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妙处(《诗经》中诗句意思解释)_尔雅_别称_农历

本文目录

  • 《诗经》中诗句意思解释
  •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来时浦口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的妙处
  • 古诗十九首:忧伤的采莲人
  • 急需寻找王昌龄《出塞》鉴赏文章
  • 三月烟花七月流火八月九月呢

《诗经》中诗句意思解释

原文:

正月开岁 
二月绀香 
三月桃良 
四月秀蔓 
五月鸣蜩 
六月精阳 
七月流火 
八月未央 
九月授衣 
十月获稻 
葭月潜龙 
腊月嘉年

中国农历各月份别称,根据每个月不同的现象来的。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别称又为桃月。此外三月还有晚春、暮春、蚕月等别称。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 麦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别称还有叫余月。《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 同高也 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结实,……。”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 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莲篷,在暑月为人们带来阵阵凉意,故把六月称为荷月。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礼记·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人宋之问把月中的桂花飘香都吹落人间了,何况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黄巢的《菊花》诗歌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农历十月的别称有:初冬、开冬、露月、良月等。《尔雅·释天》中说:“十月为阳。”郭璞的注解为:“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玄。”《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 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的咏梅诗,已把寒冬梅花倔强的风骨和报道春之将至的信息描写得恰到妙处。从周代开始,古人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以狩猎禽兽祭先祖。据《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来时浦口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的妙处

采莲曲二首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代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古诗十九首:忧伤的采莲人

大凡读诗,常常把易懂的诗歌轻易放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清淡自然的,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样简单明了的,更不用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类直接说明的了。反倒是那些难懂的诗歌费了许多时间去弄懂,如韩愈的《南山》诗,有很多难字偏字,但精力花在字词理解上,对于整首诗的感受反而淡了。世间其实有许多易懂的好诗,却往往要细细地揣摩,方能得其妙处,如《古诗十九首》。

提到《古诗十九首》,总让人想起《行行重行行》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或是《青青陵上柏》里“人生天地间,忽然远行客”,要不然就是《西北有高楼》里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却常常想起其中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诗——《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相比《古诗十九首》中其他的诗,篇幅更短,意思也更浅显,初看便知,无外乎游子思妇。但越是这样简洁的诗歌,越被人忽视,殊不知“大美至简”。

这首诗的一个妙处在于作者不明(当然这也是整个《古诗十九首》的妙处),因为不知道作者,就可以不必联系其个人的生平,反而获得了一种人人都能有的共通的感受。《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者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那么作者的性别就确立了,很明显是男性。

初看这首诗,基本都会认为诗中的主人公是女子。原因很简单:“涉江采芙蓉”。“芙蓉”就是莲花。王昌龄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西洲曲》唱:“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就连欧阳修也这样填词:“越女采莲南塘秋,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可见采莲一般是女子,而且是江南的女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越女”不也是江南一带的吗?所以诗歌一开头就有一幅画面:正是夏季,荷叶田田,莲花正放,采莲女荡着小舟,多么美好而欢快啊!

因此“涉江采芙蓉”的是一位江南的女子,她来到生长着兰草的湖泽,忽然想到,别人采莲都有人可送,我又送给谁呢?我想送莲花的那个人可是在远道啊!接下来画面一转,变成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望旧乡”说明这个“还顾”的人是在外面的,不在家里。古时的女子是藏在深闺的,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她没有机会出去。只有男子可以,男子为了建功立业,走向仕途,不得不到京城去,东汉时,都城在洛阳,所这个男子不在江南采莲,而在洛阳漂泊。但大多数人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不然千古以来又怎会留下那么多仕途失意与漂泊羁旅的诗作呢?这个游子大概也是失意的,失意时,人总是想到故乡,想到家中的妻子,思乡和怀内本就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可以把这里理解为采莲的女子因为万分思念丈夫,而想到漂泊在外的丈夫此时也正思念着自己,所以有了“还顾”这一神态动作,这种空间转换和主客移位在古诗词中经常用到。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这个时候的杜甫在长安望月,却写在家中的妻子也正望月,因为思念“我”而露水打湿了云鬓,月光寒冷了玉臂而不自知;再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本是自己思乡怀人,却写佳人高楼独望,好几次误以为是“我”乘船归来。这种写法更添悲情,让思念更深,更广地表现出来。“涉江采芙蓉”里的一个画面是采莲的女子采着美丽的莲花,不知如何送给那远道的人,一个画面是远游在京城的游子正回头望着故乡,可是山长水阔,路途遥远,怎么也望不见。两个人互相遥望,可是眼中却看不到对方,无奈之下,两个人只好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是多么忧伤的画面啊!

“同心”即双方都同样倾慕与思念对方,而且也容易让人想起同心结——用罗带系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之物。可是用一个“而”字一转,却是“离居”,正如李清照所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个人无法相守在一起。这种爱而分离是古今诗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有的是因为外在力量的阻扰无法相守,如“罗带同心结未成”;有的是因为两个人自身的原因,而且常常是因为男子要追求仕途建功立业而不得不分离,所以才有“肠断白苹洲”的绝望等待,只能无奈地感叹:“忧伤以终老”,就让忧伤陪伴我的年华到老吧!这个“老”字,于女子而言,是她的等待不知何时能结束,而她的年华又是短暂的,韦庄说“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那个等待的女子像花一样,可是如果男子回来晚了甚至不回来,她的花期一过就凋零了;于男子而言,一边是仕途失意,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求而不得,一边是漂泊在外,无法与心上人团聚,这双重的忧伤不仅老去了年华,也老去了壮志,东坡不也曾惆怅地感叹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吗?

整首诗歌,作者虽为男性,却从采莲女子的角度,虚拟她在思念远道之人时,远道之人也正思念着她,这几重转换的同样的思念层层叠加,言语浅显,但这求而不得、爱而别离的忧伤却深远辽阔。

急需寻找王昌龄《出塞》鉴赏文章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三月烟花七月流火八月九月呢

烟花三月:语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在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形容阳春三月时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景。二是指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亦是烟花胜地。“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它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说七月的酷暑炎热,而是与一种天文现象密切相关,即夏历(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意思。
“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不是绕太阳运行的火星),即心宿。
“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所以,“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豳风·七月》的开头两句。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另外要说的是,三千年前用太阴历,可知那时七月即今八月。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九月才行。 月份的别称 (通俗版)
一月: 正月 端月 初月 嘉月 新月 开岁 陬月
二月: 丽月 杏月 花月 仲月 仲春 酣月 如月
三月: 桃月 绸月 季月 莺月 晚春 暮春
四月: 阳月 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 初夏 余月
五月: 蒲月 榴月 郁月 呜蜩 天中 仲夏 皋月
六月: 荷月 焦月 署月 精阳 溽暑 季暑 且月
七月: 瓜月 巧月 兰月 兰秋 肇秋 新秋 首秋 相月
八月: 桂月 仲商 竹春 正秋 仲秋 壮月
九月: 菊月 暮商 霜序 朽月 季秋 玄月 青女月 三孟秋
十月: 良月 露月 初冬 开冬 阳月 冬 飞阴月
十一月: 畅月 葭月 仲冬 幸月 龙潜月
十二月: 冰月 腊月 严月 除月 季冬 残冬 末冬 嘉平 穷节 星回节
2、夏历月份别名
一月: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zou)月、孟春、开岁、发岁、献岁、芳岁、华岁、早春、春王、孟阳、孟陬、首阳、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阳、三阳、初春、始春、元春、大簇、首春、元阳、正阳、寅月、泰月。
二月:杏月、丽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阳、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潮、夹钟、大壮、卯月。
三月:桃月、桐月、蚕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miao)春、莺时、桃浪、雩(yu)风、樱笋时、上已、寒食、三春、阳春、故洗、央月、辰月。
四月:梅月、麦月、仲月、阴月、乏月、麦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初夏、维夏、槐夏、麦候、麦序、纯阳、正阳、朱明、麦秋、仲吕、乾月、槐序、已月。
五月:榴月、蒲月、恶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郁蒸、小刑、鸣蜩(tiao)、满月、端阳、端月、蕤(rui)宾。
六月: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阳、徂(cu)署、荔月、天贶(kuang)、林钟、遁月、未月。
七月:兰月、瓜月、凉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早秋、新秋、瓜时、兰秋、肇秋、中元、夷则、否月、申月。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吕、酉月。
九月: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凉秋、三秋、杪秋、穷秋、暮秋、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阳、菊秋、无射、菊序、元月、剥月、戍月。
十月:良月、小春月、阳月、孟冬、开冬、上冬、初冬、小阳春、梅月、阳春、应钟、坤月、亥月。
十一月:葭(jia)月、龙潜月、畅月、辜月、子月、复月、仲冬、一之日、霞月、冬月、长至、黄钟。
十二月:冰月、除月、腊月、蜡月、严月、涂月、嘉平月、季冬、末冬、暮冬、杪冬、残冬、穷节、星回节、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吕、严冬、临月、岁杪、丑月。
=========================================================
1、农历四季的别称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
冬季: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
2、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
正月——柳月 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 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3、农历各月份的又一别称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华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壮、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建巳、中吕、朱明、正阳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鸣蜩
六月:季夏、林钟、征暑、荷月、遁月、精阳
七月:早秋、兰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壮月、桂月、仲秋、南宫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无射、咏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畅月、复月、黄钟、寒月
十二月:建丑、严月、腊月、嘉平、残月、冰月
附文:
农历月份的别称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别称又为桃月。此外三月还有晚春、暮春、蚕月等别称。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 麦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别称还有叫余月。《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 同高也 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结实,……。”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 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莲篷,在暑月为人们带来阵阵凉意,故把六月称为荷月。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礼记·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人宋之问把月中的桂花飘香都吹落人间了,何况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黄巢的《菊花》诗歌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农历十月的别称有:初冬、开冬、露月、良月等。《尔雅·释天》中说:“十月为阳。”郭璞的注解为:“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玄。”《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 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的咏梅诗,已把寒冬梅花倔强的风骨和报道春之将至的信息描写得恰到妙处。从周代开始,古人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以狩猎禽兽祭先祖。据《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