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戴叔伦(塞上曲其二的意思)_玉门关_塞上_阴山

本文目录

  • 塞上曲其二的意思
  • 塞上曲二首 戴叔伦翻译
  •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意思
  • 怎样解读戴叔伦的《塞上曲》
  • 塞上曲二首其二译文和注释
  • 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
  • 塞上曲二首戴叔伦译文
  • 塞上曲其二你能从诗歌的题目中了解哪些信息全诗表达了作诗人怎样的情怀
  • 塞上曲二首描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塞上曲其二的意思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塞上曲二首·其二》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赏析

  《塞上曲》是七言绝句,共两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里面运用了典故,也就是“生入玉门关”,这是班超的句子,说的是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的思想感情;但是作者却认为班超的爱国之情并不够彻底,所以加入了“何须”二字。这首诗和其他的边塞诗风格大致相同,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都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作者简介

  戴叔伦是唐代诗人,字幼公,润州金坛人。在年轻的时候,他曾担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等,在晚年的时候则成为道士,所以他的诗大多都是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的生活,代表作有《苏溪亭》、《古意》、《从军行》、《竹》等。

塞上曲二首 戴叔伦翻译

关于塞上曲二首翻译如下:

翻译:军营外的大门频频接受敌人的投降书,军队横扫大漠万余里。汉高祖空自夸赞娄敬的策略,卑下地将汉朝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原文: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塞上曲二首》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在上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而后是讽刺汉高祖刘邦徒然  赞美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朝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

这是一首和亲靖边的讽刺诗。第二首诗用到了西汉班超的典故。班超三十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伦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 他不应想着“生入玉门关”,而是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意思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意思是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出自唐代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
原文: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首诗中运用了“生入玉门关”这个典故。这句话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班超在出使西域的三十年里,心中十分思念家乡,于是上书“但愿生入玉门关”。这句典故在全诗里有承上的作用,因为前一联是写不会放过所以侵入的胡兵,后文则是说自己以身报国,以必死的信念去同胡兵战斗。

怎样解读戴叔伦的《塞上曲》

戴叔伦生于732年,字幼公,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戴叔伦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他的祖父戴修誉和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

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

戴叔伦当时身处的唐代,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削弱了唐王朝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吐蕃、回纥统治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多次派兵骚扰,致使战乱不息,生灵涂炭。

在这种背景下,戴叔伦便写了《塞上曲》,它对于驰骋疆场的将士们是歌颂,也是勉励。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的这首《塞上曲》是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

诗的第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汉军在阴山的浩大声势,漫山遍野,旗帜翻飞,万千将士严阵以待。第二句写将士们彻底消灭敌人的决心和气魄,反映了他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全歼敌人的愿望。

诗的后两句与后汉书的一句诗文有关,在班固的《后汉书•班超传》中,曾有“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句。用但愿生在玉门关外来体现玉门关外环境的艰苦。

在戴叔伦的这首《塞上曲》中,后两句就是反用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之意,写出了将士们强烈的报国志愿。为了祖国的统一,我们不惜此身,愿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甚至不必活着返回玉门关。

塞上曲二首其二译文和注释

译文: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注释:

1.旌帜:旌旗。2.胡儿:胡人。3.匹马:一匹马,后常指单身一人。4.:终生。5.生:活着。

6.入:返回。7.玉门关:关名,在甘肃敦煌县之西,阳关之西北,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道,又称“玉关”。

《塞上曲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此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诗中用到了西汉班超的典故,班超三十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

但以戴叔伦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想着“生入玉门关”,而是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为了保卫国家就要敢于牺牲,要以必死的信念战胜胡兵,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戴叔纶的《塞上曲二首(其二)》为七言绝句,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二首(其一)》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老时思归乡里。

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1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释: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时通西域的要道。

  (1)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2)定远候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表现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高歌猛进,写得非常有气势。

  (2)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而得国家安宁,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雄健壮烈。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2

  戴叔伦

  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

  汉祖谩夸娄敬策①,却将公主嫁单于。

  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

  【注】①娄敬:又名刘敬,曾劝说刘邦与匈奴和亲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 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频”字表现汉军慑于敌方军威纷纷投降。“一剑”、“万里”两词并提,突出匈奴战斗力之强悍,为下文高祖采取和亲政策做了铺垫。

  B、 “旌帜满阴山”写出汉朝军力的强盛,对匈奴有了压倒性优势;“不遣胡儿匹马还”写出了将士们的豪迈誓言和坚定信念。

  C、 两首诗题为“塞上曲”,表明这是边塞诗,而以汉代唐是唐人传统,所以两首诗虽表面上写汉,实则写今,别有寄托。

  D、 两首诗都采用了用典抒情的手法,以汉高祖的典故寄寓褒贬,以班超的典故抒胸中抱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 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 A

  2 相同点:都有对戍边将士的歌颂、敬仰。一剑横行万里,使敌人频频投降;旌旗满山,杀敌务尽。只愿此生报国,不叫胡儿匹马还,不求生入玉门关。不同点:①《塞上曲》(其一)表明反对和亲靖边的屈辱政策,主张以武靖边。批评高祖误听“娄敬策”,采用和亲政策,让人倍感屈辱。借古喻今,有所寄托。②《塞上曲》(其二)抒发自己舍身许国、建功边关的壮志豪情。“此身”既指汉将,也是自指,既是歌颂古人,又是以古人自我勉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表现汉军慑于敌方军威纷纷投降”“突出匈奴战斗力之强悍”错,这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应是写匈奴投降,歌颂汉军战斗力强悍。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主旨情感。形式是比较鉴赏。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注释、背景等,再抓住关键词理解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再进行比较。答题时要异同分开,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相同点:其一“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战功赫赫,其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保家卫国意气风发,都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歌颂、敬仰。 不同点:其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批评高祖误听“娄敬策”,采用和亲政策,让人倍感屈辱,表明反对和亲靖边的屈辱政策,主张以武靖边。其二,“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抒发自己舍身许国、建功边关的壮志豪情。

塞上曲二首戴叔伦译文

塞上曲二首戴叔伦译文: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原文: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赏析:

戴叔伦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

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多里,上书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伦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

戴叔伦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

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塞上曲其二你能从诗歌的题目中了解哪些信息全诗表达了作诗人怎样的情怀

您好。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代: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译文: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
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塞上曲二首描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塞上曲二首》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先在上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而后是讽刺汉高祖刘邦徒然  赞美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朝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这是一首和亲靖边的讽刺诗。第二首诗用到了西汉班超的典故。班超三十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伦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 他不应想着“生入玉门关”,而是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