呢
  • 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的意义原因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为什么
  • 教育部为什么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 这有什么意义
  • 如何理解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
  • 为什么改八年抗战为十四年抗战的最新相关信息

为什么有人说是1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根据相关的史实说明

你好!
14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民组织游击队,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于长白山、三江平原、小兴安岭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对抗日本关东军。从1931年开始的抵抗日本侵略来计算是14年
8年:指的是抵抗日本侵略的全面战争,从卢沟桥事变开始。

“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究竟有何深意

不是对8年的否定,重点强调贯通历史整体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教育部称,此举动是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础教育二司又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提出了要求。

  多位受访学者强调,14年抗战不是对8年抗战的否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来说,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说,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的意义,在于全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同样不会被否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说,历史上使用8年抗战的提法,是考虑到对当时特殊历史环境的尊重。恢复14年抗战史的提法,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增加东北抗战的学术依据是什么?

  此次中小学教材修改的历史内容,主要是增加了东北抗战的时间段。这一修改的学术依据是什么呢?汤重南说,14年抗战这个概念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李宗远说,事实上,学界大约在2005年就结束了争论,一致认定中国抗战历史应为14年标准。这个标准在纪念抗战60周年期间得到了贯彻和体现。

  汤重南说,14年抗战更符合历史事实。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于白山黑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

  李宗远说,从1931年开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逐步推进,中国对日本的反抗和防范也在逐步推进。在1931年至1937年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说,我多年呼吁14年抗战的提法,在多次学术研讨会上、论文当中,一直坚持这样的立场。教材的修改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令人欣慰。

  他认为,14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14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因此,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

 很多专家提到,抗日战争的时间超过8年不仅仅是中国学者的研究结论,日本著名史学家江口圭一在《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也提到:“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分离华北工作是满洲事变的继续,进而引起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的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它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否取消满洲事变的产物满洲国,是日美谈判的大争论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洲事变与亚洲太平洋战争之间,也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在这十五年中,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持续未断,走上了扩大侵略的道路。根据上述理由,可以将这三次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

  重新书写历史意义何在?

  李宗远说,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汤重南说,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此外,汤重南还表示,在国际上存在一种长期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张玉来说,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张玉来还认为,应以此次教材修改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历史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有何深意

历史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能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的意义,在于全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同样不会被否认。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扩展资料: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有何区别

1、时间不同:

一个是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开始的,就是“八年抗战”。另一个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就是“十四年抗战”。

2、由来不同:

十四年抗战,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开始对华实施侵略战争,由此我国开始出现了反对日本侵略的局部抗战。

八年抗战,是指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全民族参与的抗日战争。这场全面族抗战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开始,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以日本投降而宣告结束时,共持续了8年时间。

扩展资料

十四年抗战,包含了八年的全面族抗战以及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对抗日战争始末的全面概括。而八年抗战,仅仅是指在局部抗日战争升级为全面族抗战直至日本投降的八年抗日战争。

因此,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但这里面需要提醒的是,切莫将八年抗战错误的理解为中国反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时间只有八年,而是从局部抗战演变到全面抗战一共历时长达十四年。

为什么原来总说八年抗战,现在说是十四年

因为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

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

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尼米茨海军上将、中国徐永昌将军、英国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依次签字。


抗战其实是14年,为什么说是8年呢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说的八年抗战是指1937年到1945年。

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

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

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扩展资料: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8月15日蒋介石发对全国军民和世界人士发表广播演说。他激动地说:“我们的正义必然战胜过强权的真理,终于得到它最后的证明……”。

为庆祝抗战胜利,全国即日起放假三天,民众狂欢,恶梦结束;1945年8月15日,外交部长吴国桢收到华府电,后在(重庆夏季时间晨7时)四国首都同时发表声明,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

日军停战命令手续完成后即发出,尼米兹所属部队停止进攻;1945年8月15日,蒋介石急电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指示日军六项投降原则。

1945年8月15日,朱德令冈村宁次,向中共投降,冈村宁次拒绝接受;1945年8月16日,苏军总参谋部发表声明指出:“日本天皇8月14日,所发表的投降声明。

仅仅无条件投降的一般宣言,并未向武装部队发布停止敌对行动的命令,而且日本军阀仍在继续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实际投降……”;远东苏军将继续对日攻势作战。

此段时间,由于日军敢死队出动,导致苏联伤亡颇为惨重;1945年8月17日下午三时,美国在记者会上说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美国决不参加。

1945年8月17日下午五时三十二分,冈村宁次复电蒋委员长,派员至杭州候命。接洽地点将改芷江;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电毛泽东,朱德未明了受降程序,破坏我对盟军共同信守。

望即来渝共定建设大计;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洽降之地点。

1945年8月23日战事直到苏军占领旅顺港口才真正结束;1945年8月27日国民党派专机接毛泽东;1945年8月28日下午3点45分毛泽东等人抵达重庆。

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的意义原因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为什么

一、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

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局部抗战时期,就全国范围而言,虽然军事行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抗战的规模、范围、投入都比较有限,它却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并为全国抗战准备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特别是人心、人力等方面的条件,对于唤起民族觉醒,发动全国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国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举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与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军事较量,同时也在其他各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抗争。全国抗战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日本方面看,自“九一八”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后,无论日本在侵略的具体目标、政策、步骤和手段上如何变化;

但其实现先征服“满蒙”、再侵占整个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改变,其侵华战争由局部侵略扩大到全面侵略的罪恶步伐始终没有停止。

从中国方面看,自“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后,无论面临的形势多么复杂,遇到的困难多么巨大,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斗争从未中断过,中华民族团结觉醒的潮流从未滞缓过。

因而,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演变为全国抗战的历史过程。局部抗战是全国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抗战是局部抗战的延伸和扩大,尽管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却共同构成一个连续的历史链条。

从这个角度说,“十四年抗战”不仅对8年全国抗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肯定了6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二、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一是民族解放战争,二是人民战争。前者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者要求充分地动员和组织民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

这既是处于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状态的中国免遭厄运的客观要求,也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选择。

掌握国家政权的国民党集团,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方针,推行对内武力“剿共”、对日妥协甚至“不抵抗”的错误政策,既削弱了抗日力量,也给了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

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首先高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肩负起民族解放先锋的历史重任。

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变后即通电全国,号召广大民众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建立反日武装,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并于1932年4月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义正式对日宣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冲破国民党对日“不抵抗”政策的束缚,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

义勇军斗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至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共组建成11个军、3万余人,活动范围遍及南满、东满、吉东、北满70余县的广大地区。

东北抗日联军和此前东北抗日义勇军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扰乱了日军进攻中国关内的计划。

继东北爱国军民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高潮,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从而使局部抗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汇聚尽可能多的力量以抗日御侮,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早在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即发表了愿在停止进攻红军、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实现对日作战。

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此后,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

中国乡村建设派领导人梁漱溟评价说:“自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共提出一系列的抗日主张,特别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历史是靠全民族的力量写就的,是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写就的,那么在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的力量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无疑是不可磨灭的。

如果因为国民党政府在前6年局部抗战中没有起主导作用甚至还在一个时期内阻挠抗战,就否定这6年抗战的存在,那也是不符合抗日战争实际的。

所以,以“十四年抗战”来叙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能够涵盖卢沟桥事变之前爱国军民所进行的抗争;

比如东北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以及“一二·九”运动等重要内容,而且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率先号召并领导广大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事实,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日本和德国法西斯先后粉墨登场,将这些国家推上法西斯侵略扩张的轨道,威胁着整个世界的和平与正义。

日本率先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也是法西斯在全球侵略扩张行动的第一个节点。从那时起,日本法西斯既是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也是世界人民的凶恶敌人。

然而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仅在国内受到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的束缚,而且还曾在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

当时,英、法、美等国为了各自利益都极力避免与日本的矛盾激化,对其侵略行径采取了“中立”“不干涉”的绥靖政策。苏联虽在道义上同情中国,谴责日本的侵略,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各大国对日本侵略中国行径的放任和纵容,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致使日本肆无忌惮地扩大侵略。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也不断加强欧洲和亚洲两个战争策源地的战略配合,加快相互勾结、称霸世界的步伐。法西斯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已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历史把中华民族推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列。中国人民不但肩负起挽救国家危亡、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而且承担了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伟大责任。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猖狂进攻,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并逐渐发展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至1939年9月战争在欧洲爆发时,中国已独立进行了8年的抗战;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独立抗战则已持续了10年之久。

在漫长而艰难的抗战岁月里,中国不仅在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战,同时也在为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而战。

历史表明,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确立“十四年抗战”,更能完整地审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关联,更能完整地体现中国人民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大贡献,更能完整地讲好“中国抗战故事”。

四、尊重了所有为抗日牺牲的仁人志士

虽然说“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年”,并不存在本质矛盾,但也无法否认的是,“八年抗战”的提法,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客观上都在人们尤其是年轻及后代心目中;

都让在从1931年到1937年这六年的抗战历史,在心目中有些淡忘或不足够重视,尤其是在这期间为抗日牺牲的仁人志士,有些不够同等记忆和缅怀的味道。

“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在还原历史、更有利教育后人全面记忆抗战历史的同时,也让人一视同仁看待为抗战做贡献乃至牺牲的人和事,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尊重。

五、有利于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沉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支撑。

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大多数中国人只有血缘亲缘认同和乡土认同,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对国家的责任,现代国家意识淡薄。

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九一八”事变的隆隆炮声犹如沉重一击,此后中国各族各界民众迅速地觉醒起来;

展现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意识,逐渐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热潮,用血肉筑成了一座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钢铁长城。

伟大的时代传承光荣的历史,呼唤伟大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

面对一系列重大挑战,我们需要深入发掘抗日战争留下的宝贵战略遗产和历久弥新的历史启迪,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获取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坚定“四个自信”,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历史使命和时代方位来看,确立“十四年抗战”恰逢其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教育部为什么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 这有什么意义

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是对我国抗日战争最正确的理解。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改为十四年抗战既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一些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扩展资料:

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均为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何理解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

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

原来说八年抗战的,是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后民国政府的说法,计算方法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引起全面抗战算起,到1945年抗战胜利。

现在说十四年抗战的,是后来学者们的说法及现在中国政府的表示,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

当时在民国政府看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只是局部地区的抗日活动。而且限于当时的一些涉外条约,对东北地区的控制能力有限,所以一直保持忍辱态度,避免矛盾升级。但1937年的七七事变由华北地区的活动变成全中国同时进行的抗日活动,所以他们从这个时间开始算为全面抗战开始。

扩展资料:

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十四年抗战”写进教科书并非偶然,各界专家学者为“十四年抗战”观点的确认努力了30多年,而辽宁省政协为求证这一史实更是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几代辽宁政协人用辛勤的智慧与汗水,对充分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社会作用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从《义勇军进行曲》说起,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顾问(原省政协学习宣传和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赵杰,在政协从事文史工作3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政协”“老文史”,更是辽宁省政协探寻“十四年抗战”始末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抗战八年还是十四年?看似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实则关系着东北抗战史能否被世人认知的问题。我们要向‘八年抗战’说法说不,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赵杰说:“‘十四年抗战’要得到世人的认同,不仅要在思想上、资料上、论证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还应该寻找合适的角度、合适的契机,把这些论证的结果推向全国。”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在工作中征集、出版了大量的辽宁义勇军文史资料。在整理资料过程中,赵杰和他的工作伙伴们得以结识许多当年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见证人。

以卢广绩为代表的老领导、老同志经常谈起抗日义勇军英勇抗日的事迹,也经常谈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来历和背景。

为此,大家有了新想法:说东北抗战十四年没有人承认,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人人会唱,以此为历史背景研究东北抗日义勇军、再从义勇军谈到十四年抗战不正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吗?


为什么改八年抗战为十四年抗战的最新相关信息

1、八年抗战直接抹杀了从31年到37年英勇抗战的历史。所以改为十四年抗战。
2、八年抗战是指“七七”事变后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也就是全面抗战),实际的抗日战争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十四年抗战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历史史实。
3、日本叫这次战争为中日十五年战争;所以,我们为了表示跟日本侵略者势不两立,所以叫十四年抗战。
4、在国际上战争没有算周年这一说法,都是算虚年。
八年抗战是一直以来的习惯叫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