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为什么被骂得很惨(英国首相丘吉尔身为二战的战争英雄为何英国人民对他又爱又恨)_丘吉尔_英国_德国

本文目录

  • 英国首相丘吉尔身为二战的战争英雄为何英国人民对他又爱又恨
  • 希特勒是如何骂丘吉尔的
  • 威望极高的丘吉尔,为何会在大选中惨败
  • 二战胜利后,不可一世的丘吉尔为何被赶下台
  • 丘吉尔偏要与德国开战是傻是奸为啥有人说是他坑垮了大英帝国呢
  • 二战末期,带领英国打赢战争的首相丘吉尔,为何却黯然下台

英国首相丘吉尔身为二战的战争英雄为何英国人民对他又爱又恨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可以这么说丘吉尔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并且是一个纯粹的反纳粹斗士,与其他英国人不同的是丘吉尔坚决不选择和谈甚至投降。

丘吉尔发表了大概是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讲话:“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由于丘吉尔强烈的抗战精神也使英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1940年9月7日到11月3日,德军以每晚平均200架飞机的数量连续57天对伦敦进行轰炸,仅头两天就造成800多人死亡。这期间丘吉尔几乎每周都亲自到被炸现场视察。虽然丘吉尔不止一次地在被炸毁的房屋现场流下热泪,但是他依然以钢铁般的意志继续带领人民战斗。毫无疑问的是丘吉尔是一个抗战派。

丘吉尔以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良好的私人关系,帮助英国在最关键的时刻获得了美国大量的支援物资,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延登陆计划,不列颠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丘吉尔心里知道想打赢这场战争需要盟友,因为美英同属资本主义阵营,丘吉尔决定游说罗斯福。就丘吉尔的第一封信就写到:”英国快要顶不住了,抵抗德国太难了,一旦我们顶不住,你们美国人的安全也受威胁。”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致使美国人民的参战欲望空前强烈,原本处于中立的美国也参战。丘吉尔相信,胜利已经不可扭转。之后丘吉尔相继访问了美国和苏联并向斯大林保证盟军很快就会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减轻苏联独自面对德军的压力。

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丘吉尔向英国人民宣告,英国已经赢得了对德战争的胜利。战后,战时内阁必须解散。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二战时期带领人民走向胜利,赢得战争后却被抛弃。丘吉尔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下台后的丘吉尔开始计划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并多次提到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合众国”的设想。

1951年的大选中,保守党重夺政权,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丘吉尔一生担任过两次首相,英国人民对他又爱又恨,爱的表现在曾两次出任首相,恨得表现在二战胜利后立马被赶下了台。但是毫无疑问,丘吉尔是一个战争英雄。

希特勒是如何骂丘吉尔的

在1940年8月底的一次纳粹党的集会上,希特勒怒气冲冲,大骂丘吉尔是“一只神经质的老母鸡”,并咬牙切齿地发誓“要把英国的城市夷为平地”。

威望极高的丘吉尔,为何会在大选中惨败

提到丘吉尔,人们立刻会想到他是英国首相,二战中的领袖人物,威望非常高。然而,二战结束后不久,英国开始了首相大选,丘吉尔却落选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就是自身失误造成的。英国的选举制度决定英国的首相必然与所在政党休戚相关,首相个人再牛,政党败选一样什么都不是。丘吉尔的保守党,作为战时不限任期首相的所在政党,在二战期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抓军事和外交权利上,内政权利几乎是保守党自己全部放弃掉。

保守党放弃,工党自然进入,所以在战时与民众结合最紧密的反而是工党,也因此工党快速的壮大,到1945年选举前,工党已经有260余万党员加800余万会员。在英国下院获得了393张议会席位,导致了丘吉尔下台。工党得以组阁,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

其次就是选举纲领的失误。保守党的竞选口号是“选择国民领袖,帮他完成历史使命”,死命的打丘吉尔这张牌,并且还准备进行“又一场巨大而恐怖的战争”。打仗打的萧条不堪的英国民众真的已经厌倦了历史使命,他们只希望好好的生活下去

工党则理智很多,他们的口号是“让我们面向未来”,并推出了非常细致的战后恢复计划。后果还用说吗?

第三就是丘吉尔的“神助攻”们的策略失误。保守党的队友们唯一拿的出来的手段就是给工党扣大帽子。不停的喷工党是“盖世太保”“极权主义者”,宣称“工党上台是对英国人民荣誉与自由的挑衅”。

反观工党就狡猾很多,他们把保守党执政期间造成的国家损失全给列了出来,然后不评价。高下立判,保守党这时选举失败已经是必然的。

面对这个结果,丘吉尔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由此可见,丘吉尔还是很在意这次的首相选举的!

二战胜利后,不可一世的丘吉尔为何被赶下台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没想到在二战结束之后,被英国人赶下了台,这究竟是为何呢?

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撕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德国重新开始扩军备战,当时的英法等欧洲国家为了将战争的祸水引到苏联,并没有对德国做出过多的约束,1936年3月7日,德国突然占领了莱茵河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兼并了奥地利跟占领了苏台德地区,在纳粹德国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下,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采取了绥靖政策,一味的对德妥协,并于1938年9月跟希特勒在慕尼黑召开会议,默许了德国的侵略行为,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阴谋”,丘吉尔得知之后,大骂张伯伦,在英国到处游说,希望对德宣战。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并没能满足希特勒的野心,在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袭击波兰,英国被迫对德宣战,当时的英国首相邀请丘吉尔进入内阁,商讨对德战事,丘吉尔被任命为海军大臣,由于战争初期战事的不利,1940年英国议会提出了对张伯伦的不信任案,5月8日,被骂的没办法的张伯伦向英国女王提出了辞呈,丘吉尔被任命为英国新首相。

我们注意到,丘吉尔上台并没有经过选举,而是在战时被直接任命的,所以他在整个二战期间,只是一个战时临时首相,在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举行大选,丘吉尔本以为他在二战的出色表现,当选首相是没有一点问题,但是结果却是英国人将选票投给了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丘吉尔被英国人民抛弃了,气的他大破口大骂,丘吉尔之所以战后选举失败,是因为战后英国人民需要的是重建,而当时的丘吉尔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还没有拿出战后重建的计划,而且他还拉拢美国,计划跟苏联决裂,挑起新的战争。

丘吉尔偏要与德国开战是傻是奸为啥有人说是他坑垮了大英帝国呢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是丘吉尔主导着主要参战国英国。在整个二战中,丘吉尔可算为倾其所有、不遗余力、浴血奋战,使大英帝国经历了激烈的不列颠空战,动员了一千万多万军队,并始终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所以丘吉尔的英国在二战中表现算得上竭尽全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人说丘吉尔是傻还是奸,为何非要与德国开战?直接造成了大英帝国衰落,从世界霸主沦为美国小跟班。这样问题就来了,站在英国的立场上,丘吉尔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究竟是错是对是傻是奸?为何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丘吉尔直接坑垮了大英帝国。

事实上,二战前的世界已经是矛盾重重,尤其是英国和苏联、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德国不同程度地都有矛盾,但是英德未必必须开战。况且当时美国已制定了灭亡英国的“红色帝国”战争计划,英国有针对苏德的“祸水东引”战略。所以二战结束后再回过头来看,有不少人认为,是丘吉尔把英德弄到必有一战的被动境地,这也是丘吉尔最傻的决定,直接造成了战后日不落帝国的衰落。

从德国的角度看,德国未必一定要征服英国。从纳粹德国生存空间的视角分析,他们的目标始终是斯拉夫人。是想向东跟斯拉夫人要生存空间,而非向西。按此观点,北欧日耳曼人、德意志和盎格鲁萨克逊日耳曼人、欧洲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拉丁人语系,都是统治阶级。在希特勒看来,跟英国干是最傻的自相残杀行为,而自始至终都想和英国议和或结盟。要不然就无法解释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

德国戒备的是法国,扩张对象是苏联,而对英国是想获取资源,所以德国根本不想与英国开战,想要的是结盟、贸易。希特勒认为,打败了英国,不仅得不到英国世界殖民地的资源,还会把美国扯进来,所以德国再凡有可能也不会选择与英国开战。

从英国的立场看,英国并非一定要跟德国开打。实际上,二战前英国霸主地位逐渐不保,丧失了工业科技优势,工业实力已经被美国甚至德国、俄国赶超,金融中心地位渐渐移至美国,英国国力大不如前,从债权国转为了负债国。无力与德国抗衡,难以支撑一场与德国的战争。

二战前英国对殖民地控制已开始力不从心,而它经济的致命弱点,就是严重依赖殖民地。而且南非独立运动,开始向整个非洲大陆蔓延,中东伊斯兰国家和印度也在闹独立,美国在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渗透,日本虎视东南亚殖民地,此时英国整个殖民地的状况,可以说是一团糟。说实在的,此时英国需要的不是战争,而是如何维系好殖民地统治。

再有二战前让英国引以自豪的大陆均衡政策已经过时。因为当时的欧洲大陆已经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欧洲之外美日崛起,苏联已能抗衡整个西欧。大陆均衡策略已不符实际,执行只能是消弱欧洲内部实力。从欧洲大陆局势和世界局势来看,英国也完全没必要参战,因为当时德国面临局势并不好,东边是苏联,人口两亿,陆军世界第一,且紧锣密鼓地做战争准备,西边是海军空军世界第一的英国,老牌陆军强国的法国,还有世界工业第一的美国的支持。所以此时英国应该搞世界均衡,而非欧洲大陆均衡,最终英国被美国均衡了。

这时,丘吉尔的目光明显狭窄,眼中只有欧洲大陆均势,而没有看清世界力量的变化。奉行绥靖政策,意在祸水东引,德国心领神会,但德国打苏联必先占领波兰,等到德国进攻波兰之时,英法却对德国宣战,让德国感到这是背后捅刀子,所以德国不得不对法国下手。而英国过高估计了法国战斗能力,法国全境陷落。

其实,德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无非是争夺领土和资源,拿下苏联就足够了,如若德国拿下苏联再来打英国,按这样的观点,德国岂不是要跟世界上所有独立国家开战?可是德国一直到1942年后苏德战场极吃紧时,整个国家才开始全面进入战时经济状态,如若德国想要霸占整个世界,这个时候进入全面战时经济状态,就解释不能通了!

丘吉尔则在其想维系大陆均势和自己殖民地统治思想的支配下,明知道德国想和自己停战、不想打的情况下,轰炸了维希法国世界第四的海军舰队,让法国海军主力严重受损。在两架轰炸机误炸伦敦后,就开始大规模轰炸柏林,诱导德国轰炸伦敦,把英国彻底拖入战争。之后诱导德国攻击考文垂,造成30万人死亡,再为报复德国轰炸考文垂,开启无差别战略对轰的模式,最终导致欧洲陷入无差别轰炸之中,甚至故意延迟登陆西线的时间,导致西欧损失更为惨重。

大家知道,英法德三国的贵族有数个世纪互相通婚史,他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他们之间的争斗基本是利益上,而没有亡国灭种的恩怨,但在美国、苏联的怂恿下,丘吉尔倾其所有与德国大战一场是失策失算的最傻行动,也许出于试图维系大陆均衡和殖民地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

通过二战,美苏崛起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强国,德国崩溃,英法衰落成为二流国家,欧洲再也没有主导世界的能力,在美苏的主导下,英国的殖民地体系彻底崩溃,几乎丧失了所有殖民地。所以有很多人认为,正是丘吉尔让英国衰落如此迅速,是丘吉尔坑垮了大英帝国。

二战末期,带领英国打赢战争的首相丘吉尔,为何却黯然下台

1945年在世界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一个年份,在这一年,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第2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二战元凶德国和日本相继投降。

与此同时,作为二战三巨头之二的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却也相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1945年2月,领导美国加入二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因病去世。很快没过几个月,带领英国打赢第2次世界大战,按道理应该威望极高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却在英国大选之中失败,黯然下台。也就是说,在1945年到这一年,前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和新晋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领导人相继换人。

二战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众所周知,二战初期,当纳粹德国在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所向披靡,当德国仅用39天就灭亡老牌列强法国时,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随时有覆灭的危险。

在这种危机之下,正是丘吉尔挺身而出,毅然带领英国人民与纳粹德国浴血奋战,保证了英国的领土未被德国侵略和践踏。理所当然的,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也成为二战胜利的功勋国之一。

按道理,在民族危亡时刻带领全国万众一心,共同抵御侵略者入侵的最高领袖,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民族英雄。按世界多数人的想法,带领英国打赢二战的丘吉尔功勋卓著,在英国应该有崇高的威望才对。

丘吉尔

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英国人却“忘恩负义”,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曾在战争中力挽狂澜的丘吉尔失去了首相一职。为什么二战尚未结束,丘吉尔却就在大选之中遭遇惨败,失去首相一职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经历过战争的英国人民,迫切希望更好的生活。从1939年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5年战争结束,英国人经历的战争长达6年之久,在这6年中,除了无休止的德国空军的空袭,和由此带来的遍布全国的废墟,英国人还要忍受物资紧缺,亲人上战场,生活愈发拮据等困境。

然而,领导英国打赢二战的丘吉尔及其保守党却沉醉在鲜花和掌声之中,对于民生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却并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这自然令英国人十分失望。

被德国炸成一片废墟的伦敦

第二,与英国人的思想向左转有关。二战期间,英国从苏联的身上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他们对于苏联开始有了巨大的好感,对于苏联模式也变得极为向往。

这一点从1942年6月的一项民意测验中就可以看得出来,1942年6月,盖洛普民意测验曾向英国人提出一项调查:俄国和美国,哪个国家更得人心?当时有高达62%的英国人认为苏联比美国更多人心,选择美国的人只有24%。

而这一数据,还是在英国已经获得了大量美国租借法案援助物资之后得来的结果。从中也可看出当时英国人对于苏联模式的向往。

苏联

但是,德国刚刚投降,丘吉尔就迫不及待的将英国的联苏政策转向反苏,著名的“冷战铁幕”,也是丘吉尔提出的。因此,丘吉尔的这一倾向显然与英国人普遍的期待相背离,自然也得不到英国人的普遍支持。

第三,则与丘吉尔本身的性格缺陷有关。在民族危亡之际,力挽狂澜的丘吉尔固然受到了英国人的共普遍拥戴,但是这些并不能掩盖丘吉尔本身存在的缺点。丘吉尔本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也从未表现出卓越的经济建设能力。一战时期,曾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更因为他的狂妄自大导致了英国海军遭遇惨败。因此,英国人对于丘吉尔并非100%满意。

丘吉尔

第四,则与丘吉尔及保守党的骄傲自满有关。领导二战的丘吉尔,无论有多少缺点,其巨大的政治声望早已得到公认,而很显然,无论是丘吉尔还是保守党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快速同意1945年7月进行大选的原因。

因为在保守党看来,趁热打铁,趁丘吉尔威望如日中天之际参加大选,胜利的可能性极高。也因此,他们在选举之中选择了错误的竞选政策,他们不但没有将施政纲领作为重点,反而将重点放在了攻击工党上。

英国首相丘吉尔

而作为对手的艾德礼却为人谦逊,举止得体,并能够耐心的倾听选民的意见,同时,他由根据英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并顺应英国名义,坚持维护英美苏联盟,自然获得了选民的普遍好感。

正是在种种作用之下,带领英国打赢二战,与斯大林、罗斯福并列的二战三巨头丘吉尔,在威望如日中天之际,却在大选之中遭遇惨败,黯然下台。下台之后,丘吉尔曾引用名言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丘吉尔说这句话时究竟是心中冒酸水还是真心大度,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属于丘吉尔的时代就此落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