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全文及解释(《四十二章经》是什么经)_十二章_佛说_修行

本文目录

  • 《四十二章经》是什么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八章 尘唾自污》古诗原文及翻译
  • 四十二章经讲的是什么
  •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古诗原文及翻译
  •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介
  • 四十二章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四十二章经》是什么经

佛经《四十二章经》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伊存授卢景佛经之后六十八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出现,名为《四十二章经》,是中印度人竺法兰所译。

他在永平初和另一高僧迦叶摩腾相偕来中国。迦叶摩腾自然也参加了这项翻译工作。经凡四十二章,故以之为名。《四十二章经》一卷。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

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 《鹿鼎记》里四十二章经 表面看是佛经,其实里面另有夹层,夹层内容,也就是一部地图,只有凑齐八部,才能得到完整的地图,地图内容是清朝的龙脉,也就是清朝人入关前藏宝的所在地。

扩展资料: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的名字有七个字,这七个字有通、有别。通,就是这一个“经”字,这是一个通名,佛所说一切经典的通名就叫“经”。在“经”的上边又有一个别名,别名就是这一部经自己的名字,它一个特别的名字,和其他经不一样的名字。

这经就好像我们人都叫人,这是一个通名;人又有自己的名字,姓张的叫张某某,姓李的叫李某某,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佛说经也是这个样子,有通名,有别名。

“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的一个别名,别名里边又分出来这部经是人法立题。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经,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题。

这部经是佛所说的法,佛的弟子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结集在一起,这也可以说是佛的语录,把佛所说的话,聚集在一起,成为一部经。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的语录。

这是最初传到中国的经,由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用白马驮经到中国,在洛阳那儿就造了一座白马寺。白马寺是皇帝造的,就是在汉明帝的时候。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八章 尘唾自污》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尘唾自污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前一章已经说明无故骂佛、诽谤佛的罪过很大,那末,世间的贤人呢?也同样的不可以随便伤害,这是本章所强调的。 「佛言」,佛对我们说,「恶人害贤者」,恶人,就是坏人,如果坏人想陷害贤良的人(好人),不可以的,为什么?我可以举一个譬喻,「犹仰天而唾」,就好象把头仰着,对着天上吐口水,你们想想,天太高了,我们的口水能吐多高呢?所以,口水是「唾不至天」呀,任凭你怎样吐,是吐不到天的,当然「还从己堕」,口水没有吐多高还是会掉落到我们自己的脸上。 佛先说了吐口水的譬喻,接着,再举了一个譬喻:「逆风扬尘」,所谓逆风,就是和风吹的方向相反;尘,就是尘埃、灰尘。我们站在上风,想用灰尘投掷出去,目的是要伤害贤人,可是「尘不至彼」,灰尘并没有办法掷到对方身上,结果,「还坌己身」,灰尘反而会被风吹向我们自己身上来。 「贤不可毁」,所以我们听了佛讲的这两个很浅显的譬喻,就知道我们不但对佛不可以诽谤,即使是贤良的好人,你根本也没有办法伤害到他,贤良的人好象是天一样的;也好象是站在上风的人。天,我们没有办法用口水吐到他,我们也不可以用灰尘去给贤良的人弄肮脏、要伤害他,最后一定会「祸必灭己」,要知道,一般坏人,存心不良的人,时常动脑筋,打人家坏主意的人,结果反而自食其果,自己招来祸患。佛教是讲因果的,我们随便陷害人家,结果,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以上第六、七、八三章,都是阐明害人结果反而会害自己的道理。佛苦口婆心地引用种种浅显、生动的譬喻来训导我们,实在引人入胜,足以让我们深深地反省,也是令人无穷的回味。

四十二章经讲的是什么

如下:

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

介绍

现存最早的汉文佛经是《四十二章经》。据东汉《牟融理惑论》等书记载,传说汉明帝永平七年(64)时夜梦金人飞行殿廷,于是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永平十年(67),他们同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了经书、佛像,翻译了《四十二章经》。

这部经书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因此有关学者考证,它不是直接的译经,而是一部辑译多种经书的“经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请问善大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释】第十四章是说明善,没有什么能比得过真正的修行,这是最善的。大,就是证得真实的理,这是最大的。昨天讲到第十三章“问道宿命”,还有很多的地方没有讲到,但是可以从别的地方再讲,因为有很多的东西大家已经清楚了,就不再重复。这第十四章说:没有比真正修行者再善的了,这是最善。什么是最大呢?就是证得真理的那个理,真实理。 “请问善大”,这其中就有个善和恶的问题。我们知道,有了恶才有了善,善恶是对立产生的,有了善,就说明已经有了恶。所以说,我们有了“善”,就说明现在已经远离了真善。我们只有远离了所谓的“善“,才会产生真善。由于我们的贪嗔痴过重,所以我们需要善。这个善,有世间善和出世间善,有世间的善法,有出世间的善法,这个不能混为一谈。在修道中,应该注意这个,有时候我们往往会把世间的善法搬到佛教里,作为我们的修行目标,这就误事了,所以说应该清楚这个。今天讲的这个“善”,是真善,是出世间的善,并不是讲世间的善。世间的善,它没逃出这个三界之内。出世间的善,它是究竟的真理。佛说什么是最善的呢?行道守真者善。佛说:没有比修行再善的了。修行是指行道而说的,这个最善。只有修行,我们才能真正的行道。我们现在都说是修行,但不见得是行道。虽然你心里说是修行,但是外道也讲修行,世间法也讲修,出世间法也有个修字,都讲修,但是能不能与道合,这个是两说着。外道他不能与道合,世间法不能与道合,我们要修的是与道相应的那个修行。所以佛说:行道是我们最大的修行。我们怎么样去行道?具体的,那就是怎么样息灭贪嗔痴。守真,也就是戒定慧才能守住真的,只有守住真才为最善。这个真不再多讲,因为昨天已经给大家讲了一些。这个行道守真最善,没有比它再善的,世间善也离不开它。虽然我们说世间善不是佛法,但是世间善也没有离开它。那什么是最大呢?佛又继续讲了,“志与道合者大”。志与道合,就是你所有的愿力、行为与道相合,就是与真理相合。只有证得真实的理才为最大,那也就是道。真实的理和道是一个概念,并不是两个,如果有两个,那就不是佛法,只有一个,理体具足。真理就是这样,理体具足,理也是体,体也是理。这句话很重要,应该把它记下来,理也是体,体也是理,理体具足,这个时候才能称为真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正确的修行,比如严格持戒,由清净的戒律得到了真正的定力,由清净的定力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与道相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看一看宣化上人讲的:【释】“沙门问佛”:有一位沙门请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什么是最好的事情?什么事情是最伟大的事情?最要紧的,最应该做的?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佛答复他的问题说,你能修行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最好的,不要修旁门外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呢?就是不自私、大公无私、忘人无我。不要有一个自己,要没有自私心,没有自利心,一举一动都是行菩萨道,利益众生。自己明白了,也要教他人明白;自己得到利益,也愿意其他人得到利益,不是自私自利的。能这样子,就是最善的。这行道守真是守真理,不要守虚妄、不实在的法。修行要明白真理,这是最好的,要不明白真理,那就不是守真。 “志与道合者大”:你的志愿和你所修的道合而为一,你能证果,得圣人果,或者证阿罗汉果,或者行菩萨道,这都是最大的。宣化上人把这整个都给解释得非常清楚,特别是讲到了怎么样去行道,就是不自私、不自利、忘人忘我、无我,这是我们想守真的第一步。我们所讲的行,就得从持戒去行,持戒修行。持戒就是无我,不自私、不自利,行菩萨道。所以出家后都叫声闻比丘,声闻比丘也是菩萨比丘,内行菩萨道,外现声闻相。什么是善?什么是最大的善?就是守真,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关。守真,我们平时修的就是这个,处处在修它,时时在修它,念念不离这个,这才行,就连睡觉做梦我们都要清净无染。有的人说:“白天太累了,晚上放逸放逸吧。”袜子也脱了,衣服也脱了,躺在床上,随便一躺就睡了,也不按规矩去做了,没到点也上床去躺着。你这就不行,就没有守真。你有一念贪心,就不和真相称,虽然它不是那么重,但是确实和守真相违背。因为那个真,一念也来不得半点虚假,你觉得只是一念,但你不知道这一念在真那块起了多大的变化,因为我们是凡夫嘛。守真就得严格,一点也不能含糊。志与道合者大,你的愿力与道相合了,这才是最大的,也是最好、最殊胜的,所以我们时时要与道合。我们的心平时就那么不断地守,守来守去,我们这个心虽然还属于一种善法的心,但这种善法一旦与道合了,我们才是真正的善,它与道成为一体。你所行所为无不是道,那就殊胜无比,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这里有一个行菩萨道,“一举一动都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这个行菩萨道,就是牺牲自己,你心里随时随地都要想:今天我要牺牲我自己,要做些什么?每天你都要正确地思惟。你要是有一天早上不这么去想,今天恐怕就不顺利了,因为我有个体会。原来在碧山寺的时候,做饭,每天我都很抓紧,第一念:我今天要把饭做好,要进行苦修,而且要认真,让大家都能满意。天天如此,几乎没有一天不这么想的。哎,觉得这个很累,但每天很累我也要这么思惟一下。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要为大众服务去。没有别的念头,成天就是这个念头。第一念,醒来就是这一念。有一天醒来了,说:“我试验试验吧,今天差不多了,我就随缘吧。”随缘,意思就是看看有什么因缘,别再老顺着自己那个愿力去走,应该随缘去走就好了。我倒不是说造恶,也不是说放逸,就是不再这么勉励自己去发心。就那一天,惹了一肚子气,什么事也不顺利,好几个事都不顺利,倒不是大事,但就是不顺利,找你别扭。后来我就发现了,你起来的第一念必须勉励自己要行菩萨道,要发那个愿,天天发那个愿。你要是不发那个愿,想顺着因缘去走,本身就是一个放逸。我们说顺着因缘,那根本就是放逸的一种借口。我们都是恶缘比较多,善缘比较少,所以我们说随着因缘,往往就是一种堕落,这一念就是堕落。就想这一念,实际上每天还在做这些事情,但是却发现,做事情都非常顺利,都能很好地解决。有这一念,我还没有什么行为的时候,外面就开始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行菩萨道,你早上起来的第一念,就要发为大众服务的心,要不发这个心是很危险的。不能说:“哎呀,今天我随着因缘走。”今天想随因缘,明天也随因缘,你连一天都过不去。特别是你有点修行的时候,觉得你在做了很大努力的时候,你这个发心显得更重要了。就像人爬楼梯似的,爬到很高了,这时候你要是舒服一下,就会从楼上掉下来。你在底下的时候,掉了下来,你摔不伤。你爬到最高的时候,要是一松手,能把你摔死,就这么厉害。那你说:“要是不爬,反而还摔不死了。”你不爬,永远不会达到那种高度,就不能领略高峰的一切,也不会有成就的因缘,永远是在那底下堕落。虽然我们冒了风险,爬了很高,但是我们只要不退心,一念也不退心,很快就上去了。如果你一念退心,就是退不点,任何借口的退心,你都会受伤害。你说:“像针尖那么大。”也不行,针尖那么大的退心都不行。你每天都得有那个心,甚至你觉得:“哎呀,我老是这么个心,这是不是枯燥啊?那心里是不是难受啊?怎么这样呢?是不是执著啊?”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它不是执著,是我们应该做的善法,你不能把善法也当成一种执著,我们应该顺着道走。当然了,你要是成就了,你可以不去这么思惟这些善法。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思惟和这个善法是一致的,你和道是一致的,那你不用这么思惟了。你不用,不等于你失去了这个善法,为什么呢?因为你处处是善,处处是善法,所以你不用再去思惟,而无处不是善法。这时候你与道合了,每天都是在行这个善法。我们现在与道不相应,所以我们就要努力,你不能否认努力的过程。我讲了这么一个小小的体会,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早上起来的第一念非常重要,起来第一念:我要为大众服务,我要改变我的毛病习气,今天我要谦虚,我要帮助大家。所谓的帮助大家,就是叫大家给我机会。你得做这种思惟,这个才是行道。如果你不这么做,也不发这一念,你今天恐怕就不那么顺利,你吃饭也找你别扭,不管什么事都找你别扭。这个第一念是很重要的。你与道相合了,你就能证果。宣化上人讲了:“能证圣人果,能证阿罗汉,或行菩萨道,这都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最大。好,这一章我们就讲到这里。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介

《四十二章经》也称《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第一部佛教圣典。本经以四十二段经文,摄佛说一切因果大义,以三乘共教行果、五乘善恶通义、大乘不共胜行、信教解理修行。行文具有辞最简驯、义最精富、胪者古真、传最平易的特点。本经页并非仅为小乘之法,实际上包括大小乘一切教义,无所不摄。

四十二章分别是:出家证果、断欲绝求、割爱去贪、善恶并明、转重令轻、忍恶无嗔、恶还本身、尘唾自污、返本会道、喜施获福、施饭转胜、举难劝修、问道宿命、请问善大、请问力明、舍爱得道、明来暗谢、念等本空、假真并观、推我本空、名声丧本、财色招苦、妻子甚狱、色欲障道、欲火烧身、天魔娆佛、无著得道、意马莫纵、正观敌色、欲火远离、心寂欲除、我空怖灭、智明破魔、处中得道、垢净明存、展转获胜、念戒近道、生即有灭、教诲无差、行道在心、直心出欲、达世如幻。

这是佛涅槃以后,由他的弟子择其一生所说的精粹警句汇编而成,好似一部佛的语录。在这一点上,颇与《论语》的性质相似。

当初,佛成道以后,许多外道发心出家的比丘,对宇宙人生不明了,还有许多疑难问题,纷纷提出请佛解释;有些是佛陀对比丘们恳切的开示,这些金科玉律的语录,集合起来,共有四十二段。每段皆自成一章,短小精悍,每章少则二三十字,多则一两百,每一段皆含有重要的意义。

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传到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二十二年的历史,主要阐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重点是人生无常和爱欲之弊,认为人生短促、世事无常,劝人们抛弃世俗欲望,追求修行生活。这部经文辞简明、内容丰富,既包括了事,也涵盖了理,可说是部理事圆融的经典,对我们现实的人生,富有启示作用,可以说它是引导我们修身、行持、处世、待人、乃至成佛解脱。

《佛说四十二章经》八句经典语录:

一、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

【释义】我问佛陀,人的生命有多长?佛陀说:只是在呼吸之间而已。意思是告诫世人,人的生命无常,也许只在一个呼吸之间就天人永隔,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谁也不能确定自己还能拥有多少时光,所以要善待光阴,不可辜负。

二、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所污。

【释义】人处于俗世要洁身自好,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红尘俗世太多的诱惑,都可能使人迷失本心走差犯错,但一定要经得住诱惑保持一颗纯净之心,这样内心才会清明,人生才无遗憾。

三、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释义】佛说:人们从爱欲中生出忧愁,从忧愁中生出畏惧。没有爱欲就没有忧愁,没有忧愁就没有畏惧。

四、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释义】能忍人所不能忍且能明辨善恶,这样的人必定会让众人尊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忍耐和吃苦是一方面,最关键还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样的人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五、心若调适,道可得矣。

【释义】心若是能摆正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那么任何事的道理也就显而易见了。形容人只要本着一颗善心公正心,那么所有的事只要随心而为即可,这就是道理所在。

六、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

【释义】所有的欲望都生于自己的内心,内心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人的所思所想导致的。如若人的内心能保持一片清净,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欲望与烦恼了。

七、财色之祸,甚于毒蛇。

【释义】财与色带给人们的祸害,比毒蛇还要狠烈。毒蛇虽毒伤人体肤,财色之毒腐蚀的是人的灵魂。

八、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释义】有一首偈颂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是: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我们平常所修行的戒、定、慧三学,以至于一切的行持,都必须是无行的,不要执着而行,称为无功行道,不要记挂着修持的功德,行无行行。

四十二章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内容: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

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

据历史记载,《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通篇言简义丰,明了易懂,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涵诸法要。

扩展资料:

四十二章经的赏析:

在这部经中,从第二章起,有很多章节,一再强调要:断欲绝求、割爱去贪、舍爱得道、财色招苦、色欲障道、欲火烧身、意马莫纵、正观敌色、欲火远离、心寂欲除,乃至直心出欲。在四十二个章节中,共有十一个(四分之一强),反复强调断欲割爱,绝求去贪,直心离欲的问题。

由此可见,断欲去贪对修道得道的重要性了,这也可知,宣化上人所以要作此浅释和出版此经的苦口婆心了。所以,实在也可以说,这部经典,真是拯救西方社会,乃至世界各国社会,因误用物质文明而产生严重流弊的一帖良药了。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的名字有七个字,这七个字有通、有别。通,就是这一个“经”字,这是一个通名,佛所说一切经典的通名就叫“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