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捣衣砧有什么寓意有哪些诗表现了这种寓意
- 捣衣诗的作者简介
- 描写捣衣的诗句有哪些
- 咏席柳恽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
- 【行役】的意思是什么【行役】是什么意思
- 柳恽的捣衣诗
- 赞美九月的诗句 关于赞美九月的诗句
- 柳恽《捣衣诗》
- 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思
-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怎么翻译
捣衣砧有什么寓意有哪些诗表现了这种寓意
捣衣诗① 温子升 长安城中秋夜长, 佳人锦石捣流黄②。 香杵纹砧知近远, 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③, 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④, 鸳鸯楼上望天狼⑤①本诗写思妇秋夜捣衣,思念征夫。意境凄美,七言、五言相间,音调悠长宛转。捣衣,古时衣料质地粗硬,须用木杵在捣衣石上捣软,方可缝制。②锦石:即下句中的“纹砧(zhēn珍)“,有美丽花纹的砧石。砧,捣衣石。流黄:一种杂色的丝织品。③七夕:指七月七日牛郎织女渡河相会之夜。长河:银河。④蠮螉(yēwēng噎翁)塞: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绝候雁:指音信断绝。候雁,雁为候鸟,秋天南飞,故云。⑤天狼:星宿名。古人认为此星现隐主战事有无。 还有:以下两首诗用同样的手法写思妇秋夜捣衣的凄美意境。 捣衣砧诗 萧衍 驾言易水北。送别河之阳。沉思惨行镳。如梦在空床。既寤丹绿谬。始知纨素伤。中州木叶下。边城应早霜。阴虫日惨烈。庭草复芸黄。金风徂清夜。明月悬洞房。袅袅同宫女。助我理衣裳参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扬。轻罗飞玉腕。弱翠低红妆。朱颜日已兴。眄睇色增光。捣以一匪石。文成双鸳鸯。制握断金刀。熏用如兰芳。佳期久不归。持此寄寒乡。妾身谁为容。思君苦入肠。
捣衣诗谢惠连 朝代:南北 衡纪无淹度。
晷运倏如催。
白露滋园菊。
秋风落庭槐。
肃肃莎鸡羽。
烈烈寒螀啼。
夕阴结空幕。
宵月皓中闺。
美人戒裳服。
端饰高砧响发。
楹长杵声哀。
微芳起两袖。
轻汗染双题。
纨素既已成。
君子行未归。
裁用笥中刀。
缝为万里衣。
盈箧自余手。
幽缄俟君开。
腰带准畴昔。
不知今是非。
捣衣诗的作者简介
柳恽
(465~517)南朝齐梁间诗人。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运城)人。父柳世隆,以功官至尚书令。齐末,梁武帝萧衍起兵,柳恽往投帐下,得到任用。后曾两度任吴兴太守,“为政清静”,受到吏民称赞。柳恽多才艺,善诗。其诗今存者不足20首,但不乏佳作。名篇如写闺怨的《江南曲》等。他的诗,虽然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但诗风清新流丽,情调也比较健康,在当时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有集12卷,今已佚。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1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18首。
描写捣衣的诗句有哪些
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
唐李白《捣衣篇》:“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宋李煜《捣练子令》词:“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宋贺铸《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北朝温子升《捣衣诗》: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个人比较喜欢这首: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其中第二句,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
扩展知识:
捣衣
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古代服饰方面的一种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
二是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用杵捶击,去浑水,再清洗,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咏席柳恽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
咏席柳恽是古体诗
咏席诗
南北朝 :柳恽
古诗原文
照日汀洲际,摇风渌潭侧。虽无独茧轻,幸有青袍色。
罗袖少轻尘,象床多丽饰。愿君兰夜饮,佳人时宴息。
作者介绍
柳恽 :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
柳恽的古诗/名句
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下诗
捣衣诗 其三
赠吴均诗三首 其三
赠吴均诗三首 其一
从武帝登景阳楼诗
赠吴均诗二首 其二
度关山
起夜来
咏席诗
独不见
出自南北朝柳恽的《捣衣诗》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柳恽《江南曲》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出自南北朝柳恽的《江南曲》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柳恽《江南曲》
出自南北朝柳恽的《江南曲》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出自南北朝柳恽的《江南曲》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出自南北朝柳恽的《江南曲》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柳恽《江南曲》
【行役】的意思是什么【行役】是什么意思
【行役】的意思是什么?【行役】是什么意思?
【行役】的意思是:行役xíng yì 1. 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 ●《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周礼•地官·州长》:「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 ●贾公彦疏:「行谓巡狩,役谓役作。」 ●汉桓宽《盐铁论•备胡》:「行役戍备,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唐戴叔伦《将巡郴永途中作》诗:「行役留三楚,思归又一春。」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一》:「夫五十口而出一人,而又四年方一行役,以一人计之,二十岁而入伍,五十岁而出伍,始终三十年,止历七践更耳。」 2. 泛称行旅,出行。 ●南朝梁柳恽《捣衣诗》:「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唐李白《估客行》:「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三:「天下名山福地,类因行役穷日力,且为姑俟回程来观之语所误,竟失一往,贻终身之恨者多矣。」 ●清戴名世《忧庵记》:「余好游,时时行役四方,水行乘舟,舟中即忧庵也。」 ●郁达夫《星洲既陷厄苏岛困孤舟中赋此见志》诗:「伤乱倦行役,西来又一关。」★「行役」在《汉语大词典》第4302页 第3卷 896★「行役」在《汉语辞海》的解释★「行役」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行役xíng yì 1. 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 ▶ 《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 《周礼•地官•州长》:「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 ▶ 贾公彦疏:「行谓巡狩,役谓役作。」 ▶ 汉·桓宽《盐铁论•备胡》:「行役戍备,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 唐·戴叔伦《将巡郴永途中作》诗:「行役留三楚,思归又一春。」 ▶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一》:「夫五十口而出一人,而又四年方一行役,以一人计之,二十岁而入伍,五十岁而出伍,始终三十年,止历七践更耳。」 2. 泛称行旅,出行。 ▶ 南朝·梁·柳恽《捣衣诗》:「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 唐·李白《估客行》:「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三:「天下名山福地,类因行役穷日力,且为姑俟回程来观之语所误,竟失一往,贻终身之恨者多矣。」 ▶ 清·戴名世《忧庵记》:「余好游,时时行役四方,水行乘舟,舟中即忧庵也。」 ▶ 郁达夫《星洲既陷厄苏岛困孤舟中赋此见志》诗:「伤乱倦行役,西来又一关。」
行役的拼音xíng yì
行役是什么意思
行役xíng yì 1. 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周礼•地官·州长》:「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贾公彦疏:「行谓巡狩,役谓役作。」●汉桓宽《盐铁论•备胡》:「行役戍备,自古有之,非独今也。」●唐戴叔伦《将巡郴永途中作》诗:「行役留三楚,思归又一春。」●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一》:「夫五十口而出一人,而又四年方一行役,以一人计之,二十岁而入伍,五十岁而出伍,始终三十年,止历七践更耳。」 2. 泛称行旅,出行。●南朝梁柳恽《捣衣诗》:「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唐李白《估客行》:「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三:「天下名山福地,类因行役穷日力,且为姑俟回程来观之语所误,竟失一往,贻终身之恨者多矣。」●清戴名世《忧庵记》:「余好游,时时行役四方,水行乘舟,舟中即忧庵也。」●郁达夫《星洲既陷厄苏岛困孤舟中赋此见志》诗:「伤乱倦行役,西来又一关。」
★「行役」在《汉语大词典》第4302页 第3卷 896 ★「行役」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行役」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行役xíng yì 1. 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 ▶ 《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 《周礼•地官•州长》:「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 ▶ 贾公彦疏:「行谓巡狩,役谓役作。」 ▶ 汉·桓宽《盐铁论•备胡》:「行役戍备,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 唐·戴叔伦《将巡郴永途中作》诗:「行役留三楚,思归又一春。」 ▶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一》:「夫五十口而出一人,而又四年方一行役,以一人计之,二十岁而入伍,五十岁而出伍,始终三十年,止历七践更耳。」 2. 泛称行旅,出行。 ▶ 南朝·梁·柳恽《捣衣诗》:「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 唐·李白《估客行》:「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三:「天下名山福地,类因行役穷日力,且为姑俟回程来观之语所误,竟失一往,贻终身之恨者多矣。」 ▶ 清·戴名世《忧庵记》:「余好游,时时行役四方,水行乘舟,舟中即忧庵也。」 ▶ 郁达夫《星洲既陷厄苏岛困孤舟中赋此见志》诗:「伤乱倦行役,西来又一关。」
用行役造句
1.元·魏初《沁园春·留别张周卿韵》词:“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柳恽的捣衣诗
柳恽(464—517年),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永济市)人,父文隆,齐尚书令,以善于弹琴闻名于世。柳恽从小跟南宋著名琴手嵇元荣、羊盖学琴,很快就把他们的绝招学到手,相传后来商支琴演奏是从他开始的。齐陵王称他是『卿巧越嵇心,妙至羊体,良质美手,信在今辰。岂止当称奇,足可追踪古烈』。
但由于齐君不思朝政,致使国势渐衰,民怨四起。萧衍带兵打石头城(今南京),柳恽主动投诚,封为冠军将军,征东府司马。天监元年(502年),萧衍建立梁朝,任命柳恽为侍中,与仆射沈约等共同立新律。后来两次出任吴兴太守,为政清明。
柳恽善于赋诗,年轻时就写过:『亭 皋 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的名句。梁武帝举办宴会,总要让他赋诗,甚至群臣相互唱和。柳恽还善于下棋,梁武帝也是棋迷,命柳恽品定棋谱,够格的有二百七十八人,品评优劣,《作棋品》三卷,柳恽名列第二,梁武帝对人说:『对君子不能求全责备,而柳恽真数得上完美无缺了。』此外,柳恽精通医学,『尽其精妙』。善长占卜,著『卜杖龟经』。又作《清调论》,论述琴法,诗文收在《柳吴兴集》中,共十二卷。
赞美九月的诗句 关于赞美九月的诗句
1、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北朝·柳恽《捣衣诗》)白话译文:水边平地有树叶飘落,陇首已是秋季,云在天际飘扬。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白话译文: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白话译文: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4、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白话译文:秋雨料峭,寒意肃然,北风萧瑟,秋江清爽。
5、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白话译文:长风阵阵吹动茅草,野火点点燃烧枯桑。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白话译文:秋景有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
7、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白话译文:极目天宇,寥廓秋空中,偶尔飞过一只小鸟.秋深时分,地面上升起袅袅炊烟,也带着丝丝寒意。
8、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白话译文: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
9、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白话译文:天边只有夕阳和残留的晚霞,一个孤零零的小村落里只有一点冬天的薄雾、一棵老树和几只乌鸦,忽然,一只鸟儿飞掠而下。
柳恽《捣衣诗》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帽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希望采纳
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思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采纳哦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怎么翻译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这里已是秋风起而木叶下,你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
原诗: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译文:
你迟迟未归,是因为被风波阻拦所以滞留下来了吧!我这里已是秋风起而木叶下,你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萧瑟凄寒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等我裁好寒衣寄到你那,只怕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穿上春服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
出处:南朝柳恽的《捣衣诗》
诗歌赏析
诗题为“捣衣”,但跟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
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