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长相思》李白(长相思李白的诗意)_相思_长安_李白

本文目录

  • 长相思李白的诗意
  • 长相思 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 李白《长相思》原文及赏析
  • 李白的《长相思》的原文是什么
  • 《长相思》一诗的意思是
  • 长相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长相思李白的诗意

长相思李白的诗意

《长相思》

作者:李白

原文: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注释: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诗意: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赏析: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

李白 长相思·其二


《长相思其二》

作者: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注释:

1、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
2、凤凰柱:或是瑟柱上雕饰凤凰形状。
3、蜀琴句:旧注谓蜀琴与司马相如琴挑故事有关。按:鲍照有蜀琴抽白雪句。

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
花蕊笼罩轻烟,
月华如练,
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
我刚刚停奏,
心想再弹奏蜀琴,
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
可惜无人传递,
但愿它随着春风,
送到遥远的燕然。
忆情郎呵、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
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
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
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赏析: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其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或以为此诗别有寄托,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的怀念。喻守真以为不能说他别有寄托,完全咏的长相思本意,此说有其道理。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

长相思的诗意


长相思的诗意

一、《长相思》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2、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3、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4、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5、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6、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7、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8、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诗意: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
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
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
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二、《长相思》

作者:李煜

原文: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注释:

1、重:量词。层,道。
2、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诗句。
3、枫叶:枫树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丹;红色。
4、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5、帘:帷帐,帘幕。风月:风声月色。

三、《长相思》

作者:李白

原文: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1、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2、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3、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4、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簟,凉席。
5、帷:窗帘。
6、青冥:青云。
7、渌水:清水。
8、关山难:关山难渡。
9、摧:伤。

诗意: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李煜的诗意


长相思李煜的诗意

《长相思》

作者:李煜

原文: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注释:

1、重:量词。层,道。
2、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诗句。
3、枫叶:枫树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丹;红色。
4、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5、帘:帷帐,帘幕。风月:风声月色。

诗意:

山一重两重,层峦叠嶂,就如同心中的相思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山远天高望不到尽头,就如同相思无际无涯。而寒的不仅仅是烟雾深锁的水面,更是思人的心情。相思日久,已到暮秋,枫叶正红,而红不过相思之苦。

花开花谢,相思经年,边塞的大雁也高飞还故乡,而远去的人却还没有回来,相比塞雁之还,离人之苦更甚。远人不归,便只好任那风月闭于于帘外。人静帘闲,而不静不闲的,是心中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帘闲而心乱。

赏析:

秋怨,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虽然通篇未曾出现秋、怨字眼,但仔细吟诵一遍,便会觉得秋怨二字确实最为简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

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那远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处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乡的路上呢?怀着这种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时地企足遥望,希望能够有所发现。可是,进入视野的除了重重叠叠的山岭峰峦外,还有的就是辽阔高远的青冥和天际处的迷离烟水了。

第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词的启发。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

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触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怨恨尽可以怨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这些想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起来了。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铃》词写一对恋人分别后的意绪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含意正与此同。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李煜词的语言锤炼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鲜明的体现,象山远天高烟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丰富,立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耐人寻味。对这首词,前人评价颇多,其中以俞陛云之说为精当:此词以轻淡之笔,写深秋风物,而兼葭怀远之思,低回不尽,节短而格高,五代词之本色也。

长相思 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的诗意: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出处:清 纳兰性德 《长相思》

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纵马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李白《长相思》原文及赏析

李白《长相思二首》原文及赏析1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赏析】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全诗写得情真意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前一首似有寄意,后一首写妇女对远征亲人的思念。

李白《长相思二首》原文及赏析2

  长相思·其一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其二】

  日XX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⑵。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注解】: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关山难:指道路险阻难度。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

   天长地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乐府诗《长相思》,大约是李白离开长安以后的作品。以男女相思为由,寄寓了追求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悲哀。这两句是说,与追求的美人相隔遥远,关山重重难以逾越,梦魂不到,相见更难,此情此景,怎能不勾起人的相思之苦啊!辞清意婉,十分动人。

  【韵译】: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其一【评点】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题意取自《古诗》:“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李白的《长相思》共两首,内容、形式、意境都各有不同,但这两首诗都深刻表现了离人的相思之苦。蘅塘退士将这两首诗先后收入《唐诗三百首》。

  第一首,诗人通过描写景色,渲染气氛,突出表现因阻隔重重梦魂也难以到达的刻骨相思之苦。前人认为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怀念远方之人的相思之苦,这个人可能是他的妻子。现代著名词学家苏仲翔则认为本诗是李白被谗言陷害,出长安后所作,意在抒写失意的苦闷。

  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描写了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颇为奢华,但身处华厦却感到十分空虚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部分,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在浪漫的氛围中,主人公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其二【评点】

  《长相思》的第二首白描了思妇弹琴寄意、借曲传情、流泪断肠、望眼欲穿的情景,表现了思妇对出征爱人的深情怀念。

  全诗以春花起兴。头两句只有十四个字,却意境无穷:日色将尽,花朵中仿佛蒸腾着缕缕幽烟。黄昏过后,晚月升起,女主人公对月凝思,心绪不平,难以入睡。

  三、四句对仗工整,用琴瑟的声音表达相思之情。“赵瑟”与“蜀琴”相对,古代赵国妇女善于鼓瑟,故称瑟为赵瑟;蜀中有桐木适宜做琴,故称琴为蜀琴。据传,司马相如曾用蜀琴挑逗卓文君。“凤凰柱”与“鸳鸯弦”相对,因为凤凰和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的,是男女爱情的象征。这两句暗示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

  五、六句续写上文,写女主人公想将满心的相思寄托在婉转的曲子中,由春风带给远方的爱人。但她不知道春风能否带去她的情意,于是发出“忆君迢迢隔青天”的感叹。而她昔日那对顾盼生辉的“横波目”也变成了今日的“流泪泉”,说明两个人分开后女主人公经常暗自哭泣。

  结尾两句中,女主人公娇憨地说:“如果你不信我为你思断肝肠,那等你回来看看我镜子中的’憔悴容颜就知道了。”其天真、顽皮的样子被诗人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本诗弄琴托情,望月起思,缠绵动人,和“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评析】: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其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或以为此诗别有寄托,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的怀念。喻守真以为“不能说他别有寄托,完全咏的‘长相思’本意”,此说有其道理。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

  李白五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像组诗《长相思二首》,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二首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创新。

  第一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第二首写妇女对从征戍边的丈夫的思念。开头两句,描绘春夜的美景;接着写女主人公鼓瑟弹琴以解闷,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然思念成空,泪如泉涌;结尾含蓄而隽永。全诗塑造了一个感情热烈而又富有教养的思妇形象。

  这两首诗在形式上也有很多突破。第一首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第二首诗在结构上打破了以“长相思”一语发端的固定格式,而是从景物中引出人物来。

  这两首诗诗意隐然含蓄,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

李白《长相思二首》原文及赏析3

   《长相思·其一》原文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一》译文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一》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中含有托兴意味。我国古代经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长安”这个特定的地点更加暗示“美人”在这里是个政治托寓,表明此诗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之情。诗人将意旨隐含在形象之中,隐而不露,自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长相思·其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的《长相思》的原文是什么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 李白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 《长相思》译文: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长相思》一诗的意思是

译文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一

唐代: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中含有托兴意味。我国古代经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

“长安”这个特定的地点更加暗示“美人”在这里是个政治托寓,表明此诗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之情。诗人将意旨隐含在形象之中,隐而不露,自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长相思·其一》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乐府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相思的痛苦。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词》,这两首非同时所作,李集中分排在卷三和卷六。但异曲同工的是,这两首诗不仅题目相同,连内容也在似乎相互映唱,仿佛是两个饱受相思之苦的情人之间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一映一和,成为李诗中最温柔的一篇。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

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

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长相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长相思表达了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感情。

《长相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共有三首。

第一首诗通过描写景色,渲染气氛,抒写男女相思,似有寄意。

第二首诗白描了思妇弹琴寄意、借曲传情、流泪断肠、望眼欲穿的情景,表现思妇对远征亲人的深情怀念。

第三首诗以花和床为意象,赋予情感,抒写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这三首诗内容、形式、意境各有不同,都深刻地表现了离人的相思之苦,写得情真意切,缠绵悱恻。

扩展资料:

“忆君迢迢隔青天”独立成句,又承上启下,以青天的夸张比喻两人相隔万里,从而引出下文思妇回到现实,顾影自怜独自凄凉的描写。

这四句诗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情形的表达,思妇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容颜憔悴,不禁悲从中来无法断绝。“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是唐时名句,形象而巧妙、夸张而令人信服地写出了相思成空的思妇的哀伤之状。

曾经清澈如水明眸善睐的双眼,而今却成了流泪不止的两眼清泉,如此的想象和夸张让思妇的形象更具灵动的色彩,艺术之美感也更加深入人心,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一样,令人为之动容。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一句则深得含蓄隽永之妙,以思妇的口吻直抒对丈夫的思念,与前一句相得益彰。思妇不关心自己的容颜憔悴,也不担心自己双眼如泪泉,反而殷殷的希望,丈夫能够早日出现,哪怕他不相信自己切肤入骨的思念也无所谓。

只要他早日归来,断肠人也就心满意足了。所谓“不信”云云,无须深究,只是夫妻俩的窃窃私语,取镜相照,更是带有了闺房亲密的意味,显然,在诗人奇特的构思中,在思妇恍惚的思念中,一切又都进入了想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