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黄河的七律(七言律诗,要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_黄河_科举_星宿

本文目录

  • 七言律诗,要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
  • 七律·黄河
  • 七律•黄河
  • 七律 《人间诗品》·黄河
  • 七律·黄河(新韵)
  • 黄河(晚唐诗人罗隐作七言律诗)详细资料大全

七言律诗,要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供参考。

七律·黄河

文/终日乾乾 图/网络图片

              七律·黄河
西出昆仑九曲来,群山大漠为君开。

携沙漫卷随波去,落日相依入海回。

血脉一条滋草木,鹏程万里济人才。

文明古国渊源地,多少辉煌令世猜。

张成昱老师的点评:

诗风大气,端恭雅正。尾联稍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还有许多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每每读来,总是赋予我许多想象,尽管没有见过黄河,但已感受到它不凡的气势,宏伟壮观的景象。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不曾见面,只好百度一下,先来理理黄河的大致流程:

1。源头

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出发,清澈透明的雪水在巴山下面汇聚形成了由一个个海子组成的浅湖区—-星宿海。这里便是我们公认的黄河源头,“繁星沉睡和醒来的地方。” 人喜欢寻根溯源,我有个朋友还专程去星宿海了心愿,一生就是要去看看黄河的源头,有这样情趣的人值得赞许。

2。第一湾
雪水在星宿海作短暂停留,继续向东流去,流到四川,遭遇岷山阻挡,不得不向东北方向折返。在这里形成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湾。

3。黄土高原
由于这不经意的一拐,拐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黄河和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进入黄土高原时,恣意冲刷的河水卷走了大量的黄沙,原本清澈透明的雪水被黄沙掺进变成了浑浊不清的黄河。这些泥沙又一路载沉载浮,沿途冲刷、沉淀,变成肥沃的土壤,冲积出幅员辽阔的河套平原。
4。“几”字最后一笔的秦晋峡谷
黄河出河套在东面遇上吕梁山,迫不得已南折,在这长达700公里的南下旅行中形成著名的秦晋峡谷。顾名思义,古代峡谷以西为秦地,峡谷以东便是晋土。在峡谷开端有著名的黄河干流老牛湾,末端有“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景点

                (黄河老牛湾)

                  (壶口瀑布)

5 秦岭横陈,渭水加入,黄河折向东流
沿太行山脚东逝进入华北平原。

6。巨龙摆尾(黄泛区)

黄河出河南桃花峪后进入华北平原,如果把黄河比喻成一条龙的话,这一段河被称为龙尾。龙的头、身体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尽管亦拐来拐去,但是还是被大山给束缚住了,起不了大碍。但是龙尾却在平坦疏缓的华北平原却能恣意摇摆(泥沙淤积,慢慢河床高过城市,一旦涨水,溃堤,河水改道,给当地人民带来严重灾难)每隔几年就要决堤一次,据史书记载,重大改道发生过26次,龙尾最北扫过天津,最南扫入江淮。

目前的黄河在山东东营注入渤海,今后说不准哪天改道去了黄海。

七律•黄河

星源弱水出昆仑,心向蓬莱谒上尊。
涓浍拢来成虎势,浊沙卷入铸河魂。

帝抛壶口焉能阻,禹凿龙门未可吞。

笑看九弯千百曲,黄涛飞处动乾坤。
注解:

1. 星源弱水——意为来自于昆仑山上星宿海的小泉水。

清代,黄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泛滥,灾害频繁,清朝曾先后派专使拉锡和阿弥达到黄河源头,穷河源,告祭河神。拉锡从星宿海往上走了两天,发现星宿海之上有三山,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东流入扎陵湖。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弥达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阿弥达西逾星宿海300里,对三条河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明黄河的真正源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改造黄河,造福人民,国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查。1978年,国家再次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更为详实的调查时,再一次肯定卡日曲为黄河的正源。

卡日曲,本是藏语,意为红铜色的河。它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海拔为4830米。它的源头是5条从山坡切沟流出的小泉,最初的河道只不过是一条宽约1米、深不及1米的潺潺溪流。

2. 心向蓬莱——指黄河水流向蓬莱。

黄河水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在山东流入渤海。

3. 帝抛壶口——玉帝抛来的壶口。

天下黄河一壶收,传说两千多年前,黄河水位高达数百米,龙王爷就居住在现今东西龙王山之处。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山,水出禹门口,水位下降龙王山漏出水面,龙王爷无处藏身,就使尽全力往地下钻,尾巴不断拍打岩石,终于造出了这个深达几十米的瀑布和长约数千米的石峪龙槽。

龙王爷居住在瀑布之下,口吐万丈洪水淹没了方圆百十里地面,万民遭灾。西天王母得知此事,先后抛出宝石,准备填平瀑布,但却被龙王碰回,落到了龙槽之下的河心。

王母抛石没有镇住瀑布,龙王继续吐水为灾,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先派二郎神率九员大将,下凡征服龙王,在距瀑布十多公里处摆开战场,九员大将转眼被龙王杀死,二郎神上报玉皇大帝,玉帝大怒,顺手将桌上的茶壶抛出,将龙王收到壶里,这就是瀑布又称壶口的来历。

4.禹凿龙门——大禹用斧头凿成的龙门。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

七律 《人间诗品》·黄河

二十一世纪旧体诗词风骚榜
七律·黄河
朔风激鼓冻春衣,欲渡长河舟若依。

悬岸高台前后浪,生田野径往来稀。

流如九曲初心直,人在孤城锐意归。

向海须行八千里,到头一步最卑微。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很久没有参加拏云诗社的活动,理由无数。因为诗友兼中学女同学琬青的归来,被邀以欢迎助兴,那些理由便可忽略,或被人嘲:重色轻友。其实琬青也是友,何况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那天和诸位诗友分享了一个段子,至少我认为算是个段子。
        上个世纪末,在BBS上有一个网友,那时还是北大心理系的学生,叫刘佳,也是我太太的师弟。有一次我们争论一个问题:就是民主和科学,哪一个对于中国最为重要。北大的他选了民主,而清华的我便自然而然选了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之争,从五四以来就是中国人争论不已而没有定论的月经贴,我们自然也争不出一个所以然,最后我便说了一句,“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言毕,我和刘佳皆大笑,不复争。
        然而二十年后,我的听众皆默然,我只好说:看来我的笑话有些冷。
        “好德”是德先生的“德”,“好色”是赛先生的“色”,当年的刘佳处在和我争论的语境,瞬间便懂了我歪曲孔夫子名言的无赖,而拏云诗友们不知前情便无此乐。
        读诗的懂与不懂,有时也类此。
        说到这段往事,索性把一首很久前的诗作,以及当时写的注解和随笔放在这里,算是一个怀念。

五律 咏秋兼怀北大接龙诸友
怅然出紫微,
相忘复相违。
霜重花惜我,
风疾草恨谁。
柔肠八万里,
热血一徘徊。
叶落江湖冷,
安得糊涂归。
96.11.15夜
评注
        诗是为了纪念几位在当年北大BBS故事接龙版游戏人生的网友的一次聚会, 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至少对于我。算是见光死。
        因为接龙的故事是个古龙体的武侠故事,诗也便带了少许江湖气。
        紫微是诸星之首,参会诸友皆是清华、北大和中科院的老师或者学生,自负都还有些。大家相交仅仅源于一起写一个故事,离开它便很快不仅“相忘”而且“相违”了。
        诗还工整,但味道淡淡的。而那时的江湖的确冷,的确需要一点糊涂。
随笔 故事接龙的故事
        故事接龙是BBS早期互动性比较强的文字游戏,很多BBS都有故事接龙版,但是热闹与否取决于是否有一帮好事之徒以及是否有一个值得接的故事。
        那时我刚毕业不久,在图书馆的机房做个半生不熟的程序员加系统管理员,近水楼台,成了国内最早接触互联网的那批人。
        这批人有些创了业,而我接了龙。
        我接的故事叫“寒剑如风”,一个中科院的兄弟起得头,是个虎头,便把我吸引了进去。后来先后参与的有四、五个人,接了二十多篇,故事没有接完便因为参与者们的流散而烂尾,比蛇尾还不如。至今到网上还能搜到它,还有人在论坛上问这个小说怎么不贴全?
        那时我刚三十岁,在写给自己的生日联里说:
而立而未立,酸甜苦辣犹春梦;
胡为胡不为,酒色财气任东流。
        里面的胡不为就是我在接龙中创建的一个人物。
        那时的BBS很不稳定,系统不稳定,环境也不稳定。我印象里这次接龙先在中科院的曙光BBS开始,后来因为曙光的服务器出问题,又转场到水木清华BBS,最后移到北大。
        总之还是那几个人,还是那个故事,就可以接,直到人也没了。
        我记得清楚的人是来自北大的两个:一位刘君当时在北大心理系读硕士,90级的,我人肉了下,发现是我太太的师弟。后来去了MIT。另一位关君,恰好是我太太同学、同屋兼闺蜜的先生,我把他的名字写到了故事里,路人甲,打酱油的那种。他也很快同“闺蜜”去了美国,并在那里办理了他们的第一次离婚。
        还有一位中科院的兄弟,写得不多,但很热心,网名起得好:Walklooktalk,走走看看说说。
        对于人生,这是一个很好的态度。

七律·黄河(新韵)

文/摄图‖琴心剑胆

一从天际下昆仑,九转龙行振禹门。

拍岸浊流接日月,翻空飞瀑洗乾坤。

千秋世事浮沉梦,万里生涯醉醒身。

淘尽英雄多少泪,当歌击浪弄潮人。

(20201215)​海棠社第654期作业

黄河(晚唐诗人罗隐作七言律诗)详细资料大全

《黄河》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颔联借曲折蜿蜒和浑浊不清的特征,表现对权贵利用科举营私的指责。颈联用典,进一步讽刺世家望族对爵位和升黜的把持。尾联以调侃的语气,表露作者对科举和官场的失望。这首诗对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寓言写物,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 :黄河
  • 创作年代 :唐代
  • 作品体裁 :七言律诗
  • 作者 :罗隐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文学赏析,名家点评,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 ⑴ ,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 ⑶ ,才出昆仑便不清 ⑷ 。 高祖誓功衣带小 ⑸ ,仙人占斗客槎轻 ⑹ 。 三千年后知谁在 ⑺ ,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⑵解:能。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银汉,银河。 ⑶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⑷“高祖”句: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后,封赏功臣的誓词说,黄河即使狭窄如衣带,功臣的爵禄也要传给子孙。 ⑸“仙人”句:汉代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据说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地方,看见有个女子正在织布,旁边又有个放牛的男子。张骞后来回到西蜀,拿这事请教善于占卜的严君平,君平说,你已经到了天上牛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地。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斗,喻指朝廷。客槎(chá),指张骞乘槎上天。槎,木筏。 ⑹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王嘉《拾遗记》载“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此处三千年,有意夸张。

白话译文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讯息。

创作背景

唐代科举考试到了晚唐时期,日益腐败。考试仅仅成形式,科场舞弊成风,出身寒门和正直的士子,即使才学再好,也难中举。罗隐本名罗横,从二十八岁起,就考进士,一直考了十次以上,考到五十五岁,始终不能被录取。罗隐在年轻时诗名就传遍各地,但他常在诗中讥刺腐败的朝政,得罪了大官,这是考试落第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罗隐又不屑于使用投靠巴结当权人物的手法,所以屡试屡败。他绝望了,气愤之下,改名为罗隐,回到家乡杭州,再也不到长安考试。诗人因为有了这段痛苦经历,对唐朝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看透了科举的本质,于是写下《黄河》一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罗隐的这首《黄河》,表面上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施以赋咏之辞,实则为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代腐败的科举制度,令士心为之一振。这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 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借意于庾信《哀江南赋》:“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其意云: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纯为徒劳无功之举,以此为喻,暗示当时科举取士之虚伪。“此中天意固难明”,当时奸邪当道,以曲求通之事举不胜举,谁能真正明了天意。将讽喻之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言论大胆而尖锐。 颔联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画科举场中的黑暗。李白诗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如刘禹锡《浪淘沙》词:“九曲黄河万里沙”。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驰聘想像,写道:“解通银汉应须曲”。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可是“银汉”在古人诗词又常用来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是运用“曲”的手段,即不正当的手段。唐代科举考试,特别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察学问,而是看士子有没有投奔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古人误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所以作者说它“才出昆仑便不清”。这也是有寓意的。“昆仑”同“银汉”一样,是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因为那些被提拔荐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与贵族、大臣私下里勾结,一出手就不干不净,正如黄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污浊了一样。 颈联两句,其间包含了两个典故,从具体层面上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前者是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的誓词,意为保王公贵族之爵位永存;后者是张骞寻黄河源头遇仙之事。两句合意,可知一般的寒门士子想要出将入相是比登天还难的。此句从另一个侧面再次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怀才不遇之感也暗含其中。加上尾联的“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一声无奈的感叹,愤意难平,是对上天的控诉,是对统治者的不满,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由此可见,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却句句都在映射封建王朝,骂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贴切。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首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第一,诗人拿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构思巧妙;其次,句句紧扣黄河,而又句句别有他指,手法也颇为高明。诗人对唐王朝科举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诗中语气激烈,曾有人说它是“失之大怒,其词躁”(见刘铁冷《作诗百法》),即不够“温柔敦厚”。这是没有理解罗隐当时的心情才作的“中庸之论”。

名家点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以譬人心不可测者。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何义门:起处非人所能。三四好讽刺。纪昀:三四语亦太激,然托于咏物,较胜质言。

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唐末文学家。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启中,入镇海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