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的600字作文)_红旗渠_精神_林州

本文目录

  • 红旗渠精神的600字作文
  • 富有当代特色的红旗渠精神是是什么
  • 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
  •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范文
  • 红旗渠精神内容是什么
  • 为什么要学习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的600字作文

建党九十周年,重走红色之路,感召红色精神、高举红色旗帜,开创红色未来。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和同学们来到了红旗渠,感受当年战天斗地的红色精神。
初探 分水苑,感红旗精神 ---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分水苑,是一个工程,也是红旗渠集萃的博物馆。“林县是个严重缺水的地方,从明朝开始,几乎每 3-5 年就要大旱,达到易子而食的地步。”林县的历史如实的记录着干涸的土地吞噬生命的记忆。建国之后,林县县委、人民政府和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始了引水之路:男人是主要劳力,一年到头坚持在工地,开山破石、铺路架桥;女人敢顶半边天,田地、家里、工地处处忙,双手扶钎、小车运石;老人小孩也不闲,农余课余运石上工地,送水给队伍。整个林县男女老少齐上阵,工农商学兵同奋斗,战天斗地创人类奇迹, 70 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的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时至今日,清亮的天河河水仍沿着红旗渠,流入**的万亩土地,继续灌溉着这片黄色的土地,哺育**儿女;同时,**市紧跟时代步伐,倚红旗渠步步景色,挖旅游资源致富,不断丰厚财政和人民收入。
红旗渠,开创了天河新的历史,养育了天河儿女,富裕了天河人民。
勇攀青年洞,重走创业路 ---- 愚公移山,人定胜天
沿红旗渠“领袖路”、“创业路”,参观
2.
2012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电视记录片《红旗渠精神》,收看后,我被林县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和折服。河南省林县地处太行山区,过去是一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资源匮乏的贫困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解放前林县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林县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全县人民历时10年,硬是靠一双手,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起了157个渡槽,打通了211个隧道,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把位于山西的漳河水引到了林县,使50多万亩旱地变成了良田。为此,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的确,红旗渠不仅是建国初期共和国艰苦创业的一个历史缩影,更是改天换地的中国人奋发图强的一种时代象征。
在辉煌的壮举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的故事,看着记录片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真是令人心有余悸。头上是巨石连连,脚下是万丈深渊,面对艰难的施工处境,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险,奋勇当先,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排除千难万阻,终于创造了奇迹。今天,当我看到温柔的水脉沿着陡峭的山脉绕行时,不由得想起那些为此而献身的革命先烈们,这一渠清水好似他们的满腔热血在沸腾;不由得想起那些为此而奋斗的建设者们,这一渠清水就是他们辛勤的汗水在流淌;不由得想起那些为此而紧衣缩食的老百姓,这一渠清水就是他们满怀期盼的泪水。林县人民前仆后继,众志诚诚,攻艰克难,用生命浇筑了一条红旗渠,用精神铸造了一座不朽丰碑。
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洲人民的精神宝库,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红旗渠就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战胜恶劣环境的代表和象征。新时期只要干群一心,团结一致,没有实现不了的事,党员、干部、群众要学习红旗渠精神,要将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无私奉献!

富有当代特色的红旗渠精神是是什么

  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新红旗渠精神:10月16日,当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播发后,红旗渠精神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激荡人们的心胸。文章对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概括、提炼和阐释,在中原大地引发了广泛共鸣和回响。河南各界人士表示,红旗渠精神经反复锤炼、丰富发展,越来越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如何传递好精神火把、永葆理想“蓝光”,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一个紧迫课题,由此重新推出了新的红旗渠精神,即: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

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质所在。以下是关于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上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万丈豪情,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用十年之功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中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圆了林县人千百年来的盼水梦,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红旗渠被林县人民亲切地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不仅仅为林县人民带来了“一渠水、一渠粮”,打开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工程本身。红旗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变革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是述说党和人民图存发展、追梦圆梦的中国故事。修渠过程中孕育出的红旗渠精神,不仅早已浸润在林县人的血液里,成为了一方民风,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党和国家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红旗渠的修建,本身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和担当,没有群众的期盼和创造,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

  修建红旗渠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信念。林县缺水的历史令人悚然。翻开林县老县志,满眼都是干旱、大旱、禾枯、绝收、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1954年,杨贵同志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他挨着村子调研,发现群众因为缺水,打不上粮食吃不饱肚子不说,还普遍患有皮肤病、大脖子病和食道癌等多种地方病。好多地方穷得本村的姑娘往外跑,外面的姑娘不进来,最后都快断子绝孙了,政府不得不想办法从无锡的儿童福利院里调来400多个孤儿分配给各家各户。杨贵同志的心里异常难过,他问自己:共产党人干革命是为了什么,怎么革命胜利了,这里的群众还是这么穷?他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了不可。杨贵同志多次深入山区,既了解各地严重缺水的状况,又总结群众因地制宜创造的新鲜经验,逐步形成了劈开太行、“引漳入林”的思路。当时,上级没有要求去干这个工程,林县县委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做“太平官”、“平安官”。可是经过深入讨论和科学论证,他们毅然决定修建红旗渠。几十年之后,杨贵同志曾对一名记者感慨道:“我们当时要是稍稍有点私心杂念,渠绝对修不成。太平官好当啊!但是当时大家没有一点想靠这个当官的意思。群众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缺水,那就修渠。”无私才能无畏,林县县委牢记党的宗旨,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去开辟这条千里长渠。

  建成红旗渠的成就依赖于人民群众的苦干和实干。为了将县委“引漳入林”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杨贵同志又带着县委一班人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当群众听说要修建引漳入林工程时,纷纷表示,县委的想法代表了群众的心声,宁愿跟着县委的同志们苦干,也不愿再受老天爷摆布!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县“引漳入林”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动员令。动员令发出后的第一天,正好是1960年的元宵节,四万修渠大军开进莽莽太行,“立下愚公移山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修建红旗渠历时十年,发动民工30万人,林县当时共有55万人,除去老人和孩子,能上工的全都上工了。他们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广大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人民群众是修建红旗渠的真正功臣。

  二、红旗渠精神蕴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红旗渠在修建过程中,从设想、勘察、决策到修建,无不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这两者的辩证统一,红旗渠既不敢想,更建不成。

  实事求是,顶住浮夸风,为红旗渠建设储备下最基本的粮食供应。修建红旗渠,是林县县委在1959年底作出的决定。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比较严重,有些地方虚报产量,但林县县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虚报、不瞒报。1958年夏收后的小麦产量汇报会上,无论上级如何施压,杨贵同志始终坚持林县亩产小麦114斤。结果有些县的粮食因领导的虚夸被征走了,林县除安排好群众的口粮,各生产队还留有储备粮。1960年全国闹粮荒,但是林县因前几年县委敢于说实话,还积累了3000多万斤储备粮。所以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林县不仅没饿死一个人,还敢向穷山恶岭全面开战。

  解放思想,深入考察寻找水源。最初,林县县委并没有考虑从山西的漳河引水。因为林县境内有四条河流,县委当时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河里的水、挖掘地下的水、蓄住天上的水,就能彻底结束林县缺水的历史。所以一开始打了很多旱井,从1955年起还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但1959年一场大旱让这些水利设施形同虚设,流经林县的几条河流全部断流,这才逼着大家去找水。 1959年6月,林县派出3个调查组顺着漳河、淇河和淅河逆流而上,寻找新的水源。调查发现,淇河和淅河均为季节性河流,而漳河最大流量达7000立方米每秒,常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即使枯水季节也不少于10立方米每秒。正是这次调研发现了漳河是可靠水源,为红旗渠成功修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敢于担当,勇于发现问题、修正错误。工程启动之初,林县县委提出了“大战80天,引来漳河水”的目标,认为组织7万群众,每人修建长1米、宽8米、高4.3米的渠道,80天便可完成70多公里的总干渠施工。可开工不久,就遇到了战线太长、物资匮乏、无法统一指挥、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一个月过去了,山上只留下了一些鸡窝坑。在关键时刻,林县县委及时在盘阳村召开会议,客观分析面临的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对施工作出了调整:一是树立长远作战的思想,原本所设定的大干80天是不现实的。二是集中力量打攻坚战,由全线铺开改为分段施工。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这也就是“红旗渠”的来历。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对红旗渠建设的最终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盘阳会议也被称为红旗渠建设中的“遵义会议”。大干快上的思维,虽然反映了群众盼水的焦急心情,但并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但以杨贵同志为代表的工程领导者们能够广泛听取意见,勇于发现问题,及时修正错误,上下齐心,最终将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三、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红旗渠修建时期,正是我国物质极为匮乏、经济极其困难的一个时期。林县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凭着最简单的工具,修成了千里长渠。

  坚持自力更生,但不是闭关自守,而是不等不靠。林县缺水,但林县人不是坐以待毙,而是想方设法从县境外引水。红旗渠修建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资金和物资又极度匮乏。但林县人宁可苦干、不愿苦熬,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勤俭建渠的发展道路。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造,不会技术干中学;为了节省资金,民工口粮群众自筹,修渠工具群众自带,施工器材群众自己造;杠子折了当?把,?把断了当锤把,锤把短了烧火做饭。红旗渠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上级拨付资金占14.94%,林县人民群众自筹了85.06%。共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土石修成一条宽2米、高3米的长墙,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

  坚持艰苦奋斗,但不是被动地在贫困中挣扎,而是积极进取。修渠过程中,林县人不但苦干硬拼,也巧干智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难题。比如,在总干渠最艰巨的谷堆寺段施工中,开始民工们腰系绳索,吊在半空中打钎放炮,崩出工作面,进度很慢而且危险。后来采取土办法,架起空运线,加快了进度,还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建成了一个“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科学渡槽,被写入了水利教科书。县长李贵负责后勤保障,他召集相关人员组成100多人的采购队,一手拿着林县县委的介绍信,一手拿着他写给以前战友的求助信,奔赴全国各地采购回修渠所需的钢材、水泥、煤炭、炸药、工具等,保障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四、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无私奉献的价值导向

  修渠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了表率作用和带头作用,凝聚了人心,形成了亲如鱼水的党群干群关系。群众与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保障了修渠工程的顺利开展和最后胜利。

  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的无私奉献精神。“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这是修渠工程指挥部给干部制定的规则。所谓“工作高标准”是指干部参加劳动时实行“五同六定”,“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六定”即给干部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劳力、定工具、定工段。所有干部参加第一线的劳动,任务只能超额,不能拖欠。除了坚持“五同六定”之外,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领导干部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如果县委书记一天能修5米,普通干部的指标就定为4米5,群众的标准比干部再少1米。干部的工作量比群众大,但口粮标准比群众低,群众一天定8两,干部就只能定6两。有一次,杨贵同志饿晕在工地上,炊事员做了碗小米稠饭偷偷端给他,他非常生气,说:“群众吃啥我吃啥!”最后,他将这碗饭倒进大锅里,搅了又搅,让大家一起分着吃。

  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的示范表率作用。勘测水源时,县委书记处书记周绍先带着一个技术队沿漳河西行,遇到山高路险,他总是不顾阻拦走在最前面。他说,谁让我是领导呢,领导领导,就是要领好路,当好向导。副县长、工程总指挥马有金,红旗渠修了十年,他在工地上整整干了九年,患了严重的风湿病,腿都直不起来还跪在地上打钎,直到最后被抬下工地。凌空除险,是修渠中最危险的一个工种,共产党员、除险队长任羊成,为了大家的安全,每天带领除险队员用绳索捆住腰,飞崖下堑,凌空作业,排除险石。任羊成不但失去了四五颗门牙,折了两次腿,还受了四次重伤差点丢了性命。多年之后,我有幸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见到这位老英雄,他正在给学员们讲述当年修渠的故事。有学员问他,任老,要是再让您去修渠,您会选择什么工种?老人家说:“还去除险。”学员又追问,可是那太危险了,您怎么还要去?不善言辞的任老憋了半天,只说了一句话:“入党的时候,我可是举过拳头的!”党员干部给群众树立了好的榜样和标杆,林县的群众就说,“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党员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就能流成河”。这句话,被用石灰水写在了太行山的岩石上,至今清晰可见,给人启发,催人奋进。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50多年过去了,太行山依旧巍峨,红旗渠水依然奔流不息。从当年十万大军“战太行”修成千里长渠,到改革开放之初十万大军“出太行”发展建筑业闯出致富路,从上世纪90年代“富太行”敢想敢试发展工商业,再到新时期开启的“美太行”创业新征程,林州人奋斗的脚步从来都没有停下过,林州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渐次展开,发源于林州的红旗渠精神,也必将随着时代的步伐,融汇着时代的元素,与时俱进,走向未来。

;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思路:

确定中心,写出深意。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文章的六要素要交代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代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地了解。

范文如下:

学习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自古以来,“十年九旱、水贵如油”,能吃上水、用上水成为了林县人民最大的梦想。党坚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紧紧抓住吃水用水这一主要矛盾,领导开渠挖塘,劈山饮水,解百姓之疾苦。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强化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提升为民情怀,摒弃“官本位”特权思想,摒弃不作为的消极观念,破除束缚发展的陈规陋习、体制弊端,不断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

学习红旗渠精神,砥砺奋进,艰苦奋斗。修建红旗渠的条件十分艰苦,林县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人间天河”。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深入,思想文化交融复杂激烈,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异常严峻。

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夯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矢志不渝、奋发图强的思想基础,激励党员干部迎接挑战,经受考验,战胜困难,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党中央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战略布局,红旗渠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引领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将伟大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红旗渠最险要的路段青年洞旁,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这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敬业、为民、踏实、奉献”,是此次红旗渠学习给我最深的思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秉承爱岗敬业的态度、贯彻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踏实肯干的作风、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与党章对标,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范文

   红旗渠就像一部浓缩的历史,把人们带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那么关于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怎样做好演讲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几篇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演讲稿 ,希望能帮到你哟。

☛☛点击更多精彩“红旗渠精神的演讲稿”☛☛ ▶▶▶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的演讲稿 ◀◀◀ ▶▶▶ 弘扬当代红旗渠精神谱写壮丽人生演讲稿 ◀◀◀ ▶▶▶ 红旗渠精神与当代传奇的演讲稿 ◀◀◀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篇一

  求真务实,勇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是红旗渠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杨贵同志作为主要领导经常听取群众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当“引漳入林”工程开工20多天后,在工地上参加劳动的杨贵同志,发现战线太长,力量分散,工效很低。他随即与民工、技术人员座谈,听取意见;紧急召开县委会议,作出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把主要力量集中摆在山西境内20公里长的 渠道 上,既可尽快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境内,又可减轻山西人民的负担。这样调整力量后,只用3个多月就把20公里的渠道建好。

  1958年,许多地方刮起了“五风”,不少领导干部被吹得东倒西歪,杨贵同志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1958年夏收后召开小麦产量汇报会,不管上级怎么施压,怎么诱导,他始终说:单产114斤。1958年秋种时,地委要求深翻1米,他算了一笔账,如果这样深翻,必然耽误播种,在受到严厉批评的情况下,他仍坚持从实际出发,第二年小麦获得丰收。大办钢铁时,没有矿石的南乐、清丰两县也来林县炼铁,地委要求每县5万人上阵。结果,炼出来的只是一些含硫很高的铁疙瘩。期间,毛主席路过新乡在专列上召开座谈会。杨贵当着省委、地委同志的面汇报了大炼钢铁砍了不少树,铁的产量很低、质量不高,影响秋收等问题。毛主席听了汇报后说:“毁了林又炼不出铁,劳民伤财啊!”“粮食是农民的血汗,那么好的庄稼没人收,烂在地里,农民要骂娘的,那我们就对不起农民喽!”当杨贵向毛主席汇报,大炼钢铁中自己也有浮夸时,毛主席说:“这不怪你。是一股风啊!风吹草动,风旋树摇哇。风来了,你不顺风走,风会把你吹倒,甚至会把你吹到大峡谷里去的。”第二次郑州会议时,毛主席就公社规模,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办食堂等问题召开座谈会,杨贵同志也参加了。他把看到的问题如实地向毛主席汇报,再一次受到毛主席的赞许。

  还有两件事也充分反映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最终能够坚持真理、纠正错误。1961年7月,在一次会议上,一位领导同志批评红旗渠建设是“左的阴魂不散,死抱着红旗不放”,“杨贵是个死官僚”,要撤销他的职务。小组讨论时,林县县委组织部长路加林说:领导同志对林县的批评不符合实际。这位领导很生气,确定撤销他的组织部长职务。随后,通知各县县委书记参加会议。杨贵同志到会后即找到地委书记提出三条意见:第一,组织部长的意见是对的;第二,不同意撤销这位组织部长的职务,如果修建红旗渠是错误的,责任在他,由他承担;第三,请地委将他的意见 报告 省委和党中央。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杨贵同志介绍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及修建红旗渠的意义,并表示不同意撤销组织部长的职务;提出对当前农村出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能只责备下边。他的发言得到与会同志的理解。这位领导同志在派人作了调查之后,承认自己批评错了,不久就恢复了那位组织部长的职务。

  1962年11月,上面派人来调查林县银行行长路明顺同志“违规”动用退赔款用于建设红旗渠的问题。杨贵和县里其他领导同志共同向调查组汇报,说明动用的是退赔以后的余款,是县委决定用于红旗渠建设的,与路明顺同志无关。调查组要处理分管书记,撤销路明顺职务,县委不同意,最后给了路明顺一个党内警告处分。事情报到分管副李先念那里,李先念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要把它看得过重了。动用这个钱合情合理,只不过有点不合乎当时的规定。”1970年财政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向党中央报告,肯定了林县当年的做法是正确的,终于分清了是非。

  红旗渠成功的 经验 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做到实事求是,其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以是否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党的事业为标准。只要有这样一种精神,就可以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同样,任何错误都是不利于人民、不利于党的事业的。执行上级指示,要把坚定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 ,正确地观察和处理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就会无往而不胜。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篇二

  5月21日到5月23日,全体团员在馆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了河南林州红旗渠、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云台山景区、河南博物院等地。

  这行期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林州的红旗渠。红旗渠展览馆建筑结构紧凑、庄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壁刻 浮雕 ,介绍了当初修建红旗渠的历史原因和艰难历程;向右看,看到一座用一只雄鹰一把钢,两锤头和一张巨手构成的雕塑,直观再现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站在雕塑下我们不由肃然起敬,来到室内展馆我们随导游参观了当时林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修建红旗渠艰难而雄壮的过程,参观了当时人们所用的施工机具和生活情况,参观后得知红旗渠是在1960年2月动工程建的,总渠全长1500公里,落差只有10米,整个工程都沿着太行山的山麓,

  其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全县干部群众齐上阵,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峭壁之上,险难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资金,物料自筹,知难而进,坚持苦干,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成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的土石若垒成高3米,宽2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将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因为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粮食紧缺,每天每人只能配0.5公斤口粮,接济不上时人们就挖野菜充饥。想想他们付出的劳动,我深深的被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所震憾和感动。在红旗渠上我看到了这样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险只等闲。为了渠道早通水,争分夺秒抢时间。”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前辈们奋斗不息的身影,我更被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在修渠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这其中就有81名干部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壮举铭刻于自力更生、战天斗志的红旗渠精神的丰碑之上,这悲壮的 故事 充分体现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内涵,展现出不畏牺牲、前仆后继的创业风范。终于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伟大精神。

  在参观完安阳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后,我感受到河南的深厚历史底蕴。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先后有二十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的、并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殷墟所在地。这些仿佛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天赋的 文化 “基因”。在殷墟博物馆里,我们参观了殷墟车马坑、妇好墓、YH127甲骨窖穴、乙二十仿殷大殿、乙七基址等一批震撼中国考古学界和历史界的重大考古发现,这些都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奠定了殷墟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有文字可靠的古代都城地位。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形厚重,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现藏于我馆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之后的行程里,我们游览了云台山国家自然森林公园,河南博物院等地,对河南的历史和自然文化都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充实了自己,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同时这样的活动也为今后我们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会以红旗渠精神激励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更进一步。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篇三

  从红旗渠回来,印象颇深的是虎口崖下那棵逆境而生的梧桐树,导游深情的解说萦绕耳旁:“这棵梧桐树扎根在岩缝之中,它生来一切条件就比别的树差,发芽比别的树晚,生长比别的树慢,但它不气馁,不绝望,顽强地生存下来。就像伟大的林州人民,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是勇敢地适应环境,改造自然,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绿色的家园。”

  一路走来,所见所闻的确如此。虽然是山区,道路崎岖,但处处是绿色,一派生机繁盛景象。耕地的面积不大,但水利纵横,庄稼长势良好。正如毛主席所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了红旗渠,有了生命之水的灌溉,林州人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穷苦的面貌,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天堂。

  那么昔日的林州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初年,任村镇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要到3。5公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吃为生。九年大旱,泉水只是香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就爬上黄崖泉,可是取水的人多,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出村去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被石头绊倒,把一担水倾了个净光。覆水难收,儿媳妇又羞又愧,回到家里就悬梁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怀着满腔悲愤,埋葬了新婚的儿媳,带着全家逃荒上了山西……

  这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强不息,勇敢地在困顿中奋起,杀出一条血路,才是生存之道。为了生存,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林州人民开始了“引漳入林”工程的十年鏖战,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他们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成倍增长,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国际上称之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发扬到极致。红旗渠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他们的劳动工具就是两只手、一只镐,或者一根绳索,一根钢钎。困了天当被,地当床,饿了挖野菜、啃干粮,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出现了“铁姑娘”、“青年团”、“神炮手”、“凌空除险队”等动人 事迹 ,连小学生放学后都要捎上块石头送到山上,真是全民皆兵,万众一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昔日繁忙的工地,今日已成为风景秀丽的旅游圣地。青年洞、络丝潭、一线天等旖旎的风光,引得无数游人流连其间,拍照留念。一渠碧水蜿蜒山间峭壁之上,仿佛告诉人们昨天的故事,又仿佛吟唱着今天的幸福生活。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林州人民,也激励着每一个慕名而来的游客。正如虎口崖下的那棵梧桐树所预示的那样:尽管基础薄,底子差,只要自强不息,一样可以在夹缝中占稳脚根,生长出一抹绿色;只要奋斗不止,总有一天能够根深叶茂,花果满枝!

  》》》下一页更多精彩“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

红旗渠精神内容是什么

红旗渠精神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这种精神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的。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为什么要学习红旗渠精神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学习“林州人民多壮志,敢把山河重安排”的豪情壮志。当时在资金短缺,自然条件恶劣,施工设备差等条件下,林州人民没有被吓到,没有向大山屈服,而是发出了要把山河重安排的宣言。这种敢于向困难挑战,攻克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和韧劲正是我们要学习的,要把这种精神和韧劲融入到我们今后的工作当中。
二: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学习林州人民“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当时在施工过程中民工吃不饱,就挖野菜、捞水草充饥;遇到一些难于施工的地方,民工们就组成突击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完成使命;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险情,一些民工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等等。这种不计个人得失、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三: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学习放遇到困难时,要敢于想方法。“方法总比困难多”在林州人民身上展示的淋漓尽致,在修渠时没有测平仪,民工发明了“脸盆测平仪”;修建桥梁时没有起重机,民工创造了“人工起重机”;施工过程中水泥不够,林州人民创造了他们独有的水泥烧制方法等等。这种遇到困难不放弃,敢于集大家的共同智慧,想方法,找方法解决困难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四:传承红旗渠精神。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无私奉献。这些在修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红旗渠精神,我们要把它传承并发扬光大。
与坚持梦想者同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