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有哪些早逝的英才
- 王希孟是被杀了吗
- 那些青绿年华——千里江山图
- 留下绝笔惊艳国人千年,生平却是谜的18岁天才少年是谁
- 宋徽宗为什么杀王希孟
- 你知道哪些北宋的天才画家王希孟的故事
- 春晚最火舞蹈《只此青绿》:带你看看不一样的《千里江山图》
历史上有哪些早逝的英才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虽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在项羽看来确实无言面见江东父老。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时年三十岁。
人称“兵仙”的韩信,纸上谈兵,背水一战,我们可能对韩信最多的了解就是这个认识了。韩信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起初他并不被人看好,甚至被项羽羞辱,韩信认为大丈夫能屈能伸,即便遭受胯下之辱也无所谓,不拘小节,但是在心气上韩信心气很高,只可惜这么一位英雄在35岁就英年早逝。
孙策中国历史上,英年早逝的豪杰。孙策,孙坚的长子,孙权的哥哥,17岁就被当地人称作小霸王,很具有西楚霸王项羽的范儿。由于孙策的聪明才智和谋略中短短几年时间里,孙策募集到的五六千兵马,势如破竹,横扫江东六郡八十州。就连军阀袁术也都对他称赞不已。可惜公元200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孙策惨遭暗算,不久后身亡。堂堂大将军,竟然丧命于无名宵小之手。
王希孟是被杀了吗
王希孟应该是死了的,入了宫门,哪有那么容易就逃出去。说他逃了去过他的逍遥生活,不过是人们美好的想象,没有人会愿意相信这么一个天才少年画家会英年早逝。所以才会觉得他没死,而是在另一个地方好好活着,过着他的逍遥生活。
那些青绿年华——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这是一幅十八岁的少年画下的千里江山。他有十八岁的生猛,十八岁的无畏,十八岁的气概。想想啊,十八岁是什么概念?当你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出生牛犊,你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看到你举世无双的才华。于是你理所当然的把你所有能够做到的都做到最好。
王希孟就是这样,他的千里江山土让你看见了一个在艺术上不计成本,不计得失,只做加法,然后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的。
首先就是材料,《千里江山图》有十二米长,比两幅《清明上河图》加起来还要长。他用桑蚕丝来做画布,一般画家如果没练个过五年十年,可能这么贵重的材料,你都不太敢下笔。但是王希孟大笔一挥,直接在这幅画里面叠了五层,而且用的全部都是珍贵矿物质颜料。
首先第一遍是线稿打底,然后赭石上色,再然后是大面积的孔雀石上了两遍,最后是珍贵的石绿,就连图上这么小的渔夫的身上,他那衣服也是用上等的砗磲反复研磨之后上的色。在央视的国家宝藏里,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冯海涛潜心研究四年,闭关两个月,才复制了千里江山图卷的十分之一。工程量浩大,用掉的矿物颜料也非常可观,当然也只有这些堪比黄金的矿物颜料才能够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这么长的长卷,这么名贵的画布,然后这么大面积的这么珍贵的颜料,我想只有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才这么干。你想,材料我已经用到最贵、最好。构图、意境,我也要最贵最好。宋代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里专门提到了中国山水画讲究的三高--高远、深远、平远,这个理论直接影响了后世山水画的创作。但凡你做到其中一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就像范宽用高远完成了《溪山行旅途》,王蒙用深远完成了《青卞隐居图》,倪瓒用平远完成了《渔庄秋霁图》,但是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说,我都要。
让我们用爬山的经历啊,去走到这幅画里面来,看看王希孟是怎么向我们展现他的三远。
首先,我们来到山脚下,抬头望去,山峦雄峰就像一个巨人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
我们感叹山之高大,人之渺小,我们折服于大自然雄起的力量,这就是他的高远,强调的是山的高度。
我们再往山里走去。层峦叠嶂的山,让我们一眼望不到尽头。疯长的树林,紧密的房屋。这山里似乎还有太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这就是深远强调山的深度。
现在我们终于爬上山顶。一眼望去,远山如眉,开阔明亮。隔着江,我们好像能看到远处的群山和地平线,连成一片,渐渐消失在雾霭烟雨中。这就是他平远,强调等是山的广度。
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而言,人生根本没有肩膀。当然,他还在这幅画里面有了其他的加法,就是我们所说的皴法,这是中国画里面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法,用来表现山石、峰峦或者树木表皮的脉络纹理。它通过毛笔运行的这种方式来表现山石的阴暗面,所以让你觉得会有立体的感觉。我们把《千里江山图》和唐代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图》拿来做对比的时候,我相信这个立体感很快的对比出来。
同时呢,我们今天看很多山水画也能够通过他的皴法来大致判断出他画的是哪里的景物?比如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它用的是斧披皴,你会感觉岩石就像被斧头劈开一样,棱角锐利。这种皴法通常用来描绘北方山水的那种山石的硬朗凝重。黄公望不一样,他用的是披麻皴。这种皴法呢,用来表现江南平缓细腻的土质纹理,甚至有很多艺术家是因为创造了新的皴法而知名。
因此也可以说,啊,对于这些文人墨客,这些笔墨痕迹是他最得意也最在乎的地方,但你知道十八岁的王希孟有多么猛吗?就是皴法,我也有,在千里江南图里面,王希孟在山峦山头用的是一种皴法,山坡山脚呢,用的是另外一种皴法,山崖岩石,还有一种皴法。
另外,在描绘山野路径的时候,他还用了皴线排叠。这其实还没有什么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在于王熙孟根本不在意向别人展现他的这些笔触。他要的是重彩,于是你就会看见他用厚重的石青石绿来上色,颜色厚涂,层层提亮。在王希孟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像他这样,为了追求光感和色彩,不惜牺牲文人最引以为豪的笔墨痕迹。
好,这个时候,我们回过头来重新看这一遍千里江山。我们把它当成是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从开卷,一座山峰直插云霄,好像一个高昂的音符一样,开启了一整首。然后丘陵连绵掩映着亭台楼榭。隔着水,对岸群峰秀起,像越来越紧凑的音符,一座跨江大桥连接起了两岸。
远处烟波浩渺,渐入佳境,山峦越来越密,山峰越来越高。在深山中,我们看见了渔村人家,看见了瀑布溪流,看起来白衣隐士,看见了回转的小桥。走到悬崖边,我们以为已经无路可走,但对岸停泊的一艘船却给了我们新的希望,山路或平坦,或崎岖,我们看到这一段群峰的参差,就好像音乐的节奏一样,在变换中不断加快,然后在全卷的最高峰达到了高潮,征服了他,你更无所谓。从崎岖的山路中走出,你登上小船,来到了对岸。房屋错落有致,隐士惬意淡然。现在你在翻山越岭中,且行且赏,最终来到了画面最末端,那高耸的秀峰仿佛就和开头的音符遥遥呼应,仿佛就在预示着人生就应该在最精彩的时候落幕。
王希孟在创作完《千里江山图》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但是大家都可以肯定的是,就是他这条生命,好像就是为了要创作《千里江山图》这个旷世杰作而活。
而在这部画里面,我们看见了一个生猛的少年从材料、构图、笔触、颜色,无一不是让世界能看到我的最好。
王希孟用这幅旷世杰作向我们展现了十八岁究竟应该过?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人在做假设,假如王希孟长寿的话,那他未来的画风会是什么样,他会不会改变中国美术史?
我觉得没有?但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啊,当我们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可能对待这个世界也许会越来越谦卑,那也许我们在画下的就不是千里江图,也许是百里江山,十里江山,富春山,但不管过山过水,我相信在我们的心里面一定会非常怀念那一段热烈又虚妄的时光,就像王小波先生在《黄金年代》扉页里的那一段: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的时候,我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留下绝笔惊艳国人千年,生平却是谜的18岁天才少年是谁
在史籍中,寻不见《千里江山图》作者的只言片语,只有翻开画卷时的一个跋文,透露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的简单履历。跋文如此说道:“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这篇跋出自蔡京之手,根据他的跋文可知,王希孟少时是画学的学生,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文书库的工作主要是抄账、编目等,但王希孟仍然喜欢画画,就几次做画献给宋徽宗。刚开始手法稚嫩,皇上不是太满意,不过徽宗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才,特别收为徒弟,亲自指点教授画法。
大家都知道,身为皇帝,宋徽宗可以说是十二分的不合格,但作为一名文艺青年,他可是当时艺术界的领军人物,甚至在中国书画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名师出高徒,再加上王希孟才气过人,仅仅半年后,王希孟就作出这幅《千里江山图》进献皇帝,这一年他才18岁。宋徽宗看后赞赏不已,顺手将画赐给颇有文艺气息的宠臣蔡京。
此后,王希孟便又潜入历史的迷雾中,不见了踪影。直到清朝,他的名字出现在一位收藏家——宋荦的绝句中:“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诗后有一注:“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如果这一信息属实,那么在进献《千里江山图》后不久,年轻的王希孟便猝然而逝。而未几,北宋就在金兵的铁蹄蹂躏下发生“靖康之乱”,徵、钦二宗被掳北上,家国沦陷,苍生共难,王希孟的不见史籍(亦或被毁)也就不足为怪了。《千里江山图》几经辗转流离,最终入藏故宫博物院。
希孟没有了踪迹,可他留下的《千里江山图》却惊艳世人。它是一幅山水画作,长近12米,站在画卷旁,满目青山绿水,细细看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与烟波浩渺的江水之间,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等场景历历在目,其间又穿插着捕鱼、驶船、游玩等动景,人物刻画细腻,飞鸟栩栩如生,颇具韵律,引人入胜。整幅画卷雄浑壮观,气势磅礴,让人叹为观止。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始创于唐代,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式化的表现方法,想画好并不容易,王希孟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技法,还在青绿色调间寻求变化,注重多种手法并用,构图十分严谨,使画面层次分明,意趣生动,成为存世的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这么一幅辽阔的雄伟之作,作者是年仅18岁的少年,偏偏他的人生又扑朔迷离,这无疑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对于他的死因,流传了许多说法,其中有病死说,还有一种说法更加离奇:据说王希孟进献《千里江山图》后,对皇上奢华的风气十分不满,直言进谏却没有效果,便又绘出一幅《千里饿殍图》,这一下宋徽宗大怒,将他赐死。临死前,王希孟请求再看一眼《千里江山图》,徽宗准许,却不料王希孟就此失踪,从此,消失在茫茫尘世。
千里江山,苍莽浩瀚。18岁的王希孟在最美的华年里绘出最美的图卷,虽如同划过星空的一颗流星,耀眼的光芒后就归于沉寂,但他的留世绝笔,近千年来历尽沧桑,所幸,从未离开......
宋徽宗为什么杀王希孟
《千里河山》的作者王希孟是怎么死的?“宣和拜王希孟,天子传世笔法。如果你得到一张照片,你会死的。如果你拼了命,你会成为北京的一名教师。”这是宋代诗词中对这位天才的记载,但为什么这样一位天才的史料如此之少?突然去世没有记录?
关于他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王锡盟身体太弱,因病去世;第二,在那之后,“千里饥饿图”激怒了惠宗,他被判死刑。但在《国家宝藏》中,张国立说,一种解释是王熙蒙被赋予了死亡。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王希蒙可能就藏在这副“千里江山”里。也许他只是那个角落里的一个渔夫。
政三年四月八日赐,希蒙十八岁。他曾经在学生时代学习绘画,他被叫进了被禁止的中国书库。他画了几幅画,但没做多少工作。知道它的本质是可以教的,所以可以指导它,可以自己教。不超过半岁,但是有了这张图。甲志,因为给了北京一个大臣,就意味着天下的士人都在做。这幅画是太普通了,还是刻意掩盖?或者大胆猜测一下,世界上真的有“王希萌”吗?
这个少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雾太大了,即使看完画,你也看不清画家的脸。就连“王熙蒙”“千里山河”这样的名字,也被后人提出过好几次。研究者们声称王希蒙“就像从石头里跳出来一样”,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千里河山图》是它存在的唯一证明。才华横溢的青年作者王希蒙的人生经历也为这幅画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清代《北宋名画录》说:“王希孟,北宋惠宗人,从政三年,在大喜之时,年仅十八岁。时运不济后,多有规劝,但无结果。又奋成一画,曰《饿图》。愤怒,然后死亡。他死时不到20岁。目前王锡盟被告知死讯时,锡盟恳求看《千山万水》,他答应了。那天晚上,无处可寻。我非常惊讶。我用铁牢锁住了这张图,我看不见任何人,却封住了世界的长嘴。这已成为千古之谜,可惜世人不知道。”惠宗成全了王熙蒙,结束了“王熙蒙”。
北宋权臣蔡京在《千山万水》之后所写的文字,是已知最早的关于“王熙蒙”的描述。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很多信息。比如涉及到三个人物:锡盟(请注意出现的是“锡盟”而不是“王锡盟”)、蔡京、宋徽宗。直到明末清初,梁清标被贴上标签,罗松写下《论画绝句》,才明确指出“西盟”姓王。宋诗曰:“宣和献给王熙蒙,天帝传世工笔。如果你得到一张照片,你会死的。如果你拼了命,你会成为北京的一名教师。”
王希蒙的绘画技巧直接来源于惠宗的真实写照。他画物体时用笔非常认真细致,他画的《千里山河》非常精彩。我这辈子只拍过一张照片,却火了千年。
你知道哪些北宋的天才画家王希孟的故事
王希孟,相传为北宋时期的人物,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画家。王希孟仅存的作品是11.9米长《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是王希孟在公元1113年完成的,当时他年仅18岁。
史籍中对王希孟的记载几乎没有,唯一清晰的记录是蔡京在《千里江山图》卷后写了题跋,里面记载了宋徽宗赏识“希孟”,亲授他绘画技艺。但题跋里只写了他的名叫希孟,并没有提到他的姓,王是后人推测出来的姓。也有人认为他可能姓赵,是宋朝宗室成员。还有人认为王希孟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
关于王希孟,网上流传最广的故事就是“踏花归去马蹄香”。相传,宋徽宗建立画院广招天下杰出画师,为了考验他们,出了一道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师们用画将这句诗表现出来。大部分画师们都在“踏花”两个字上下功夫,画了很多鲜花,一个人骑着马在花丛中行走。也有人着眼于“马”,画了一位英姿飒爽的骑马少年。唯独有一个少年,他没有拘泥于某个字,而是从整句诗入手,在他的画作里,夏季的黄昏时刻,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到家里,马儿奋蹄疾驰,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考官们看到这幅画,不由得连连称赞,这个作画的少年就是王希孟。
而关于王希孟的死因,有人深信是他画完《千里江山图》后,积劳成疾而死。还有人深信他是画了《千里饿殍图》之后,惹怒宋徽宗而被赐死。当然,前面说过,王希孟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都还不确定,那么这些事件的真实性也是存疑的。但是,很多人都希望他是存在的,想象着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有个年仅18岁的天才少年,给后世留下了一幅旷世奇作。
春晚最火舞蹈《只此青绿》:带你看看不一样的《千里江山图》
春晚过后,青绿腰火遍全网,这个经典的舞蹈动作,出自《只此青绿》这个舞蹈,而看了这个美丽的舞蹈,大家都惊叹,他们到底是如何把《千里江山图》这幅画卷演活了呢?
春晚上展示的只是一个片段,而整个舞剧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却用舞蹈的形式,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与舞姿中穿越到千里江山图中,一起感受祖国山川的雄奇壮美。而一段舞蹈,却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文化,也激发了我们去欣赏中国绘画的兴趣。
那么这幅《千里江山图》的背后,到底都有哪些故事呢?这幅画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他的作者是谁呢?想必在当时,应该也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吧?可实际上呢,它的作者王希孟,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才十八岁。大家可以想想,十八岁的我们是什么样子?青春,朝气蓬勃。
王希孟是皇家画院的一个学生,不过是宋徽宗亲自挑选的学生。而他创作这幅画的目的,或者就像我们十八岁的时候,只想把自己所有的才华都展现出来,让别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
那么, 一个十八岁少年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到底好在哪里呢?是把祖国山川描绘的非常壮美吗?是让我们感受到层峦叠嶂、烟波浩渺、小桥流水、渔村野市吗?或许我们看其他中国的山水画也都能感受到这些。他的特色之处,我想,还是在于王希孟,因为他只有十八岁。
十八岁少年眼中的中国山水,十八岁少年心中的那种蓬勃向上,十八岁少年的那种无所畏惧,十八岁少年的那种大胆生猛。
一是材料的不计成本。
这幅千里江山图,长11.91米,它的长度是清明上河图的两倍,用的材料是桑蚕丝画布。在当时,即便有名的画家,用这样的画布都很少。而王希孟,在画材上,就要用最好的。用的颜料也是矿物质颜料,线稿打底,赭石上色,孔雀石再上两遍,最后用珍贵的石青上色。几遍颜色下来,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浓墨重彩,只此青绿。
二是构图上的巧妙。 中国画的构图手法被称为三远,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深远、平远,三远中能够达到一远,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可是千里江山图,却实现了这三远。走进图画,我们站在山脚仰望山巅,山的雄奇壮美,山高之俊秀尽在眼前,这是高远。而爬到山间,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山后还有山,这就是深远。爬到山顶,看远处的山川、小桥流水、山中人家也尽收眼底,这就是平远。
三是技法和重彩。 一般人画山都是采用一种技法,而王希孟画山顶、山脚、山路,都是各种不同的技法混合使用。而最最让人惊叹的就是重彩了。我们知道,中国画的作者们都比较爱惜自己的笔墨,而且讲究留白,浓淡相宜,水墨画较多,像这样使用重彩一层层上颜色的太少了。而这种青绿色,使用的石青颜料,在当时也是相当珍贵的,颜料比黄金还要珍贵。所以,从王希孟的整个创作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不计成本,构图、笔触、颜色都相当热烈的画作,展现了千里江山的青山绿水,壮丽多姿,曲折入微,变幻无穷,让人赞叹。
横屏我们再看看:
看完画作,我们再去看舞蹈,好像有了一种错觉,是美人入画了,还是美人从画里出来了?
可是,我们看完精美的《千里江山图》,欣赏完美伦美幻的舞蹈,了解了王希孟创作的故事,却更加怀念我们的十八岁了。十八岁的王希孟创作完这幅画不久就离世了,他的死因也众说纷纭,一直都是个迷。好像他的一生就只是为了这幅画,而他,也永远活在了十八岁。如果他没有那么早去世,后来会不会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呢?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人生也没有如果。
到了中年,我们才发现,自己十八岁的时候,也是那样,不遗余力地去展示自己,毫无顾忌地去追求自己的热爱,勇敢、热烈、冲动、无畏。那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会一直充满激情地走下去。可是如今,早已被虐三千遍的我们,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在一天天消失,再也不会像王希孟那样,用最好的颜料,最好的画布,最多的技法,拼尽全力也要画一幅能让大家满意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只有一幅,而我们的人生也只有一次,拼尽全力固然好,可是也要留点力气爱自己。十八岁虽然已经回不去,但是我们可以保留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上如今的张弛有度,即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必慌张,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慢慢地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千里江山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