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谱世系图(郧县杨氏家谱)_杨氏_家谱_总谱

本文目录

  • 郧县杨氏家谱
  • 弘农杨氏的部分世系表
  • 谁知道完整的杨氏族谱

郧县杨氏家谱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华人尊宗敬祖、追根溯源的美德,自2007年始至2009年初,历经两年,《梅铺杨氏总谱》经数百人之劳作,终于修成。真是可喜可贺!
二00九年三月二十八日,梅铺杨氏祭祖仪式暨郧县梅铺杨氏总谱发行大会在梅铺杨营举行,共有200余杨氏家族代表参加,盛况空前。
图为发行会现场
梅铺杨氏播迁分布与官宦轨迹 
播迁分布 杨德,祖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岭西村,明朝洪武年间携妻儿自原籍迁徙到郧县梅铺滔河里,即现在的杨庄子、李家沟一带,开荒种地。长子贵招亲初住蔡沟,次子真招亲初住李家沟,三子和给予一个叫自良的人养育,四子清送给张沟胡姓。到三、四代家运渐兴,杨德故后择葬邵家沟西地,即现在的杨营学校后坡,始祖母张氏故后葬地不祥,后迁葬于邵家沟地南,四个儿子都迁住于邵家沟,长、三、四子故后随母茔而葬,次子故葬榆树岗。后代大都以二世祖初住地为中心繁衍播迁,最后形成了各村落杨氏支系家族。
梅铺杨氏以二世祖分为贵、真、清三大支系,具体分布:杨贵支系以盘道营为中心播迁分布于解板沟、西寺一带,已繁衍23代,解板沟13世以上老坟、西寺9世以上老坟在杨营和盘道;杨真支系以李家沟为中心播迁分布于杨营、西湾、杨庄子、杨家山、李家沟、杨洼、小杨营一带,已繁衍24代,前13代前老坟大体分布在杨营和李家沟、杨洼一带;杨清支系主要分布在杨洼、张沟、杨湾、李家湾、汪沟、郑家垭凤凰山一带,已繁衍24代,前12代前老坟大体在李家沟、杨洼一带。
官宦轨迹 梅铺杨氏官宦世家,郧东望族也。这句话流传了好几百年,今而终有定论。
杨德于明洪武年间避难徙郧,初到此地,一无所有,四至八世子孙显达,第七至九世出杨昌,官至奉直大夫,妻李氏为皇封诰命,长子谌然历任布政司道台,萧然、豁然为礼部儒士,闺女们具嫁名门,在明万历前后红及一时,成为当时官宦世家;受其带动和影响,族人中县令、国学、监生、秀才、邑庠、庠生济济。梅铺杨氏因有了他们而成为郧东望族。明代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淅川县老城人士彭凌霄万历年撰写的《杨母李氏墓志铭》以及《西寺杨氏的辈谱诗词》可证。斗转星移,明王朝被清朝取代,杨氏从此由盛趋衰,官宦后裔回原籍、逃深山,“栖士”的地名是与当时的政治避难有联系的;关于杨氏不少先人的碑文中有“皇清待赠”字样,有一说:“同一时代的死者各用‘皇清’与‘皇明’的刻文,或者反清复明组织领袖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赠”的字样,都说明了当时杨氏政治波折。到清中后期和中华民国时期,梅铺杨氏中虽出了不少的国学、监生、秀才、邑庠,但终未超过明代前人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氏后人如雨后春笋,人才济济,共出厅级、处级、科级、村级干部,博士、教授及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革命烈士、劳动模范、经商成功人才等172人。我杨氏历明朝、清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逃难,出高官,到今日的人才济济,无不显示我杨氏顽强与辉煌。
《梅铺杨氏总谱》修纂问世,即将与族人见面,这是我们家族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庄重大事。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谨以家族一员的身份,向家谱衷心祝贺!
中华民族之家,杨姓为当今六大姓之一,人口约二千八百多万。梅铺杨氏从先祖杨德到如今,历时六百多年,已繁衍二十余代一万多人,期间迁居各地,繁衍生息,遍布梅铺全镇、全县、全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无论是务农、做工、行医,还是从政、经商、教学大都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干事业。他们中人才辈出,涌现了很多志士名人和先进模范人物,留下了不少富有教育意义的感人故事。他们用辛劳和智慧谱写了一部家族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发展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梅铺杨氏总谱》洋洋数十万字,从古至今,溯源迁徙,分章节,有层次地记叙了梅铺杨氏家族的来龙去脉,辈代关系,地名故事,乡土人情,详细而真实地统计了人文概况,与图籍碑文等融为一体。并且经过搜集综合,集思广益,统一了辈谱词字,为后人起名提供了家谱规章。修纂者们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作风,追求真实,真诚奉献的精神,值得称道。《梅铺杨氏总谱》是一部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姓氏宗谱。它的出版,不仅为梅铺杨氏家族寻根问祖,提供信息,相互联络,共谋发展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
现在,古老而文明的伟大祖国,已经走上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正在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纪念先祖,传承中华文化,激励后人,弘杨氏族精神。在和谐的社会大家庭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共创辉煌!
杨振敏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于十堰
寄 语

承蒙家谱修纂委员会邀写谱辞,盛情难却,写点感想,以示祝贺。
梅铺杨氏虽有《杨氏谱梅铺总卷》简本、《杨氏家谱解板沟卷》、《杨氏家谱李家湾卷》,但由于文化原因,梅铺杨氏家族没有一部完整的总谱,实在叹惋。我们该为家族作点什么……?
我在梅铺镇政府工作近二十年,对梅铺风土人情、杨氏族情比较熟悉,加上杨秀福又对谱学知识钻研深邃,我俩经常在一起切磋,于是萌生了修纂梅铺杨氏总谱的想法,经联络、了解家族主要成员的意见,大家非常赞同,从此拉开了修纂梅铺杨氏总谱的帷幕。
我已经年近六旬,但修家谱精神百倍,在修纂过程中,城乡联络宣传、收集资料,动员族人捐资、策划印刷标准,研修家谱内容,投入了大量精力,每每子夜入眠后,神游于古今资料及有关事情中,忽生一念,则披衣而起,或起草思路,或核查书典,或打开电脑审阅材料,瑟瑟寒冬,身冷而心热。
春去冬来,又复一年,梅铺杨氏总谱即将与族人见面,谈点看法,与族人共勉。
一、团结合作精神值得颂扬。本谱捐资近千人,有400余人参与修谱之中,特别是振敏大哥时时撑控;秀福、保成对家谱修纂求真务实、严格把关;宗敏、本龙、林山、澄宇、本钦、本光、林耀、杨瑞、本敬、本君、本社、新安等长辈大力支持;凤森、国华、海珠、孟军、德钦、秀礼、保富、庆选、雪会、荣涛、万胜、新慧、宗华、忠林、国强、伍科、建国、志国、国成、保国、周林、新海、新保、海龙、新波、新廷、秀成、守英、守明、守敏(杨湾)、发林、发胜、建玉、战报、俊杰等鼎力合作;新义、杨勇、群峰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杨氏女婿中何文章、王正清、刘胜无私奉献。他们精神值得颂扬。
二、家谱内容丰富,值得研读。一是家谱二章、三章、七章、八章写出了梅铺杨氏的人气、精神、文化传统;二是家谱四章、五章中的辈谱对照表、世系图表,理清了辈代关系,记述了当代人姓名、生故年月日、职务、职称、文化、住址,为后代人寻根问祖架起了一座桥梁;三是家谱二章的杨氏溯源、六章碑碣史证、九章修纂经过,此中文化价值不菲,品味本谱,值得研读。
三、家谱博古通今,值得收藏。《梅铺杨氏总谱》是始祖杨德发展到现在二十余代修纂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家谱,全书史事记叙跨越600多年,统一辈谱字从始祖杨德记起60字,循环使用,永远传承,家谱入注了梅铺杨氏近万名成员的简介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实为传家之宝,值得收藏。
总之修纂家谱感悟颇深、颇多,兹不多叙,相信族人读起本谱有回家的感觉,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杨荣福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家谱敬铭

《杨铺杨氏总谱》问世,众志成城,深表感荷,谨为敬铭。

先祖从远古洪荒中走来,高塬黄河兮蕴动着血脉。今世近三千万杨氏儿女,华夏五岳兮高扬着魂魄。
明德祖从渭南饥馑走来,励衍六百余年二三十代。风雨播撒一万余众后裔,炬燃豫鄂山川流光溢彩。
自愧吾生鲁愚庸庸无为,共喜族谱宗亲殷殷情怀。拜享祖祠血缘精神盛宴,福荫鱼鸟蝶花天地大爱。
庆我族皇皇兮中华巨姓,立天地赫赫然万世永戴。鉴史砺志兮贤毅雍后辈,才上天然居居然天上才。
杨澄宇
二OO八年 金秋 于十堰

在历时两年的修纂梅铺杨氏总谱过程中,委员会主要成员对发现的61块碑碣碑文进行了认真解读、研讨,对本族的历史信息资料,包括之前的家谱文字资料,进行了广泛搜集、整合,去粗取精,雕凿锤炼,四易其稿,终于在2008年12月27日完成了《湖北郧县梅铺杨氏总谱》书稿。
本书记述了自明洪武年至今的本族史事,明晰了迁徙分布情况,理清了辈代亲缘关系,统一了60个“辈谱”字,定论了官宦历史轨迹,总结了杨氏传统文化。它是一部反映郧县梅铺杨氏家族不断发展的史学著作,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料价值,很值得族人珍藏和阅读。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修此史,由于年代久远、经历代战乱,前辈先人积存的史料及文人笔记类存世者极为有限,故只能以仅存或已发现的一些碑文为依据加以考证。因此,在书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世系断代问题,仍未知的部分家族历史问题,等等。我认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遵从的原则是:之前的有关本家族“家谱”版本内容应该以此《总谱》版本内容为准,此《总谱》版本内容以客观历史事实为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有了新的或更多资料(例如碑碣)的发现,到那时可能就会弥补此书的不足,或纠正其可能还存在的错误。这是我们全体族人应抱的辨证唯物历史观的态度。
本次修谱,参与族人达到400余人,其中主要参与修纂人员有80多人,、写作人员有20余人。在两年中,总谱修纂委员会召开各类专题会议15次,各支系召开专题会议80多次。修纂本谱,投入资金(主要是族人的捐资、捐物)13.09万元;参与人员的无偿劳动价值,按现在劳务市场的一般价格计算,有30万元;共计约43.09万元。由此可以看出:本书投资不菲。在此,愿后人铭记为总谱成功修纂而做出了重要智力贡献和财力贡献的族人们。
今年六旬有余的我,自始至终参与了本总谱的撰写和工作,是主要编纂人员之一。在《湖北郧县梅铺杨氏总谱》修纂成功之时,我感到十分高兴。赋诗一首,以示祝贺:洋洋洒洒家史卷,记录杨氏六百年。杨德始祖源渭南,明朝洪武徙郧县。艰苦创业垦荒田,聪慧勤劳建庄园。子孙仁孝族兴旺,世代厚忠国泰安。崇尚教育俊杰多,贡献社会人才贤。中华盛世正逢今,本族繁荣应发展。鼓励后生树雄心,飞翔云天立志远。借鉴以往益万代,修纂家谱和谐篇。

杨保成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弘农杨氏的部分世系表

第一世: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大史学家司马迁女婿。为弘农族中的第一个宰相,食邑于汝南,后杨氏又有“汝南堂”之称,封安平侯,居弘农,为弘农一世祖。生子杨忠、杨恽
第二世:杨忠,生子谭
第三世:杨谭,生子宝、并
第四世:杨宝,生子震、衡
第五世:杨震,字伯起,“关西堂”“四知堂”“清白堂”誉称得于杨震。生子牧、里(失考)、秉、让(失考)、奉。杨秉,东汉宰相,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从杨震起至杨秉后裔杨彪(8世)均为太尉,后世称为“四世三公”。
第六世:杨奉,生子敷
第七世:杨敷,生子篡、众
第八世:杨众、生子超
第九世:杨超、生子柄、骏、珧、济。骏、珧、济号称“西晋三杨”
第十世:杨珧、生子结
第十一世:杨结、生子珍、继。杨珍为上谷房始祖
第十二世:杨继,生子晖
第十三世:杨晖,生子佑、恩
第十四世:杨佑,生子钧
第十五世:杨钧,生子暄、穆、俭、宽
第十六世:杨俭,生子文升、文休、文异、文伟
第十七世:杨文伟,生子荣、士、积、安、篡
第十八世:杨荣,生子师、奉、恪
第十九世:杨恪,生子元表、元政
第二十世:杨元政,生子志元
第二十一世:杨志元,生子成名、成规
第二十二世:杨成名,生子凭、凝、凌
第二十三世:杨凌,生子后之
第二十四世:杨后之,字谦人,生子帐诚、帐盛
第二十五世:杨帐诚,生子临琅、临傥、临蝶
第二十六世:杨临蝶,生子居本、居庆、居忠、
第二十七世:杨居本,生子再思、再韬
第二十八世:杨再思,生十子:政隆、政滔、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钦(俭)。再思公为靖州杨一世祖,亲立“再正通光昌盛秀”为字辈。

谁知道完整的杨氏族谱

修谱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本段保存
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本段内容体例
谱序
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谱例
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
世家
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
诰敕
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
像赞
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
世系
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
传志
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
家训
对子孙的教育准则。
祠规
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
祠堂
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本段文献目录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里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墨杨氏家乘》有清至民国续修刊本及排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载杨玠《家法》条规较细。 《武林杨氏宗谱》有民国年间抄本复印件。该谱卷l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22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 《民国黄梅宗谱》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所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以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 《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清杨裕深重修,刊本。 《杨氏谱书》民国时期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14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姓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杨氏族谱》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姓,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氏族谱》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年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第”。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时已历 2l世,至收藏者为23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杨氏族谱》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卜居独山,至修谱时传13世。该谱为木刻本。 《杨氏谱系》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民国年间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73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杨氏家谱史》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称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第44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48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47代。该谱为铅印本。 《弘农杨氏宗谱(残)》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杨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刻本。 《杨氏家谱》民国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衡湘杨氏族谱》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刻本。 《杨氏列代世系表》民国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杨氏宗谱(残)据残卷可知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宁都城东郁公派族谱》 《宁都杨氏族谱》 《宏农杨氏宗谱》 《杨氏铜城族谱》 《郴州杨氏十修族谱》 《蓝山杨氏族谱》 《草塘杨氏七修族谱》 《卧龙杨氏四修宗谱》 《济邑梅川杨氏宗谱》(乾隆三十六年修) 杨玉清、杨兴韶主编的《丰顺杨氏九修族谱》 《靖州杨氏宗谱》 《杨凝式家谱》 《杨氏血脉谱》 《杨氏家谱状并墓记》 《杨氏支分谱》 《杨氏谱》 《杨愔家传》 《杨氏家乘》 《宏(弘)农杨氏重修房谱》 《咸丰平越杨氏小宗祠谱》 江西《宜春北关五甲杨氏支谱》 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本段某支系杨姓字辈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