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杨继业是属魏国还是吴国?杨继业碰死李陵碑在什么地方_契丹_北宋_名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杨继业 契丹 北宋 名将

本文目录

  • 宋朝杨继业是属魏国还是吴国
  • 杨继业碰死李陵碑在什么地方
  • 北宋名将杨继业军事才能怎么样
  • 杨继业是那里人
  • 北宋名将杨继业祖籍何处
  • 杨业(杨继业)简介
  • 北宋名将杨家将到底有后人吗
  • 杨继业的个人经历是怎样的
  • 杨继业一共有多少个儿子
  • 杨继业降将出身,为何却得赵匡义重用

宋朝杨继业是属魏国还是吴国

宋朝杨继业,既不是在魏国,也不是在吴国。杨继业本来是北汉的将领,后来投降宋朝,忠心报国,成为北宋名将,人称杨无敌。在北宋抗击辽国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继业碰死李陵碑在什么地方

杨继业碰死的李陵碑在山西省怀仁县境内,出自《杨家府演义》中记载吴家窑镇两狼山旧有苏武庙和李陵碑。从史书上的记载,杨继业威武不屈,以身报国的精神,使其碰死在李陵碑下。
李陵是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武帝时曾率八百骑入匈奴境二千余里,观察居延(故城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地形而还。后汉庭误传李陵替匈奴练兵的假消息。遂灭其三族。李陵被迫留在匈奴,单于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在演义中,宋朝名将杨业(杨继业)被记载为兵败被契丹大军围困于李陵碑附近的狼心窝,“羊入狼窝,焉有生机”,遂碰李陵碑而死。

北宋名将杨继业军事才能怎么样

非常出色。杨继业原本是北汉的名将,一直防备契丹,在契丹骑兵中威名远扬,人称“杨无敌”打草谷的契丹人最害怕的就是听到杨无敌来了。归宋之后在北宋一群名将之中同样毫不逊色,以赵光义出名心胸狭窄的为人,杨继业以降将的身份居然能一直受到重用,由此可见其才华出众的本领,然而也正是因为降将的身份,始终没有统帅大军独当一面的机会,最后的战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杨继业是那里人

杨继业出生地:
太原
杨继业(约932~986年)又名杨业。原籍麟川新秦(今陕西神木),因他长期在太原生活,故《宋史》称他为太原人,北宋名将。他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

北宋名将杨继业祖籍何处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
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 刺史。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杨继业)简介

杨业简介:

杨业别名叫做杨继业,是陕西人,979年,宋灭北汉,杨业归宋,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等职。宋初,宋朝廷试图用对辽战争的办法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奉命驻守戴舟前线,五年980年,辽景宗率十万大军攻雁门。

杨业率军突袭辽军,辽军大败而回。七年(982年)四月,辽军分路攻宋,杨业统军败辽军于雁门关下,斩辽兵三千人,俘万余人。

986年,宋军分三路攻辽,杨业与主帅潘美等连克云、应、寰、朔四州。但东路宋军于岐沟关大败,辽军乘胜大举反击,潘美、杨业等奉命掩护四州民众后撤。

杨业力主兵至应州,诱辽军向东,以保障民众沿石碣谷南撤,并设弓弩手千人于谷口,骑兵居中接应,扼阻辽军南下。

但潘美与监军王侁却迫他率军直趋朔州。杨业知此行必败,出发前约定潘、王率军于陈家谷口接应,而自率军冒死迎击敌军,以掩护大军及百姓撤退。但潘、王闻杨业军陷入重围,乃置杨业军不顾,先行遁去。

杨业死战,突围至陈家谷口,见无援军接应,复率残部与敌苦战,终因寡不敌众,负伤坠马被俘,不食三日而死,所部几无一人生还。

杨业死后,宋廷听信谗言,抚桖菲薄,指给他五品官应得的一半物品。后来得知杨业是绝食三日而死,非常壮烈,宋太宗才下诏表示痛惜,称杨业诚坚金石,气傲风云,同时处罚潘美等。 

扩展资料: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高强,二十多岁进入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当时,宋太祖已经建立宋朝,全国统一指日可待,杨继业向北汉皇帝提出了奉国归宋的主张,遭到反对。不过,他对北汉政权,一直忠心耿耿。

后来,北汉战败,杨继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继业是一员勇将,一心想收入彀中,他逼着北汉亡国皇帝安排亲信前去劝降。

见到皇帝派人来劝降,杨继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他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将大败辽军,从此得了外号“杨无敌”,辽军一见杨业的军旗,就纷纷退兵。

北宋名将杨家将到底有后人吗

没有。

当年北宋灭亡,杨家被抄,杨延郎的大儿子杨宗到安徽隐姓埋名,娶了一位姓越的姑娘,因担心杨家血脉被金兵报复,此后杨家人都改姓为越。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祖、不忘根,越氏一族在村里修建了祠堂,一直供奉着折太君(后多被误读为佘太君)和杨延郎的画像。

扩展资料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杨家将历史记载人物

1、杨继业

杨继业本名叫杨重贵(?—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

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重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

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杨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2、杨延昭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3、杨文广

杨文广在杨家府演义中,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历史上的杨文广却是六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

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

4、潘仁美

历史上并没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侁,而非潘美。王侁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侁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按照宋史说法,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相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责任不大。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而两个监军皆被撤职发配。但是作为北伐西路军的统帅,潘美对于王侁提出的作战方案不置可否(其实就是默认),最后导致杨业战死沙场。杨家浴血奋战,潘美应该负一定责任。

杨继业的个人经历是怎样的

20多岁便入仕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当时,宋太祖已经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继业便向北汉皇帝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继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继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皇帝派来的劝降使者,杨继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他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将契丹击破。后来就有了一旦契丹见到杨继业的军旗,即立刻退兵的轰动名声。人们给杨继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这以后,杨继业一直在北部对契丹进行备战。

杨继业的显赫战功,使得一些心胸狭窄的同僚妒火中烧。一些人给宋太宗写匿名信,诋毁杨继业。宋太宗没有轻信,而是把这些谤书封好交给杨继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也使杨继业更加为宋王朝拼死效命。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人美、杨继业统率,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进行决战。三路大军同时前进,东路军刚出击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击,大败于歧沟关;中路军闻听东路败北,也不战而溃;只有潘、杨的西路军,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守军的溃败,他们就成了孤军深入。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在当时大兵压境的时刻,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艰巨。杨继业经过周密思考,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内迁。

对于杨继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钅先和主帅潘人美却坚决反对。他们为了争功,硬要杨继业率兵去打寰州。王钅先说:“你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还这样胆怯?应当直接出雁门关北上!”杨继业说:“不行,这样做,只有失败。”王钅先阴险地说:“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你还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杨继业气愤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这样责问我,那好吧,我现在就遵命前往。”出发时,杨继业流着眼泪对潘人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他又用手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会全军覆没。”说罢,杨继业就率兵出发了。经过两场恶战,因寡不敌众,杨继业战败。退到陈家谷时,王铣、潘人美却率军早已离开了谷口,杨继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虽然他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不屈绝食而死。他的儿子杨七郎也在这一次战斗中牺牲。

杨继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把潘人美降职处分,王铣革职查办。

杨继业一共有多少个儿子

北宋初期名将杨继业(杨业)有7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昭(官任防御使)、杨延玉(与辽国作战中阵亡)、杨延浦(官任供奉官)、杨延训(官任供奉官)、杨延瑰(官至殿直)、杨延贵(官至殿直)、杨延彬(官至殿直)。

杨业,原籍麟州,后徙并州杨业从小洒脱有侠气,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比别人多好几倍。曾经对他的随从说:“我将来当将军带兵,也要像用猎鹰、猎狗追逐野鸡、野兔一样”。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平时就听说过杨业的名气,曾经重金悬赏寻求他。后来杨业所守的古城非常危急了,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

来保全性命。刘继元投降以后,宋太宗派使者召见杨业,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军队回朝以后,任命杨业为郑州刺史。

扩展资料

杨继业的爸爸是杨信,麟州新秦(今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人,后周麟州刺史,五代时麟州新秦的地方豪强,以武力称雄于一方。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河东步军都指挥使刘崇为麟州刺史时,杨信命长子杨业追随左右。周太祖郭威即位。杨信自称麟州刺史,得到郭威的承认。不久,杨信病死,次子杨重勋(时名杨重训)继任麟州刺史,依附北汉。

杨继业降将出身,为何却得赵匡义重用

说道北宋时期的杨继业,大家首先就会想到他忠心耿耿战死沙场的事,纷纷称赞这是一位亘古少有的良将。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居然是一位降将出身,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杨继业本名叫杨崇贵,他的父亲杨信在五代十国的大环境下割据一方,自封为麟州刺史。后来为了取信于人,不得已投靠了当时的后汉皇帝刘知远。杨信为了彻底让他相信,就按照规矩把自己十几岁的大儿子杨崇贵送到那儿做人质。

没过几年,后汉发生了内讧,刘知远也被叛将给杀了,郭威在这场叛乱中脱颖而出,建立了后周。后汉有些人不愿意归降后周的,就跑到北边去,拥立后汉的皇室刘崇为帝,建立了北汉。

接下来这北汉就要跟后周打,想要把失去的地盘给夺回来,可他们自己没有那么多兵力,于是就打算向辽国借兵。消息传到杨信的耳朵里,他因为自己跟辽国有摩擦,对此事不乐意,可又没办法违抗皇帝的旨意,一来气,也不管自己的儿子死活了,直接就带着兵投靠后周去了。

照理说,这杨信已经背叛了北汉,杨崇贵作为人质,自然也是难以活命了。可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刘崇非但没有杀他,反而更加重用他。原因很简单,刘崇亲眼目睹了杨崇贵跟着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他要是想背叛早就背叛了,虽然他的父亲背信弃义,可这跟杨崇贵没什么关系。在这个乱世,这样的任实在是不多了,现在不好好珍惜更待何时?

于是,刘崇就认杨崇贵作为孙子,随着刘氏的家谱,改名刘继贵。后来杨崇贵一想,这三个字让皇上给改了两,干脆剩下那个也不要了,他自己又取了个“业”字,从此以后,他就叫刘继业了。

此外,刘崇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就封刘继业为节度使,当时的节度使又叫中书令,所以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老令公杨继业”是从这儿来的。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陆续把周边这些小国都给吞并了,最后赵匡胤亲率大军十万,来征伐北汉。可没想到让刘继业带兵生生给打退了,所以赵匡胤在位的时候,天下都统一了,唯独北汉他没攻破,带着遗憾走了。

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上来,首先就是要拔除北汉这颗钉子,于是他统兵20万,再度攻取北汉。得到消息的刘继业赶紧给北汉皇帝商议此事,北汉皇帝坚决不投降,杨继业只能拼死一战。可仗打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一道圣旨,要求他赶紧投降。刘继业这才明白,原来赵匡义已经从其他地方打开了缺口,皇上已经被控制了。

没办法,他只能遵从圣旨,投降了。从此,他归了北宋,把名字也改回了杨继业。

当然了,这么一位忠勇之士赵匡义也不会亏待他,让他继续留守北汉原来的地盘。这才有后来北宋和辽国交战,杨继业被敌军围困走投无路,最后碰死在李陵碑下的事。

看完杨继业的人生经历我们会发现,他是降将不假,可“叛主投敌”却跟他丝毫扯不上关系,他也是被形势所逼,再一个也是遵从圣旨。所以时至今日,对于老令公杨继业的所作所为,我们还是应该挑大拇指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