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龚自珍其二(己亥杂诗诗句的意思及翻译)_万马齐喑_杂诗_风雷

本文目录

  • 己亥杂诗诗句的意思及翻译
  • 龚自珍 《已亥杂诗 二首》
  • 《己亥杂诗》龚自珍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 《已亥杂诗》(2)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原文及翻译赏析
  • 已亥杂诗古诗原文及赏析
  •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己亥杂诗诗句的意思及翻译

1. 关于己亥杂诗的诗句的意思
关于己亥杂诗的诗句的意思 1.己亥杂诗的古诗意思是什么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人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2.古诗《己亥杂诗》的意思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己亥杂诗·第二百二十首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3.己亥杂诗意思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3.恃(shì):依靠.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6.降:降生.【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诗人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4.古诗《已亥杂诗》的解释
已亥杂诗 (一)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

《己亥杂诗》(二)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注释〕

1.龚自珍:近代杰出文学家。

2.浩荡句: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3.吟鞭句:吟鞭,即马鞭;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天边。本句说当自己出了北京城门,便从此与朝廷隔绝,也就如远至天涯屯。

4.落红:落花。
5.己亥杂诗的诗意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6.己亥杂诗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现摘录三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7.己亥杂诗这首诗的意思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作者从小就在北京读书,又在北京考中进士做官,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的理想所在。

现在,他被迫离京,心情是多么复杂呀!黄昏日落的惨淡景象,天涯海角的遥远距离,使他的离愁更加浩大而沉重了。诗的后两句,诗人将笔锋一转,即景抒情,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多么新奇的诗句。在古人眼里,凋谢飘零的落红,总是引起叹息和伤感的“无情物”;然而作者却看到它有情的、积极有为的一面,用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的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8.己亥杂诗的诗意是什么
己亥杂诗的诗意_己亥杂诗的意思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依靠。

5、喑: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请采纳~

龚自珍 《已亥杂诗 二首》

已亥杂诗 (一)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
《己亥杂诗》(二)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注释〕
1.龚自珍:近代杰出文学家。
2.浩荡句: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3.吟鞭句:吟鞭,即马鞭;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天边。本句说当自己出了北京城门,便从此与朝廷隔绝,也就如远至天涯屯。
4.落红:落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原文: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⑴离愁白日斜(xié),吟鞭⑵东指即天涯⑶。
落红⑷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⑸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首
九州⑹生气⑺恃⑻风雷,万马齐喑⑼究可哀。
我劝天公⑽重抖擞,不拘一格降⑾人才。
词语注释
1.浩荡: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3.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4.落红:落叶。
5.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6.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7.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8.恃(shì):依靠。
9.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10.天公:造物主,这里指皇帝。
11.己亥:时间。
12.降:降生,降临,出现。
作品译文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声,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伤。
  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泥一定规格选取更多的人才。
文学赏析
己亥杂诗·其五
这首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此番一别,不知何年后才能相见;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令人叹惋。
诗的后两句: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并不是落花的葬词,而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己亥杂诗·其五》鉴赏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两句以日暮、天涯渲染出一派充溢画面的浓重离愁;后两句以落花自况,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赋予落花,联想到花落成泥而依然默默奉献着,从而将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能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诗中的哀怨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将色调灰暗的代表过太的日暮、天涯、落花,与春泥孕育的充满希望的未来融为一体,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奇丽激越,境界尚远。
首句诗语出惊人,劈头即以“浩荡”两字弁首,既写出离愁之深广,充塞天地,又深蕴诗人的愤激不甘之情。“白日斜”则勾画出夕阳西下、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五味杂陈,眷恋、怅惘、失落、孤独、孤愤、不平等等交织的复杂情怀。诗人南下回乡,却感慨地将秀丽江南称为“天涯”,可见其感慨郁积。
因为离京就标志着离开政治中心,标志着政治生涯的终结,更何况此次他根本就没有任何重返的希望呢。再想到自己仕途蹭蹬,一事无成,不禁更加增添了离愁之浩荡。
全诗意象单纯却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襟怀和极为可贵的生命价值观。诗中将议论、抒情和艺术形象融为一体,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但却将具体的表象提升到社会历史的高度,予以深刻揭示。诗中想象奇异,将落花这一易引起伤感的衰败景物化为深沉奉献之物,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赏析
赏析一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赏析二
这首诗是作者在一次祭神活动中,应道士的邀请所写的一首祭神 诗。诗人借题发挥,有力地鞭挞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反映了诗人希望改 革现状、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前两句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写 出当时死气沉沉的局面和诗人对这种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的感叹。后 两句祈求天公打破清规戒律,降下有用的人才,既指出了改变这一局面 的有效途径,也暗示出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诗中既有对现实的真切描写,也有对未来的殷切希望,感情真挚,言辞恳切。
名家评论
陈锦荣:“龚自珍《己亥杂诗》作品高度凝炼、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清王朝没落衰朽的现实,发展七绝议论时事、干预现实的功能,是在绝句艺术上的开拓与创造。”
望采纳

《已亥杂诗》(2)

《己亥杂诗(其二)》

清代:龚自珍

我马玄黄盼日曛,关河不窘故将军。

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译文:黄昏日落,马已疲劳,但人还要赶夜路。幸而没有人来阻拦。生平激烈的心情如今已趋於平淡,即使像屈原那样被迫离开京师,我也不写像《惜誓》一类文章了。

扩展资料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有《定庵全集》。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原文及翻译赏析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翻译及注释

翻译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 1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i):依靠。2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3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4降:降生,降临。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像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著变革,呼唤未来。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创作背景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鉴赏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 清朝 统治下,到处呈现著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革命风暴。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中「惊霄」、 *** 「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风雷」,都是这个意思。「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斗争梢神。「万马齐喑」,比喻在 清朝 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像诗人这样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面对此情此境,必会痛心疾首。

  「我功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两句,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 *** ,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 *** 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午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整首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是诗人用奇特的想像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著变革,呼唤未来。寓意深刻,气势不凡。

  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 清朝 当政者以讽荐,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具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作品: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诗词作者:【 清代 】 龚自珍 诗词归类: 【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励志】

已亥杂诗古诗原文及赏析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文整理了其中几首,欢迎阅读。

《己亥杂诗》

其一

著书何似观心贤,不奈卮言夜涌泉。百卷书成南渡岁,先生续集再编年。

其二

我马玄黄盼日曛,关河不窘故将军。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其三

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其四

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予不携眷属傔从,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

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赏析

《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诗中的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来高度融为一体。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把读者带进一种瑰丽的、霞光艳艳的境界。”

龚自珍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辑有《龚自珍全集》。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龚自珍原文 译文对照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注释⑴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靠。⑵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⑶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⑷降:降生,降临。《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创作背景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