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听雨》(七绝/夜半听雨(外一首))_听雨_还在_半山

本文目录

  • 七绝/夜半听雨(外一首)
  • 描写雨后的古诗句
  • 七绝·倚窗听雨
  • 临窗听雨亦怅愁,横笛钭吹未解忧,信手拈来花几许,自此暗香闺中留解释一下
  • 半山听雨的七言绝句
  • 七绝.听雨
  • 七绝·听雨悟禅
  • 我对这世间唯一的不满,就是这世间总让更懂事的人承受更多
  • 巜听雨》古诗的意思

七绝/夜半听雨(外一首)

天阴春冷四月中,夜半细雨敲窗棂。
儿童惊梦醒来早,卧坐床头听雨声。

一夜小雨润如酥,晨起繁花点绿株。
霞光初上风摆柳,春色盎然新雨后。
       

夜里,小雨敲打窗棂。春天的雨轻轻而温柔,听雨入眠,扰梦而不烦。晨起,云开日出,霞光微泛,满院花瓣映绿叶,随着阵阵晨风卷过,柳丝轻摇动,好一幅春天雨后景!舒心,惬意。

描写雨后的古诗句

描写雨后的古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原文: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清凉带来了秋意。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洗衣服的妇女们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春天的芬芳留不住就由它去吧,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写了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写出了山中一场雨之后的空气的新鲜,同样也显示出作者对朝廷的希望,希望能录用并生用一些有才之人,取代那些自私腐败的官员,重振天朝雄威。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的是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这一联写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希望过上一种平净幽雅的生活。

此二句堪称绝唱,一个“明”显出月亮的皎洁,一个“清”显出泉水的清冽。这两句作者用来表示自己洁身自爱,清淡如水。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浣女在洗衣服,渔民下网捕鱼,本联另一层意思是,一些不速之客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打破了诗人向往的美好生活。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七绝·倚窗听雨

朱弦未断缺明镜,杜宇空啼影自茕。

紫陌红尘皆不羡,余生冷雨倚窗听。

注:新韵,首句平起不入韵。

紫陌红尘:紫陌:帝京的道路;红尘:尘埃。指京城道上热闹非常,尘土飞扬。比喻虚幻的荣华。出自于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临窗听雨亦怅愁,横笛钭吹未解忧,信手拈来花几许,自此暗香闺中留解释一下

临窗听雨亦怅愁,横笛钭吹未解忧,信手拈来花几许,自此暗香闺中留。题目是《七绝 玉兰花》,现代汉语的意思是:面对着窗子听下雨的声音也很愁怅,钭吹着横笛也解除不了心中之之忧,信手拈来的花朵有多少呢?从此以后淡淡的香味在闺中就留下了。

半山听雨的七言绝句

1、七言绝句:半山听雨半山闲,一世浮生一世艰。鸿鹄振羽凌天外,此去云间莫流连。

2、宋词元曲:行至落幕处,惊闻雷电密布,大雨滂沱,不知身之所处,心之所向。一念叹息,四斤惆怅,云深日隐,山雾罩目,不知归处。

细听雨声稠密,叶落泥起,风湿衣薄,怎思量?鸟鸣声隐,走兽迹消,雨点如鼔,心念意动,目远神离。

半山听雨本就是一个意境绝美的臆想,能够写出来的千古绝句数不胜数,诗人词人的肺腑之言都在这一片旷世奇作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七绝.听雨

七绝.听雨
曾经沧海听淅声,点点滴滴耳韵清。

而此行舟檐瀑水,红尘入泥鬓星星。

七绝.听雨

曾听窗下雨滴声,点点淅淅耳韵清。

沧海泛舟檐瀑水,红尘入泥鬓星星。

七绝·听雨悟禅

耶殊陀尼诗社 —看图作诗
七绝·听雨悟禅(新韵)

注:“行”读二声xing; “度”读四声du

      “长”读二声chang
春花沐微雨,如意伴佛尊。天青青 雨泠泠,不知是花在聆听禅语,还是佛在轻嗅花馨?

空灵飘渺中,仿佛有一股禅意慢慢晕开。那一片天空,更加清朗,更加静宁。雨雾苍茫里,好像有一帖偈语默默传布,那一树春花,更加香溢,更加纯明。

雨打春花,一缕香氛隐嚣尘。常伴佛旁,春花亦澄明。听雨悟禅音,不问来自何方,只愿自在飘零。

我对这世间唯一的不满,就是这世间总让更懂事的人承受更多


《在草木间行走》
文/陈宝文
露珠低垂,一个有香味的早晨
报草木以微笑,循着阳光的方向行走
绿色的鸟鸣把人间一分为二
有时候,我们能听见风的独白
还有虫蚁的吼声,滑落
半颗心去了远方,半颗留在原处
天涯和咫尺,不过一念之隔
努力说服流浪的白云,留一滴雨
给昨日的黄昏,让影子长大
请允许一条跃起的鱼
用执着的虔诚,与一条河流交谈
落叶并不总是自言自语
他曾寄身的那棵树上,长满皱纹
在秋天的风里,依旧倔强

《一晃就老的柳叶》

文/以人为本

一场秋雨过后

一阵秋风拂过

一晃之间

就已苍老的柳叶

像极了母亲的暮年

每一弯的皱纹里

都纵横交错地

写满了岁月的耕耘

欢声还在

笑语还在

关心还在

爱意还在

只是不经意的一瞥

母亲就已苍老了十分

诧异和不舍

悲痛一样

爬满了周身

一如不甘退场的蝉鸣

一阵秋风吹过

一场秋雨掠过

一晃之间

就已苍老的母亲

像极了飘摇的柳叶

每一丝的脉络

都已盘根错节地

织就了人生的真谛

风声还在

蝉鸣还在

风尘还在

雨痕还在

只是你无意识的一望

柳叶就已枯黄了几分

留恋和叹息

抽泣一般

在风雨中沉沦

一如埋葬岁月的叹息

《重游.七绝》

文/jinny诗与远方

一叶孤舟水弄流,

两三星点月重游。

寒江过影秋来瘦,

柳岸飞花醉上头。

《听雨有感》

文/抱朴含真

晚餐过后

泡一壶清茶

合着窗外的雨声

慢饮时光

用心去聆听

这场迟来的爱

仔细品味

这份浅秋的深情

只是因为

盛夏那片浮云

在爱的雨季

雨却没有下成

尘世间一切因果

都自有安排

坐拥于大自然

不悲不喜

不急不躁

相宜静好

生命之秋亦如此

沉稳内敛

抱朴含真

简单平淡

自有诗和远方

2020.8.19

《墨色如深》

文/青花池畔的烟火

有一个柔软的地方

在呐喊

挽留着晚霞的余晖

在奔跑

渐行渐远的今天,在

天际埋下过往云烟

淡了

散了

走向夜的深

走向夜的黑

你眉宇的祥和,如

这久违的河风

凉着湿润

浸透吾心

河水相思不知处

行人匆匆

影儿寥寥

被时光捡起的坚强,是

成长的孤单

那个少年

期盼未知的未来,有光

眷念逝去的昨天,有伤

秋色渐浓

墨色以妆

行一路的风景

看华灯初上,夜未央……

世界上有一个很可爱的人,这个人正在看着这篇文章, 真羡慕这些文字,千山万水,代我见你。 转发一下有糖吃 更多原创诗:

以世界之大 一生有八百万次错过 世界之小你会重逢你的爱而不得

所谓世间,不就是你吗?

如果谈论你所爱的事物,最好的方法是轻轻说起它

当你把自己的窗子打开,整个世界都会向你扑面而来

酒是烈的,风是暖的,你是我的

巜听雨》古诗的意思

《听雨》白话释义: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听雨一般指《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扩展资料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他还写了一首《贺新郎·兵后寓吴》词中所写情事,可以与这首词互相印证。这两首词,可能都写于宋亡以后。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顺叙下来的;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应当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

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继以上两幅一起反衬作用、一起陪衬作用的画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