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对于战争(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写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赏析这本小说)_海明威_战争_亨利

本文目录

  •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写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赏析这本小说
  • 海明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作品
  • 海明威的战争题材作品反应了他怎样的情感
  • “在现代战争中你会像一条狗一样毫无价值的死去”这句话出自哪里
  • 通过永别了武器可以看出海明威对战争有着怎么样的态度
  •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理解是什么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写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赏析这本小说

《永别了,武器》的写作背景:20世纪初,美国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社会充满了动荡和不安。那时候的人们对残酷无情的战争充满了恐惧,失去了以前的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他们对未来的新生活失去了信心和信念。他们就像迷路的小鹿,眼睛里充满了迷茫和无助,心里找不到一丝前进的光芒。当时,这一代年轻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初稿写于1922年。不幸的是,手稿在巴黎被小偷偷走了,所以不得不重新创作并于1929年出版。作者由于反复思考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对一般事物有着敏锐而透彻的认识,他经常将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这些人悲观、多疑、绝望,让人们自愿参军。战争期间,他们大多数人的身心都遭受了无法弥补的创伤,他们怀疑一切,憎恨一切,鄙视谈话和理性,几乎否定所有的传统价值观。他们认为生活是黑暗的,到处充满了不公正和暴力。总之,一切都是徒劳的。

《永别了,武器》赏析:海明威的创作是基于自己在战争中的个人经历,其作品的发展线索是少年亨利参加战争,经历战争,最后离开战争。在亨利的帮助下,海明威向世界表达了他独特的主题——厌战和反战思想。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还描写了男孩亨利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以反映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影响。如果没有战争,男孩亨利就不会参加战争,之后就不会有一系列的逃亡,也就不会出现他无法和心爱的女友凯瑟琳在一起的情况。然而,最终,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以凯瑟琳死于难产而告终。他们幸福甜蜜的爱情因为残酷无情的战争而终结。在海明威看来,战争是导致人们陷入困境,破坏人们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因。他对战争充满了厌恶,他讨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同情。

在《永别了,武器》的开头,海明威对意大利军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借助主人公亨利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战争中的人就像熊熊烈火中烧木头的蚂蚁。有些人侥幸逃脱,有些人立刻被熊熊的火焰吞噬,但许多人冲向燃烧的树林,最后把他们最好的岁月埋在熊熊的火焰中。随着亨利对战争认识的逐渐加深,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场战争的不公。亨利觉得这场战争完全愚弄了这些本该过着不同生活的年轻人,于是亨利的反战和厌战情绪开始显现。

海明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作品

太阳照常升起》
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落在巴黎街头的美国青年们的无聊苦闷生活为题材,写出了当时对社会和个人的出路抱着悲哀和失望态度的年轻一代的形象,海明威以侨居巴黎的美国女诗人格特鲁德?斯坦的“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的话作为该书的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便成了那些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人的总称,演变为一个文学流派,而海明威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永别了,武器》
这是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之一,写一个典型的美国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参加意大利军队的经历和他的性格变化。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单纯的美国青年,他厌恶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自私和虚伪,但他却被卷入了地狱般的战争漩涡之中。当他在前线认识了一位英国籍护士之后,逐渐发现了真正的人生和爱情的意义,终于走上了永远告别帝国主义战争之路。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部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作品,在距离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的十年后,他完成了这部作品。小说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总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在作品中,海明威谴责的并不是参加战争的人,而是战争的种种罪恶和愚蠢,以及帝国主义宣传的虚伪性。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人的幸福,即使是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黑暗中奋力跃入大河,受过死亡的威胁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到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最终爱人还是难免一死,因为作者相信“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这种人生如梦的悲观绝望,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
《丧钟为谁而鸣》(又译《战地钟声》)
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海明威的战争题材作品反应了他怎样的情感

纵观海明威战争题材创作的变化,他经历了由迷惘空虚到勇敢抗争的过程,海明威也超越对战争的直接摹写,在《丧钟为谁而鸣》中表现了一种为正义而战视死如归的勇气。海明威对战争这种对抗形式的关注,集中体现了他对生活中暴力与死亡的关心。这种外在的武力对抗中对人的勇气和尊严的考验,正是海明威一生所发掘的永恒的东西。

“在现代战争中你会像一条狗一样毫无价值的死去”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游戏《这是我的战争》 的欧内斯特·海明威。

  • 如何评价“在现代战争中你会像一条狗一样毫无价值的死去”这句话?

这句话其实更多的是对平民而言。士兵,是战争的工具,同时也是犯罪者。所以,死亡对他们很正常。倒不如说,士兵就应该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但平民呢?他们有自己的职业,生活,他们理应享受和平。但战争会毁了这一切。战争会带来平静生活所不常有的。死亡,可以说,战争中平民的死亡完全是无缘无故的。对于一场战争而言,多死几个人,对ZF无所谓。可对他们的家人,却是难以忍受么的痛苦。但是无缘无故。就像牲畜一样。人类对自己养的牲畜,有着生杀予夺之权。而战争一旦来临,它也对平民有着生杀予夺之权。平民只会死的毫无意义。

  • 关于游戏《这是我的战争》

1、是一个第三人称扮演的关于战争的游戏,但是,不像大多数你扮演的是主导战争的士兵或者特工,这次你要扮演的是无辜的平民。并且,要控制的是一个团队(3-4人)。团队里每个人有不同的特长,比如好的厨师,跑的快的人,战斗力强的人,而且每个人的性格,体质,心理承受度也不同。

2、你所要做的就是,带领你的团队,寻找食物,完善庇护所,照到武器,还有制造床,收音机,等等在战争中求生你能想到的元素。

3、以前,在电视上书本上,看见过太多关于战争的描写,都把残忍,冷酷,饥饿等词用来标注。当时看见了,我也确实产生了同情和厌战,但是那种情绪比起生活在战争中的人来说,是有一定距离的。
而这个游戏,从暗沉的画面色调,悲伤地背景音乐,逼真的特效声音和物品特写,完全还原了在战争环境下,人的生存环境。
而更甚的是,你要控制自己团队生存下去,不得不到处搜索物资,有时碰上老弱病残,你要自己决定抢与不抢。而碰上有武器的人,你要学会逃避。有时你不得不偷窃,抢劫,甚至杀人。
可能你会说这有怎么了,我在其他游戏里杀的人还少?我在侠盗飞车里,随随便便机枪扫射人,在某某战争游戏,误杀平民也很频繁,甚至以此为乐。
但是,你自己都知道,你所做的那些行为在现实中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误杀平民现代也没有那么故意和频繁了)所以,你的道德心不会受到太大触动。
但这就是《这是我的战争》厉害的地方了。你作为第三人称去控制,你可以看见,人物的一举一动,每一句对话,而且你的每一次挥刀,每一次开枪,都由自己操控,并且你知道,你现在在游戏里做的事,在战争中确确实实在发生着!

4、就开始让人坐立不安了。
比如,我控制了团队一个人,去了一间住有一对老夫妇的小屋,刚一进门,老头就开始在我旁边祈求,‘不要伤害我的妻子好吗,她的身体不好’,‘你要杀了我们吗?’,‘我们东西不多了,已经被叛军拿走了’,‘请不要拿走我们吃的’。
在那种气氛下,你不断的拿,他不断请求,感觉一切都那么真实,就像自己真的在犯罪,联想到战争中这种可怜的人,无法不让人憎恨战争。
再比如,当控制一个人,潜入一所住有叛军的房子,你可以间断的观察到,对方握有枪,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如果被发现,下场只有一个。只能非常小心地拿掉外围的物资,而丝毫不敢,进去一点。(有一次,突然对方一怒,就被杀死了)
而且,有次潜入超市,发现驻扎的军队,竟然对一个来探索的姑娘,而且能通过游戏特殊的透过门观察功能完整的看见整个事件的发生和对话,当不再观察后,后来也听到了几声殴打声。最后准备离开时,突然,几发连续的枪声刺破了黑夜。回去后,所有成员的自言自语也开始对女孩担心悲伤起来。
而那个女孩,那些老人,流浪汉,传教士,我控制的角色,都像狗一样莫名其妙地就死去了。

通过永别了武器可以看出海明威对战争有着怎么样的态度

《永别了,武器》一书系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早期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此书以爱情与战争两条主线,阐述了作者对战争及人生的看法和态度。此书一出版,标志着海明威开始成为一名成熟的小说家。欧美文坛一颗巨星已经冉冉升起。书的初稿曾在法国一火车站被小偷偷走,使得海明威不得不再次写作此书。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理解是什么

海明威“冰山原理”的理解是以冰山为喻,认为认识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

冰山原理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夜之死》提到。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说法来源

寻找“冰山理论”的起因,离不开历史大背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现代主义潮流在文学、绘画等领域兴起,影响至今。

当时的艺术教母格特鲁德·斯泰因对文学和艺术的革新有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毕加索还是海明威,都是她家的常客,他们的画作和小说也因受到斯泰因的赏识而逐渐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在个人写作上,斯泰因有自己明确的主张。她和詹姆斯·乔伊斯一样,寻求打破传统叙述惯性的方式。得益于心理学知识背景,确切地说是研究“自动现象”的经历,斯泰因意识到,传统叙述中的语言都是被整理、被秩序化的语言,而这并非语言的全部。

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的感受或思考中,没有被整理过的语言才是常态。依照这种理念,斯泰因创作了《美国人的形成》,成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乔伊斯同样也摒弃“理性秩序化”的语言,而用混乱的意识流表现人物内心。

身处现代主义大潮之中,海明威自然也会试图摆脱传统叙述的惯性,但他的选择不是展现未经理性整理的语言,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整理”的语言。这种整理方式,和立体主义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处。

立体主义画作通过碎片的拼贴,形成没有明确意义的载体,画作本身不再像以前一样是完整的讯息和“意义的承载者”,而只是讯息的暗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观看形成独特的感受。“冰山理论”同样如此。

露出的八分之一只是讯息的暗示,读者通过千差万别的个人想象,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

比如《白象似的群山》,那一对年轻男女到底是什么关系?是长时间的情人,还是刚见面不久?孩子是那个小伙子的,还是女孩和其他人的?这些在小说中都没有明确说明。你如何添加这些信息,故事的样貌会完全不同。

“冰山理论”除了受现代主义潮流的浸染外,还受到战争的影响。十九岁的海明威主动参加一战,切身体会到了死亡的恐惧。“战争使你丧失了原来那种觉得自己不会死、不会那么快死去的青春本能,战争让你不再相信有纯然安全、能够好好活着不受威胁的生命时刻。”

在战争中,最让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无所不在的死亡的威胁,它像巨大的阴影覆盖在你的生命之上,让你无法像普通人那样思考。海明威对战争的这种直接感受,促使他形成了冷静、无所谓的叙事口吻。既然死亡无法躲避,那就只能用无所谓的态度去面对。

在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下,“逼出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战争状态中的人的处境几乎无法用正常语言可以形容,因此海明威“写表面的平静,为的是暗示底下的惶惶不可终日。”只有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读懂《永别了,武器》中那些看似没有缘由、甚至无聊的对话。

为了解释《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杨照回顾欧洲看待死亡的历史,为亨利和凯瑟琳爱情的极端热烈提供了思想根由。

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随着科学的发展,理性主义逐渐占据主流,宗教信仰慢慢退居到角落。这无疑是种进步,但因此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看待死亡。

在基督教传统中,有天堂和地狱这样的空间,供死去的人前往,但在理性思维里,天堂和地狱都不存在,那人们该如何看待死亡?如何面对死亡是“彻底的终结”这样的现实?与之前不同,死亡不再处于生命结束之后,而成为思考生命的前提。

这些思考让人们重新调整对待生命的态度,其中有两个关怀的焦点,其中一个就是,在这个仅能拥有的现世,你如何把握有限的时间,充分运用?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加上战争把死亡的面目时时刻刻展现在眼前的现实,凯瑟琳和亨利的爱情才如此不管不顾,甚至显得过于突然,乃至凯瑟琳对亨利说:“你要什么就是什么,我都答应你,我都同意你,我没有意见。”

这句话曾被女性主义者用来证明海明威的男性沙文主义,但杨照认为,在以死亡为背景的情景下,凯瑟琳在此表现的是面对死亡时的生命极致情感的表达,如果无视欧洲对死亡看法的转折,无视死亡现实的阴影,就无法理解凯瑟琳和亨利之间的爱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