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关于竖琴的诗句
- 李贺的哪首唐诗被人称为摹写声音的典范
- 关于昆山周庄的诗句
关于竖琴的诗句
1. 关于竖琴诗句
关于竖琴诗句 1.关于竖琴的诗句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琴曲四章 曹雪芹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オ,
素心如何天上月!
清平乐 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
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
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
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
莫教泪洒英雄
相思怨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琴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咏琴
作者:刘允济 朝代:唐 体裁: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这是竖琴的)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关于竖琴的诗句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琴曲四章 曹雪芹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オ,素心如何天上月!清平乐 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相思怨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琴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咏琴作者:刘允济 朝代:唐 体裁: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这是竖琴的)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赞美琴的句子或诗句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琴曲四章 曹雪芹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オ,
素心如何天上月!
清平乐 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
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
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
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
莫教泪洒英雄
相思怨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琴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咏琴
作者:刘允济 朝代:唐 体裁: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这是竖琴的)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的哪首唐诗被人称为摹写声音的典范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关于昆山周庄的诗句
1. 关于昆山诗句
关于昆山诗句 1.关于昆山的诗句
1. 《唐乐府十首》
唐代:刘驾
肯时玉为宝,昆山过不得。今时玉为尘,昆山入中国。
白玉尚如尘,谁肯爱金银。
2. 《浣溪沙(昆山月华阁)》
宋代:蔡伸
沙上寒鸥接翼飞。潮生潮落水东西。征船鸣橹趁潮归。
望断碧云无锦字,谩题红叶有新诗。黄昏微雨倚阑时。
3. 《登江中孤屿》
南北朝: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4. 《李凭箜篌引》
唐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5. 《送昆山孙少府》
唐代:钱起
徇禄近沧海,乘流看碧霄。谁知仙吏去,宛与世尘遥。
远帆背归鸟,孤舟抵上潮。悬知讼庭静,窗竹日萧萧。
6. 《苏州昆山惠聚寺僧房》
唐代:孟郊
昨日到上方,片云挂石床。锡杖莓苔青,袈裟松柏香。
晴磬无短韵,古灯含永光。有时乞鹤归,还访逍遥场。
7. 《浪淘沙(观潮作)》
宋代:曾觌
一线海门来。雪喷云开。昆山移玉下瑶台。卷地西风吹不断,直到蓬莱。
羯鼓噪春雷。鼍舞蛟回。歌楼鼓吹夕阳催。今古清愁流不尽,都一樽罍。
8. 《玉声如乐》
唐代:刘轲
玉叩能旋止,人言与乐并。繁音忽已阕,雅韵诎然清。
佩想停仙步,泉疑咽夜声。曲终无异听,响极有馀情。
特达知难拟,玲珑岂易名。昆山如可得,一片伫为荣。
9. 《置酒坐飞阁》
唐代:李世民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10. 《送魏广下第归扬州宁亲》
唐代:李端
游宦今空返,浮淮一雁秋。白云阴泽国,青草绕扬州。
调膳过花下,张筵到水头。昆山仍有玉,岁晏莫淹留。
11. 《赠溧阳宋少府陟》
唐代:李白
李斯未相秦,且逐东门兔。宋玉事襄王,能为高唐赋。
常闻绿水曲,忽此相逢遇。扫洒青天开,豁然披云雾。
葳蕤紫鸾鸟,巢在昆山树。惊风西北吹,飞落南溟去。
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
人生感分义,贵欲呈丹素。何日清中原,相期廓天步。
12. 《登绵州富乐山别李道士策》
唐代:薛曜
珠阙昆山远,银宫涨海悬。送君从此路,城郭几千年。
云雾含丹景,桑麻覆细田。笙歌未尽曲,风驭独泠然。
13. 《浣溪沙》
宋代:王之道
冻卧袁安已复苏。闭门那患出无车。似渠人物到今无。
可笑昆山夸片玉,须怜沧海叹遗珠。时来应许捋君须。
2.关于昆山的诗句有哪些
1. 《唐乐府十首》 唐代:刘驾 肯时玉为宝,昆山过不得。
今时玉为尘,昆山入中国。 白玉尚如尘,谁肯爱金银。
2. 《浣溪沙(昆山月华阁)》 宋代:蔡伸 沙上寒鸥接翼飞。潮生潮落水东西。
征船鸣橹趁潮归。 望断碧云无锦字,谩题红叶有新诗。
黄昏微雨倚阑时。 3. 《登江中孤屿》 南北朝: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4. 《李凭箜篌引》 唐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5. 《送昆山孙少府》 唐代:钱起 徇禄近沧海,乘流看碧霄。
谁知仙吏去,宛与世尘遥。 远帆背归鸟,孤舟抵上潮。
悬知讼庭静,窗竹日萧萧。 6. 《苏州昆山惠聚寺僧房》 唐代:孟郊 昨日到上方,片云挂石床。
锡杖莓苔青,袈裟松柏香。 晴磬无短韵,古灯含永光。
有时乞鹤归,还访逍遥场。 7. 《浪淘沙(观潮作)》 宋代:曾觌 一线海门来。
雪喷云开。昆山移玉下瑶台。
卷地西风吹不断,直到蓬莱。 羯鼓噪春雷。
鼍舞蛟回。歌楼鼓吹夕阳催。
今古清愁流不尽,都一樽罍。 8. 《玉声如乐》 唐代:刘轲 玉叩能旋止,人言与乐并。
繁音忽已阕,雅韵诎然清。 佩想停仙步,泉疑咽夜声。
曲终无异听,响极有馀情。 特达知难拟,玲珑岂易名。
昆山如可得,一片伫为荣。 9. 《置酒坐飞阁》 唐代:李世民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
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
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10. 《送魏广下第归扬州宁亲》 唐代:李端 游宦今空返,浮淮一雁秋。
白云阴泽国,青草绕扬州。 调膳过花下,张筵到水头。
昆山仍有玉,岁晏莫淹留。 11. 《赠溧阳宋少府陟》 唐代:李白 李斯未相秦,且逐东门兔。
宋玉事襄王,能为高唐赋。 常闻绿水曲,忽此相逢遇。
扫洒青天开,豁然披云雾。 葳蕤紫鸾鸟,巢在昆山树。
惊风西北吹,飞落南溟去。 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
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 人生感分义,贵欲呈丹素。
何日清中原,相期廓天步。 12. 《登绵州富乐山别李道士策》 唐代:薛曜 珠阙昆山远,银宫涨海悬。
送君从此路,城郭几千年。 云雾含丹景,桑麻覆细田。
笙歌未尽曲,风驭独泠然。 13. 《浣溪沙》 宋代:王之道 冻卧袁安已复苏。
闭门那患出无车。似渠人物到今无。
可笑昆山夸片玉,须怜沧海叹遗珠。时来应许捋君须。
3.有哪些描写昆山美丽景色的古诗词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九昆山》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玉人生此山,山亦传此名。
崖风与穴水,清越有余声。
悲哉世所珍,山出受欹倾。
不如鹤与猿,栖息尚全生。
《雨中太仓津亭别子柔泊舟昆山》
年代: 明 作者: 程嘉燧
海近雨冥冥,分携怆驿亭。
朋情春更觉,酒气别能醒。
潮满炊烟白,山移睥睨青。
还乡无限意,寂寞向郊垧。
《送良玉人上还昆山》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来衣茶色袍,归变椹色服。
孙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
水烟晦琴徽,山月上岩屋。
野童遥相迎,风叶鸣橡槲。
《唐乐府十首·昆山》
年代: 唐 作者: 刘驾
肯时玉为宝,昆山过不得。
今时玉为尘,昆山入中国。
白玉尚如尘,谁肯爱金银。
《和彦猷在华亭赋十题依韵·昆山》
年代: 宋 作者: 韩维
晋衰士不竞,识者逃其名。
陆生起江湖,文藻振英声。
遂令昆丘号,长配山不倾。
君看玉就毁,孰与樗全生。
《华亭十咏·昆山》
年代: 宋 作者: 唐询
昔有人如玉,兹山得美名。
岩扃锁积翠,谷水断馀声。
乔木今无在,高台久已倾。
如何嵩岳什,独咏甫侯生。
《华亭百咏·昆山》
年代: 宋 作者: 许尚
岁久阡原变,平时草木深。
英才没黄壤,旧事不堪寻。
《昆山道中延福寺逢琴僧》
年代: 明 作者: 皇甫汸
维舟探野寺,取径度溪桥。
宿雨鸣才歇,寒云湿未消。
琴声入林细,幡影隔花遥。
流水原无着,归心缓落潮。
《过昆山》
年代: 明 作者: 沈明臣
桃花杨柳共西湾,曾唱菱歌带月还。
春色茫茫今莫问,满城烟雨过昆山。
《游昆山怀旧伤今》
年代: 元 作者: 王逢
丈夫贵善后,事或失谋始。
桓桓张楚国,挺生海陵鄙。
一门蓄大志,群雄适蜂起。
玄珠探甓社,白马饮浙水。
三年车辙南,北向复同轨。
量容甘公说,情厚穆生醴。
誓击祖逖楫,竟折孙策棰。
天王诏褒赠,守将躬岁祀。
翼然东昆丘,兰橑映疏绮。
青蘩春荐豆,翠柏寒动棨。
乾坤宥孤臣,风雨猖五鬼。
铜驼使有觉,洊惧卧荆杞。
4.描写昆山的优美词句有哪些
昆山,人杰地灵之地,温柔富贵之乡。
自古昆山便水道交错,是典型的江南小镇,特别是周庄,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昆山人受着阳澄湖的哺育,灵巧聪慧,或有着文人的遗世独立,铮铮傲骨:著名的昆山三杰便是代表。
时至今日,昆山以蓬勃的朝气迎着未来,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致力于自然化,人居化。昆山的亭林路、人民路都是购物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名胜亭林公园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昆石更是亭林公园的标志,是昆山的骄傲。
昆山还有好吃的奥灶面,大闸蟹,青团子,云片糕
5.关于苏州诗句
1、《横塘》(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2、《枫桥夜泊》(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4、《怀吴中冯秀才》(唐)杜牧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5、《正月三日闲行》(唐) 白居易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6、《乌栖曲》(唐)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7、《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8、《忆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扩展资料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 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水都”之称。
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排名第三,苏州古城14.2平方公里。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
苏州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江震泽、吴江黎里、吴中甪直、吴中木渎、太仓沙溪、昆山千灯、昆山锦溪、常熟沙家浜、吴中东山、张家港凤凰)。
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平望,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陆巷古村、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