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装饰画怎么制作的(画珐琅的制作方法是什么)_珐琅_彩瓷_烧制

本文目录

  • 画珐琅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 什么是珐琅彩
  • 珐琅彩的工艺源自西方吗
  • 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
  • 珐琅彩的工艺有哪些
  • 女子用金丝银丝编出了掐丝珐琅画,掐丝珐琅画是怎么做的
  • 珐琅都有哪些工艺的制作
  • 珐琅彩,掐线珐琅是什么
  • “珐琅彩”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 珐琅彩是怎么来的,与法国珐琅工艺什么怎么结合的

画珐琅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画珐琅的制作工艺是:先于红铜胎上涂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入窑焙烧而成。

什么是珐琅彩

清康熙时创始的彩绘瓷器品种。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

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底足内部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

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勾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

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的,风格严谨华丽。所用彩料系从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

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的。

扩展资料:

珐琅彩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珐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

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

所谓的带托爵杯上绘画同样用尽心思,爵杯外部与托盘通体以黄釉为地,爵杯内壁与托盘底部均为蓝地。爵杯与托盘的装饰风格相同,用轧道工艺饰底纹。

爵杯以粉彩黄弦纹或黄地蓝勾莲纹带为界将主体纹样分隔为几部分:杯身粉彩描金夔龙纹,足上部绘兽面纹,下部绘变体蝉纹。

盘中的山形支柱满绘青花海水江崖和寿桃纹,盘内底外缘和外壁绘夔龙纹,与爵杯纹饰相呼应。带托爵杯只是清代瓷器繁复堆砌、过分装饰的一个代表,但就艺术价值而言,远不如两宋瓷器化繁为简,持中守正。

珐琅彩的工艺源自西方吗

珐琅彩是一种发源于欧洲的制作技法,最早于15世纪出现在法国地区,珐琅是一种玻化物质,经过研磨,熔化,乳浊,着色等工艺后,将溶液迅速冷却,得到珐琅块,再经过细细的研磨得到珐琅粉,在烧制瓷器时将珐琅粉调和和涂施在瓷器之上,经焙烧便成了珐琅彩。
早期的珐琅彩在欧洲大多属于宗教用器物,后来由于东西方的交流日渐加深,经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与相互影响,珐琅彩逐渐演变成工艺品,在清康熙年间,朝廷在打败郑经父子后,暂开封海禁令,珐琅彩由此传入我国广州,后传入北京,因其色浓、精密、华贵的风格,深深的吸引了清朝的统治者,特意请外国匠人入宫指导研发,烧制珐琅彩,并将珐琅彩列为皇室自享。
在清朝烧制的珐琅彩,维新,wushuijing0802,去除了国外的宗教色彩,融入中国本身的式样与图案。康熙年间的珐琅彩色浓庄重,这个时期的珐琅彩处于学习与演变阶段,它的研发与锻造均由皇帝亲自过问,并将场地设在宫廷之中,专人管辖,且皇帝特意召集了国内外的珐琅彩专家来京设计、生产。很快一批兼具皇室宫廷特色与西洋重彩的金属胎画珐琅诞生了,随后宫内锻造师傅首次尝试在瓷器上制作珐琅,也就是后世所称“珐琅彩”。直到康熙晚期才获成功,这个时期的珐琅彩由于处于初期,传世至今的精品并不多且款式单一,造型呆板。但依然不影响它在皇家的地位与受欢迎程度。

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

珐琅彩料最初施用于宜兴紫砂胎上做出彩饰,以后又用于素烧过的白瓷胎上进行各种花卉图案彩饰。据《清官档案》记载,当时将景德镇烧好的优质白瓷坯胎运至京城,由御用画师和高水平的工匠,用从西方进口的珐琅彩料作画,然后入炉烘烧。烧成的器物由于彩料较厚,花纹凸起,富有立体感,画面瑰丽。至清代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制作技艺更趋精湛,在彩绘上已改变原先只绘花卉的单调格局,而是在瓷胎上彩绘花鸟、竹石、山水等画面,还配以书法极精的诗词。

彩瓷

珐琅彩的工艺有哪些

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人们一般根据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将其分为两大类。
1.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掐丝珐琅盘掐丝珐琅和镶嵌珐琅很久就在国内出现,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应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将该地工匠俘虏押回制作,并将该技艺传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应用掐丝珐琅,之后的景泰时期最有名气,即人们俗说的“景泰蓝”。画珐琅则出现较晚,于十五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十五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当时称谓“西洋珐琅”或“洋珐琅”。清代宫内的画珐琅制作要在康熙三十二年、珐琅作与玻璃厂成立之后才能开始研究制作、发展。
2.根据胎地种类,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 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广泛。直今,珐琅器依然大多使用铜胎。金胎因造价过高,难为常人所接受,清三代时基本只限内府制作使用,且数量极其有限。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顾名思义,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它是瓷器与画珐琅制作工艺的完美结合,制作要求对两者都要求很高,因此起步与成熟时间较晚。宫内造办处在制作瓷胎珐琅彩瓷的时候,还制作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三者制作时间应大致相同,只是紫砂胎产品(仅指宫内珐琅彩而言)仅见康熙制品,雍乾不见制作资料。
我个人比较喜欢陶瓷,尤其是日用瓷,我也在上海世博会上看见过宝瓷林的陶瓷,的确很不错,后来又在淘宝网上看见了,觉得价格也很实惠,物有所值,就买了几款

女子用金丝银丝编出了掐丝珐琅画,掐丝珐琅画是怎么做的

4月7日,兰州文理学院女教师白茜介绍自己用万根金属丝创作出的“千手千眼观音”掐丝珐琅画。从小喜欢绘画的白茜通过自己十几年的摸索,以敦煌壁画为范本制作掐丝珐琅画。“千手千眼观音”是白茜最满意的作品,用了万根一米左右的金属丝临摹完成。 

掐丝珐琅俗称铜胎掐丝珐琅彩,景泰蓝。是一种在铜胎上做掐丝工艺的珐琅彩器物。
它的工艺非常繁杂,苛刻,大致有7个步骤。1,做铜胎2,将铜丝掐丝附着3,焊接4,上色施釉5,烧制,或重复烧制6,打磨7,镀金
异常严苛的制作工艺让掐丝珐琅器物造价十分高昂,一般不宜仿制。
鉴定方法1,可以去看看北方电焊之类,他们怎么焊接,铜丝掐丝附着是非常讲究的,如果器物身体上发现类似的笨拙焊接,则假。2,烧制工艺应是多层烧制,贴合部分或许有所松动,但层次清晰,不难分。3,抛光完美4,金粉,施釉颜色,都不是化学着色。

掐丝珐琅是珐琅彩在我国更加进步的一门技艺,不但在铜胎,在后来还有瓷器上也出现了珐琅。如果喜欢的话,请多多搜索,了解它。

区别珐琅与仿珐琅的方法有几种:一,眼看;因珐琅是无机物,表面呈水晶玻璃般的冷光泽和硬硬的质感,而仿珐琅是有机物,性质偏软,表面光泽呈油脂感和塑胶感,容易刮花。二,刀刮;用小刀片在表面刮擦,珐琅质硬,不容易刮花,而树脂塑胶类的仿珐琅容易刮花。三,针刺;将针的针尖烧热或烧红之后,在珐琅表面钻刺,仿珐琅容易被刺钻出痕迹,而珐琅却丝毫无损。四,火烫;点燃一支烟,将烟头在珐琅表面烫一烫,仿珐琅不耐火烫,表面会留下烫痕,而珐琅却丝毫无损。

总之,鉴别珐琅与树脂类仿珐琅的方法有很多种,难度并不大,因为这两种材料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一种是无机矿物质,而另一种是有机物质

珐琅都有哪些工艺的制作

掐丝珐琅在传统工艺上来说,就是我们平常所谈的国粹——景泰蓝。明朝的景泰、成化年间最为常见,其后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代,虽仍然烧制,但都因循成规,敷衍了事,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相比。万历以后,虽然偶有烧制,但并非像前朝一样设官置厂视为例务,所以出品极少。在明代始终没有复兴,到了清代,景泰蓝的工艺比明代有所提高。乾隆时期的制品虽然不能与景泰、成化时期的相比,但比起弘、正以后的制品则毫不逊色。

传统的珐琅制品一般以红铜做胎,用矿物质釉料经过高温烧成五彩花纹,具有宝石般的晶莹、彩虹般的色泽和黄金般的灿烂,其制作主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结、磨光、镀金等工序。

金属胎珐琅,一般以紫铜、白银、黄金为胎体,所以制胎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制胎,将选定的金属反复捶打目的是使金属的密度增减,然后再将捶打好的金属做成你所需要的形状如器皿或表盘;再反复烧制以使其内应力释放出来;经过酸洗,抛光备用。

第二步是掐丝了。用不同形制的镊子把事先准备的扁金属丝掐出所需要的花纹。这是非常难的,一般没有六七年以上的经验是很难做到的。然后把掐好的图案用特制的黏合剂粘到金属胎上,就算是完成掐丝这个步骤了。

第三步是焊接要把粘好图案的产品(行业内叫黑活)进行焊接,就是把粘好的丝和金属胎牢固地焊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焊接完成后称为白活。反复酸洗后备用。

第四步是上色了也叫点蓝,是依照设计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铜丝锤出的小铲形工具(大的如指甲,小的如针鼻)一铲一铲将釉色填入焊接妥当的金属丝花纹空隙中。

第五就是烧结,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放入750~85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色釉由沙粒状溶为液体,待冷却后就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色釉了。根据不同的釉料要有不同的烧制温度,一定要分别烧制,所以一件好的珐琅要反复烧制25次左右,直到烧到和丝一平为止。

第六步就是磨光,用粗砂石将釉面磨平。胎体经烘烧后,用细砂石磨去火亮,然后用黄石细磨。如有不平之处,仍需再用釉料补上烧好,最后用炭进行打磨。

第七步镀金,将磨光的制品经除油、酸洗、砂亮后,用净水冲洗干净后镀金。

 

珐琅彩,掐线珐琅是什么

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也常简称为珐琅彩。  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掐丝珐琅,其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由于其在明代景泰年间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当然它也有饰红、浅绿、深绿、白、葡萄紫、翠蓝等色.

“珐琅彩”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珐琅彩”吸取珐琅釉色绘瓷。“康熙时烧制成功”。初用外来色料,能表现复杂题材。黄蓝紫等色作地,双勾仿掐丝纹式,为铜胎珐琅格调。雍正时自制料,突破程式结合五彩技法。

珐琅彩是怎么来的,与法国珐琅工艺什么怎么结合的

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产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 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时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 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 “古月轩”。
传说很有味道,但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 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晶。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 雍正御制珐琅彩大雁梅花牡丹弦纹
,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份“硼”珐琅彩 中有:珐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 珐琅彩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化学成分分析说明了珐琅彩是国外引 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