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右相杜充叛国降金,把谁的脸打得啪啪响呢?黄河下游近代是否曾改道引入黄海原因是什么_黄河_改道_滑县

南宋右相杜充叛国降金,把谁的脸打得啪啪响呢

杜充于“绍圣间,登进士第。”金榜题名的进士均为才高八斗的天子门生,风度翩翩的温雅文人。唯独杜充是个“猴子穿西装——人面兽心”的另类。他因“喜功名”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残忍好杀”的极端手段登上权力的顶峰。

他出任沧州知府期间,“时金人南侵”。许多不堪忍受金人折磨的燕地百姓携家带口逃往沧州,或寻亲访友,或自行定居。难民鱼龙混杂,难免会有金国奸细混迹期间。杜充发现并处死几个金国奸细后,丧尽天良地下令,将难民不分男女老幼悉数杀害。他上书朝廷,得意洋洋宣称自己为防患于未然,已将改扮难民的金国奸细全部清除,沧州因此固若金汤。

(杜充)

朝廷对他令人发指的残忍好杀极为欣赏,肯定他非常时期采用斩尽杀绝的霹雳手段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由此将其擢升为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留守。

杜充踏着难民的鲜血出任新职后,适逢金国第二次兵分东西两路大举伐宋,企图合围开封。金国东路军长驱直入,兵锋直抵大名府。大名府守军人心惶惶,杜充却大言炎炎说自己早有妙计退敌。他拍着胸向部下保证:“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我不但能运筹帷幄,还能冲锋陷阵)!”

守军瞪圆了眼看杜充如何出招应敌,杜充果然在金兵逼近时放了个丧尽天良的大招:开决黄河大堤,让黄河水从泗水入淮以阻挡金兵。金兵猝不及防,被滔滔黄河水拦住去路,不得不暂缓攻势(此举在抗战时期被蒋氏复制为“花园口决堤”)。但是,杜充此举,使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瞬间沦为黄泛区,使近千万灾民无家可归,沿岸百姓被淹死二十余万人,饿毙与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更是难以统计。

杜充上书朝廷,洋洋得意汇报“开决黄河大堤以迟滞敌军攻势”的战略目标胜利完成。宋廷还来不及封赏杜充,金兵东西两路大军已经将京城开封围得水泄不通。数月后,“靖康之变”发生,金兵俘徽钦二帝北返,北宋亡。

康王赵构为继承宋祚,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仓促即位为宋高宗。迫于全民抗金的情势与巩固政权的需要,他在李纲力荐下,任命名将宗泽担任东京开封府留守。宗泽为完成恢复河山的重任,坐镇抗金前哨开封,殚精竭虑,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将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士和反金队伍攥成铁拳,多次阻粉碎金兵大举进犯,保卫住南宋半壁江山。宗泽积劳成疾病逝后,宋高宗想起“屡建奇功”的杜充,下达最高指示:令杜充接任开封府留守。

(金人)

在朝廷心里,杜充屡建奇功,是风雨飘摇的南宋大厦的顶梁柱。而在同僚眼中,杜充仅是个志大才疏、尸位素餐的高官而已。

杜充镇守大名府时沽名钓誉,收买人心,“名称甚盛。”属下郭永慕名上书,提出多条颇具前瞻性的抗金策略,迟迟不见回复。一日,郭永斗胆质问杜充是否看过自己的建议。杜充漫不经心回答:“哦,还没来得及看!”郭永气冲牛斗,当面指斥他:“您人有志却无才,喜好声名却不付诸行动!骄矜自负却想收获声誉。像您这样的人,怎么能担当大任!”杜充自知理亏,不敢反驳。“大惭。”

杜充并未认真反省,接替宗泽继任开封府留守后,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尽反(宗)泽所为”,将宗泽留下的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把自己“短于谋略”的短板发挥到极致:

第一把火,烧毁宗泽北伐部署。前锋部队已按宗泽部署抵达冲击出发阵地相州,与敌展开正面接触。后续部队却遭继任的杜充阻止,导致前锋部队因孤军深入而全军覆没、相州陷落。

(宗泽)

第二把火,“泽所结两河豪杰皆不为用。”宗泽在任时,将北方形形色色的抗金武装铸成抗金的铜墙铁壁,“一呼,而河北义旅数十万众若响之赴声。”杜充却采取赶和杀的卑劣手段,彻底拆毁抗金联盟,还为渊驱鱼将已被宗泽招抚的数支抗金武装视为潜在敌人暗加以排斥,致使这些武装军心动摇,相继哗变。后人公正评价道:“宗泽在则盗可使为兵,杜充用则兵皆为盗矣!”

第三把火,罔顾大局,排除异己。他命令刚从西京返回开封的岳飞率部袭击守护京师东南西三个方向的部队。岳飞不肯自相残杀,抗命不从。杜充以军法勒令岳飞出兵。岳飞无奈出战,以八百人大胜数万人,为杜充解除了心头大患。

杜充砍完这三板斧,又因“短于抚御,人心疑阻”,使得“两河忠义之士往往皆引去。”正直的东京留守判官宗颖不忍见宗泽的抗金大业毁于一旦,上疏弹劾杜充的种种过失。朝廷置若罔闻,反而“谓充有威望,可属大事。”

金兵南侵进袭宋高宗栖身的扬州,宋高宗一口气逃到杭州,其后移驾建康(今南京)。杜充见势不妙,以“勤王”为名,擅自决定离开危机四伏的开封府,撤往相对安全的建康府。

黄河下游近代是否曾改道引入黄海原因是什么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最近的一次就是38年蒋介石为阻挡日军南下而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这一次,史称“花园口事件”。一、周宿胥口河徙《汉书·沟洫志》寻|王莽大司空橡王横语:“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史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清胡渭《禹贡锥指》进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经滑台城(滑县旧城),又东北经黎阳县(泼县东北兰里)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按《水经·河水》所记,大河故渎大致经今河南滑县、俊县、濮阳、内黄、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境,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宿胥口河徙之后,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二、新莽魏郡改道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在此以前,王莽常恐“河决为元城家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致使河道第二次大变。魏郡河决之初,水无定槽,泛滥于平原、千乘之间,后经王景治理始得以稳定。据《水经》记载,此河大致走今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莘县东,在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三、北宋澶州横陇改道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七月,河决澶州横陇塌,于汉唐旧河之北另辟一新道,史称横陇河。横陇河的流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5载,“河独从横陇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滨之北入海。”气姚汉元《中国水利史纲要》说,“河决时弥漫而下,东北至南乐(今县)、清平(今为镇)县境,......自清平再东北至德州平原(今县)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治庆次,今惠民县)、滨(治渤海,今滨县北)之北入海。”邹逸麟《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定此河“经今清丰、南乐,进入大名府境,大约在今馆陶、冠县一带折而东北流,经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带,经京东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数股,其中赤、金、游等分支,经橡(治今惠民县)J、滨(治今滨县)二州之北入海。”今清丰六塔集以东尚有遗迹,向北经莘县韩张集(故朝城)以西,下经聊城堂邑镇、陵县县城以右,高唐、平原、惠民以左。此河道形成之初,“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但到庆历王四年,“横陇之水,又自下流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淤,必决上流,终于在庆历八年发生了商胡决口改道。四、庆历八年澶州商胡改道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河决商胡埽(濮阳东北二十余里栾昌胡附近)”,改道北流,经大名(今县)、恩州(清河县西北)、冀州(冀县)、深州(深县)、瀛州(河间县)、永静军(东光)等地,至乾宁军(青县)合御河入于渤海,史称北流。后12年,即嘉桔五年(1060年),又决大名第六埽,下流“一百三十里至魏(大名)、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再下合笃马河(今马颊河)由无棣入海,时称二股河,也称东流。东流与北流并存了近40年,且互为开闭,直至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末河决内黄口之后,东流遂绝。商胡改道,也是一次大改道,北流河道已移在西汉屯氏别河和张甲河以西,其下游与禹河主流已十分逼近。五、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改道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下游河道,从此又一大变。杜充决河的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滑县上流的李固渡(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此次决河改道,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长时期由淮河入海。六、南宋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改道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军”,黄河河道又一次较大的变化。寸金淀在今延津县脖城东偏北三十里的滑县境内。决河之水南流,经封丘西、开封东入陈留县(今开封县陈留镇)境,以下“分而为三,杞居其中。”杞县“城之北面为水所坦,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号南杞县"。“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帷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新城北一支夺滩河由帷州、宁陵、归德至夏邑,以下分流经糠水至宿迁合酒和经作水故道至酒州入淮。中间一支为主流,由新旧杞县城之间南流入涡,经鹿邑、毫州、蒙城至怀远入淮。旧城南一支,经太康、陈州入颖,经颖州、颖上入淮,同时也分流入涡。后因归德、太康二地要求,“相次堙塞南北二汊,遂使三河之水合而为一”,全由涡河入淮。此河行水60余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河决杞县蒲口,沿旧河东流合泗入淮为止。七、明洪武至嘉靖间河道变迁型明初黄河,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经宿迁南流入淮。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决原武黑羊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颜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先决新乡八柳树,“漫曹、濮,抵东昌,冲张秋,溃寿张沙湾,坏运道,东入海”。后又决荥泽孙家渡口,“漫流于原武,抵开封、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颖、郾城、陈州、商水、西华、项城、太和”,沿颜水入淮。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势大,故沙湾屡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后,南河水势渐盛,“原武、西华皆迁县治以避水气时为便利清运,纳河南御史张澜的建议,自八柳树以东挑挖一河以接旧道,"灌徐、吕"。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塞沙湾,黄河主流复回开封以北,沿归、徐一路旧道,经宿迁、淮阴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白昂、刘大夏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分杀下流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南岸故道尽塞”,“全河尽出徐、郊,夺入淮泗”,至隆庆六年(1572年),“南岸续筑旧堤,绝南射之路,”进一步使河道得以稳定。此后,黄河归为一槽,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维持了280余年。八、清咸丰铜瓦厢改道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工二十日全河夺溜。铜瓦厢决口后,溃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汇穿运河,人山东大清河。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塞治,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九、民国27年郑州花园口决河南徙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派军队扒决黄河。6月5日,先将中牟县赵口河堤掘开,因过水甚小,又另掘郑州花园口堤。9日花园口河堤掘开过水。后三日,大河盛涨,“洪水滔滔而下,将所掘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河水由贾鲁河入颜河,由顾河入淮;少部分由涡河入淮。至民国36年(1947年)3月15日堵复花园口决口,大河复回故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