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古诗唐李峤(《中秋月其二》原文及赏析)_中秋月_月亮_译文

本文目录

  • 《中秋月其二》原文及赏析
  • 李峤[中秋月]的解释
  • 中秋的诗句
  • 中秋月李峤译文
  • 中秋月 作者是谁
  • 中秋月古诗其一李峤古诗意思
  • 中秋月古诗有哪些

《中秋月其二》原文及赏析

  《中秋月二首其二》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

   《中秋月二首其二》原文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二首其二》的诗意/《中秋月二首其二》的意思

  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

   《中秋月二首其二》赏析

  对异地月色的猜想中似透着对将来人生命运的探求,透出作者的迷惘之情,各地的月境是不同的,不同的心境感受的月境也是不同的,人生的命运也充满变化,谁能知道将来会不会经历风雨呢?通过明月感发了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创作上这两首绝句都构思新颖、立意奇特,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没有细致的刻画而是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所咏之物的意境。

   《中秋月二首其二》的’作者简介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李峤[中秋月]的解释

初唐诗人李峤写的两首五绝《中秋月》,构思和别人不同,他没有咏叹中秋圆月的美好,而是由月亮引出了一些奇妙的遐想。(一)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二)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一)的意思是:这月儿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缺了又变圆,千秋万代东风一直在对它吹拂。是谁在月亮里种的桂树,它的树枝为何从不会长出圆圆的月轮之外。
《中秋月》(二)的意思是: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
李峤这两首诗,很有一些新意。第(一)首他对人们传说中月亮里有桂树提出了怀疑,说为何桂树枝不会长到月亮外面来。在第(二)首中,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

中秋的诗句

有关中秋的诗词:

1、中秋月

晏殊 〔宋代〕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文:

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2、中秋夜

李峤 〔唐代〕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3、中秋月·中秋月

徐有贞 〔明代〕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译文:

月亮到中秋节的时候显得比其他时候更加明亮。更加明亮又如何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所经历的阴晴圆缺呢?算啦吧,不管什么阴晴圆缺都不要再说,还是珍惜人世间的好时光吧!如此美好时节,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

4、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元代〕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5、中秋对月

曹松 〔唐代〕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中秋月李峤译文

《中秋夜》李峤译文: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中秋夜》是初唐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虽短小,却寓意深刻。
原文: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创作背景:
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月 作者是谁

《中秋月》作者是白居易。

《中秋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开头便以埋怨的语气落笔,说月光令人费解、难以思议,它所照之处给天下人增添愁恨。然后具体描述月光带来的种种忧思:征人思家,院中离愁,宫中哀怨,战俘怀乡。

月光引得种种人断肠落泪,而月亮却浑然不觉,简直是普天下头等傻瓜。全诗构思独特,诗人貌似咏月,实为讽世,手法别致新颖,且不乏幽默风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是白居易人生的最低谷时期。此诗即是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真实感情的流露。

中秋月古诗其一李峤古诗意思

中秋月古诗其一李峤古诗意思:
寒冷的夜空升起了一轮圆月,都说每个地方的月亮都是一样的。哪里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没有急风暴雨呢?全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了世上万物都是千差万别的道理。
《中秋月》是一首五言绝句,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的道理。全诗短小,却寓意深刻。这首诗告诉我们不要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
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

中秋月古诗有哪些

有以下古诗:

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2、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 〔宋代〕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3、中秋月

晏殊 〔宋代〕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文

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

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4、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唐代〕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译文

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

向着西北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

5、中秋月二首·其二

李峤 〔唐代〕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