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立是什么意思?鼎足而立的成语解释_鼎足而立_史记_天下

本文目录

  • 鼎足而立是什么意思
  • 鼎足而立的成语解释
  • 鼎足而立的意思
  • 三足鼎立的鼎的意思
  • 鼎足而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 用鼎足而立造句
  • 鼎足而立的成语典故

鼎足而立是什么意思

【成语】: 鼎足而立
【拼音】: dǐng zú ér lì
【解释】: 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处】: 1.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
2.《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鼎足而立的成语解释

鼎足而立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 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例 句
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

鼎足而立的意思

成语:鼎足而立
【解释】: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三足鼎立的鼎的意思

鼎: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翻译:如果能听从臣下的计策,不如让两方都受利,使他们并存,您与他们三分天下,形成鼎足的局势,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方都不敢有所行动。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例句: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官方意识形态文化三足鼎立,各领风骚。

扩展资料

近义词:

鼎足而立  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翻译:如果能听从臣下的计策,不如让两方都受利,使他们并存,您与他们三分天下,形成鼎足的局势,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方都不敢有所行动。

例句:“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各自都有吞并他国,统一天下的雄心。

反义词:

定于一尊  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翻译:现在皇帝已经拥有天下,应该将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例句:东汉末年以来出现的上的多元格局,使定于一尊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力大大削弱,同时也为士大夫提供了择主而事的较大空间。

鼎足而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拼音dǐng注音ㄉ一ㄥˇ

简体部首鼎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12画

繁体部首鼎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13画

五笔HNDN仓颉BUVML郑码LZNX四角22227

结构上下电码7844区位2206统一码9F0E

笔顺丨フ一一一フ一ノ丨一丨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鼎dǐng(ㄉ一ㄥˇ)

1、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2、锅:鼎罐。鼎锅。

3、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用鼎足而立造句

1.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各自都有吞并他国,统一天下的雄心。
2. 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鼎足而立。
3. 旺角是与铜锣湾鼎足而立的主要购物区.
4. 抗战至建国前后,由于各种政治势力鼎足而立,“民主”话语的涵义十分驳杂。
5. 唐代的花鸟画与山水画同人物画鼎足而立。

鼎足而立的成语典故

鼎: 古代的一种烹煮器具,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两耳三足。“鼎立”就是像鼎三足并立一样,比喻三方势力对立的情形。源自《汉书·蒯通传》:“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

楚汉相争时,范阳人蒯通看到韩信兵权在握,于是想劝韩信发展自己的力量。蒯通借口看相,先谈了一通相人之道。他说:“看人的贵贱,在于骨骼的长相;看人的忧喜,在于面部的气色;看人的成败,在于人的果断。用这三项去综合考察一个人,那是万无一失的!”韩信点头称是:“好,就请你替我看看吧!”于是蒯通说道:“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还会出现危险;可是相君之背,却贵不可言!”韩信惊奇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接着蒯通作了一番分析: 楚汉相争已到了相持阶段。项羽从彭城起兵,南征北战,威震天下,而这几年却被刘邦所困扰,没有明显进展。而刘邦才几十万人,几次战斗还吃了败仗。楚汉双方已是两败俱伤。在这种形势下,韩信的力量非常重要。帮助汉,则刘邦获胜;支持楚,则项羽胜利。分析到这里,蒯通说:“依我看,不如让楚汉双方都存在下去,您保持中立,让天下分成三方,就像那鼎的脚一样,三个脚分开立着。”可是韩信认为刘邦对他不薄,又自认为功劳很大,最终没有听取蒯通的意见。

后人用“鼎足而立”来形容势均力敌的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