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鸡汤吗(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_人生_痛苦_叔本华

本文目录

  •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 《人生的智慧》——[德]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不要再说我可能读不懂大师的作品!叔本华这个名字所代表的高深哲学感吓住了我,一直觉得肯定晦涩难懂,不曾想着去读。却原来如此接近生活本色,相当接地气,就像那些越是有学问的人越儒雅,越平易近人一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简直就是春风般的存在。可以说这是一只母鸡,无数鸡汤就是从这只鸡身上取的一鳞半爪熬的。读书还是要读经典!可惜我语言功力不够,只能说写得真tm太好了!

越活越感觉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罗素说宇宙是不可知的,我们短暂一生那点知识实在是可怜,即使整个人类对宇宙存在的认知也是可笑的。叔本华的论断之一也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二则共存亡。不是吗?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

一个目标满足了,我们又有新的欲求,每个人都有这种不断产生欲求的力量,这就是生命的意志,世界是我的意志,就像爬山,以为爬上了山顶,眼前却又出现了另一座山峰,所以,叔本华说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有勇气继续活下去,不断审视自己,锲而不舍地在有限的生命里做自己想做的事业,这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

人之所以不同,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是什么?即广义的人格,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第二是人有什么,即财产和各种所有物。第三是是否在意自己在他人评价中的地位。“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重要得多,个性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甚至远比民族性更重要,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骄傲,只有本身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人才会抓住那些千百人共有的东西引以为荣。

30岁时的叔本华就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63岁之前的他一直默默无闻,上课只有几个学生去听课,出书只能卖出去几百本,好在他家庭富裕,不靠做文谋生,可以一直过隐遁的生活。

有才华的人在他的作品中得永生!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另类的三个观点:

一、智慧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减少痛苦。
理性人生不应该追求幸福和快乐,而应该是减少痛苦,没啥痛苦,没啥烦心的事,就是幸福,人生,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人有欲望,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他追求的人生欲望成正比。
人对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1.人要学会认识自己,大致明白自己应该重新什么工作,什么职业,低头工作的同时也要看看远方的目标。活在当下忘记过去。不确定会不会发生,我不确定什么时间会发生的,就当做永远不要发生,对未来的筹划,也可以避免错误。
2.怎样看待他人?第一个是预见能力,第二是宽恕能力,用中国的俗话来说,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自己生活也让别人生活,寻找共同利益,友好的合作。
二、人生追逐的不应该是财富,而是智慧。
物质的享受虽然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幸福,但是要有一个理智的享受,是由财富的相对数量决定的。人是有欲望的动物,追逐财富,地位,名誉。可以参考渔夫的故事。
叔本华把人简单粗暴的分为穷人和富人,作为穷人应该鄙视那些花钱大手大脚,缺钱的痛苦会更加剧烈,所以叔本华建议穷人储蓄。
富人,如果同时具有财富和高级的精神禀赋,那是上天的双重恩赐,用自己的财富从事慈善事业,造福人类。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禀赋的,则会引向人生的另一个极端:无聊,百无聊赖。
三、享受孤独,是快乐的源泉。
只有享受孤独,获得内心的平静。在个性,才气,好恶方面才能无拘无束的发挥,才可完全成为自己,人生第一课就是学会承受孤独,自己拥有的越多,需要从那里别人那里获得的越少。人要不断的自我赋能,放弃不适当的欲望。

《人生的智慧》——[德]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附录和补遗》,集成了叔本华对人生各个方面的思考,有点像外国版的“菜根谭”。虽然很多内容都是鸡汤,外文书籍译文看起来也有些啰嗦,但却有意料外的收获——作者对社交有独到的认识,对独处、不善交际等“内向”特质十分赞赏,更新了我的看法,使我能更多的接受自己和很多类似的人。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闲暇”,“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平庸之人没有可以交换的思想,所以,他们就交换纸牌。这世界上不乏许许多多的糟糕东西,最糟糕的莫过于聚会人群。伏尔泰说:“在这世上,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比比皆是。”面对那些傻瓜、蠢蛋,我们只有一种方式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头脑智力,那就是,不要和这种人谈话。当然,很多人在社交场合的感觉就像一个高超的舞者到达一个舞场,但举目所见都是跛足瘸腿的人——他又能与谁共舞呢?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长与人应接、打交道,在进入社会人际关系时,能够驾轻就熟,那么,从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虑,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人属于平庸之辈。但如果在类似的人际关系中,一个年轻人表现出诧异、惊疑、笨拙、颠倒的举

每一个出色的人,只要他并不属于那占人类的六分之五、只得到了大自然可怜巴巴的赐予的人群,那么,过了40岁以后,他就很难摆脱掉对人的某种程度的憎恶。

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圈子越大,焦虑越大。例如盲人并非不幸福,他们大多有柔和、几乎是愉快的宁静表情。

如果某一个与我们有交往和关联的人暴露出某种令人不快或者令人恼火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人真的这样有价值,以致我们愿意忍受他的行为吗?如果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只能马上并且永远地和这位宝贝朋友断绝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联系当然主要是建筑在各式各样的被隐藏起来的自私动机之上,但某些这样的联系也包含了点滴的真正友谊的成分。这样,它们就得到了人们的美化和推崇。

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如果一个人以为通过显示自己的聪明和思想就能博得社交人群的欢迎,那么他就的确是个不谙世故的毛头小子!“唯一能够取悦别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动物的外皮。”大智若愚!

我们让自己被别人骗去的金钱花费得至为值得,任何其他的金钱花费都无法与之相比,因为用这笔钱,我们直接买回了聪明。

“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则包含了另一半。

除了在行动上,我们不可以表现出憎恨或者愤怒。

占星术就是把天体的运行与人的悲惨自我拉上关系,并且把天空中星体与尘世间的俗事、丑行联系在一起。

在官场上,庸人们对自己的劣势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反倒成了优势。因为只有他们可以不停地点头哈腰,鞠躬能深至九十度,公开把拙劣的文字作品捧为巨著。歌德说过,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最廉价的骄傲是“民族自豪感”,因为这反映出这个人缺乏个人能引以为豪的素质。

名誉就是外在的良心,而良心就是内在的名誉。

藏拙遮丑是可以的,但冒充优越却没有理由。

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

睡眠是我们预借的一小段死亡,以此恢复和更新被一天所耗尽了的生命。睡眠是死亡暂时收取的借贷利息,而死亡本身就是对全部债务的支付。偿还的利息越高,偿还得越频繁,那么,死亡所要求的最后支付日期就越迟。

作者还认为健康和外貌具有关联,其对长相的看法是:良好的长相是一纸摊开的推荐书,它从一开始就为我们赢得了他人的心。

健康第一,深有同感,往往心情低落伴随的是身体的疲惫或不适,调整好身体状态、睡个好觉是提高幸福感的秘诀。外貌的确是一个人健康状态的反映,健康=美。

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相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一个体力或智力异常突出的人,如果从事的是平庸的工作,终其一生都会郁郁不得志。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的幸福全在于无拘束地施展人的突出才能。

看到我们手头上的工作不断有所进展,并最终得以完成,我们得到的是一种直接的快乐。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撰写一篇文章,甚至从事某种手工制作,都会给我们带来愉快。

我们应把现有的财富视为能够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并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

财富自由是宝贵的,它能把人从大众苦役中解放出来。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例如,身体健康的状态是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一旦意识到某个部位,就是它出了问题了。

因此,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追求幸福的正确方式是: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享乐。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不在于其开心事有多少,而在于其烦恼有多少。

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

我们看到某样东西时,很轻易就会产生这一念头:“呀,如果我能拥有它就好了!”我们由此感觉到了有所欠缺。其实,我们更应该经常这样想:“呀,如果我失去了某样东西,那将是怎样的情形?”。人们经常失去才会珍惜。

从年轻的角度看视生活,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但从老年的角度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句话一度成为网络流行用语。乍一看,这句话充满了浓浓的鸡汤学的味道,其实这是叔本华晚年时写在《人生的智慧》这本哲学书里的醒世箴言。我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常常会想,幸福是什么,如何去给幸福下定义,是历经风雨后见到彩虹后感到的满足感,还是追名逐利后满手沉甸甸的踏实感,似乎要用一生去回答,当我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邂逅,豁然开朗,追其根本,幸福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智慧。
    在这本书里,作者叔本华没有用一贯的哲学思辨的方式去分析人生,他像一个亲切的老人,给我们娓娓道来他这一生对幸福的思考。我们在命运轮回中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相貌各异,性格迥异,财富地位,身体健康,个性品质都给我们画下了不同的人生。我们或许孤步独行,或许万众瞩目,无一例外,我们还是我们,我们最关注的还是自己。在这一生中,我们会感到忧虑,也会感到快乐,会为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也会为得到了什么而感到短暂的幸福。

      从前一直认为幸福是奢侈品,我缺这缺那,在别人的眼里也不值得谈论,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与目光中,却并没有感到内心中的舒适,活得很拧巴,自己也不快乐,不知道是世界错了还是自己错了。当我陷入深深的忧虑中时,这本书告诉我,幸福的真谛其实是最大程度的规避痛苦。在我看来,一个人是不可能没有痛苦的,亲人的生离死别,命运的变化无常,身体健康的逐渐减弱,这些痛苦足够让人想尽一切办法去抵抗,有些可以改变,更多的是无可奈何,而在这个抵抗规避痛苦的过程中,我也只感觉到了辛苦,并不觉得幸福

        细读此书时,它一改我往日的看法,让我明白了这一切的本质还是在于人的自身,是因为内心世界的贫乏才造成了外在的贫穷。痛苦的事会以一种不让人察觉的态势影响你的生活,也可能来势汹汹的用无力改变的命运持续打击着我们,即便我们能够承受住外在不可控的痛苦,但是却无法忍受源自于自我内心的不幸。这些自我内心的不幸,有可能是因自卑而内向,无法与人顺利沟通的痛苦,因身材的种种缺陷,因名誉地位低于别人,因对方的优秀,而折射出自己的无能所带来的源自内心的痛苦。在这些差异上,我们变得消极,执念深时还会因为痛苦走向病态,走向极端。那么仔细想一想,难得来人世走一遭,如此在意这些小事,又怎么能渴慕幸福来敲门呢。
    我们在抱怨世事不共的时候,忽略了自己身上最好的资源,这个资源就是自我本身。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改变不了事情的走向,但是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一件事的眼光,可以去调和自己内心的感受。简单来讲就是把看不顺眼的事情看顺眼了,看不过去的行为学会原谅,放不下的人学会释怀,这样做就是规避痛苦的最好方式。

  有些人会说,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你把对别人的期待值放得太高了,而降低了自己的获取感。叔本华在书中讲到,幸福有两大杀手,痛苦和无聊。为了满足生存需要,我们不得不做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下去,偶尔有闲下来的时候,却找不到人生的重力感了,无聊的日子取代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追求享乐主义,用金钱和各种外在的娱乐打发时间,寻求感官上的刺激,投入精力一刻不停的去进行社交,推杯换盏间,你发现了痛苦的是你已经不能够独处了,这种习得性无助,让你去依赖于他人带给你的快乐,而从未想从自身获得的快乐实际上比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快乐要多的多。一旦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不得不承受孤独带来的不幸。如果生命中本该承受的一切,你尽说不能忍受,内心就会感到无尽的痛苦,被欲望吞噬,被无所事事套上枷锁,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本书看完了,我不会再像以往那样,在脑海中勾勒出我所想象的那种幸福场景,而是平和的宽恕自己,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学会独处,享受独处。这样幸福给你带来的不是昙花一现的刺激,而是长久平和下的福祉。明白人生是瞬息万变的,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人生绝不仅仅由我们自己决定,希望我们在幸福来临时,都能对自己说:“我值得,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因为我懂得珍惜。”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为意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的创始人。其家产万惯,但不得志,过着隐居的生活。65岁时其著作《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他成名。他曾在一首诗中写到:“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在法兰克福病逝。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关于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而进行的叙述。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在读完叔本华书的第一页后,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所有的东西读完为止;他所说的每一个字词我都要听。”

人生的智慧就如何让人感到幸福这一基础,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本章节类似于总论,将他认为决定人命运的内容分为,人的自身(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三个方面。

后续章节按照基本的划分,千丝万缕的进行相关的阐述。

第二章 人的自身,将人的自身所拥有的,比如健康、力量等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关于健康方面提出了愉快情绪的重要性,并引用了其它作家所著名言…

“扰乱人们的不是事情,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第三章 人所拥有的财产,对财富进行讨论,并分析其对人的影响。

第四章 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阅读书籍是需要一定的思考的,这样边思考边看的过程中,就会有新的观点、处世态度的产生。特别是关于哲学的书籍,速度会更慢,因为它在磨合或撕碎过往即有的认知。

希望能在一个月之内,搞定这本书。

诗词分享: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