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名言降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何处,又有那些历史事件)_不受_在外_孙子兵法

本文目录

  •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何处,又有那些历史事件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早出自哪里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什么意思呀﹖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什么意思
  •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名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哪个兵法
  • 军在外,将令有所不受什么意思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何处,又有那些历史事件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来自于《孙子兵法》,意思就是将军在外面的时候,君主在家里就少叨叨,叨叨多了人家就很反感,人家也不会听。将军心里就会想,你能行的话,你来指挥啊!不能的话,就趁早闭嘴!这个就是现在的解读!也是适应了当时战场的需求,毕竟战事瞬息万变,君主在遥远的京城,实在是不宜做遥控指挥。

一个代表就是汉代的周亚夫,他治军比较严格,军队上的事情就是将军说了算。有一次汉文帝去视察,到了门口就被拦下了,汉文帝生气地说我是君主,给我让开!士兵说没有将军的命令就不能进去。直到士兵通报了,周亚夫出来接,这才让汉文帝进去,这还受到了汉文帝的嘉奖,这个是不是就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表现呢?

著名的历史事件就是岳飞北伐的时候,宋高宗要求他班师回朝,他就是拿这句话告诉同僚及下属的,坚持着北伐,直到宋高宗的十二道才将其召了回去,这个就是最典型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例子。回去了以后,还告诉人家高宗立自己的侄儿为君主,这个是不是就在那里告诉人家,人家就是生不出儿子来!你说气人不气人?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个事情就要看人,要是汉文帝的话,那就是可以的,要是宋高宗,那就是不可以的。所以,将军治军的时候也是要看君主是不是吃这一套,要是不吃的话,那就完蛋了,例如岳飞。你觉得岳飞是不是死在这个事情上?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早出自哪里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古时指大将在外带兵打仗可权宜行事,对国君或上司的某些不恰当的命令可以不执行。”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而用之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由春秋时期吴国将军孙武所著,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全书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以上内容参考:《孙子兵法·九变篇》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什么意思呀﹖

【词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意思】:将领远征在外可以应急作战,(胜败乃一瞬间之事,战机不可失)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如再请命,怕是贻误战机)。还有一层意思是,将士在外随机应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

【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九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司马光·宋·《资治通鉴》:“五十七年(癸卯,前258)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什么意思

【词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意思】:将领远征在外可以应急作战,(胜败乃一瞬间之事,战机不可失)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如再请命,怕是贻误战机)。还有一层意思是,将士在外随机应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

【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九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司马光·宋·《资治通鉴》:“五十七年(癸卯,前258)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经典战例】

春秋时吴王与孙武  的孙子十三篇的使用有点怀疑,孙武用宫女练兵,三令五申后以吴王两个爱妃为首的300宫女仍然嬉闹不听将令,孙武要斩杀领队的吴王两个爱妃,吴王派人持节杖要求赦免。孙武说军中无戏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斩杀二爱妃,又挑选二名队长继续操练,把300宫女训练像正规部队一样。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平定羌乱的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这时宣帝已调发六万人准备大战。酒泉太守辛武贤上奏,提出建议:羌人以畜产为生命,现在都已离散,汉军分兵出击,虽不能全诛灭之,只要夺了他们的畜产,掠了他们的妻子,然后退兵,冬天再次出击,大军频繁打击,羌人必定丧胆。

宣帝把辛武贤的奏书交给赵充国,命他与校尉以下知羌事者博议。赵充国以为辛武贤之策不妥,他与长史董通年上书权衡利弊后,慎重建议:欲捐、开暗昧之过,隐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诛以震动之,宜悔过反善,因赦其罪,选择良吏知其俗者拊循和辑,此全师保胜安边之策。意思是,对羌族各部,应当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选择了解羌俗的良吏抚慰羌民,这才是万全之策。宣帝将其上书发给群臣议论。公卿议论者都以为先零部落兵马强盛,而且倚仗开部落的协助,难以对付,不先破、开等部落,就无法打击先零。这种意见完全与赵充国之策相反。

宣帝于是任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任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发下玺书嘉纳其策。同时发书给赵充国,指责他迟迟不肯用兵,不顾士兵艰苦,不计国家开支;告诉他朝廷已按辛武贤之策行动;命令他“引兵便道西并进,虽不相及,使虏闻东方北方兵并来,分散其心意,离其党与,虽不能殄灭,当有瓦解者”。并说天道顺当,出兵必胜( 由此可见政治家在军事上不一定是行家,中兴英主汉宣帝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可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极端重要性)。

赵充国受到皇帝指责,并不放弃己见,他以为将军带兵在外,虽受诏命,只要能安国家,就应按便宜行事。于是上书表面上承认过错,实际上进一步陈述用兵利害,说:侵扰者乃先零羌,而不是羌。“今置先零,先击,释有罪,诛无辜,起一难,就两害,诚非陛下本计也。”先零羌为主谋,深恐汉军到来而羌、开羌背约,如果汉军“先击羌,先零必助之”,以“坚其约,合其党”,这样,必然耗费巨大,旷日持久。最后说:“于臣之计,先诛先零已,则开之属不烦兵而服矣”,如果马上进兵,“诚不见其利”。宣帝从谏如流,很快地采纳了赵充国之策。

赵充国领兵到了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因长久驻于一地,思想上松懈,突然看见汉军大部队到来,抛弃车辆辎重,打算渡过湟水,道路险隘,赵充国缓慢地驱逐之。有人说逐利宜速不宜迟,赵充国说:“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果然,羌人赴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斩首五百多人,获得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多辆。汉军到了羌地区,命令不得烧毁住所损害农牧。羌知道这个消息,高兴地说:“汉果不击我矣。”他们的头领靡忘派人来说:“愿得还复故地。”赵充国报告这个情况,还未得到答复。靡忘亲自前来,赵充国招待饮食,让他回去告谕众。护军以下的军官对这件事都有争议,有说对于这种反虏,不可放他回去。赵充国说:“诸君但欲便文自营,非为公家忠计也。”意思是,你们都是从自己方便考虑,而不是忠于国家的打算。他的话还未说完,答复的玺书已到,命对靡忘以将功赎罪论。后来羌竟不烦兵而平定。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胜败乃一瞬间之事,战机不可失。)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如再请命,怕是贻误战机)。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白话译文: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邑不宜攻占,有的地方不宜争夺,不合乎上述“九变”的,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

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虽然知道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地利。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避免。

能使诸侯屈服的,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能役使诸候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它。

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打,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办法。

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廉洁而爱好名声,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侮辱而失去理智;溺爱民众,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

这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军队的覆灭、将帅的被杀,都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弱点造成的,这是做将帅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九变篇》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公子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

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作者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名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哪个兵法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意思是指将领远征在外可以应急作战,(胜败乃一瞬间之事,战机不可失)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示例

孙武

孙武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其创作的《孙子兵法》千古流传,被历代兵家视为至宝。孙武认为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有次,吴王阖闾为了试探孙武的用兵能力,让孙武训练宫女,但是宫女们都不听命令。孙武不顾吴王的命令,杀鸡儆猴,斩了女兵队长,也就是吴王爱姬。

吴王阖闾痛失美人,非常生气,但听了孙武的解释,怒气消失,拜孙武为将军。吴国在孙武的辅佐下,吴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吴王阖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周亚夫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次子,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其治军之严,实属罕见。周亚夫是历史上少有的坚持贯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将领。汉文帝时,有一次匈奴犯境,文帝紧急调三路大军在长安附近防守。

汉文帝为了鼓励将士们,亲自到军营犒赏士兵,顺利的进入其中两路军的军营。但是,文帝到周亚夫军营时,被守卫阻挡,理由是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好在,文帝是明君,不仅没怪罪周亚夫,反而奖赏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点评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或“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都是由《孙子兵法·九变篇》的“君命有所不受”而来。《孙子兵法·九变篇》讲的是战场上的变通。

将帅是君主使命的执行者,在战场上完成君主的使命是最高职责。而战场上的情况多种多样,而且一直处在变化状态,这就要求将帅要灵活机智地处理各种问题。

这些战场的上的情形,君主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对君主作出的不合乎战场情势,将陷己军于被动的命令,将帅可以不接受。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或“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都是对“君命有所不受”的通俗化释说。强调了“在外”“在军”与在朝堂上的不同。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共13篇,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作者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不详。他受吴王阖闾重用,在吴国为将,辅助吴治军强国,为吴王的霸业作出了贡献。

《孙子兵法》的内容,包括对战争、军队的基本问题的论述和战略、策略、作战原则、方法等。它深刻地指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而首要的是政治因素;它提出许多杰出的命题,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许多问题上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不仅为中国历代兵家所重视,也为各国军事家所重视。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军在外,将令有所不受什么意思

正确的说法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释义:

1、将领远征在外可以应急作战,(胜败乃一瞬间之事,战机不可失。)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如再请命,怕是贻误战机)。

2、将士在外随机应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

3、现代引申义:在职场中,由于特殊情况或突发状况,员工先自行应变处理善后,事后再请示汇报的情形。

扩展资料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原因:

古代信息通讯技术很不发达,传递消息基本靠马,前方与后方掌握的情况有很大的时间差。

而胜败难料,往往很快战斗就结束了。因此,必须保证将领的临机决断权力,相时而动,随机应变,有的时候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

但是,历史上有很多君王,往往违背这一原则,好大喜功,自以为是,很多名将因此受到掣肘,难以有效施展才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