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怪力乱神下一句(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_怪力乱神_孔子_不语
本文目录
- 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
- “子不语,怪力乱神”整句,出处
- “子不语怪力乱神”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对鬼神又是什么态度
-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啊
-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
-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
- 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亦是!
-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的出处,有前后句吗
- 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
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
今天读到《论语.先进篇》第11.12.章,
意思是,季路问(孔子)如何对待鬼神之事,孔子说,连人的事情你都没搞明白,谈什么鬼的事呢?意为先把人做好。子路说,那死是怎么回事呢?(人死后去哪儿了?)孔子答,连生都没明白,怎么知道死?意为,你知道怎么活着吗?怎么好好活着都没研究透,研究死后的事做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对于鬼神和生死等问题,孔子一向持存而不论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孔夫子他老人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也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而是重视现实,关注现世今生。前两篇简文也写了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及正统哲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因为它立足现实,积极入世。儒学讲究仁、礼,重在修身养性,调节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旨在维护社会秩序。
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喜欢讲怪诞、怪异、施暴逞强、以力服人、动乱及鬼神之事,当子路问到孔子这些与现实人生关系较为疏远的鬼神之事,自然也是这样回答子路的了。
在2月份,我写过几篇简文,《关于“怪力乱神”的那点事儿》,当时觉得“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个点很有意思,联系2500多年之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有借鉴意义,当然,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当时写到了,《关于“怪力乱神”的那点事儿4——怪诞的表与里 之怪诞的思想,创造的重要源泉》,说了怪诞的情绪和思想,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写下去。今天终于又写回来这个话题!
时间关系,明天继续,结合近日读到的《中国哲学史》中的一些理解,写一些感受。
“子不语,怪力乱神”整句,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 “子不语怪力乱神。”
意思是: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
“怪力乱神”之“怪”,此为动词,而非名词,意谓责怪、疑惑、惟恐。《淮南子.说林训》:“知者不怪”。《注》曰:“怪,惑也。”而“怪力乱神”之“力”,指力气、力量、功夫,是名词,却不是“勇力”。
这在《论语》中,亦非罕见。《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怪力乱神”中之“乱”,动词,指扰乱、搅乱、迷惑,如《荀子.解蔽》:“酒乱其神也。”“怪力乱神”中的“神”,是指“神志”“精神”,不是鬼神。
拓展资料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述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子不语怪力乱神”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对鬼神又是什么态度
《论语·述而》有云: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
但这个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因为《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
《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让我们来共同看看“子不语怪力乱神”出自的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个句子出自《论语.述而篇》,自出世起,就一直不断流传颂扬,千百年来,人们已经默认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断句模式,谁都觉得没毛病,可是近年来,它又出现了新解,被人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虽然只是标点符号的改变,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标点一动,句意全改。
一、旧解: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的事。这个解法似乎在大家的心里根深蒂固,我们的教科书《中国教育史》也解释为这样,所以我们思维定性了,觉得书本就都是对的。大家都晓得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偏重社会人事,具有强烈的入世性,从来都不相信鬼神之说,一直对盛行的怪力乱神的说法一直抱有排斥的态度。但是他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有人说这是因为孔子是坚定的理性唯物主义者,不相信鬼神之说,要远离这些事,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完全可以行的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有一部分人说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是因为孔子对鬼神保持敬畏之心,不要冲撞了他们,要有所保留的态度看这些事。不语怪力乱神,不是不说的意思,似乎这个句子又有了争议性。
二、新解:子不语,怪力乱神
《光明日报》曾发表了徐振贵教授《“子不语怪力乱神”新解》,认为《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一章“子不语怪力乱神”应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夫子停止不说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这个解法与前面的两章及后面的一章连在一起理解,把“子不语怪力乱神”仅仅当作对孔子说话情景的描述,完全可以说的通。如果翻译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上下文直接对不上。原文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说话情景的描述似乎合适的多。这一说法一出现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三、我们该怎样对待
其实我一直是持旧解的,因为课本上这样说,老师这样说,同学们这样说,我也一直觉得这样的断句和意思都是正确的,直到某一天看到了网上的新解,惊掉了我的下巴,毕竟似乎从哪方面,怎么看,它都感觉是对的。当你一直深信坚持的某个东西有一天被人全盘推翻,这感觉还是蛮刺激的,况且它还是如此的无懈可击。但是我想说,无论哪一种,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在这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旧的东西被推翻,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理性地对待这个信息时代。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啊
“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意思是:他曾经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
出处:《论语》有记载: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朱熹曰:“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
译文:孔子不说话了,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
扩展资料: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
子不语怪力乱神”
他曾经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这和道家的守中,佛家的断妄念是一个道理的。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去追求,崇拜。正念若衰,邪念则主。道家修行是求道而非求术,是要道人们明白道术神通终究只是悟道过程中的副产品,不可沉迷。佛家也有这样的思想,佛祖曾经说过,追求神通的人不是我的弟子。 三教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后来传承过程中因为人的原因而变化了而已。但其中的精髓其实是一致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其实颇有可议.
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以笔者愚见,《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从“叶公问孔子”至“其不善者而改之
”,原文应是一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应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出来.孔子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是用功学习时便忘记吃饭,以至于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夫子又说:“其实,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说到这里,夫子停止不说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过了一会儿,夫子才说:“如果一行人中只有三个人,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长处加以学习,我看到他的缺点也是我也有的,就加以改正.”
如此解释,文通字顺,语意连贯,符合孔子之为人.而不应该讲这段文字分成各自独立并无关联的四段话.
《论语》中,多有记载说话人动作表情语句的例证,“子不语”就是其中之一.《论语》诚然是语录体.但是重在记言的同时,也以极为简洁的词语记述说话人的动作表情.这在《论语》中并非罕见.《八佾》记弟子向孔子“问褅之说”(亦即请教褅祭知识)时,“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指其掌”,就是记述孔子说话的动作神态.因此,当孔子与子路谈论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时,沉思不语,以“子不语”概括,并非特例.
“怪力乱神”之“怪”,此为动词,而非名词,意谓责怪、疑惑、惟恐.《淮南子.说林训》:“知者不怪”.《注》曰:“怪,惑也.”而“怪力乱神”之“力”,指力气、力量、功夫,是名词,却不是“勇力”.这在《论语》中,亦非罕见.《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怪力乱神”中之“乱”,动词,指扰乱、搅乱、迷惑,如《荀子.解蔽》:“酒乱其神也.”“怪力乱神”中的“神”,是指“神志”“精神”,不是鬼神.《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淮南子.原道训》:“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都是把“神”解释为“精神”而非“鬼神”的.
要之,笔者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七字,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亦即“孔子不说话了,惟恐用力分散影响集中精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亦是!
他曾经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这和道家的守中,佛家的断妄念是一个道理的。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儒家相信有鬼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
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以笔者愚见,《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从“叶公问孔子”至“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的出处,有前后句吗
《出自论语·述而篇》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
此句出自《论语。述而》
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其实颇有它议.
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从“叶公问孔子”至“其不善者而改之
原文应是一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应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出来.孔子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是用功学习时便忘记吃饭,以至于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夫子又说:“其实,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说到这里,夫子停止不说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过了一会儿,夫子才说:“如果一行人中只有三个人,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长处加以学习,我看到他的缺点也是我也有的,就加以改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