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课文(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百草园_书屋_三味

本文目录

  •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
  •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
  •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堂 原文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是什么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原文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是什么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近代·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如下:

1、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2、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3、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

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文章简介:

这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

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像。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

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

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

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可以想像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其魅人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这篇散文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对先生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封建老顽固,作者对他是暴露和抨击的,其实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

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

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课读那一场景却又映现了他情性的另一方面:朴真。

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迂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不可否认,鲁迅在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赏析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堂 原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鲁迅

原文节选: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扩展资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

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

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

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

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作品集中笔力只写雪天捕鸟,怎样张设机关,鸟雀如何入彀,闰土父亲如何传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虽然着墨无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你简直可以从里头看到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快乐的欢语笑声。

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是很讨巧的。把这两大片断连贯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三味书屋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对它理解不同,因此对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多种猜测。有的认为鲁迅所勾勒的三味书屋是一个封建的囚牢,禁锢儿童身心的场所,因此论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的则相反,以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都是表现儿童乐趣的。

孰是孰非,只有正视作品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方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答案。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

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

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

总之,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

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谁都会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

有三幅明丽的图景,值得注意,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

最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反差很大,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环境中,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结构上确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书屋虽然是所典型的封建私塾,而鲁迅立意并不在于批判。这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点出了创作的本意和内容,即叙写自己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的过程和心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鲁迅●九月十八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1、作者说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为什么?

“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并不矛盾,这里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恋。确凿:指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因为记忆中的百草园只有童年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且相隔久远,所以并不那么确实。

2、“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么含义?

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 时间 、 地点 、 工具 、 条件 、 方法 、收获 。

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3、文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属于那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插叙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乐园的原因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乏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 先写冬天的百草园的无味,用来反衬后文雪地捕鸟的乐趣

5、描写雪地捕鸟这段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走、拉、罩住

一连串的动词,清楚、准确、细致的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及对捕鸟的喜好

6、作者连用三个“也许”来猜测家人送自己去私塾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猜测、疑问的语气,表达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情感

7、作者眼中的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方正、质朴、博学、严厉、和蔼,并且有着开明的管理学生的方法,也应看到在他的头脑中还存在着封建保守观念

8、作者描写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候的哪些是?

拜孔子行礼、问先生“怪哉”虫的问题、读书习字对课、在书屋后面的小园子里做游戏、在课堂上画绣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是什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语:
“绿树村边合,青山孰郭斜。”村子被绿树所环抱,城外绵延着青山,如此美城谁不想住在这儿,过神仙一般的日子呢?但是,鲁迅先生却钟爱他家后院的那个“百草园”,这个“百草园”里究竟为什么能如此这般地吸引他呢?而相传已久的美女蛇又是怎样被治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有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想知道吗?答案全都在书里了,请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都找到自己心中问题的答案了吧!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十分有趣的,只是有时你不注意一些微小的细节,少了些许乐趣。鲁迅先生将自己童年的乐园写得栩栩如生,让我们痴迷其中,其实我们如果仔细观察生活,或许你也能写出比鲁迅先生的童年更有趣的故事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原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仿写精华展
不必说盛开的风信子,光滑的鹅卵石,高大的杨树,嫩绿的垂柳,也不必说喜鹊在天空长鸣,美丽的蝴蝶飞舞在花丛中,娇小的壁虎趴在墙壁上,脆绿的蚂蚱忽然从草丛中直窜出来。单是周围的墨绿的湿草地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蟋蟀在这里歌唱,蚂蚁们在这里搬运食物。翻开草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西瓜虫,倘若按住他的尾巴,它便会蜷缩成一团。葡萄藤和牵牛花藤缠络着,牵牛花有娇艳的花,葡萄有深绿的叶。有人说,牵牛花蜜很甜,所以我经常把牵牛花揪下来,放在嘴边吸吮,也曾因此弄秃了许多藤,但很少有蜜很甜的牵牛花。如果不怕虫子,还可以摘到如樱花般绽放的紫叶李。
 
不必说绿油油的菜田,高大的杨树,清澈的池水,美丽的花朵;也不必说鱼儿在池塘中嬉戏,鸟儿在树林中打闹,五彩的蝴蝶悠闲地点在花朵上,贪婪的吮吸着花的芬香。单是半人高的野草丛内就有数不尽的欢乐。这里是昆虫的音乐会,嗓音低沉的蟋蟀道出动听的歌曲,大肚子的蝈蝈儿也时不时唱出高亢的曲调,连萤火虫都提着灯笼,扇动翅膀为音乐会做出完美的配音;这里也是花儿的选美场,清秀的野菊随风舞动,自信的喇叭花举着喇叭向天空不停地吹着春之奏章,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儿也都在此争香斗艳,空气中弥漫着花的芬芳;这里更是鸟儿的竞技场,羽翼未满的小鸡练着拳击,优雅的喜鹊一蹦一跳地抢食吃,时不时还会听到麻雀啾啾地叫两声,然后成群的窜上蔚蓝的天空……(温悦)
 
到了爷爷家,不必说高峻的青山,满载果实的树木,金色的稻田,黄澄澄的橘子;也不必说青蛙在水渠中游动,无名的鸟儿在树枝上鸣叫,美丽的蜻蜓在空中翩翩飞舞。单是那清明的小溪,就给我带来了无限乐趣。簸箕的水草在这里尽情摇摆,婆婆的鱼儿在这里尽情玩耍。把水里的大石翻开,常有一两只螃蟹在这里慢慢爬行,用手猛地一捞,就可以抓到;有时还能遇到泥鳅,滑溜溜的,捉也捉不到,只能眼馋了;最少见的就是牛蛙,只能碰运气了,听说捉蛙的能手一整晚也只能抓几只而已。而且这种牛蛙的腿很有力气,可以把小蛇弄死,真想看看啊!(易旻)
 
不必说高大的香椿树,高大的石墙,蚊子叮的包似的小土山;也不必说前院的蜻蜓,更不必说躲在花儿里的蝴蝶,呆在树上练嗓子的小鸟,小野猫受到了惊吓飞快的响枪后跑去。单是后院里那堆杂草丛,就有无限的乐趣。蜈蚣在这里探险,蚂蚁在辛勤的搬着。这里是昆虫们的游乐园,它们在这里玩耍,有时会互相打斗起来,有的在走迷宫,真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曾威)
 
不必说一夜的北风使玻璃上结了一层晶莹的冰花。也不必说一夜大雪使城市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单是漫山遍野的银色就让人心情舒畅,把一切烦恼抛之脑后。白雪将小树打扮得更加美丽。人们嬉戏于这银树之间,打雪仗,堆雪人,常使小树林中银屑满天,我们尽情享受着雪后的快乐。雪化了,又冻成了冰柱,挂在房檐下像一串珍珠,这景象真美!(张懿)
 
不必说碧蓝的海水和天空,金黄色的细沙滩,明亮清爽的阳光,高大的树;也不必说纯洁的海水,轻柔的摸着沙漠发出细嫩的有节奏的声音,贝壳连成了横海滩的一条小路,海鸟忽然低飞忽然向着太阳飞去,不时还在空中轻捷地做几个动作就窜入这半透明的窗里。单是这片短短的小海崖线,就有无限的风情。泛蓝的海水在这里伴奏,海鸟在这里吟唱,光着脚漫步在这潜水中,听着海浪轻柔的声音,享受着阳光的热量这种感觉除了在这儿,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处都找不到的。海滩上有贝壳,很多很多,这贝壳在沙滩上,就像铺在沙滩上的一条金色的小路,路上有五颜六色,形状怪异的装饰品。平时有很多人来捡,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些装饰品怎么也捡不完,有时会想,这是哪里来的?是天空?是大海?还是……(郑凯中)
   
不必说阴暗的天空,料峭的春风,深黑的绸带,也不必说悼念的挽联,红肿的眼圈,桌上的焚香和遗像。单是洁白的绽放的雏菊,就有无限的伤感。爷爷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仙去。翻开回忆来,我们逗乐儿,调侃,还有哼唱,夏天的晚饭后,坐在院子里,扇着蒲扇,扇子扇出的风送来一声声轻快的悠扬顿挫。花茶的味道,洪亮的谈笑,和蔼的音容实貌,都被牵连不断地勾起。此刻,爷爷安详地平躺着,表情平静,脸上似有笑容。想起医院里他所受的痛苦,现在可以安息了。他的脸颊黑紫斑驳,但表情舒展多了,眼睛眯成一道缝,嘴微张,我总觉得他还没离去,躺着的是一尊幸福的活佛。
 
不必说光滑的藻石,繁密的海草,巨大的礁石;也不必说鱼儿在海里游来游去,水母在海中翩翩起舞。单是海的底滩,就有无限的乐趣。小鱼在珊瑚间穿梭。翻开藻石来,时常会看见虾;还有贝,轻轻碰它一下,它便扇动贝壳漂起来游走。海带是最常见的,它有扁而大,宽而厚的叶子。石花菜则有粗大的枝条。海带总是有人打捞,但它们往往不在浅海生存。若是不怕腥,你还可以捞到牡蛎。
 
不必说冰凉的冰粥,白花花的大米粥,大碗的紫米粥,热腾腾的火锅粥;也不必说枸杞子在冰粥里漫步,大米在大米粥里游戏,把糖在倒在粥上,洁白的粥里忽然窜上来几个气泡。宏状元不单单有粥,还有可口的菜,无限美味。这还是小孩在这“玩耍”,大人在这闲谈的好地方。再走近厨房的门,掀开布帘,有时会有好菜和直窜的火焰,倘若走进一步,厨师就会让你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如不怕贵,可以要一盘芝麻饼,味道都比一般的饼好吃的远!
 
雪后的冬天,不必说那被冰封了的,平滑结实的像镜子般映出了一个雪世界的湖面;也不必说那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的悬在屋檐上美丽的冰锥。单是覆盖了万物的那薄博一层白雪,就有无限趣味。可以把绵软的雪拍实了塑出各种各样的形态;还可以把雪捏成一个个小球互相仍来扔去;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树枝在平整的雪上留下你自己的手笔;或印脚印,按手印,在雪上留下你到此一游的记号……(林若曦)
不必说那高大的杏树,火红火红的枫叶,花花绿绿的野花和紫红紫红的干果;也不必说那庞大的老鹰在碧空中翱翔,叫出沁人心脾的叫声,肥胖的山雀用它那纤细的嘴一根一根地梳理着自己的绒毛。单是周围那绿油油的松树,就能看出她顽强的生命力。鸟儿在这里自由飞翔,昆虫在这里快乐嬉戏,小溪在这里欢快唱歌,榕树在这里茁壮成长。有人说,这里仿佛有天上宫里的宫女下凡到这里玩耍一样,清晨像人间仙境一般。(杜嘉榕)
   不必说小桥流水,古代房屋和光滑的石桥。也不必说人声鼎沸的街道,光滑的青石板路颇有一番古老的味道。单单是这四方街,就有无限的情趣,流水在伴奏,水车在歌唱。在晚上,漫步在这古老的街道上,脚踏青石板上,再望着皎洁的月光射在青石板路上,在倒映在两旁古老的建筑上,在这一刹那,白天的热闹和夏天一丝的燥热瞬间化为乌有。蟋蟀有节奏的在鸣叫,哗啦的流水声,这种感觉寂静又热闹,这种感受胜过北方夏夜的凉爽感觉。(常傲男)
 
春天来了,春姑娘脚踏着风飞来了。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呀!不必说含苞欲放的迎春花,刚长出的小草,已经发芽的柳枝;也不必说喜鹊整天“叫喜”,大雁从南方归来,可爱的小麻雀在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单是大院里的花丛中,就有着数不尽的乐趣。勤奋的小蝎子在草丛里“练功”,快乐的蟋蟀在草丛中尽情地舞动着,漂亮的金龟子在百花丛中显耀着自己优美的身姿……(狄蔚辰)
 
不必说碧绿的柳树,光滑的栏杆,高大的拱桥,五光十色的鲜花;也不必说鸣蝉在树枝上长吟,小小的蝴蝶在花丛中采蜜。单是周围的草丛中就有无限的乐趣,蟋蟀们在这里弹奏曲子,蚂蚁在草丛中走来走去,身上架着食物,忙得不亦乐乎!湖里的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好像在与路人打招呼。(丁瑜炜)
 
不必说宽广的操场,高大的篮球架;也不必说挺拔的大树,好玩的娱乐器材,长长的跑道。单是一片草坪,就有着无限的乐趣,蚂蚁在林中运物,蟋蟀在不停地跳着。有时有些蜻蜓在觅食,还有蜘蛛在草中穿梭。几个小朋友在草中玩耍,嬉戏,玩着不同的游戏。在松柏旁有时会看见有些小蘑菇,就像一把把小伞撑着,这些蘑菇真小巧,把它拔起,放在手心中,这真是有趣极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是什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1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2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3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4,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5,紫红的桑椹6;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7,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8的叫天子9(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10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11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12,倘若13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14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15藤和木莲16藤缠络17着,木莲有莲房18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19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20,像小珊瑚珠21攒22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长妈妈23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24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万不可答应他。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35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36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37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39。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40,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41也很渊博42,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43”,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44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45,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46,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47。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48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52。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3”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54,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55过去,拗过去。

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56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57”的,蒙在小说的绣像58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59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

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60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61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62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扩展资料:

这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

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像。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

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

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

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可以想像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其魅人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