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来临沂市调研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文、图)本记 本通_考古_沂水县_青铜器

纪王崮

6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来山东省临沂市调研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省、市主要领导一同调研。

即日,李群先后到沂水县跋山遗址发掘现场和纪王崮春秋古墓进行调研。其中,纪王崮春秋古墓,位于沂水县城西北40千米处的泉庄镇。该崮顶部面积约0.45平方千米,被称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崮顶自南向北分布三个岩丘,分别成为现今“天上王城”景区的“擂鼓台”、“万寿山”和“妃子墓”。纪王崮春秋墓位于“擂鼓台”北部,包括一号墓、二号墓及附属的一号车马坑。

展开全文

该墓是2012年春节前,沂水天上王城景区管理委员会在崮顶修建水上娱乐项目施工时,意外发现了部分青铜器及其残片。通过少数残片推测,此处应为一春秋大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沂市文物考古队、沂水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经过考古工作者半年多辛勤工作,一座春秋时期诸侯王级别的墓葬呈现在公众面前。该墓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墓葬保存完整程度国内罕见。该墓最大的特点是建在险峻的崮顶上,在同时期尚属首次发现,是山东近年来东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从残存部分可以看出古墓整体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南北长39.8米,东西宽13.5米。北部为车马坑,南部为墓室。墓室包括主棺室、陪葬坑及南北边厢。在主棺室内出土了玉璜、玉琮等大量的玉器。发掘过程中发现墓主人的脚向西,头朝向东侧的墓道。墓主人尸骨由于长期被朱砂覆盖已经发生化学腐蚀,因此无法判断是哪位国君。在主棺室旁边有三个陪葬坑。一号陪葬坑是一位25岁左右的男士,专家分析有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的仆人;二号陪葬坑是一位10岁左右的小男孩,面向墓主人侧卧;三号陪葬坑是一位35岁左右的女士,在其墓穴内有一件铜舟,铜舟是仆人生前给主人端茶送水的器物。三个陪葬坑距离主棺室比较近,根据当时的陪葬制度猜测,他们和墓主人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应该是自愿陪葬。

南边厢出土了35件青铜器。其中有7件铜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如此可见墓主人的身份是诸侯级别的。青铜器中放满了牛、羊、猪、鱼、鹿、飞禽的骨骼,但是都没有头部。

北边厢出土了大量的乐器。有三套编钟、两件淳于、一套石磬,这些乐器与军事、会议和祭祀有关。还出土了两把镶有玉器的青铜剑,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玉戈、箭头、箭簇等。

车马坑内现遗有4辆车、6匹马,在车厢内发现了三件青铜器。专家分析,马车是战车,青铜器是行军时盛饭用的器皿。需要重点说明的是,车马在这个时期作为陪葬品,说明墓主人的身份特别高贵。因为当时车马主要作为战车使用。并且大多数的马车会分开下葬,而此墓却是整车下葬。在这个春秋古墓中共出土了200多件青铜器、60件玉器、10多件陶器,这些器物十分精美、规格较高,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和科研价值。

李群认真听取概况介绍,实地查看考古发掘现场,对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慰问和勉励。他强调,要紧盯重大考古课题,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进“考古中国”山东项目,提升研究阐释和展览展示水平,为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作出山东贡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