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颂为什么写春天?求七年级课文《秋颂》+赏析_济慈_诗歌_诗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济慈秋颂 济慈 诗歌 诗人

本文目录

  • 秋颂为什么写春天
  • 求七年级课文《秋颂》+赏析
  • 名诗我译(济慈篇)———To Autumn 秋颂
  • 济慈的诗歌《秋颂》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 秋颂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及作用是什么
  • 秋颂,济慈,阅读答案
  • 济慈《秋颂》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 双语诗歌朗诵《秋颂》
  • 13 济慈《秋颂》导读

秋颂为什么写春天

因为秋颂写的是一年四季并不是单写的秋。
秋颂为济慈所作的一首诗歌。济慈,全名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至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国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其一生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等名作,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为他赢得巨大声誉。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生平只有26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求七年级课文《秋颂》+赏析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赏析: 掠:轻轻地擦过或拂过。用一个字“掠”更显示秋风对世间一切轮回之冷淡。别人(此处指落叶)的生命危在旦夕,自己却如无事人一般地在旁边穿梭,可见秋风无牵挂、无世俗,它的眼光早已高出尘世的一切。秋风毕竟经历过和看过太多的一切,可能在开始时,它会悲伤,也会哭泣。但现在秋风早已目睹过一批批的树叶落下,但来年毕竟又会万物复苏,无谓的伤心,流连又如何,不如淡定地面对。秋风是最纯净、最修饰、无留恋、出于尘世而又高于尘世。
  “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
  赏析: 澹: 安静。这是一个比喻句,“野鹤”也是代表秋天(因为摘抄原因,没写清楚)。说秋天安静得像秋水一般,距离远如秋山一样。秋水如前文所讲一样,没有忧心、紧张、执着,十分简单,潇洒、轻松。如秋水般安静,想必是十分静的。秋山作者并未多做介绍,但可看出距离较远,定会有种神秘和无法捉摸透的感觉。将“澹如秋水”和“远如秋山”的意思加在一起不真可当得起一个“逸”字。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
  赏析:天宇:天空,以秋日明净来形容天空,可见天气之好。一抹在这句子里指一薄层。可以感觉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抹淡淡的白云在天空中漂浮,感觉十分悠闲和惬意,实在当得起一个“闲”字。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赏析:“经霜的素红”在文中指霜打到的红叶。风和霜实际代表着考验和磨砺。而
  飒爽地面对显示的是乐观和坚强。可见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不仅仅是能接受考验,而是在面对考验和磨砺时能乐观和坚强。
  “高高的枫树,静静地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
  赏析:幽寂:幽雅寂静。寂寥:寂寞空旷。清寂:安静、寂静。写出了那个被枫树深掩着的院子的寂静、空旷与优雅。虽描写只有仅仅几笔,但那个被素红色包围的幽雅、被重门掩盖不住的寂寥,还有那一园寂静的秋,竟如水晶球中般的,在我脑海里一幕一幕地展现。
  “最耐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淡淡的、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不再有动于衷”模拟了人的动作、心情、状态,表达了作者的处事态度,而这也正是作者最喜欢的那种淡泊、不为名利困扰的生活。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示出他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要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赏析: 萧疏:冷清、稀疏。孤傲:性情高傲,和他人和不来。“不需要点缀的洒脱”应该指的是自然而然的洒脱,是自己的气质,而不是刻意装出来的。“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是指淡泊名利。甘愿过隐居的生活。其实那份无需点缀的洒脱和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应该说的就是秋。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赏析:眸子:本指瞳仁,泛指眼睛。风神:内在的气质,神韵。“有人的眸子像秋”说得是十分明澈,“有人的风神像秋”说得是内在精神像秋,也就是淡泊名利,享受寂静。
  “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
  赏析:这或许跟“退一步海阔天空差不多”。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没有苛刻地强求。但他的心却豁然开朗,使其更加真正地懂得生活。这样的美需在内心培养,我们应该学会一些无谓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名诗我译(济慈篇)———To Autumn 秋颂

译文:真念一思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

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aves run;

To bend with apples the moss’d cottage-trees,

And fill all fruit with ripeness to the core;

To swell the gourd, and plump the hazel shells

With a sweet kernel; to set budding more,

And still more, later flowers for the bees,

Until they think warm days will never cease,

For Summer has o’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

这是雾气弥漫,瓜果成熟丰饶的季节

有成熟稳重,敞开胸怀把你当作挚友的太阳

与他商议如何让大地满载和给予赐福吧

就让茅屋檐下四周

爬满果实累累的葡萄藤蔓

就让小屋旁生苔的老树

缀满苹果,压弯枝头

把成熟的果仁装满所有的果实

让葫芦大腹便便,让榛仁粒粒饱满,

带着香甜的果仁,去催发更多的蓓蕾

还有,要让迟开的花朵为蜜蜂绽放

让蜂儿们以为温暖的日子

会永无穷尽

虽然在夏天

它们的蜂巢就已经溢满了黏乎乎的蜜浆

Who hath not seen thee oft amid thy store?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

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

Drows’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

Or by a ci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还有谁没有看见过

你时常在你的储藏间流连忘返吗?

有时无论是谁

只要一眼望去就会发现

你正无忧无虑地在谷仓席地而坐

让柔软的发丝随风轻扬

或者,在收割了一半的田垄上酣睡

沉迷在罂粟花的香雾之中

留下那一畦刈痕

和所有与之相伴而生的花朵

有时,你就像一个拾穗人

稳稳的

背负着沉重的谷袋越过小溪

或者,就在榨汁架旁

带着无比的耐心

几小时几小时地看着

那徐徐流下的果浆

直至最后一滴

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 Ay, where are they?

Think not of them, thou hast thy music too,

While 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dying day,

And touch the stubble-plains with rosy hue;

Then in a wailful choir the small gnats mourn

Among the river sallows, borne aloft

Or sinking as the light wind lives or dies;

And full-grown lambs loud bleat from hilly bourn;

Hedge-crickets sing; and now with treble soft

The red-breast whistles from a garden-croft;

And gathering swallows twitter in the skies.

春之歌呢?嘿,它们去了哪里?

别想它们啦,你也有你的旋律

当波状的云朵在柔美的天际绽放

为收割后残埂遍地的田野

抹上一片嫣红

这时

一群小飞虫哼着悲叹的曲调

在河畔的黄柳边

它们时而飞起,时而下落

就像萤火,随着微风起灭

还有发育良好的的羔羊

在山脚下的羊圈里大声咩叫

树篱下的蟋蟀在放声高歌

还有如今,歌声倍加婉转的

红胸知更鸟在田园里鸣叫声声

还有成群燕子

在天空中呢喃不休......

作者简介: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他的诗篇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济慈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

济慈的诗歌写作方向特别,描写手法细腻,以文辞声调之美著称。他带给无数读者新的视角,引导每一个人要善于发现美、拥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就是快乐人生的秘诀。济慈笔触清新,作品选材特点独特,在他的诗歌里无论是绝美的爱情还是催人奋进的激情,都像被赋予了灵魂的呐喊,从心灵上引起共鸣,更从生活中找到影子。是十八世纪这个需要精神支柱时期的特殊食粮。他的笔下有令人感动的场面更有百转千回的诉说。有情人之间不舍别离的细腻,更有亲人间思念的楚楚辛酸,无论你是心地柔软的女性还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人们的情感无不为之动容。

济慈善于描写景物和自然现象,经过他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事物外面,能给人充分的遐想空间,并融入其中,他用他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华丽的词藻,追求完美的精神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济慈的出身在英美文学的所有大家中可以算是最卑微的。因为天性的敏感与自卑,让他有能力洞察到世人难以发现和理睬的社会形态,他触角灵敏,能体会到大自然传递给人类的别样韵味,能用自己的灵魂倾听飞禽走兽的心声,能用用精准的文字描绘十八世纪统治阶级压迫下人民的呐喊。

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提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个内涵深刻的命题, 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济慈对英国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从三个方面影响了众多的的诗人和艺术家:丰富的感官描写,舒适恬静地表现中世纪的理想,有关艺术和思想,或思想和世俗的悖论。深受济慈影响的诗人和艺术家主要有:浪漫派诗人托马斯·胡德,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诗人艾尔弗雷德·丁尼森,前拉斐尔派诗人和画家D·G·罗塞蒂,象征派诗人w·B·叶芝以及死于一战的年轻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等。济慈为他们的诗歌提供了创作灵感、写诗的技巧、故事内容和主题风格。

济慈不但以其优美的诗篇为英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还以其诗歌的影响为英国文学(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济慈的诗歌《秋颂》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你好,应该该是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及热爱之情。生活即使是忧郁的,但仍可在忧郁中找到美,因此也有喜悦。这种乐观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他奋进。济慈一生历尽坎坷,在写《秋颂》时不仅贫困不堪,且已病入膏肓,自知不久于人世。但他还是从秋天日落的景色中掌握和展现其优美的一面。他一贯认为,正因为这种良辰美景并不长留于世,因而就更显其优美,更值得人以感官去尽情地享受。

秋颂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及作用是什么

英诗作家约翰·济慈的秋颂主要运用了抒情表达手法。作用是突出秋天的美好和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景色、人和声音的喜爱。供参考。

秋颂,济慈,阅读答案

1、本诗首写秋色,再写秋人,最后写秋声,而始终以丰硕温暖为总气氛。
2、《秋颂》济慈的主题是歌颂秋天。
3、第一节为初秋景象,诗人在这里表现的是秋天的成熟之美。用“缀满”写葡萄果实之丰,用老树“背负着”形容苹果的结实硕大,用熟味“透进”心中,形容果实的甜美……这些动词的运用,无不精准传神。果实的成熟,本是日积月累,非片刻之功,也就是说,成熟的过程是一种静态,诗人却用一系列动词来表现,以动写静,让人耳目一新,且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同时,诗人将使果实成熟的功绩全归之于秋天,正好起到了“颂”的效果。
4、小飞虫的哀音、蟋蟀的歌声、知更鸟的呼哨声、群羊的咩叫、燕子的呢喃。

济慈《秋颂》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秋颂》写于1819年9月,是济慈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颂诗,也是他一生写得最完美的抒情诗。当时,他的肺结核病日趋严重,已经病入膏肓,但他仍在那儿勤奋地笔耕不断。白天,他躲在屋子里寻诗觅句,每到傍晚,便独自一人去野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时值暮秋,天气一天天地冷了起来,可夕阳余辉下的田野,却显得暖融融的,这使身患肺痨而特别怕冷的济慈感到格外舒适。在他眼里,成熟的秋季比葱翠的春天更为宜人,眼前的金秋晚景就宛如一幅暖色的风景画。此情此景使他欣然提笔,用诗句描绘了这么一幅秋色的写生画《秋颂》。

双语诗歌朗诵《秋颂》

双语诗歌朗诵《秋颂》

  T《秋颂》为济慈所作的一首诗歌。他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国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o Autumn

  John Keats

  I.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

  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

  To bend with apples the moss’d cottage-trees,

  And fill all fruit with ripeness to the core;

  To swell the gourd, and plump the hazel shells

  With a sweet kernel; to set budding more,

  And still more, later flowers for the bees,

  Until they think warm days will never cease,

  For Summer has o’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

  II.

  Who hath not seen thee oft amid thy store?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

  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

  Drows’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

  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III.

  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 Ay, where are they?

  Think not of them, thou hast thy music too,

  While 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dying day,

  And touch the stubble plains with rosy hue;

  Then in a wailful choir the small gnats mourn

  Among the river sallows, borne aloft

  Or sinking as the light wind lives or dies;

  And full-grown lambs loud bleat from hilly bourn;

  Hedge-crickets sing; and now with treble soft

  The red-breast whistles from a garden-croft;

  And gathering swallows in the skies.

  1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黏巢。

  2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有时候,为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3

  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

  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

  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默默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

13 济慈《秋颂》导读

一、诗歌内容

1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2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3

呵,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

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呵,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

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二、 作者介绍

约翰·济慈(1795-1821)

19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在伦敦,父母早逝,幼年生活贫困。稍大即到医院当实习生和医生助手,但醉心于诗歌。受画家和作家朋友的影响,后来放弃医生职业,专事诗歌创作。1820年,济慈肺结核病恶化,为治病,他前往日照充足、气候温润的意大利。1821年在罗马去世。济慈一生的创作时间不过短暂的五年,而他的最重要的诗作《无情的妖女》、《圣尼亚节的前夕》和六首讼诗《怠惰颂》、《塞吉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都是在1819年完成的。济慈的诗歌创作与孱弱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逐渐逼近的死亡成为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夜莺颂》写诗人渴望借美酒和艺术的力量摆脱人世烦恼,达到夜莺歌唱般欢乐的境界。《希腊古瓮颂》由一尊希腊古瓮上的彩绘图案触发联想,诗人神往那些图案在寂静、沉默中孕育的如花般瑰丽的故事,它们能穿过历史烟云和时间长河,达致永恒。济慈的诗歌大多是美轮美奂的精品,词采华丽,表达了对自然、生活、艺术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 分析《秋颂》段落的意思

《秋颂》是济慈的六首颂歌之一,也是最优秀的英语抒情诗之一。诗人用浓彩重墨描绘了一幅温暖、绚烂、丰足的秋日图景,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无限眷恋之情。全诗共3节。

第一节用拟人手法,把秋天比作太阳的密友,他与太阳联袂合作,催熟了大地的累累果实:葡萄缀满藤蔓,苹果压弯树枝,葫芦肚子鼓胀,榛子果仁饱满,蜂蜜溢满蜂巢。诗人如数家珍般将“果实圆熟”的细节一一展示,并以流畅的节奏,将这些细节串联在一起,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图景。这一节主要从触觉来写万物的成熟,描绘的是一个个鼓胀、饱满、丰腴的形体,有重量,有质感,有黏性。

第二节写田野丰收的景象,着重从视觉进行描写。诗人继续采用拟人化手法,将“秋”幻化成一个人物形象,想象他在乡间徜徉,欣赏着一幅幅丰收的美景。也有批评家指出,这一节中的人物活动场景,其灵感和构图取自意大利、法国、英国一些著名画家笔下的秋景图,而这些绘画中,均有罗马神话中谷物女神的暗示。因而,第二节的“你”,既可以理解为拟人化的“秋”,也可以看成象征着丰收的谷物之神,只不过传统神话中的谷物女神,在济慈笔下变成了男性,他跨过小溪,在田埂、打麦场、榨果架下随性坐卧,一副慵懒、陶醉、餍足的模样,彰显了现世生活的无限魅力。

第三节写秋收之后、冬季到来之前乡野落日熔金的黄昏景象,集中写鸟畜飞虫世界,侧重于听觉。在这里,“秋”形象化为飞蠓的哀音、蟋蟀的歌唱、知更鸟的呼哨、羊群的咩叫,它们的鸣唱汇成了田园交响曲,在欢欣、陶醉中流露出一丝伤感。这是在向秋道别,又分明有不忍割舍的留恋。这一节通过秋之短暂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眷恋之情。

四、艺术特色

《秋颂》是济慈诗歌艺术的典范之作。

首先 是拟人化手法的采用。诗人除了将秋幻化为人物、神祇和动物的形象,还通守抒情主人公在后两节诗起首的发问,与“秋”建立起对话关系,赋予“秋”以生命的灵动感,凸显了万物的盎然生机。

其次 是通过举证法,罗列各种具有英国乡村典型特征的秋天物象,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秋天的丰足之美。

最后 是营造画面感,以调动丰富的感官体验,并赋予自然之秋以艺术雅趣和文化内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