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慎思笃行什么意思
- 广博审问慎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 慎思笃行 臻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 “慎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 谁知道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 慎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 “勤学善问,慎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 格物致知 笃行致远意思,慎思笃行 格物致知的意思和出自哪里
慎思笃行什么意思
慎重地思考,踏踏实实地行动。
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治学的根本方法,出自《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原文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
广博审问慎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作品出处:《中庸·第二十章》
原文(精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
扩展资料:
具体解释:
1,博学之:“博学”就是广博的学习、广泛的学习,就是知识要学的多。
2,审问之:“审问”就是对照我们自己人生,仔细的去审查问难,我们学习了这些知识,有不明白的要问,不明白就不明白这就说明我们学的不深,要对照我们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认真的研究,把它弄明白这就叫“审问之”。
3,慎思之:学的这些知识明白了,还要谨慎的思考,通过谨慎的思考你对这个事物的了解就有更深的内涵。
4,明辨之:“明辨”就是明晰的辨别,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思考的内涵,他到底是属于哪一方面,像知识有历史的、有地理的,按分科来讲有理科的、有文科的。
在一个从德行上来讲有善的、有恶的、有美的、有丑的、有好的、有坏的,对于我们所学的有一个明确分辨,那为主、那为次、那为阴、那为阳。
5,笃行之:“笃行”就是专一坚定的去执行,“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选择了这一条路努力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去广泛的学习它、去谨慎的思考它、去细致的分辨它、去举一反三的研究它,专一坚定的这样去做。
慎思笃行 臻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慎思笃行,臻于至善”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慎思笃行,臻于至善”一句出自《中庸》,其主要告诉了人们:人类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的道理。
《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中庸》的内容肯定了“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慎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慎思笃行的意思是:慎重地思考,踏踏实实地行动。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
扩展资料:
全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
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谁知道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话,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这一程序性行为纲领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见格物致知在儒家学说中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广泛,这一段话,在孔子时代大概并不难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释,孔门弟子对格物致知含义亦未阐发,这导致后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义时出现很多歧义,每个人都想依据自己的哲学倾向对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释,这就使得在此问题上,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局面。
由此,我们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产生《礼记·大学》的时代,参考儒家其他经典,尤其是孔子的认识论思想,综合加以考察。据后人的研究,《礼记·大学》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当时即以博物著称,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自然与其治学方式有关。在另一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的孙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张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叫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之所以博学,其治学方式不能有异于此。由此,《中庸》的强调可以看做是对格物致知学说的注解。即通过广泛学习,细致研究某事某物,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实践体会,就可以获得真知。所以,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这可以认为是其本来的含义
慎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慎思笃行”意思是: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
“慎思笃行”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治学的根本方法, 出自《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勤学善问,慎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勤学善问,慎思笃行”的意思是必须勤于学习,审慎地询问问题,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
勤学善问,慎思笃行【qín xué shàn wèn,shèn sī dǔ xing】
解释:必须勤于学习,审慎地询问问题,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
出处: 出自《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造句:正是因为小王同学勤学善问,慎思笃行,所以他才能考入一所好的大学。
格物致知 笃行致远意思,慎思笃行 格物致知的意思和出自哪里
1.格物致知,笃行致远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注重实践,知行合一,言行表里如一,善行而终才能到达成功的目标。
2.出自儒家经典《大学》。
3.《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4.《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