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送安淳秀才失解西归这首诗的解释是
- 翻译一下《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这首诗
-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哪里
- 《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 旧书不厌百回读 ) 全诗 的意思 苏轼的那首 急需!!!!!!!
- 罗读苏轼046——送《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内诗句的意思 会的谢谢啦!
- 宋安顿秀才失解西归 全诗意思
- 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全诗
送安淳秀才失解西归这首诗的解释是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敦的诗,但内容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失解:参加贡举考试未中。
翻译一下《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这首诗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全诗释义:
“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去安心读书,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
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
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地读下去。
前两句历来被看做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
这里面实际包含着两种读书方法:
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熟读,就是反复阅读。苏轼告诫安惇: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久而久之,烂熟于心,自然能够融会贯通。
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是被格外强调的。这种方法虽然忽视了思考的过程,有些机械,但却强调了对话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生难忘。因此,熟读的过程实际就是感悟的过程。
东汉末年董遇,对《老子》和《左传》有精深的研究,有人向他请教,他却不肯教,而是说:一定要先读上一百遍,书读百遍,其意自明。当然,“百回读”只是强调多读,并非一定要读一百遍。阅读的次数和对内容的理解应当是成正比的。
北宋哲学家程颢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浏览过的书,虽然也有印象,但总是不牢固,容易遗忘,要用时它也不来,而熟读成诵的书,则变为自己的东西,召之即来,运用自如,在思考问题时,也容易联想,左右逢源。
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在《劝学解》中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认真思考,是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读出书中的妙处,就如吃饭时只顾狼吞虎咽一样,虽然填饱了肚子,却不知其中滋味。
《南齐书陆澄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陆澄当时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曰:‘陆公,书橱也。’后来,人们将只知读书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戏称为“书橱”。
读书不仅是获得知识,而且应学以致用。而要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永远离不开思考的过程。伯乐的儿子按图索骥,结果找到的千里马竟是一只癞蛤蟆。之所以闹出这样的笑话,主要是因为伯乐的儿子只知机械地照搬书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释义:读过的旧书要一遍遍地再去诵读,书读熟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意思。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释义:你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大官,今天的漂泊失意你也不要去介意。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释义:我曾经在家里断掉一切的交际应酬,著书到了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没空去看一下。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释义:离开家后东游求官,抛开旧学,同从儿辈们胡闹。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释义:算计百出却事事成空,到现在只有头上的白发如期而来。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释义:想起在故乡手种的松柏,到我还乡的时候怕是要两手合抱了。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释义:
如果每件事早知道是命中注定的,那我十年来的浪迹求官行为不是极度无知。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释义:现在我和你说千万别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在这临别时和你说这些又让我感慨长叹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惇,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敦的诗,但内容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
失解:参加贡举考试未中。苏轼这两句诗语气委婉,劝慰安惇秀才回家再去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后来由此演化出成语“百读不厌“。苏轼的诗本是强调读书的方法,而成语却着重于所读的书或作品本身的价值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意思读过的经典要一遍遍的再去诵读,读熟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含义。这句话出自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原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如今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翻译
读过的经典要一遍遍的再去诵读,读熟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含义。
你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大官,今天的飘泊失意你也不要去介意。
我曾经在家里断掉一切的交际应酬,著书到了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没空去看一下。
离开家后东游求官,抛开旧学,同从儿辈们胡闹。
算计百出却事事成空,到现在只有头上的白发如期而来。
想起在故乡手种的松柏,到我还乡的时候怕是要两手合抱了。
如果每件事早知道是命中注定的,那我十年来的浪迹求官行为不是极度无知。
现在我和你说千万别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在这临别时和你说这些又让我感慨长叹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哪里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意思:读过的经典要一遍遍的再去诵读,读熟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含义。
这句话出自《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原文:《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宋 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如今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翻译:
读过的经典要一遍遍的再去诵读,读熟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含义。
你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大官,今天的飘泊失意你也不要去介意。
我曾经在家里断掉一切的交际应酬,著书到了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没空去看一下。
离开家后东游求官,抛开旧学,同从儿辈们胡闹。
算计百出却事事成空,到现在只有头上的白发如期而来。
想起在故乡手种的松柏,到我还乡的时候怕是要两手合抱了。
如果每件事早知道是命中注定的,那我十年来的浪迹求官行为不是极度无知。
现在我和你说千万别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在这临别时和你说这些又让我感慨长叹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惇,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敦的诗,但内容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失解:参加贡举考试未中。苏轼这两句诗语气委婉,劝慰安惇秀才回家再去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
后来由此演化出成语“百读不厌”。苏轼的诗本是强调读书的方法,而成语却着重于所读的书或作品本身的价值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百度百科—/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 旧书不厌百回读 ) 全诗 的意思 苏轼的那首 急需!!!!!!!
是《送安淳秀才失解西归》吧!
意思大概是:
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
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地读下去。
《和董传留别》意为:
我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用粗丝绑发,却满腹诗书,自然气质高华。
厌倦了与老书生清谈,鼓舞精神和众多士子共赴中制科考试。
兜里没钱,一双旧鞋已跟随我多年,出行全靠它;富贵人家的香车美女,让我眼花缭乱
罗读苏轼046——送《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罗读苏轼046——送《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宋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 浪走 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苏东坡全集》第1本第118页
罗读心语:安惇,字处厚, 广安军 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惇,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惇的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惇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
后来,安惇秀才回家参加高考补习班,也不负众望,如意高中,不过当官后的安惇却与章惇、蔡京为伍,专干一些不得人心的事。据史料记载:
惇上舍及第,调成都府教授。上书论学制,召对,擢监察御史。哲宗初政,许察官言事,谏议大夫 孙觉 请汰其不可者,诏刘挚推择,罢惇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历夔州、湖北、江东三路。
绍圣初,召为国子司业,三迁谏议大夫。章惇、蔡卞造同文谤狱,使蔡京与惇杂治,二人肆其忮心,上言:“司马光、刘挚、梁焘、吕大防等交通陈衍之徒,变先帝成法,惧陛下一日亲政,必有欺君之诛,乃密为倾摇之计。于是疏隔两宫,斥随龙内侍,以去陛下之腹心;废顾命大臣,以翦陛下之羽翼。纵释先帝之所罪,收用先帝之所弃。无君之恶,同 司马昭 之心;擅事之迹,过 赵高 指鹿为马。比询究本末,得其情状,大逆不道,死有余责。”帝曰:“元祐人果如是乎?”惇、京曰:“诚有是心,特反形未具耳。”帝为诛衍,锢挚、焘子孙。迁御史中丞。刘后之受册也,百官仗卫陈于大庭,是日天气清晏,惇巍立班中,倡言曰:“今日之事,上当天心,下合人望。”朝士皆笑其奸佞。又鞫邹浩事,檄广东使者钟正甫摄治之于新州,士大夫或千里会逮,踵蹇序辰初议,阅诉理书牍,被祸者七八百人,天下怨疾,为二蔡、二惇之谣。徽宗雅恶之。邹浩还朝,惇言:“浩若复用,虑彰先帝之失。”帝曰:“立后,大事也。御史中丞不言而浩独敢言之,何为不可复用?”惇惧而退。陈瓘请曰:“陛下欲开正路,取浩既往之善,惇乃诖惑主听,规骋其私,若明示好恶,当自惇始。”乃以宝文阁待制知潭州,寻放归田里。
蔡京为相,复拜工部侍郎、兵部尚书。崇宁初,同知枢密院。卒,赠特进。 安惇 的儿子安郊,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曾任福建转运判官。他对人说,皇后的面相“不合相法,终当有播迁之厄”。被叔伯兄弟中某人告发他“指斥乘舆”,结果遭“弃市”。人以为惇平生数陷忠良之报云。
苏大学士在诗中云:“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 浪走 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这几句话让我想起了曾文正的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相比东坡的“长嗟咨”,曾文正的“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显然,文正公的心胸还是要广阔那么一点!
�7*wy��《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内诗句的意思 会的谢谢啦!
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敦的诗,但内容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两句是重点写给安惇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旨在劝慰鼓励他,希望他不要过分在意考试的成败,而应当回家安心读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经典的两句诗,历来被看作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这里面实际包含着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熟读,就是反复阅读.苏轼告诫安惇: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久而久之,烂熟于心,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当然,“百回读”只是强调多读,并非一定要读一百遍.反复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领悟的过程.北宋哲学家程颢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是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在《劝学解》中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读出书中的妙处,就如吃饭时只顾狼吞虎咽一样,虽然填饱了肚子,却不知其中滋味.苏轼的本意,是劝慰安惇秀才不可急于求成,静下心来“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
宋安顿秀才失解西归 全诗意思
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敦的诗,但内容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两句是重点写给安惇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旨在劝慰鼓励他,希望他不要过分在意考试的成败,而应当回家安心读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经典的两句诗,历来被看作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这里面实际包含着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熟读,就是反复阅读。苏轼告诫安惇: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反复诵读,久而久之,烂熟于心,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当然,“百回读”只是强调多读,并非一定要读一百遍。反复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领悟的过程。北宋哲学家程颢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是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在《劝学解》中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读出书中的妙处,就如吃饭时只顾狼吞虎咽一样,虽然填饱了肚子,却不知其中滋味。苏轼的本意,是劝慰安惇秀才不可急于求成,静下心来“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
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全诗
旧书不厌百回读出自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全文如下: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