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死后赵构后悔过吗(岳飞在被秦桧以莫须有处死后,赵构为何却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呢)_岳飞_秦桧_皇帝

本文目录

  • 岳飞在被秦桧以莫须有处死后,赵构为何却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呢
  • 那位高人知道岳飞死后赵构是什么下场啊
  • 杀岳飞的真的是赵构吗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 宋高宗杀了岳飞后有没有觉得对不起岳飞
  • 在岳飞死后,为何皇帝赵构没有将他满门抄斩
  • 宋高宗害死岳飞之后有没有后悔
  • 宋高宗赵构一定要害死岳飞,结局是什么样的心态

岳飞在被秦桧以莫须有处死后,赵构为何却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呢

宋朝的大将岳飞是一个非常悲情的将军,他一心精忠报国,但是最终却被奸臣所害,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人们都说是秦桧杀了岳飞,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那在岳飞死后,宋高宗赵构在岳飞的灵位前,为什么要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这样的话呢?岳飞在被秦桧以莫须有处死后,赵构为何却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

宋朝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积贫积弱,面对外敌的入侵时,宋朝的统治者一味采取屈辱求和的态度,既进贡金银珍宝又俯首称臣,可谓是非常窝囊的。但是就在这样一个弱小的王朝,诞生了一位非常有血气的大将,这个人就是岳飞。

这句话虽然并非来自史料,但是,却很好了诠释了历史上的赵构、岳飞,所处的尴尬境地。有时候,做一些事情,并非出自心甘情愿,而是实属迫不得已。

宋高宗赵构的这句话,就透出了无尽的无奈。这里无意为赵构杀岳飞开脱,高宗自己做的事情,就要自己承担负责。这件事,从不同角度来看,也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可是赵构杀了一个英雄岳飞,受到谴责也是理所应当的,这是高宗理应承担的后果。

赵构为什么会说这句话,想要理解赵构的内心,那就要从他的经历开始说起。

对于赵构的行为,世人都是不解的,但是倘若站在他的角度而言,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赵构杀岳飞,是可以有好几个理由的,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原因或许便是“功高盖主”了。显然的,皇帝是不希望有一个人,威望比自己高,并且手握重兵的,因为这样可能会给他的皇位造成威胁。当然,赵构说出“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言语,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个理由并不足以让赵构杀了岳飞。而真正的理由其实非常明显,因为岳飞想要“迎回二圣”。 

那位高人知道岳飞死后赵构是什么下场啊

赵构的下场很惨,病死的。但是是在80岁。赵构在岳飞死后,开始对秦桧冷淡,以至于到最后秦桧在病中被赵构吓死。事情是:赵构探望生病的秦桧。秦桧的儿子问皇上下一任相国是谁。皇上回了一句:“这不关你的事。”当晚秦桧死。

杀岳飞的真的是赵构吗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杀死岳飞的是赵构,在岳飞死后,赵构还活到了八十岁,但是他没有后人,而且他死了之后一年才被埋葬。相信大家对岳飞这个人物一定非常熟悉,岳飞是民族英雄,为国家抵抗外族侵袭、抗金战争付出了很多,为了国家的和平安定,他离开了需要他孝敬的年老的母亲、需要照顾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他从年少直至死去几乎永远在战场上,永远在为国家的和平安定而奋斗,而这么厉害的一个民族英雄,最后却死在了一个他一直效忠的君主手中,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岳飞死后,赵构的结局如何。

一、岳飞死后,赵构与金签订了合约,牺牲了民族的节气。

赵构为了与金求和,答应了金的要求,并且将岳飞杀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就这样被胆小怕事的君主杀害了,实在悲哀,而且还得向金进贡财物和丝绸等物品,丧失一个一个大国该有的节气,如果赵构没有杀死岳飞,凭借岳飞的实力说不定还能够打赢金兵。

二、即使不是金的要求,赵构也会杀死岳飞。

岳飞在世的时候,为国家和民族都做出来非常大的贡献,所以他也有非常高的威望,他的风头甚至盖过了赵构,而且当时也有些人说岳飞比赵构更适合当皇帝,所以赵构也慢慢起了杀心,我想就算是没有大金的要求,赵构也一样会除掉岳飞,而且赵构是主和派,只要不发生战争,他什么都愿意付出。

三、赵构没有留下后人,而且死后也没有马上被埋葬。

赵构的儿子在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就中途夭折了,所以他后继无人,只能找个同宗之人作为继承人;赵构去世后,他的棺材当时并没有埋葬,而是在过了一年多后才埋葬,这也算是上天给他的报应了。

你对于赵构还有哪种认识呢?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交流。

宋高宗杀了岳飞后有没有觉得对不起岳飞

从心理上分析,宋高宗肯定有遗憾的,毕竟少了一个帮他抵御外敌的大将。但是岳飞的口号让他不爽,迎回两帝后让他怎么办,谁来当皇帝?所以不可能为岳飞平反,因为就是高宗想让岳飞死的。

在岳飞死后,为何皇帝赵构没有将他满门抄斩

首先要知道岳飞为什么死,是因为他不肯痛痛快快的交出兵权,在兵权被夺的情况下闹情绪,甚至影响部队的稳定。为此赵构才杀了岳飞。秦桧知道赵构的目的,帮一把而已。甚至都没有深入参与岳飞案,因为他是丞相,不负责岳飞案,前期负责岳飞案的是何铸,何铸认为岳飞谋反证据不足,不可以判死刑。秦桧劝他按照皇帝的意思杀了岳飞,何铸不服,并替岳飞鸣冤。于是秦桧用万俟卨换掉何铸,万俟卨对高宗的心思心知肚明,在谋反罪证不足的情况下,另外找了两项罪名判岳飞死罪,罪名是临军征讨,未按照命令如期执行和指斥乘舆。因为没有确定谋反罪,这两项罪名与岳云和张宪关系不大,所以大理寺没有判两人死罪,只是罚奉和徒留。但是赵构为除后患,追加了岳云和张宪死刑。

秦桧在岳飞案中大部分是辅助和支持,并没有直接参与,所以即便是岳飞赦罪官复原职,并追谥武穆的时候,秦桧的名誉也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在理宗朝,秦桧被定为奸臣,岳飞追封鄂王,都没有人把岳飞的死归罪于秦桧。

在整个南宋时期,说岳飞的死是秦桧主谋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岳柯,但是他的这一说法未得到广泛认可。直到元朝编纂《宋史》,在收集资料时,采纳了岳柯的资料,秦桧害死岳飞才正式载入史册。这时候,岳飞死了200年了。

岳飞死后20年就被赦罪官复原职了,岳飞复官以后,秦桧在孝宗朝和理宗朝两次被追夺封号,打入奸臣行列,并大书特书秦桧卖国行径,即便如此,宋孝宗和宋理宗都没有把岳飞的死算在秦桧的头上。为什么?

解释起来非常麻烦,简单点说,岳飞死不是冤案,就不需要任何人为冤案负责,特别是皇帝。如果岳飞死是冤案,根据宋朝冤案终身追责制度,与岳飞案相关的审案官员、死刑复核官员,所有在死刑判决书或者核定书上签过字的都要被追责,而皇帝是最终死刑核定者,也需要背负判断不明、误杀忠良的责任。但是恰好秦桧不会被追责,因为秦桧是丞相,岳飞案的审理和死刑复核都不在他职权范围,不需要他签字。是不是很尴尬?那怎么办?好办,岳飞犯罪事实清楚,应当处死,但老皇帝感念他曾经立下很多功劳,死后不再追究,追复原官职,并宽待他的后人。皇恩浩荡,皆大欢喜。

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那岳飞到底冤不冤?先说好了,别骂街,看完了再骂,按照审判书上的罪行,岳飞死的不冤,犯罪事实认定清楚,法律适用得当。说岳飞不冤,是因为岳飞并没有被判谋反罪。判谋反罪的话就是彻彻底底的冤案了。但是因为证据不足,没能定案。最后不得不让万俟卨替换何铸,据需审理,结果一样谋反证据不足,于是万俟卨另外找了两项罪名。除掉了岳飞。岳飞案两条死罪,前面提到过,一个是临军征讨,逾期三日者当斩。这个事岳飞确实做过,而且远不止逾期三日,而是压根就不听赵构的命令。按照法律条文,岳飞死的不冤,第二个罪名是指斥乘舆,情理切害者,死罪,而且是位列十恶不赦的重罪之一。什么是指斥乘舆?就是对皇帝不尊敬,出言不逊,转弯抹角的骂皇帝,有没有,不解释。

单就这两项罪名来说,可轻可重,全在皇帝一念之间。皇帝可以一句话赦免,不予追究,但要说是冤案,需要推翻平反,那就难了。不推翻,坚持岳飞死不是冤案,按照律条说得过去,而且不需要任何人负责,皇帝摆出高姿态,赦免岳飞犯下的罪名,再追封个大点的官职,也能安其他武将的心,在朝廷来说,是最好的处理方法。这个处理方法,别人都没意见,只是岳飞死的太憋屈了,一国柱石,堂堂枢密副使,因为点可有可无的小事丧命,太不值了,而且很明显,岳飞的死肯定和这两条罪名没一毛钱的关系。不过只要南宋不亡国,就不可能承认是赵构想杀岳飞,这两条罪只是借口。

宋高宗害死岳飞之后有没有后悔

秦桧死后,赵构给很多人都平了反,唯独对岳飞,却是提都不提,甚至连个岳字都不愿听到,就为了岳飞,硬生生的把岳州改成池州。

这是后悔吗?很显然,不是。

但赵构为什么这么不喜欢岳飞呢?

公元1138年,岳飞荡平内乱,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这时候呢,宋高宗赵构对他还是非常感激的,加封他当上了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三州制置使,掌管全国三分之二的兵力。

宋高宗赵构对岳飞就信任到这种程度,几乎把家底都交给他了。

可岳飞呢,这个时候只有38岁,38岁就登上人生巅峰,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位子,不学学古人如何低调内敛,反而在人生的巅峰时刻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从而为他四年后的风波亭遇害埋下伏笔了。

众所周知,宋朝是武人篡权得来的江山,立国以后,就对武人一直很有戒心,一般呢,原则上是不允许武人干政的,干政都不允许,那更不允许武人掺和帝王家事。

岳飞就在这件事上犯忌讳了。

也就在公元1138年,岳飞升成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三州制置使,掌管全国三分之二的兵力的那一年,这一年大约有点志得意满,不再提迎回徽钦二帝的事,而是直接上书宋高宗,要求尽早确定皇太子。

武将越职言事,管的还是立储这样的国家根本大计,原先呢,一直说要迎回徽钦二帝,现在不说这个,又说起皇太子的事儿。

是的,赵构是有点隐疾,但,才30岁 ,正年富力强的时候,你就上书立储的事儿,到底几个意思。

宋高宗赵构当时就很不开心了,然而虽然不开心,但还是委婉的说:你虽然出于忠心,但手握重兵,这种事不是你应该操心的。

皇帝这么一说,等于警告你了,岳飞你倒是认个错啊,然而岳飞也不开心起来,那是掉头就走,直接把宋高宗晾一边了。

历史上直接给皇帝甩脸子的还有一个,就是汉景帝时期的周亚夫,周亚夫最后什么下场,直接叫皇帝整死了,而汉景帝可比宋高宗宽仁的多,他都容不下这样桀骜不驯的大臣,更别说岳飞了。

按说呢,这时候赵构就应该给岳飞使绊子了,可没想到的是,这个宋高宗赵构脾气还真好,虽然给当场气个哭笑不得 ,但还是强忍下来,把岳飞手下一个幕僚叫过来说:“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解之。”

宋高宗赵构一定要害死岳飞,结局是什么样的心态

看到了好几篇文章,都在争论宋朝到底杀不杀士大夫。我翻了一圈史书,得出结论杀是肯定杀过的,只不过相对于其他朝代杀得少而已,而且杀得最厉害的居然立下那块“誓碑”的宋太祖赵黑胖。根据史书记载,这家伙在位期间以谋逆、贪腐、失职等罪名一口气杀掉了80多个大臣,上至枢密直学士、州刺史,下至指挥使、县令,不分文武概杀不误。此后即位的宋太宗赵炅既然连皇帝大哥都敢宰掉,自然也不会在乎什么“祖训”,所以也连杀了十几个。不过从宋真宗赵恒开始,赵家皇帝就突然变乖了,不但文官不杀,连武将也跟着沾了不少光(文官杀的不算)。

赵匡胤不许子孙杀大臣,可他自己却杀得最嗨

不过在两宋交接的那段混乱的时期,赵家皇帝们却突然间又挥起了屠刀。

都说宋钦宗赵桓杀了祸国殃民的“六贼”,其实被宰掉的李彦和童贯都是宦官。真正以士大夫之身被赵桓杀掉的只有朱勔,王黼、梁师成和蔡京都是被贬黜后死于途中,起码在明面上跟皇帝没啥关系。

宋高宗赵构才是真正的大开杀戒。

这货在建炎元年五月初一即位,两个月后就腰斩了右谏议大夫宋齐愈,八月斩杀太学生陈东和布衣书生欧阳澈,九月将张邦昌、王时雍赐死。建炎三年四月又斩中军统制吴湛、工部侍郎王世修,七月杀庆远军节度、湖北制置使范琼。

在其后30多年的执政时间里,赵构又杀了至少10个大臣,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杀害岳飞父子一案。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岳飞与赵构这对君臣的交集史

其实赵构和岳飞这对君臣的最终交恶,还是有迹可循的。

岳飞其实堪称赵构的嫡系。他早年曾三次从戎,头两回都没干出什么名堂,待到靖康之变时,武翼大夫刘浩在相州收编溃兵,刚从河东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再次应募。恰在此时,时为康王的赵构也跑到相州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刘浩所部即归其统辖,因此岳飞算得上是赵构的起家班底。到了后来赵构当上了皇帝,岳飞也成为南宋数一数二的重臣大将,如果后者听话服管,作为“潜邸旧臣”的他显然前途会不可限量。

人无完人——岳飞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和天才将领,但在当官和处理人际关系上的本事实在让人头疼

不过这显然不是岳飞的风格。作为一名“耿直boy”,他向来有一说一,而且从来没想过给赵构留面子。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但摄于金兵军威,一门心思打算跑到南方“巡幸”。岳飞闻讯后立即“上书数千言”表示反对:

“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说赵构“不足系中原之望”,岂不是说他皇帝当得不合格?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不仅如此,岳飞还天真的建议赵构御驾亲征,北上恢复中原——话说你家皇帝可是长了副兔子胆,就不怕他不用金兵来砍、自己先被活活吓死?

说起来赵构对岳飞还真不错,那阵子他正把一众高官重臣砍得人头滚滚,对岳飞这个满口“胡言”的小小武翼郎却网开一面,只是将其革职、撵出军营而已。

此后岳飞又第四次从军,不过耿直脾气依旧不改。当面指责主将王彦怯战不说,还率部擅自出击导致王彦部被金军围困,最终大部溃散。

岳母刺字应该发生在岳飞第三次从军时,不过因为他的直脾气又不得不再投军一回

此后岳飞投奔名将宗泽,在与金兵的不断交战中显示出他的军事天才,并屡建奇功。尤其是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的建康之战中取得牛头山大捷,给予金兵很大的打击,使他得到了首次觐见赵构的机会。在这次会见中,岳飞“守江必守淮”的建议得到了赵构的认可,并得到了赏赐。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因连续平定了境内的数起叛乱,岳飞更加受到赵构的青睐,不但加官赐旗(赵构手书“精忠岳飞”四字),还将牛皋、董先等部划归岳飞统辖。岳飞趁机提出北伐收复襄阳六郡的建议,向来对收复失地不感冒的赵构也捏着鼻子同意了,不过还是给他戴上了一副“紧箍咒”:

“不得张皇事势,夸大过当,或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之类……使伪齐无以借口。”(《金佗续编·卷四》)

其实从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赵构对于北伐的态度,那就是坚决反对。至于是何原因,我们后边再说。

岳飞的第一次北伐很成功,克复襄汉是南宋建国以来第一次得以收复失地,让一向因避战畏敌而饱受诟病的赵构很有面子。于是岳飞官升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三州制置使,成为两宋立国170多年来最年轻的建节者。此后岳飞又率军平定了钟相、杨幺起义,使得赵构对他更加欣赏和信任,岳飞因此官加检校少保,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后又升为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

平定钟杨起义给岳飞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兵源。大名鼎鼎的岳家军中,钟杨旧部就占了半数以上

这段时间堪称这对君臣关系的蜜月期。尤其是在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赵构甚至在“寝阁”接见岳飞,不但托付以重任,甚至打算将举国的大半军权尽数委之:

“太上(赵构)知公之可大任也,独召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金佗续编·卷二十七》)

话说当时南宋全部的机动兵力大概在40万左右,除去张俊、韩世忠所部的25万兵马统统交给岳飞指挥,这对于赵构这个胆子极小且疑心病极重的皇帝来说,已经是莫大的信任了。

不过赵构这个“大胆的想法”吓坏了向来对武将极度防范的文官,在宰相张浚和枢密使秦桧的坚决反对下,赵构打算撤回前议。这本来是个还可以讨价还价的事情,可是岳飞的暴脾气发作,直接弃官为母守制去了,还得是赵构派了好几拨大臣、三请五请的才勉强把他弄了回来。

岳飞这种在政治上非常不成熟的表现,成了他与赵构之间关系恶化的转折点。此后不久发生了淮西军变,岳飞自请率军拱卫建康遭到赵构的拒绝;他又提议速立皇储(即养子赵瑗,后来的宋孝宗),又遭到赵构的斥责,都是君臣关系不复从前的表现。

赵瑗最后还是被立为皇储然后继位为帝,并改名赵昚,是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

当然两人之间最大的分歧和矛盾还在于战和之议。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宋金达成首次和议,规定南宋取消国号,成为金国的藩属并向其纳贡。就是这么一个屈辱的和约竟让自以为江山和生命得到保障的赵构欣喜若狂,不但为此大赦天下,还给大臣加官进爵以示庆祝。对此,岳飞不但连续三次拒绝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衔,还两次上书表示自己不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甚至以自解军职相要挟,言语中颇多讽刺之意,但赵构对此不予理睬。

绍兴十年金国发生政变,主战派完颜宗弼撕毁了宋金和议,悍然向南宋发动进攻。在宋军不断败退的情况下,赵构被迫启用岳飞,但仍屡加掣肘,生怕他变防御为反攻,甚至借机发动北伐。不过领兵在外且大义在手的岳飞根本没打算理会皇帝,他甚至说服了充当监军的李若虚,一路反攻北上,先后收复了郑州和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又连续取得郾城、颍昌和朱仙镇(存疑)大捷。与此同时,他还联络了河北、河东等路的民间抗金力量相配合,攻陷了曹、怀、卫、孟等州,对金兵主力盘踞的开封形成了全面的包围。

岳飞第四次北伐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他人生悲剧的开始

至此,岳飞全面北伐、与金国决战的战略目的已经浮出水面,他也终于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

“公至是喜甚,语其下曰:‘今次杀金人,直到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金佗续编·卷十四》)

这就击穿了赵构所能容忍的底线了。早在郾城之战前,他就下令张俊、韩世忠、刘錡等部撤退,置岳飞部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迫使他退兵。不过在看到岳飞率孤军仍连续取得大捷这一尴尬结果之后,赵构干脆直接下诏要求班师。不过对于这种命令岳飞向来懒得理会,赵构也深知这一点,干脆在岳部即将对开封发动总攻时使出了“十二道金牌”这个杀手锏:

“忽一日,诏书十二道,令班师,赴阙奏事。令诸路军马并回师。”(《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七》)

如果岳飞这回仍然抗旨,基本就形同造反了,所以他除了退兵这唯一的选择外,只能以“十年之力,废于一旦”这样的呼喊发泄愤怒与不甘。

岳飞班师后心灰意冷,屡次自请解职归田,赵构皆不许。又借机在其后的宋金再次议和中,将他与韩世忠、张俊等人调出军队赴京任职,岳飞出任枢密副使。

出师未捷身先死,大概是所有忠义名将悲剧命运的结局

在两宋,失去了兵权的武将从来都是任文官揉捏而毫无反抗之力的,于是此时才轮到秦桧“从容”登场当主角。他先是搜罗罪名免去了岳飞的官职,再唆使其旧部王俊、王贵出面告发涉嫌“谋反”,最终将他下狱。可是任由秦桧及其党羽威胁利诱、严刑拷打,都无法使岳飞、岳云以及张宪屈招一字。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2年)十一月,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可此时秦桧仍无法坐实岳飞等人的罪名,只得以“莫须有”为名为其定罪——需要注意的是,最终下令处死岳飞的,仍是赵构: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二·岳少保诬证断案》)

于是岳飞在狱中被害,时年39岁。而岳飞最后留下的绝笔只有8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同话录》南宋·曾三异)

在史书中岳飞被害于大理寺狱中,并无有关风波亭的记载

解析之一:岳飞遇害的主谋是赵构,但原因并非后人臆断的那么简单。

从建炎元年的初遇到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害,可以说在这16年间里,赵构与岳飞这对君臣之间的关系虽然屡经跌宕,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要知道岳飞虽然有着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超的军事才华,但是他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甚至可以说是幼稚的。他不但跟大部分上司、同僚的关系恶劣(如张浚、王彦、杜充、张俊等),而且屡屡跟赵构正面“硬刚”——甚至连阳奉阴违的表面功夫都不屑于做。岳飞经常违令自行其是不说,还不乏要挟、嘲讽、斥责等任何皇帝都无法容忍的“悖逆”言行。且不论岳飞的本意是多么的正确和高尚,起码他的言行在除了两宋以外的任何朝代都不是为人君者所能容忍的。要是换作在明清等朝,或是秦皇、汉武等狠人皇帝手下,岳飞恐怕早就被下狱论罪甚至直接被咔嚓掉,根本等不到他发动了四次北伐之后才遇害。

赵构是个极度自私且怯懦的皇帝,他执政的出发点仅止于保住自己的权力和生命,余者不顾

起码从皇帝的角度上看,赵构容忍了岳飞16年、直到最后5年才与之关系逐渐破裂,已经算是很“仁慈”了。

至今仍有许多人将岳飞的遇害归罪于秦桧及其同党,以至于这货在岳王庙里跪了近千年。虽然秦桧恶行累累堪称罄竹难书,但是他权倾朝野可以为所欲为是在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前后的事情,在岳飞遇害之前却并非如此。比如当时秦桧深恨枢密院编修胡铨,几次想弄死他都无法得手——像胡铨这样的小官以他的权势都不足以取其命,何况岳飞这样的战功赫赫又曾担任过枢密副使的人物?

而且南宋与北宋面临的国防压力截然不同。北宋的文官集团可以肆无忌惮的压迫、欺凌武将而毫无后顾之忧,武将有时甚至需要皇帝的保护才能逃过一劫。而南宋先有金国、后有蒙古巨大的军事压力,时刻有江山倾覆、国破家亡的风险,文官有时甚至需要拉拢武将、引为奥援才能稳定自己的地位。所以在南宋能决定像岳飞、余玠这样重将生死的,只有皇帝。

秦桧及其党羽受唾骂千年不冤,但被当成害死岳飞的主谋肯定是冤枉的

其实秦桧曾经指出过构陷岳飞的主谋,而他只不过是个帮凶、走狗而已:

“(何)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宋史·卷三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所以真正应该跪在岳王庙前谢罪的该是赵构,秦桧顶多有资格陪跪而已——从这个角度看,秦桧确实有点冤,或者说他不愧是赵构的“忠臣”,代主受过了近千年。

那么赵构为什么非得弄死岳飞不可?

传统观点有三种:一者为岳飞屡屡提及北伐迎还二帝,威胁到赵构的帝位;二者曰岳飞越职言事、提议建储赵瑗,犯了大忌;三者以为岳飞手握重兵且难以驾驭,赵构起了猜忌之心。

我冒昧的以为,这三种观点都不怎么靠谱。

像赵佶和赵桓这种亡国之君早就丧尽人望,即便归国也没有取代赵构的可能

岳飞首次提及迎还二帝,还早在建炎元年:

“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金佗稡编·卷四》)

不过那时候他位卑权轻,赵构哪怕帝位正风雨飘摇估计也懒得搭理他。后来类似的话估计岳飞也没少说,不过随着赵构地位的稳固以及君臣关系的日渐相得,尤其是在绍兴七年后,宋徽宗已死、金国扬言要放归宋钦宗赵桓的太子赵谌归国以后,岳飞即绝口不提迎还二帝之事。相反他还提议立赵构养子赵瑗为储(赵构仅生一子且早夭,只好收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瑗和赵璩为养子),以示赵构的正统地位。

在两人关系的蜜月期里,赵构从未对岳飞迎还二帝的主张表达过不满。在两人关系恶化以后,岳飞早已改弦更张、不再提及此事,哪怕是赵构对此仍怀有忌恨,但不足以构成他杀害岳飞的直接动机。

后两种观点比“迎还二帝”这一条还不靠谱。

在赵岳这对君臣相处的大部分时间里,虽然比不上刘备托孤诸葛的信任之重,但也远胜于同侪多矣

赵构与岳飞君臣共事长达16年之久,要说前者对他这员头号大将的性情还不了解,那真是完全说不过去。岳飞常年言必及北伐、恢复中原,这都是与赵构的意愿完全违背的,更何况这家伙动辄大放厥词,丝毫不给皇帝陛下留面子。可是这些旁人看来完全不合君臣尊卑的“忤逆”言行赵构都能容忍,就在于他对岳飞的了解和信任——这家伙虽然桀骜不驯且说话难听,但绝对是忠诚可靠的,是保障宋室江山和赵构小命安全的国之柱石。所以哪怕岳飞提议立储是越职言事,想必赵构也会认为是这家伙又一次说话不经大脑,是典型的政治幼稚病而非是有什么野心。赵构也不会担心岳飞手中兵权过重就会反噬自己头上,如果他对岳飞没有信心,当初也不会想把全国超半数的机动兵力交到后者手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