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城早秋古诗意思(古诗《军城早秋》是什么类型的诗)_早秋_西山_主将

本文目录

  • 古诗《军城早秋》是什么类型的诗
  • 军城早秋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结合诗人和诗句加以分析
  • 古诗《严武·军城早秋》注释与赏析
  • 关于早秋的诗句古诗
  • 军城早秋这首诗全部读音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4分)军城早秋严武(唐)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
  • 急需,军城早秋,这首诗的诗意
  • 诗歌鉴赏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

古诗《军城早秋》是什么类型的诗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诗的大意说:昨天夜间,萧瑟的秋风吹到我军驻守的关塞,我警觉到,敌人往往趁秋天草实马肥时入侵。走出帐外,见边境的西山,时而洒满月光,时而为云所遮蔽。我再次催促作战勇猛的将士们,要勇敢杀敌,不要让入侵敌军的一人一骑从战场上逃回去! 诗中表现了边防将帅一闻到秋风声就提高了对敌作战的警惕性,还表现了他们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诗的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

军城早秋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结合诗人和诗句加以分析

1;对战争的警觉和敏感; 刚毅果断的气魄; 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2;“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朔云边月满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

古诗《严武·军城早秋》注释与赏析

严武·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①,朔风边月满西山②。

更催飞将追骄虏③,莫遣沙场④匹马还。

【注释】

①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②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

③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这里指严武部下勇猛的将士。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④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赏析

严武(公元726年—公元765年),唐代诗人。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初为太原府参军事,累迁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乱”时,跟随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

公元761年(肃宗上元二年),出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当时杜甫流落至成都,受到他的关照,二人交谊很深。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入朝。

公元764年(广德二年),再任成都尹,任职期间,曾率兵击败吐蕃贵族军队七万多人,收复失地多处,功封郑国公。

此诗是写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由于草原民族往往趁秋天草丰马肥时作战,所以当秋风吹来,守边的驻军立刻警觉起来。诗人向西望去,看见寒云冷月已笼罩岷山。

于是他一再督促勇猛的将士,要勇追骄傲的敌军,不要让敌军的一人一骑从战场上逃回去!诗中展现了边防将帅们的警惕性,也表现了他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

这首诗不但使我们看到诗人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主将的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诗“诗清立意新”,有“出群”之才。

关于早秋的诗句古诗

1. 关于早秋的诗句
关于早秋的诗句 1. 描写“早秋”的诗句有哪些
1,《太原早秋》 唐代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译文: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

2,《早秋三首·其一》 唐代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译文: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3,《军城早秋》 唐代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4,《早秋山居》 唐代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译文: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

5,《早秋山中作》 唐代 王维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译文: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2. 【语文诗词鉴赏题~~~~~求解答《早雁》杜牧【题目:1本诗描写的是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旧历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八月正是大雁南飞的季节,此诗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诗人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问题是: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3. 形容早秋天气很好的诗句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初秋寄友人》

【唐】温庭筠

闲梦正悠悠,凉风生竹楼。

夜琴知欲雨,晓簟觉新秋。

独鸟楚山远,一蝉关树愁。

凭将离别恨,江外问同游。

《早秋》

【唐】鱼玄机

嫩菊含新彩,远山闲夕烟。

凉风惊绿树,清韵入朱弦。

思妇机中锦,征人塞外天。

雁飞鱼在水,书信若为传。

《早秋月夜》

【唐】雍陶

身闲伴月夜深行,风触衣裳四体轻。

为见近来天气好,几篇诗兴入秋成。

军城早秋这首诗全部读音

昨夜秋风入汉关,

zuó yè qiū fēng rù hàn guān ,

朔云边月满西山。

shuò yún biān yuè mǎn xī shān 。

更催飞将追骄虏

gèng cuī fēi jiàng zhuī jiāo lǔ ,

莫遣沙场匹马还。

mò qiǎn shā chǎng pǐ mǎ huán 。

扩展资料:

1、出自:

唐•严武《军城早秋》

2、释义: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3、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进犯。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天,他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失地收复,安定了蜀地。

4、赏析:

《军城早秋》一方面使我们看到诗人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4分)军城早秋严武(唐)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

(1)其寓意是指边境局势的紧张;敌我交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战事紧迫。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些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些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急需,军城早秋,这首诗的诗意

军城早秋  【原文】: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作者】:严武 唐
【注释】:
  1、朔云:北方的云。
  2、西山,即今四川西部大雪山。
  3、飞将:指作者部下的猛将。
  4、更:再。
  5、莫遣:不要让。
  【背景】: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进犯。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天,他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失地收复,安定了蜀地。《军城早秋》,一方面使我们看到诗人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诗歌鉴赏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意思对即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