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什么时期
- 古人是如何制冰的
- 中国十大文物简介
- 秦始皇怎么死的
- 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坏
-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饮酒所用到的青铜器具主要有哪几种
- 古代的冰是怎么弄的,怎么保存啊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什么时期
夏朝。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古人是如何制冰的
古时候的制冰方法如下:
1、用窖冰法和硝石制冰法。在每年的大寒季节,古代的官吏,带领下属到冰冻河上凿采,将冰块运送到冰窖里,用新鲜稻草和芦席做铺垫,将冰放铺垫上后,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2、古人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利用硝石的特性,可制作成冰饮料。
中国十大文物简介
1、青铜第一宝:毛公鼎,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2、瓷器第一宝: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汝窑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汝窑的传世作品不多,本院即藏有约二十件,其中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3、书法第一宝: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善本书第一宝:文渊阁四库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套装共6册)》不但对内容精心制作,而且外观设计也力求庄重考究。《钦定四库全书(套装共6册)》囊括了经、史、予、集四部的所有文献,共计二百余万页,一百五十三张光盘。
5、出土文物第一宝:秦皇铜马车,秦陵彩绘铜马车一组两乘,1980年出土于秦陵封土西侧20米处车马坑中,现陈列于秦俑博物馆文物陈列厅内。秦陵一号铜马车为“立车”,是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照秦代真人车马1/2的比例制作。
6、玉器第一宝:大禹治水,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国的国之瑰宝。新疆和田青玉制。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苍松。
7、绘画第一宝: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
8、.雕刻第一宝:大理石枭形立雕,此件大理石雕像出土於河南西北冈1001 号大墓的翻葬坑中,是殷商时期的遗物。高34.1公分,长25.2公分,宽24.8公分。是殷墟大理石雕的精品,以一直立的枭为造型。尖喙圆眼,弧形粗眉,胸略凸出,形象生动。
9、篆刻第一宝:二十五宝玺,二十五宝玺是乾隆皇帝根据周朝是历史上皇帝绵延代数最多的朝代,共绵延25代,乾隆皇帝也想让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样长久辉煌下去,这是表面的意思。
10、佛教第一宝:龙藏经,全称是《乾隆大藏经》,它的另一简称是《清藏》。《龙藏经》就是把一切佛教经典汇集储存在一起的意思。《龙藏经》是中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佛学大百科全书。
秦始皇怎么死的
关于秦始皇的死,史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非命,一说死于疾病。第二种说法较为大众认可。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后又患上癫痫病。在称帝后,凡事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在东巡时,在阳武博浪沙遭人行刺。随后,又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加重了秦始皇的恐惧心理。公元前210年,在第五次巡游时,秦始皇由于过于劳累而引发癫痫病。犯病时,他的头重重地撞到车内用来消暑的青铜冰鉴上,导致脑部受伤。虽经御医全力抢救,但终因医疗条件限制,最终病逝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是谁的儿子
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儿子。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秦庄襄王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村。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始皇是什么朝代
秦始皇所处秦朝,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青铜工艺在商周时期已达到辉煌灿烂的境地,青铜时代长逾千年。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欢迎阅读!
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1、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 传说 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即公元前2700年左右。
2、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 乐器 、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再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十大青铜器
1 鸮尊
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大小形制相同。外形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作昂首挺胸站立状,勾喙,双目像人眼,宽耳竖立,高冠向两边分开,上面饰一对夔龙,其中正面的有双角。尊口开设在头后脑部,盖上有两个钮手,其中一个为立雕高冠马,另一个是卷体双角龙,盖面雕云雷枵饕餮。翅收拢,双爪并立,宽尾下垂,颈、背间有扳,扳下铸出一只展翅飞翔的鸟,颈部装饰着夔龙饕餮纹。整个尊是平面和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妇好”铭文。
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喜爱和崇拜的神鸟。作为战神象征的“铜鸮尊”头部微昂,圆眼宽喙,双翅并拢,两足粗壮有力,神态端庄,雄浑有力。
2 四羊方尊 商代
四羊方尊被认为是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羊是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一,为先人提供肉食,并在祭祀 礼仪 中作为用量很大的祭品。羊羊“跪乳”的习性和外柔内刚的驯良个性为人们喜爱,被赋予孝顺,古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之句。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匽侯盂
匽侯盂是西周时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原器高二十四厘米,上口径二十四厘米,侈口、深腹、圈足。盂体文饰精美,通体布满夔凤纹(一种具有华冠的兽头鸟身纹样)整个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盂为古代盛事器或盛水器。“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货即是燕国的君主.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4 大盂鼎
大盂鼎铭文:
西周西周康王时期。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径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面与,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 收藏 ,1959年拨交中国 历史 博物馆。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宝等数类。大盂鼎属於瑰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 书法 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
5 琱生簋
琱生簋铭文:
琱生簋是周宣王时期的器物。相传原器早年出土于陕西,共有两件,其一今存美国。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是张少铭先生所捐。此簋通高二十二点二厘米,口径二十一点九厘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器内有铭文十一行,一百零三字。记叙了琱生在一次关于田地的狱讼中,为了赢得官司,求得同宗的召伯虎的庇护,得以胜诉的历史事件。琱生作此簋是为了纪念此事。铭文记载的情况是了解西周宗法制度与土地制度的珍贵史料,所以琱生簋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 龙虎尊 商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 鬼神 的能力。“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7 铜冰鉴
铜冰鉴为战国时期器物,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8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铭文:
虢季子白盤译文:
隹(惟)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宝盘。不(丕)显子白,(榭)。爰卿(飨)。王曰:白父,孔显又(有)光。王睗(赐)乘马,是用左(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钺)用政(同“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西周中期著名青铜器。长方形,四面各有二兽首,衔环,四足作矩形,饰环带纹。长130.22厘米、宽82.7厘米、高41.3厘米。造型巨大壮重,纹饰华美。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盘为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当时盥洗以匜倒水,用盘承接。此盘有铭文一百—十一字,记述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征伐我国西北境内当时的强族玁狁,因有功受到周王的赏赐。是研究西周 政治 、 军事 、青铜工艺的重要史料。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9 曾仲斿父壶
为春秋时期的盛酒器,1966年出土于湖北京山县,为古代著名的盛酒器或盛水器。
曾仲斿父铜方壶,器体高大,纹饰精细,显示了其主人高贵的身份。壶上刻有十二字铭文,其大意为“曾仲斿父用上等金属铸造宝壶”。铭文所提到的国家是周代被分封到汉水流域的曾国,然而在群雄争霸的年代,这个诸侯国很早就销声匿迹了。该壶为我们踏寻这个古国的人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0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 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 文化 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 自然 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 命令 ,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商晚期 司母戊方鼎这件商晚期司母戊方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6厘米,宽79厘米。长方形,深腹平底,口上一对立耳,其一为后配。四柱足,中空,四角有扉棱。鼎耳外侧有双虎食人首纹,四壁周边饰兽面纹,中央素地无纹。四足上部饰 浮雕 兽面纹。腹内壁有铭文三字。器重875公斤,是现存商代青铜中最重者。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北地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仙鹤人物镜 元径9.7厘米河南洛阳孟津朝阳出土洛阳市博物馆藏元宝形狃。镜背画面共分三部分:上饰阙楼和一对相向飞翔的仙鹤;中饰四 儿童 嬉戏;下饰一对公鸡,并间饰莲花和杂宝。高棱镜边。
犀角雕螭纹杯清高12.8cm,口径14-8.1cm,足距8.2-7.5cm。杯广角制,浅棕色,仿古代青铜爵形。作者将犀角尖部锯开,分出三足,经加热使之外撇呈象牙状。杯口呈长椭圆形,两端上翘,口沿阴刻雷纹。外壁饰菊纹,并在杯身上镂刻三条蟠螭。一条尾分双叉,躬身昂首,于右侧镂刻成杯柄。正背两面各有一条浮雕的蟠螭,口衔灵芝向杯口 攀爬 ,灵芝上伸出杯口成为两只镂空的朝天耳。杯口内还有一条浮雕的小螭向上游动,宛如尝足美酒后心满意足地回转。此件爵杯是仿古器皿中的佳作,设计巧妙,造型新颖,纹饰活泼生动,颇具古韵,不落俗套。螭为异兽,兽与寿谐音,灵芝为瑞草,古人称之为长生草,此二种纹饰组合成的图案喻“灵仙祝寿”之意。
青铜器的类别有哪些
青铜器 ◆文物尺寸:通高50.5厘米,口径44.7厘米 ◆年代:商代◆出土:1957年于安徽省阜南县常庙乡出土鉴赏要点 1.铜尊的3组“虎噬人纹”图,神秘而恐怖。 2.尊腹里随外表纹饰凹凸而作相应的凹凸状,鲜见于其他器物,为其特色。龙虎纹铜尊,中国国家博物馆五大镇馆国宝之一,位列第三。它通体呈圆体,口部相当厚,至颈部逐渐减薄,这种造型使得整个青铜器给人以厚重朴拙之感。其整体造型独特,做工精美,繁复的纹饰更为它增添了一份传奇与神秘,是中国商周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国之瑰宝。
商“执簋“ 兽形耳高圈足侈口,束颈,鼓腹,两侧有兽形耳,高圈足。口沿下前后中央各一浮雕兽首。口沿下、腹、足各饰蝉纹、鸟纹、兽面纹、雷纹。耳内各铭1字。
骑兽人物博山炉(西汉香薰用具)骑兽人物博山炉高32.5厘米,重3公斤,此博山炉由炉身、炉盖和底盘组成。底盘内有一骑兽力士。兽昂首,张口欲噬,颈前伸作挣扎状。力士左手撑兽颈,右手托炉身,抬首侧望。炉身微鼓,壁饰宽带纹一周。炉盖分上下两层,上层铸出山峦和流云,云山间有虎熊出没,人兽搏斗和人物驱使牛车等场面,下层铸龙、虎、朱雀、骆驼及草木、云气等纹饰。此炉 雕刻 精细、造型优美。
象尊(西周中期容酒器)象尊长36厘米,宽45.5厘米,高23厘米,重5公斤。象尊体形肥硕、丰满,象鼻高挑,鼻头翻卷,中有圆孔,与体腔相通为流。象口微张,齿牙外露,圆目突出,圆耳耸起。背部中空,上有方孔,方盖上有一小兽,后设小半环,使盖可开启而不脱。四足粗壮矮短,象尾自然下垂。器盖饰四组卷体蛇纹,通体饰四组凤鸟纹,中间对峙两组三角形几何纹,每组四个三角形套接,云雷纹衬底。全器生动逼真,拙朴美观。
妇好三联甗商代晚期通高六八、甗架高四四.五、长一〇三.七厘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由一件长方形甗架和三件大甑组成。甗架形似禁,面部有三个高起的喇叭状圈口,可放置三件大甑。腹腔中空,平底,下有六条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铸缝。架面饰蟠龙纹三组,分绕三个圈口,龙头作侧面形,两端的头朝下,中间的头朝上。在一端蟠龙之前有一个兽面和一龙。龙的身尾均饰菱形纹和小三角形纹。架面四角分别饰以牛首纹,牛口向外。圈口周壁饰三角形纹和一周云纹。甗架四壁也有精细花纹:长边两面各饰五组龙纹和六个大圆形火纹,两者相互间隔,其下接饰大三角纹一〇个;短边两面中部各有一龙,两侧饰以大圆形火纹。主纹均以雷纹为地。在中间圈口的内壁有铭文二字。甑形制较大,口径三三厘米。敞口,下腹急收,凹底,底有三个扇面形孔,兽头半圆形空心耳。口下有两条细棱,饰游动状的龙纹两组,每组二龙,头相对,以雷纹为地。在龙身的上下侧分别填以圆形火纹。三件甑的口下内壁与两耳下的外壁分别有铭文二字。
“司母辛”四足觥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盛酒器,器身奇特,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形扳。通体饰细腻精致的纹饰,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
“妇好”尊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器身满布缛丽的纹饰,造型典雅凝重,为商器之精品。
爰方鼎通高22.5、口长17、宽13.1厘米。重 3100克。长方形,折沿,方唇,两耳立于口部短边上。腹向下内收,口大底小,底近平略下鼓。四柱足较高。两耳外壁均饰阴线对夔纹,夔头向下。鼎体的四角及四面中部各有扉棱一条。鼎腹纹饰分上下两部,上部饰对称的鸟纹,长边为两组四鸟两两相对,短边为两组两鸟,相互对应,鸟形体小,钩喙圆眼,眼呈乳丁外凸,翅上翘,足前屈,长尾下垂,作站立状。下部饰饕餮纹,为两夔组成。腹部均以云雷纹衬底。四足部纹饰相同,足上端云纹一周,下接绕柱的三角形纹三个。鼎体内壁一长边中部铸一“爰”字,阴文。腹、中部均粘有丝织品残迹。1984年11月出土于戚家庄东,墓圹作长方竖井形。墓口距地表3.45米,开口于殷代文化层。墓口距南北长3.03、东西宽1.53米,墓底长3.4、宽1.9米,墓底距墓口5.55米。墓圹四壁光滑坚硬似经过拍打加工。有熟土二层台和腰坑。
齐萦姬盘,春秋后期,通高15cm,宽55.5cm,重11.39kg。盘侈口,浅腹,圈足外撇。双附耳起于腹部,耳之上边缘处各饰一对伏牺。盘外壁以一蟠螭纹为主体纹饰。器内底有铭文4行23字:齐萦姬之作宝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大意是记齐国萦姬的侄女(“”在古文献中指侄女)做宝盘,祈望万年长寿无疆,了孙后代宝用此盘祭享。
《鹿鼎》看锈色听声响辨花纹看器式鉴别青铜器四招以前,老古董商鉴别青铜器,靠眼看、手摸、耳闻、鼻嗅,甚至舌舔,现在,专家用的是先进的科学仪器,甚至激光。而作为一般的 爱好 者,要识别一件青铜器的真假,到底该从何入手呢?
青铜《酒器》一、看锈色青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行家们说:“(青)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青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青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青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铜是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二、凭手感、听声响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 经验 。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清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青铜《水器》三、辨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一个重点,夏代青铜器花纹简单;商代的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多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这些,若一件号称三代时的铜器上却出现了小篆字体,那就出笑话了。另外,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定。四、看铜质与器式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青铜器的足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青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战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盖的鼎则不大可能是三代 物品 。鉴别铜器,是一件繁琐而艰难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点,多看、多记、多思、还是能鉴别出真假的。
青铜菩萨宋辽时期的青铜菩萨,其精美程度前所未见,令专家们也惊叹不已。这尊菩萨是宋代典型造型,衣褶、璎珞、头上的花饰、高高的莲花座,丰胸细腰丰臀,唐代遗风仍存,其形貌可用美丽二字来形容,好一尊美丽的菩萨!专家们欣喜地表示,这尊菩萨的做工堪称完美,工艺精湛到无可挑剔。
猜你喜欢:
1. 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2. 超星尔雅考古发现与探索答案
3. 七年级上册历史选择题带答案
4. 2017年七年级下历史期中试卷
5.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
6. 七年级上学期质检历史试卷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坏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政,嬴姓,赵氏 。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与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但却二世而亡。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是像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载的是个暴君,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或许秦始皇注定是一名历史上的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时遭人行刺,身后的一辆副车被刺客用重锤砸得粉碎。随后,又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这些现象使他感到恐惧不安。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准备第五次巡游。然而由于一路劳顿,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宫(今河北邢台市广宗附近)。 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至于他死于何病,有人认为他死于癫痫。癫痫发作一般分四个时期:起初头晕、胃部不适,继尔突然意识丧失,隔肌痉挛,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最后数十分钟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时常患着支气管炎,所以他长大后胸部和鸷鸟一样,声音似豺狼,后来由于政务繁重,引发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后来秦始皇渡黄河,癫痈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人处于昏迷状态;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推敲,发现了可疑之处。这次出游随从人员主要有赵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扶苏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返回边关。从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计谋。因为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从此对蒙毅恨之入骨,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赵高在秦始皇遣病重时遣走蒙毅,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实施清掉了一块绊脚石。 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鱼装在车上,迷惑大家。到了咸阳后,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了赵高手中。赵高阴谋得逞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下毒手。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秦二世胡亥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治罪,最后将李斯腰斩于咸阳。赵高升任丞相,由于他可以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 赵高的最终目的是要做皇帝,而他不能支配活的秦始皇,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病重,对他来说是天赐良机,只有在秦始皇死后,他才能假传遗诏,一步一步实施他的计谋。秦始皇是病死还是被害,目前尚无定论,如果是被害,赵高又是如何使秦始皇致死的? 总结作为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⒈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⒉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⒋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⒌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⒎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9.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历史评价 他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汉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恺撒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绩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骜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能拜相拜将),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近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 ⒈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⒉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记得采纳啊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饮酒所用到的青铜器具主要有哪几种
当时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50类,其中酒器占24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
盛酒器具是一种盛酒备饮的容器。其类型很多,主要有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的铜鉴,可置冰贮酒,故又称为冰鉴。
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配以杓,便于取酒。温酒器有的称为樽。
古代的冰是怎么弄的,怎么保存啊
在古代确实是有储存冰的冰窖。按照标准,大概地下4-5米的深度,可以实现温度保持到0度左右。冰块足够大的话,是不容易化的。虽然冰窖保鲜度远不及我们现在用的冰箱,但在当时已经算是很先进了。
冰窖内藏冰多是冬天储藏,北方冬天气温低,利用大自然制冰,然后储藏到冰窖,供夏天使用。南方就要麻烦得多,在南方冬天不易结冰的地方,想要得到一块冰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当年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他为杨贵妃寻来的荔枝就是用冰块保存的。
清代宫廷里用冰鉴来放冰块,是用铜做的四方形的盒子,内用铅或锡隔热。将冰块放入冰鉴内,食物放在冰块中间,既能防暑降温,又能保存酒肉。当然,因为没有电,所以在这种冰鉴里面,冰还是会化的,只是化得比较慢。
战国时代青铜冰鉴(hàn)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冰箱”,青铜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青铜冰鉴,使缶中的酒降温的。
发展到清朝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
扩展资料
古代人的冰制品
冰棍的起源是中国,因为老祖宗们一直有吃冰的习惯,《周礼》中记述: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所谓“凌阴”就是贮冰的地方,可以把冬天取的冰保存到夏天。周朝的贵族常常用冰来招待宾客。
当然了,早期的冷饮制品非常简单,《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可见饮品中加冰块也不是什么现代人的聪明才智了。
到了唐宋时期,冰制品的花样渐渐多了起来。唐代开始出现“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宋代出现了冷饮专卖店。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北宋汴京的冰店里就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南宋临安街上卖的有“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宋刘松年的《斗茶图》和,还将出售冷饮场面绘入画中。
而雄踞北方的蒙古人则把果汁、奶、药菊、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名曰“冰酪”,大约与今天的刨冰相近,有诗赞曰“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而且,这不仅仅是冰棍的起源,也是后来冰激凌的源头。700多年前,元朝皇宫里冰酪就是最早的冰激凌,后来,马可·波罗从元朝得到了秘方,传到了意大利王室,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