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万千小说(如何让自己静下心来看书)_海明威_自己的_作品

本文目录

  • 如何让自己静下心来看书
  • 怀念金庸先生,你在他的小说中读过最霸气的话是什么
  • 《老人与海》这本书你喜欢吗为什么
  • 有没有跟《雪中悍刀行》同档次的小说推荐一下
  •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总体上呈现出怎样的艺术特点
  • 民间热衷于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现象

如何让自己静下心来看书

利用空闲时读书,各人的爱好兴趣,自己能用上的书,看到高兴的欢喜,有时候泪流满面,心静下来的感觉,忙时吃十分钟饭,看了十分钟的书。

怀念金庸先生,你在他的小说中读过最霸气的话是什么

我是武侠迷,金庸小说都看过,感觉天龙八部里少室山下萧峰,虚竹,段誉在天下英雄面前结拜饮酒,萧峰说道:大家痛饮一回,放手大杀吧!这句话结合当时的场景是最符合江湖豪气!最霸气的! 抛开金庸小说我感觉最霸气的是古龙(三少爷的剑)里形容三少爷剑法: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州!

《老人与海》这本书你喜欢吗为什么

毫无疑问,作为世界名著,我非常喜欢并熟读《老人与海》,因为这部作品通篇充满了浓郁的哲学意味,展现了人不应向命运低头的勇气和精神。

世界上许多文学家都是以长篇巨著闻名于世的。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雨果的《悲惨世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然而美国作家海明威却以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轰动了世界文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以他那“雄狮”般的精神成为风靡欧美的传奇人物,在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时代的读者心海中掀起了永不消失的狂涛。小说仅仅讲述了一个老渔夫捕鱼的故事,却寓含了深刻的哲学意味。

那么,什么是哲学意味呢?哲学意味是作品透露出来的对人生真谛的高层次的体验和思考,是一种具体的人生精义、深刻的生活真谛。它是作品结构的胜境、灵境。《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中,对作品的哲学意味做了解释:“是一种寓意、一种暗喻、一种象征”。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它最耐人寻味,最富启迪性,最能使人联想到生活。它可以说是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是启迪人性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它又是“一种悠远之感,一种缠绵之情,一个待解之结,一块待填的空白”。

尤其是在疫情当下的社会,《老人与海》的哲学意味会更加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它激励着人们去感悟、去追求、去开拓、去创新、去竞争。它告诉人们:人生就是拼搏,顽强地拼搏,即使受到屈辱也还要拼搏。人就是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才具有永久不衰的魅力。

1.作者艺术修养充满了哲学意味

《老人与海》的哲学意味得益于作者高度的艺术修养,来自作者对人生真谛的刻骨铭心的体验,是他用全部痛苦、坎坷、血泪、生命换来的人生感受。一个对生活有过深刻体验或饱尝过人生灾难的作家,即使他写的是一棵小草、一朵野花、一阵小雨、一片白云、一件凡人小事,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贯注一种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哲学意味。海明威的艺术修养来自他丰厚的生活积累,来自他传奇式的生活。

少年时的海明威,精力旺盛,争强好胜,有想象力,对于冒险、搏斗极有兴趣。他的医生父亲常常带他到大森林去渔猎,培养了他从小对渔猎的喜好。他目睹过许多动物之间“生存竞争”的殊死搏斗。他当过随军记者,先后四次奔赴西班牙,与士兵在同一条战壕里并肩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又在欧洲战场参加反法西斯战斗。在那些岁月里,“他完全陶醉在战斗中,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上”。在意大利的战场上,他负了重伤,身上一共中了237块弹片,先后动了十几次手术还没有取尽,战争造成了他严重的后遗症,使他记忆力减退,部分听觉失灵。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这种症状更为残酷、更为痛苦的了。为寻求安宁和生命力的恢复,他到很远的地方去打猎,他像一个奋斗在斗牛场上伤痕累累的斗牛士。然而,这头受伤的狮子却未能再次怒吼,婚姻的坎坷使他心灰意冷,多病缠身又使他痛苦不堪。在经历了迷惘—奋斗—孤独的三部曲后,这头雄狮憔悴了,终于在悲观中倒下,于1961年7月2日清晨用猎枪自杀。他一生共写了50多部短篇小说,充满了暴力、鲜血和死亡的意象,构成了贯穿于他一生的思想真谛:蔑视死亡的“硬汉”精神。

海明威曾经说过:“我是按照冰山的原则来写作的,那就是浮在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你知道的东西可以略去不写,这样反而加固你的冰山,略去不写就是含而不露。”是的,要表现这“八分之一”就要有“八分之七”来做基础。他笔下写的都是他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即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他写战争,写斗牛,写海浪,写渔夫,写鲨鱼,写打猎,写他的欢乐与痛苦、追求与奋斗。

《老人与海》虽然取材于一个古巴渔夫打鱼的真实故事,但他并不单单叙述这个故事,而是糅进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他不仅有过和老人相似的人生经历,而且有过和老人与海打交道极为相似的具体体验。他常乘定做的“拜伦号”游艇外出捕鱼。有一次,他曾与大鲨鱼搏斗了半个多小时,独自将一条785磅(只差12磅就达世界纪录)的大鲨鱼钓出水面,拖进船舱。他还对马林鱼的生活习性和有关知识十分熟悉。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和赞扬,人们将一种玫瑰色的鱼命名为“海明威新马林”。《老人与海》与其说是写一个老人,倒不如说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正因为他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所以他才可以这样万中取一、以少概多、以最简洁的语言和手法来表现鲜明的形象,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蕴藏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2.主题思想充满哲学意味

《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充满了哲学意味。它描写一个古巴老渔人驾着一只小船,孤零零地到茫茫大海里去打鱼,可是他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在第八十五天终于捕到一条比他的小船还要大的马林鱼,而鱼却被一群鲨鱼吃掉,当他回到岸边时,捕获的鱼只剩下一副骨架子。

他开篇写道:“他是个独自在海湾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他到那儿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单刀直入,一笔触及主人公这个“失败的英雄”,他把这个主题升华到哲理的高度,写出了人的倔强,又写出了人的屈辱,并给人以启迪:人活着就要奋斗。小说有句充满哲理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你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作者颂扬了人的勇敢精神,在灰暗的主题上轻轻地抹上了几分明朗的色彩。老渔夫忍着饥饿和伤痛孤单与疲倦,在茫茫的大海上与大鲨鱼搏斗了几个昼夜,但斗争的结局只拖回了一副比他的小船还要大的鱼骨架,同时归来的还有他那只残破不堪的小船和他那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他失败了,却是英勇地失败了,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却赢得了胜利。借着水面映出的街灯的反光,只见捕捉回的那条死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艄后面:鱼脊骨的赤条条的白线,黑压压一团的头,伸得很长的鳍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看到眼前的几天几夜的搏斗而获得的战利品老人没有叹气,没有悲伤,却在茅棚里,依旧脸朝下睡着了,可爱的孩子坐在一旁守护着他,不去打扰他,而“老头正在梦见狮子”。这是一幅多么美丽而带着神秘色彩的画面啊!

老人疲倦了。他能不疲倦吗?当他顺着堤岸走时,才知道他已经疲乏到什么程度。“他跌倒了,试着站起来,可是非常困难。”然而他并没有灰心,没有失望,而是以惊人的毅力胜利地回来了。正如他所说:“痛苦对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 他仍不失为一个英雄,

《老人与海》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观与艺术追求,象征着人类征服生命与自然的不懈斗争和至死不屈的理想精神。所以,这个故事貌似平淡,细细体会则从中体味到对人类生命的力量的敬仰和赞叹。

3.老渔夫形象充满哲学意味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渔夫是海明威塑造的一个“硬汉”形象,这个艺术形象充满了哲学意味。他是一个孤独、年老体弱的渔夫,但他却乐观、自信、刚强。他的“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他一连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捉到一条鱼,仍然乐观、开朗、一如既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与马林鱼、鲨鱼激烈的搏斗中,他忍着饥饿、伤痛、孤独,他竭尽全力,体现了人的勇气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他边说边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那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又扎进去,只“听得出那条大鲨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因为鲨鱼群闻腥而来,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被他捕获的马林鱼的身上时所放出的磷光。此时此刻,老人哪里还顾及饥饿、伤痛,他拿起船上仅有的棍棒朝它们的头上打去,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鲨鱼群被打败了打沉了,而老人几乎也累倒了。他趁着鲨鱼还没出现的时刻,靠在船边,喘了喘气,然后从那条死鱼身上被鲨鱼咬过的地方撕下了一块肉,他嚼了一嚼,觉得肉很好,味道也香,于是赶快填饱早已咕噜叫的肚子。正当他闭目养神时,又看见了鲨鱼,于是他重新振作,等鲨鱼来到船前时,他大喊一声:“星鲨,来吧!” 说着,运叉如风,对准鲨鱼的脑顶中央扎去,可鲨鱼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马林鱼,老头的叉又从它的左眼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不放。老头又把叉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当鲨鱼嘴一松滑下来的时候,他说:“去、去,星鲨,滑到一英里深的水里去,去见你的朋友吧,也许那是你的妈妈呢。”老人多么幽默啊!此时,他忘记了疲劳,忘记了伤痛,忘记了孤独,一人在与鲨鱼搏斗。可是,此刻他却用尽了最后一件武器,怎么办呢?就这样被海浪淹没、被鲨鱼吞吃了吗?不!猛然间,他想起了船上还有一把掌握方向的舵。于是他不顾一切地把舵从船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这时,我们怎能不宛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替老渔夫的命运担心呢? 这是一个勇于战胜大自然的英雄的老渔夫,使读者不禁为他欢呼叫好!

作者塑造的老渔夫这个伟大的艺术形象,分体现了人生的哲学意味——人类不应向命运低头,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斗士精神。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着深刻而久远的社会意义。正因为其作品深蕴含蓄的魅力,才赢得了人们的盛誉,其哲学意味充满了悲剧性地对人生的理解。老人的失败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奋战了几个昼夜捕获的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光秃秃的骨架,可是他却保持了硬汉“不可被打败”的风度和“重压下的优美”。在生命的最紧要关头,在几乎与小船一起被海浪、鲨鱼吞没的时刻,老人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没有失却人类的尊严和风度。这正是老人的最光彩、最可贵之处,也正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所在。

有没有跟《雪中悍刀行》同档次的小说推荐一下

hello,大家好,我是尘世语,想要告别书荒,就记得关注小语吧!

对于《雪中悍刀行》这部小说,小语个人还是很喜欢的,我也在我的头条号上给大家推荐过这部小说。总的来说,这部小说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有非常喜欢的,将之奉为神作,也有看不进去的,觉得太装。不管别人怎么说,对于这部小说,咱们只有自己去看了之后才能够得出自己的结论,自己觉得符合胃口就看,不符合就不看,很简单。

既然题主说有没有类似《雪中悍刀行》的小说,下面小语就简单的推荐几部吧!感觉都还是很不错的,大伙儿可以去看看!

一、大夏王侯

作品简介:永夜降世,妖魔四起,百年暗夜到来之际,夏宫里走来了一位腼腆的少年郎。

二、平天策

作品简介:北魏和南朝梁兴盛,却正值整个世界的天地灵气都在逐渐枯竭,正是修行者世界典籍里记载的末法灵竭到来,林意是这个时代里,南朝梁第一批新生的修行者。

三、道缘浮图

作品简介:谁家年少,煮酒调笑。盈握素腰,同舟醉邀。燕开庭的纨绔日子本来过得舒舒服服,走马章台,倾倒渭水,闲来无事再修修道,却不料被卷入一场仙家风波……

四、太玄战记

作品简介:一名骁勇的士兵,一次离奇的穿越,一个三界不分的混乱年代,一段热血而孤独的修行之路。

五、道君

作品简介:个地球神级盗墓宗师,闯入修真界的故事……桃花源里,有歌声。山外青山,白骨山。五花马,千金裘,倚天剑。应我多情,啾啾鬼鸣,美人薄嗔。天地无垠,谁家旗鼓,碧落黄泉,万古高楼。

以上就是小语认为非常不错的,也很符合题主要求的网文小说,没看过的话可以去看看,每一部都非常好看。

当然,如果这些小说你全部都看过,那也不用担心,关注小语后在小语的主页上可以查询更多好看的网文小说推荐,书荒的你一定不要错过了。

好了,本次问答到此结束,我是尘世语,我们下期不见不散,拜拜!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总体上呈现出怎样的艺术特点

据统计,海明威一生创作了长篇小说13部,短篇小说80余部,剧本1部,还有诗歌和众多报刊文章,创作生涯长达40年,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在他的不同创作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的艺术特色,本答案将从海明威创作的三个阶段,结合他的代表作来谈谈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海明威创作的三个阶段,分别如下:

第一阶段:1923年--1929年,以“迷惘”为文学主题,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第二阶段:1929年--1945年,“冰山原则”的创作;

第三阶段:1946年--1961年,以“硬汉形象”为主题。

第一阶段:1923年--1929年,以“迷惘”为文学主题

海明威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呈现出的状态是悲观失望,消极遁世,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悲观主义。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两部,一部为《太阳照常升起》,另一部为《永别了,武器》。

说起这两部作品,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前者发表于1926年,后者发表于1929年,从小说创作的主题上来讲,都涉及到战争。前者在主题上重在体现战争对人们在生活和思想上的强烈影响,而后者则赤裸裸的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杀伤力。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流落巴黎的英美青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绪。主人公杰克·马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了重伤,战争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他的负伤使他对性爱可望而不可及,面对自己所钟情的女人,异常痛苦。他在生活中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被一种毁灭感吞噬。他嗜酒如命,试图用酒精来麻醉精神上的痛苦,但于事无补。

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人生角斗场上的失败者,尽管他们从不抱怨生活,以坚强的意志面对生活,但战争给他们的影响,使他们对世界失去信任感,宁愿与孤独为伴。小说的结尾更是体现了浓重的悲观主义和哀伤痛苦的情调:他们注定是孤独的,不能结合在一起,只能在幻想中求得安慰。

《永别了,武器》描写的是一个志愿参加欧战的美国青年与一位英国护士之间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个人幸福被战争摧毁的残酷,以及对战争真实面目的揭露,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赋有理想的热血青年,通过个人的人生经历,他发现那些神圣、光荣、牺牲的字眼令他害臊,在战场上,他没见到过什么神圣和光荣的事,他把牺牲描述成芝加哥的屠宰场。可见,主人公内心对战争的悲观失望。

通过以上两部作品,不难看出,海明威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处于一种悲观失望、彷徨和忧虑之中,人生陷入迷茫,这也正是那个时期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们创作的基调,契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些作家们,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巨大灾难,精神上经历过战争的折磨,他们了解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20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着美好的愿望和澎湃的激情,受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蛊惑,当他们亲临战场时,才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心灵深受创伤。以致于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信念,没有新的精神支柱可以依附,因而悲观、失望、彷徨与忧虑,成为他们的常态,即“迷惘”。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主人公马恩斯,在战后流亡至法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的痛苦,整天消磨在高谈阔论中,身体和心灵备受煎熬。这部作品发表后,当时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怀疑一切、厌恶一切,鄙视高谈阔论,厌恶理智,几乎否定一切传统价值,认为人生一片黑暗,到处充满不义和暴力。这部作品强烈的动作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以及简练的对话和真切的内心独白,标志着海明威艺术风格的成熟。在这些主人公的身上,都有着海明威自己的影子。作者本身亲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时还不到20岁,负过严重的伤,并且他的人生中备受战争伤疤的折磨,甚至他真的爱上过一位护士。

海明威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痛悟,他在《永别了,武器》中说,人生就是一部悲剧,也知道人生只能有一个结局。他的痛苦迷惘深沉且包含了他对世界以及自己的沉思。“迷惘的一代”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映战后青年一代的悲剧,语言上提倡简约,倾向于口语化,形式上勇于创新,在艺术上都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及独创性。

海明威早期的文学作品和主张,极大的影响了欧美的许多作家,成为美国战后以怀疑彷徨和迷惘低落为基调的20年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但是海明威并没有一味沉浸于这种“迷惘”,他的创作在1930年逐渐转向,形成自己独特的题材与风格,随着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发表,他的创作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1929年--1945年,“冰山原则”的文学创作

在这一阶段中,海明威潜心研究文学创作,探讨如何对抗孤独和痛苦、超越不幸和死亡。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午后之死》和《丧钟为谁而鸣》。

《午后之死》是一部讲述西班牙斗牛的专著,在这部作品中,他指出斗牛是一种“绝无仅有的艺术家处于生命危险之中的艺术”。并从斗牛引申出小说创作的一些理论和具体原则,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著名原理“冰山原则”,以及他对死亡的深刻见解。

《丧钟为谁而鸣》讲述了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内战,并最终为正义之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是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也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

从这两部作品的主题来看,与海明威第一阶段的作品内容有了很大的差别。小说中的主人公从“迷惘”中走了出来,开始挖掘人性中更深层次的内核。海明威早期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反战情绪,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反战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有着典型意义。而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的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抵触。尽管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国势日渐强盛,但在海明威看来,战争给人的生命和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接踵而至的便是社会的动荡不安。

海明威从来不企图在作品中说明自己的倾向性,即使战争的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也只是把他所经历的体验,通过描述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充实、想象,这也正体现了“冰山原则”的核心理论。海明威说:

“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一露出海面。”

海明威主张把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他的解释,可以简要的把“冰山原则”概括为:简洁的方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具体的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具体可见,后两者寓于前两者之中,即文字塑造形象,形象包含情感,而情感之中则蕴含着思想。

海明威在作品中注重画面感的描写,这与他长期爱好绘画分不开。他的父母是他艺术上最早的启蒙老师,毕、加索、马奈、莫奈等著名画家对他的影响力不亚于马克·吐温、托尔斯泰等著名作家。他尤为衷情于法国后印象派作家塞尚的绘画,从塞尚的画中学到了如何去创作一篇“有容量”的小说。

同时,他也受到意象派诗歌的影响,尤其是庞德在理率上和创作上对意象主义所进行的深刻探讨。比如庞德认为,诗要具体,避免抽象。形式上要允许连行,不要切成一行行。要精练,不要废字,不用修饰等等。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吸取了众多名家长处,并将这些长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海明威不断创新求变的结果。“冰山原则”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用精练的文字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它的影响力也会像一代文豪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写作方式一样,被文学铭记。

第三阶段:1946年--1961年,以“硬汉形象”为主题的创作

海明威先后参加过一战和二战,身负多伤,留下了诸多后遗症,老年时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神经方面的疾病。他在与病痛抗争的同时,还坚持写作。因此,这一时期的创作主题,多是面对困难顽强不屈,始终保持自己尊严和勇气的“硬汉形象”。其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和《过河入林》。

在这一阶段的文学创作,尽管他勤奋有加,但发表的作品寥寥。海明威说过:

“在我看来,整个世界就像拳击场,每一个人都在场内。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所以我时刻准备拿起拳击手套戴上就打,我要打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时我就要跟自己打。”

晚年的海明威凭借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创作出《老人与海》。海明威说,《老人与海》是他一生中打到的最大最美的狮子。这部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对于海明威而言,《老人与海》也是他一生创作的总结性作品,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老人桑提亚哥超越了《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他不像亨利那样在疯狂的战争和不期而至的灾难面前痛苦茫然,他是逆境中的行动者,真正的“硬汉子”。他把逆境视为人生的必然而坦然面对,没有悲观宿命思想,更没有哀叹。桑提亚哥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甚至超越了《丧钟为谁而鸣》中为正义而牺牲的美国青年乔丹,乔丹作为一名反法西斯战士,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其政治信仰而战,而桑提亚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上,为生活,为维护自身的尊严而拼搏。

因此,从审美价值和审美效应上看,桑提亚哥比乔丹更具有美学价值和美学效应。可以说,老人桑提亚哥才是唯一真正的“硬汉形象”代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既是海明威的人生信条,也是硬汉精神的最高境界。

第二,从主题思想来说,《老人与海》超越了海明威以往的任何作品。我们看到,他早期的作品重在揭示人生的痛苦和虚无,中期作品重在探寻人生的痛苦和虚无的途径,而《老人与海》则在大力颂扬以勇气和尊严为核心内容的硬汉精神。

第三,从对作者的影响来看,《老人与海》使海明威超越了有限的自然生命,获得了无限的生命永恒。海明威说:“如果你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那就会使你永生,如果你完成得确实出色,那就会永垂不朽。”,文学创作事业使他获得永生,《老人与海》使他永垂不朽。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虽然在职业、年龄上有差异,但都具有共同的精神气质,寻就是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以及做人的尊严和勇气。他们面对暴力和死亡,无所畏惧,身处逆境而不气馁,尽管每次拼搏都以悲剧结尾,但他们是失败了强者,精神上的胜利者。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家园受到强烈的冲击。海明威为不甘沉沦的人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精神支柱--硬汉精神。“与命运抗争”是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硬汉精神”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既传承了古代希腊文化,又向世人昭示了一种深层的哲学意蕴:即面对任何异己力量,人都要高傲地坦然面对、在永不停息的积极行动中尽显生命的优雅风度和永恒的力量。

综上所述,请参考。

民间热衷于小说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现象

正史&野史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史实的传播变异现象:

有一个我们都会玩的小游戏,就是第一个人说一段话,然后一个人说给后一个人往后传,传过的人越多,原话被变异的越离谱(好像叫俯耳传音,也记不清了,谁记得说一声,先谢)。

历史发展也是这样的,当传播的时间越长,历史拉的越久远,更加朴素迷离,让人无法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包括里面的人物,就算在当时信息非常闭塞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清楚了解另一个人呢?书籍文字成为历史传播的一种载体,给人们的感觉她比人们的口口相传就要详细真实的多。那事实是这样吗?我认为最起码在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上来说,传播给后人的历史真实事实不过十之一二,大家觉得呢?要不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历史只能是用耳朵听,用眼睛看书籍记载而无法用眼睛去看到当时真实情况!何必可以在普通生活里无谓的较真呢,又不是考古和记实。又如何较的清和对呢?

影响书籍记载真实性的因素:

首先我们不否认一些书籍记载的东西确实是当时真实的,例如:诗词歌赋、医书、天气、山川、地域、图画等等这些。而牵扯到历史事件和人物就大多是我刚才说的是十之一二的真实性。这在不同事件和人物身上真实的方面不一定是一样的。

正史一般是统治阶级也就是皇帝安排下进行官方修史的,里面确实也有证物可考的东西,但肯定不会全是真实的。必定有修史官未知的猜测和设想,必定有皇帝的喜好和安排,必定有王权统治利益的需要,必定有时间历史的延后蒙蔽性,必定有统治阶级主张发扬传播的,也有他们禁止和阻挡传播的东西。

野史一般都是民间文人,根据自己所知所喜,根据自己的主张和偏爱,根据自己的心声需要和文化特点,根据自己或者一部分人的角度与视角等等原因吧,写了一些野史。在可信度来讲,后人都会习惯性的认为正史比野史可信性要高一些。但也不能说明正史记载的所有东西都是真实发生和是真实情况样貌的。

书籍文化文学性,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文人在创造文学故事的时候,肯定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构思,有自己想体现的中心思想。然后组织故事情节需要,人物需要,进行故事文学创作。文学故事第一要点就是能吸引人来看,有他的趣味体现性,没有吸引人的故事内容别说看的人很少,也不会得到很多人的传播。在创作文学故事上会抓住一些历史的重点东西(这也是我说的历史事实的十之一二),然后对其他部分进行全新的,最后形成大家喜欢,然后能形成分享式的传播效应,这样就能很容易流传下去。例如我们的四大名著这些。

文化文学影响力:

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化文学领域,文化文学他有需要符合人类大众群体的期盼思往,同鸣共唤,前瞻取向……这些东西第一能被认可,第二有最大的受众,第三也才能被代代传播下来,具有鲜明的文学众多描写手法来渲染。所以历史文化对后人的影响就大多在思想主张,文化文学,故事情趣,文艺复兴这些方面,当然不止就在这些方面。例如事实上的曹操其人是什么样的真实面貌,在历史记载中有但不全面,也不全是真实的,历史记载只是记载了有关他的一些事情。他对于当时人们的影响已经成为烟尘,他对历史的推动也完成了任务促成了后面的发展。在文化学领域曹操不管是啥样的,他的作用脱离不出文化文学影响这个范畴,与人们实际生活领域的引领作用几乎微乎其微,当今时代的人们有自己的时代文化主张和已经铸造成的底蕴,不管是人生三观也好,现实作为也好,都是根据这个时代的特色在行走。至于历史上的人物啥样的就是在闲谈娱趣里,有啥关系呢?

镜中花水中月:

以民间的角度看小说人物或者历史关注的是什么?第一应该是其故事趣味性。第二是人性品味性。第三是对以前的时代好奇性。对于其真实性看重的就比较少,因为过往历史对后人的影响,该影响的已经影响了,该推动历史发展的已经推动了,很难再更改。而且在对历史的深远性方面是会有一些影响,但是前史都会受到后史的牵带呀、继承呀,阻碍呀,变革呀……所以民间的角度不会太看重历史事件和人物真实性,在今天谁也无法知道当时时代百分百的真实性。

民间人们老百姓看文学小说故事,是融入一种人类发展故事情绪里,喜欢的不喜欢的,好玩的不好玩,想得到的和意料之外的……这就像在看镜子里的繁花似锦,看的有滋有味,看的情浓欲飞,或者像看水中的明月,明亮洁净美丽,水波荡漾思绪万千,情感流觞起伏不定……这是什么?这是人们的生活乐趣,是人们的精神心灵享受和富足。至于和真实的历史是不是一模一样,那根本不重要,影响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取向判断。就和:“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句话是一个道理,人们的生活情趣内容而已。佳友们觉得呢?水平有限,篇幅有限,欢迎佳友们讨论!(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