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颂 韩愈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伯夷颂赏析韩愈为什么极力赞扬_的人_万世_自己的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伯夷颂 的人 万世 自己的

本文目录

  • 伯夷颂 韩愈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
  • 伯夷颂赏析韩愈为什么极力赞扬
  • 分析伯夷颂的写作技巧
  • 韩愈《伯夷颂》赏析
  • 高分赏寻《伯夷颂》的古文翻译
  • 秦桧的唯一诗作是什么,每个字都表白忠心,每个字都虚伪透顶
  • 唐代韩愈《伯夷颂》的翻译是什么
  • 韩愈《伯夷颂》的翻译
  • 范仲淹伯夷颂真迹在哪

伯夷颂 韩愈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


小题1:A (3分)
小题2:C  D  (4分,各2分)
小题3:①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2分)
②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2分)
小题4:略


小题1:试题分析:A. 不 人之是非(顾及、考虑) 。 “顾”还有“回头看”等意思,但具体意思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试题分析:A、却  就。B、代词 助词。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D、是 是。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之”为“助词,无意义”;“适”为“符合”的意思。翻译(2)时,“既”是“已经”的意思,“顾”是“回头看”的意思。除了注意这些关键词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内容表述自己的观点即可。如赞成后一种说法可谈:殷亡周兴,是救人民于水火,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纣王无道,人神共愤,连贤德的微子也“抱祭器而去之”。伯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拼力维护旧体制,陈腐偏执,不值得歌颂。如赞成本文观点可谈: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发的,他那种守道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韩愈针对官场之上明哲保身的现实,称颂伯夷的特立独行,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点评:此题为一道开放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无论赞同与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是,我们一般都要围绕文章中作者表述出来的观点来谈。


伯夷颂赏析韩愈为什么极力赞扬

本篇起首便提出“士”应具有“信道笃而自知明”这个观点。接着用三个排比句“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至若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己耳。”滔滔滚滚点明了只有“人非之而不惑”,才能算是“信道笃”,“自知明”。这组排比又层层递进,由“一人非之”到“一国一州非之”,再到“举世非之”,指出要做到笃道、明知,首先要不怕“非”,不怕别人,众人,全世界的人的非难、指责。再用“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一句收拢,将上文的一般所指归到具体的人。

分析伯夷颂的写作技巧

排比是韩文最基本的修辞手段 《伯夷颂》短短的首段中,七句就有五句使用了排比。紧随起首二句 之后,韩愈开始层层铺排演进,语势狂肆腾涌 叠用了三组语义上的排比,语句长短错落,,起伏顿挫,这样铺排之中又参差变化,回旋激荡,使语势更劲健奔放 其次是在结构安排上 曲折有姿而逻辑严整 在磅礴浩大的铺排后,第二段却陡然一缓,回顾当殷之亡 语言精练警策,笔法灵活多变,不让形式包裹住个性精神的自由奋动

韩愈《伯夷颂》赏析

《伯夷颂》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赞扬伯夷的“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精神,严厉批评当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处世态度。“特立独行”既是对伯夷的称颂,也是作者一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

伯夷 :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叔齐为其弟。姓罗,名允,字公信,“夷”是其谥号。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谦让,不愿自立为君,最后共同弃国而走。周武王讨伐残暴的殷纣王,他们认为是“以臣弑君”,“曾谏”。武王灭殷后,两人躲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 原文 】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白话】 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能不顾及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而我行我素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有充分自信的人。

一个家族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大概天下只有一个人而已。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那么这样的人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而已;像伯夷,就是(这样)一个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和他相比),日月也不如他明亮,泰山也不如他高峻,天地也不如他有容。

当殷商灭亡,周朝兴起的时候,微子作为殷的贤臣,(尚且)抱着祭器离开纣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们)带领天下贤士,和天下诸侯一起去攻打商纣,不曾听说有人指责他们。(而)那个伯夷叔齐,却偏偏认为不能这样做。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就这一点来说,他们难道是有所求而这样做的吗?(他们只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对自己的言行有充分的自信(而已)。

现在的所谓读书人,一有人称赞他,就自以为才德有余;一有人诋毁他,就自以为才德不足。唯独伯夷敢于这样指责圣人肯定自己。(要知道)圣人,乃是万世立身行事的标准啊!所以我说:像伯夷,就是一个能特立独行、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虽然如此,如果不是这两个人,(那些反对朝廷的)乱臣贼子一定会在后世接踵而至。

【 名家点评 】

(明代) 唐顺之《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昌黎文钞》 卷十:“昌黎此文,分明从《孟子》中脱出来,人都不觉。”

(清代) 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家古文读本》 卷一:“夷齐何待称扬?颂夷齐,为千古臣道立坊也。用意全于掉尾见之。武王伐纣,所以救天下也;夷齐耻食周粟,所以存臣道也。二者并行不悖。乃王介甫驳夷齐无饿死事,谓与太公同有伐纣之心,是将使乱臣贼子,公然以伐暴为词,而贾充褚渊辈俱得借口矣。君子立言,何如此颠倒耶?”

(清代) 蔡世远《古文雅正》 评论卷四:“激昂峻拔,读之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清代) 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 卷八:“举世非之而不惑,此乃退之平生制行作文宗旨。此自况之文也。”

(近代)文学家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 :“唯《伯夷》一颂,大致与史公同工而异曲,史公传伯夷,患己之无渤传,故思及孔子表彰伯夷,伤知己之无人也。昌黎颂伯夷,信己之必传,故语及毫豪杰,不因毁誉而易操。曰‘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鐾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见得伯夷不是凡人,敢为人之不能为,而名仍存于天壤。而己身自问,亦特立独行者,千秋之名,及身己定,特借伯夷以发挥耳。盖公不遇于贞元之朝,故有论而泄其愤。不知者谓为专指伯夷而言,夫伯夷之名孰 则弗知,宁待颂者!读昌黎文,当在于此等处着眼,方知古人之文,非死为而作也。”

教育家 钱基博《韩愈志》 :“《伯夷颂》,论体而颂意,其实乃补太史公《伯夷列传》后一篇赞巽耳。《原毁》以慨世道,为是非之公言之也;《伯夷颂》则以自况,为斯道之重言之也。《原毁》赋,而《伯夷颂》则比意;其文破空而来,寓提折于排宕,亦学《孟子》以开苏氏,苏轼策论多仿之。”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赏析】本文提出伯夷“特立独行”的精神对后世影响之大。“今世之所谓士者”与伯夷完全不同,普通人赞美他,他就以为了不起;毁坏他,他就以为自己不行,而伯夷、叔齐却与众不同,敢于“非圣人而自是”,而“圣人乃万世之标准”,并不因伯夷的反对,就丢掉其“圣”。在作者眼里,伯夷最可贵之处就在于“非圣人而自是”,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圣人乃万世之标准”,这句并非打马虎眼,而是表明作者对圣人的崇敬,可见作者并不否定周武王伐纣之伟业。

高分赏寻《伯夷颂》的古文翻译

伯夷颂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译文:
能够被称作“士”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不随波逐流,他们只是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义”罢了。他们并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是褒是贬,他们都是豪杰之士,因为深深信仰着心中的道所以对自己的认识就十分的清楚。有一派人物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非议,却还能够坚持继续这样做下去不对自己的坚持产生怀疑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至于若有一个州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非议还能够坚持做下去不怀疑的人,大概天下就只有一人了;如果整个世界的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非议还能够坚持做下去不怀疑自己的人,恐怕千百年才能出一个了。而像伯夷这样的人,是寻遍天地之间,纵横历史前后都找不出的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人了。日月都不足以来形容他的光明,泰山都不比不上它的高大,天地都无法容下他的宽广啊。
当时殷商即将灭亡,周朝将要兴起,微子是商朝的显臣,也带着祭器离商朝而去了(祭器在那个时代对于国家政权是很重要的东西)。周武王,周公旦都是圣贤之人,他们礼贤下士,率领着众诸侯国去进攻商朝,这样的行为都没听说有谁有微词的,而这叔齐和伯夷两个人却独独认为不可。结果最后殷商被灭亡,周朝成为天下大宗,他们两人竟以食用周朝的粮食为耻,最后活活饿死也不顾。从这一点来说,他们两人难道是有什么想要得到的东西才做出这种把自己活活饿死的事情吗?这只是他们坚持内心里的道义所以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行为意义所在罢了。
如今这些所谓的“士”,只要一有人称赞他们,他们就觉得自己品德很高尚了;只要一有人批评他们,他们就认为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而伯夷他确实不是圣人,但他坚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圣人”这一称呼是万世为人的标准,所以我认为:像伯夷这样的人,只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不会随波逐流的人,是寻遍天地之间,纵横历史前后都找不出的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人而已。虽然即使没有伯夷和叔齐这两个人,后世的那些乱臣贼子也是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了。
打方括号的一句话不确定翻译的对不对。

秦桧的唯一诗作是什么,每个字都表白忠心,每个字都虚伪透顶

秦桧的唯一诗作是《伯夷颂》,每个字都表白忠心,它并没有豪言壮语,却表现出了追慕前贤,怀念古人的情怀。

说起秦桧,很多人都会咬牙切齿。虽然他不是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汉奸,但他却是最为知名的汉奸。这个奸臣一心求和,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为了讨好敌国,竟然迎合宋高宗,自毁南宋的万里长城,将流芳百世的岳飞害死,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以百姓的血泪换来苟且偷安。 秦桧的题诗为:高贤邈已远,凛凛生气存。韩范不时有,此心谁与论。绍兴甲寅八月望,建康秦桧谨题。该诗句是秦桧读了范仲淹小楷《伯夷颂》后写的读后感。

意思是说,远古的贤人已经逝去了,但他们的凛然正气却万古长存。像韩愈和范仲淹这样的忠臣不是经常能碰到的,我这颗忠心该与谁诉说呢?范仲淹小楷《伯夷颂》,宋人题跋者共有29人,元人赵孟頫以下共33人,明人共17人,清人共有13人。《伯夷颂》不但有秦桧题诗,又经贾似道收藏,钤有印记,后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在题跋里都愤愤不平。

黄庭坚曾夸赞范仲淹的书法:“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针对范仲淹所写的《伯夷颂》,黄庭坚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说实话,这首诗虽然简单,写得却非常不错。细细咀嚼起来,它并没有豪言壮语,却表现出了追慕前贤,怀念古人的情怀。这首诗以平稳的口气,叙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表现出诗人对大宋王朝的一片忠心。 

唐代韩愈《伯夷颂》的翻译是什么

唐代韩愈《伯夷颂》的翻译如下:

读书人的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理会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都是豪杰之士,也是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全家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一国一州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大概整个天下只有一人罢了。

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则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回头的人。(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   

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由此说来,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甚么吗?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   

现今的所谓读书人,当有一人称誉他,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赞誉。有一人不满他,自以为别人的话未尽正确。他可以独自批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万世的标准啊。所以我认为,好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立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二人,乱臣贼子便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后来的世代了。

韩愈《伯夷颂》的翻译

读书人的立身行事独特,都只以义为依归。不理会别人的批评或赞誉而行的,都是豪杰之士,是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一家的人批评他,仍坚定去实行的人很少。至於一国一州的人批评他,仍坚定去实行的,整个天下恐怕只找到一人。若是整个世界的人批评他,仍坚定去实行的,则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好像伯夷的人行事,是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和他比较,日月的光也不算是亮。雄峻像泰山也不算高。大如天地也不算能包容。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般的贤人都抱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般的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而攻殷商。未曾听闻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殷商灭亡後,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後悔。由此说来,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甚麼吗?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
现今的所谓读书人,当有一人称誉他,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赞誉。有一人不满他,自以为他的话未尽正确。他可以独自批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万世的标准啊。所以我认为,好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立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虽然,如果不是他们二人,乱臣贼子便不会不断出现在後来的世代了。
该文章转自: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3/2007529152639.asp

范仲淹伯夷颂真迹在哪

范仲淹伯夷颂真迹在苏州碑刻博物馆。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苏州碑刻博物馆现存《伯夷颂》碑刻拓片,范仲淹知青州诗文摘录,范仲淹年谱简编等内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