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苏轼答案(回文词西江月(苏轼)的解释)_夜行_苏轼_两句

本文目录

  • 回文词西江月(苏轼)的解释
  • 苏轼的《西江月》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苏轼的极度悲凉

回文词西江月(苏轼)的解释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苏轼的《西江月》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苏轼的极度悲凉

苏轼的《西江月》有2首
西江月一
  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西江月二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相传,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译文一:
在黄州期间,春夜,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 卸下马鞍鞯,以手臂支撑着躺在桥上休息。等到清醒的时候已经天明了,看远处山峦峰翠,再听近处流水声声,怀疑不是在尘世之中。于是作了这首词写在桥柱上。
  月色照耀下春水涨满、溪流汩汨;天空中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马鞍鞯尚未解下,马儿活跃的时候,我就想在这芳草之上醉卧入眠。这一条溪水中的美丽风景,千万别被马儿踏碎了这皎洁的月色。解下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绿杨桥上,醒来的时候听见,杜鹃黎明的一声啼叫。
译文二: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价便宜,反而常常忧愁客少,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体现作者悲凉心情的恐怕就是最后一句:悲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