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共工触山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在哪
- 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 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 共工触山的主要内容
- 共工怒触不周山起因经过结果
- 共工触山的意思
- 共工触山是什么意思
- 共工触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共工触山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在哪
共工触山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曲折的反映了在原始部落中的激烈斗争和大自然的巨变,用神话来解释天地运行的自然现象,表示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大自然的思想,神奇的传说中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 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1、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这场大战,皆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一方面说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睦;另一方面说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扰。纵观远古时代水神和火神的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没有什么所谓正义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击。而败阵的水神共工因恼怒去撞不周山,女娲补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共工触山的主要内容
1、共工触山主要内容:
共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2、这一传说曲折地反映了在原始部落中的激烈斗争和大自然的巨变,用神话来解释天地运行的自然现象,表示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大自然的思想,神奇的传说中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扩展资料:
共工氏贡献:
1、共工氏是神农氏之后,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共工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黄河的经常泛滥威胁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领大家与洪水英搏斗,采取“堵”而不是“疏”的办法来治水,未能根治洪水,但是为后人治水积累了经验。
2、共工治水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后与颛顼争夺部落盟主地位,而颛顼则利用民众迷信的心理,声称共工治水会“触怒上天”,导致共工失去支持,最终失败。
共工触山的意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另一个版本: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计划,颛顼不支持,颛顼与共工之间发生了斗争,共工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他决心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以示决心。
这一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共工触山是不是神话故事?
是神话故事,全名是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另一个版本: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计划,颛顼不支持,颛顼与共工之间发生了斗争,共工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他决心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以示决心。
这一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读完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共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为帝,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来解释“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的现象。
《共工怒触不周山》表现了共工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共工怒触不周山起因经过结果
《共工怒触不周山》起因:共工和祝融不和,便开始战斗,但共工不敌祝融,被打的节节败退,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
经过:共工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结果: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后来有了女娲补天。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西晋张湛《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另一个版本: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计划,颛顼不支持,颛顼与共工之间发生了大战,共工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他决心撞断不周山,以示决心。
这一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共工触山的意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另一个版本: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计划,颛顼不支持,颛顼与共工之间发生了斗争,共工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他决心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以示决心。
这一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共工触山是什么意思
“共工触不周山”的故事流传已久。话说宇宙之初,天和地本来是吻合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共工犯上作乱,跟颛顼争江山,因打不过颛顼,一气之下,一股脑向西北方的一座山上撞去。这一撞,不得了,天也斜了,地也歪了。从此就变成“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模样,西北高,东南低,天上的星星都往西北转,天下的河流都往东南淌。那座山让共工撞去了半拉子,从此就被称为不周山了。
这个故事较完备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天文训》通篇所述皆为天文历法之学,这足以暗示这个故事必须在天文学的语境中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
整个“共工触不周山”故事,其实就是龙星纪时的神话体现。上古时代,先民根据东方七宿组成的苍龙星象的出没周期和方位,判断季节和农时。龙星周天,升乎东而入乎西。当秋冬之交,龙星就在西北方潜入地面,到冬天,则整体潜入北方而隐没不见,这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就相当于龙星周天运行的圆周轨迹在北方留下了一个缺口。由于龙星是在西北方开始下潜的,因此,这一缺口是开始于西北方的,故西北方被称为“不周”,“不周”者,不圆满、残缺之谓也,这正是“不周”的来历。也就是说,“不周”,原本并非地理学名词,而是天文学术语,它的本意表示秋冬之交的立冬节气。
所谓“共工触不周之山”,说的正是秋冬之交的龙星星象,此时,龙星开始隐入西北方的群山之后。龙星首宿为角宿,角宿最先没入西北群山。此时的黄昏,放眼望去,龙星初潜的星象正呈现为明亮的龙角与苍茫的远山相抵相触的景象。这种现象就讹传为“共工触不周之山”了。
龙星潜入西北群山之后,整个冬天都隐而不见,这反映在神话里,就是共工被颛顼打败。因为颛顼在上古月令系统中是北方和冬天之神。共工这位倒霉的暮秋之神与颛顼这位冷酷无情的冬天之神在不周山下狭路相逢,注定要败下阵来。
而所提到的因共工撞翻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图景正是先民们直观所见的夜空景象。因古代中国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仰望星空,除天球北极(即地球北极上方)附近北极圈内的星座终年可见之外,其他纬度较低的星座皆非终年可见,它们和龙星一样,出于东方而没于西方,因此,在地面上观察者的眼里,群星在周年运动过程中,在经历东升、南中、西流几个环节之后,纷纷坠落于西北方,在大地上仰望星空的人们看来,这就是“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这一现象本来是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但古人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找了共工作替罪羊,说这是因为他捣乱的结果。
其实,追本溯源,人类和自然,人文和天文,何曾能够一刀两断?对于人类精神而言,历法不仅仅是一串用符号或数字表示的周而复始的年、月、日,也不仅仅是春耕秋收、占年卜岁的时令依据,它还是人们理解宇宙和历史的基本依据。人文世界的背后,原有宏大深邃的天文星空作为铺垫,而古老神话的背后,原也蕴涵了先民们朴素的天文知识。
---出自“共工触不周山”的天文学解释
共工触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奋斗、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国语》记载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
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西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