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为什么只活了31岁(萧红的死因)_两人_让她_祖父
本文目录
- 萧红的死因
- 只活了不到32年,民国才女萧红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
- 我为什么这么心疼你啊,萧红!活了31岁也没遇见真正疼爱你的人
- 悲情才女萧红:出生富裕家庭,却流亡一生屡遭背叛,去世仅31岁
萧红的死因
32岁的东北女作家萧红,是在日寇初占香港的1942年1月22日,死于‘气管扩张,久咳的原因’。这里骆宾基在1946年写的《萧红小传》里说的。后来,在国内外研究萧红的著作里,都依照他的说法,来说明萧红的死因。但是1982年10月16日,在骆宾基写给我的信中,却说明萧红‘不是死于肺病,也不是死于气管扩张’,而是死于受到外来的突然刺激后,‘痰涌咽喉,堵住了插在喉腔的铜管呼吸道而窒息以死,是确切不误的。而当时,临时医务站是既无医生也无看护。’如果当时有人看护,用吸痰器帮助她吸出涌塞咽喉的痰液,她是不会死的。这封至今还没有发表的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果不加说明,是看不清楚的。”
只活了不到32年,民国才女萧红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
萧红深受父亲重男轻女思想的伤害,她一直将父亲对自己的无情和残忍怀恨在心。但她短暂的一生都在追寻缺失的父爱,这也是她后来感情经历的阴影。
肖像画:萧红
1911年6月1日,萧红在呼兰河降生,她是张家的第一个孩子。却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宠爱。相反,因为萧红出生这天是端午节,封建的父亲本身就重男轻女,更加觉得这是不详的征兆。
汤唯饰演的萧红
自到萧红弟弟张秀柯出生,萧红连母亲的那一点关爱也失去了,萧红在家里越发受尽冷眼。整个童年时期,唯一给过他关爱的仅有祖父一人,那是萧红整个童年唯一的一抹亮色。
9岁才是恶梦的开始,母亲因病去世,父亲续娶了年轻的继母。唯一疼爱萧红的祖父也过世了,萧红彻底失去了依靠。萧红与父亲张廷举的关系越发恶化起来。
萧红高小毕业时,家境富裕的张廷举坚持让萧红辍学。却可以让弟弟们外出留学。这样的不公平让萧红对父亲的恨又加深几分!
汤唯饰演的萧红
和父亲的彻底决裂是在萧红喜欢上已婚的表哥,根据资料记载,父亲大骂萧红是“不肖”“叛逆”,甚至把萧红的名字从族谱中勾掉。这对于萧红来说,她的家从来就不像一个“家”。
叛逆的萧红开始了她的叛逆之路,先是与表哥私奔、同居。然后被表哥抛弃,又不得不回家。父亲感觉这个女儿让自己颜面尽失,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起了杀心,萧红在姑姑的帮助下逃脱。
这一次离家,萧红到死都没有再回到呼兰河,她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并由此走上不归路。
汤唯饰演的萧红
萧红的一生都在追爱,越是缺失的越想得到,萧红在原生家庭中从未得到过父亲的爱,在余生中,只要稍微对她有一丁点好的男人,她都委身以谢,但每次都是失望。原生家庭缺失的爱,让萧红不顾一切去爱去付出,最后搭上了自己的生命。
我为什么这么心疼你啊,萧红!活了31岁也没遇见真正疼爱你的人
在77年前的1月22日,萧红病逝于被日军攻陷的香港,只有31岁。鲁迅说她是天才作家,从21岁写作,短短十年时间写出了100多万字。代表作品主要有《生死场》和《呼兰河传》,都诞生于战争逃难的颠沛流离之中。
高晓松曾经说过,如果萧红要是能活到老太太的年纪,文学成就一定会更高。而就在萧红去世22年后,东北地区的漠河又诞生了另一位成绩斐然的女作家。
《黄金时代》里汤唯饰演萧红一角
萧红一生漂泊过10多个城市,与5个男人有过情愫。生于1911年,死于1942年,都是中国社会变革最大的时期。而萧红的本命叫张乃莹,她的名字和萧军合在一起就是小小红军的意思。
1942年,萧红病逝于香港,由于错误的手术,导致死之前连话都不能讲,就死去了。而与此同时从香港回到上海的张爱玲,则开始了她最辉煌的创作生涯。
第一: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最开始发现萧红有创作才华的是萧军,他们第一次见面,萧红的形象很狼狈。当时的萧红是一个弃妇,大着肚子,衣衫不整,搞大她肚子的男人也不知所踪。她在旅馆走投无路,这时就向报社求助,于是萧军出现了。萧军发现了萧红的才华,并且救了她,把她指引到了文学的道路上。可真正使萧红大火的是鲁迅先生。
1935年12月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出版了萧红的作品《生死场》,并为小说作了序,胡风写了读后感。后来24岁的萧红,一下成名。7年后,依旧是在上海,另一位民国才女开启了她的传奇人生。
美国记者来采访时,问鲁迅谁才是今日中国最优秀的左翼作家,鲁迅说了茅盾和丁玲,还说萧红应当是今日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病了没钱看医生,穷得养不起孩子,只能把孩子摔死,难产的孩子只能用刀子硬搅出来,女人瘫在床上,身上生了蛆,男人置之不理,诅咒她早死……
一个24岁的年轻姑娘,笔下没有任何甜蜜之处,甚至是一种恐怖的意象:
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男人着了疯了!他的大手敌意一般地捉紧另一块肉体,想要吞食那块肉体,想要破坏那块热的肉……于是一切音响从两个贪婪着的怪物身上创造出来。
“很少有人能像萧红这样的描写,只有她能将‘生’和‘死’的荒原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最早研究萧红的专家葛浩文如此断言。
“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他们。”
萧红沉痛的生命意识,在她后来的《呼兰河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20世纪40年代,萧红和张爱玲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两位女作家。张爱玲本身这个人就比较清高,文笔很尖刻。萧红是北方女孩,文风非常朴拙,很像儿童。张爱玲有时候会批判一下,萧红好像都不太会批判,萧红是真实。
鲁迅说,萧红有着越轨的笔致,明丽和新鲜。她的语言本身充满魅力,这种魅力是经不起转述的,只能经由直接阅读而领会。例如《呼兰河传》的结尾: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院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几乎是无以复加的稚拙——单调而又重复使用的句型,同义反复、近于通常认为的‘废话’,然而你惊异地感到‘情调’正在其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园说。
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属于中国式散文的结构艺术……,萧红作品提供了真正美学意义上的童心世界。
萧红31岁就英年早逝,她过了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丁玲见过她之后,就对友人预言:萧红决不会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
萧红19岁,还在哈尔滨上学的时候,曾经剪着整整齐齐的短发,大大的眼睛特别有神,穿着白褂青裙,白袜青布鞋,行动敏捷,举止大方。
萧红和许广平
然而,她23岁第一次见鲁迅、许广平时,许广平却注意到:她爱笑,天真无邪,年轻的面庞,然而头发已经过早地花白。
许广平猜测她有过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她不知道的是,萧红20岁时,便已有过未婚怀孕生育过。怀孕时,她的男人无故消失,她身无分文,被旅馆老板扣押为人质。恰逢那一年夏天松花江发大水,她独自大着肚子逃难,从二楼阳台上翻下来,坐了一条小船,最后找到萧军会合。
萧红与萧军在一起之后,即将出生的前男友的孩子成为了生活的负担。身为母亲,萧红硬着心肠,不喂孩子一口奶水,六天以后,她亲手将孩子送了人。与萧军相恋之后,她跟着他,一路从北向南逃难,哈尔滨、青岛、上海、武汉。最后两人在西安分手。分手时,萧红还怀着萧军的孩子。
萧军有严重的大男子主义倾向,还有家庭暴力行为。萧军不断地给她身体上的折磨,像那些没有知识的人一样,要捶打妻子。
有一次,朋友们看到萧红的眼睛青肿。萧红掩饰说是自己不小心跌伤,萧军却不屑地说:干嘛替我隐瞒?是我打的。两人在上海的时候,萧红渐渐有了喝酒抽烟的习惯。那时候萧红的脸色很黄,样子也很憔悴,以至于旁人以为她有吸鸦片的恶习。
萧红和萧军分手后,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婚礼上,胡风提议让新郎新娘谈谈恋爱经过。萧红说: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这种状况(有孕在身)的人,还要什么名分。可是端木却做了牺牲,就这一点我就感到十分满足了。”
然而,端木蕻良也没能给萧红需要的照顾和爱护。婚后不久,两人又要逃难,从武汉逃到重庆。端木拿了唯一一张船票,撇下萧红一个人先走了。萧红此时已有八个月身孕,大着肚子,凌晨在码头上摔了一跤。她躺在地上,半天起不来。四周无人,她望着天上的星星,感到一种从没有感受过的平静。
后来她跟友人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以前在东北,到了上海后去日本,现在的到重庆,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在走路。我好像命定了要一个人走路似的……”
悲情才女萧红:出生富裕家庭,却流亡一生屡遭背叛,去世仅31岁
自古红颜多薄命,一语便道尽了多少女子不幸的一生,即便她们才华横溢,也丝毫绕不过纠缠一生的情劫。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这是萧红在病逝前,留在纸上的最后一句话。
她是备受赞许的文学奇才,一生却短暂而令人心酸,惊世之才却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颇有些造化弄人的凄楚……
为情所累,被爱所伤,却道: 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挣扎,却不得出路……
1911年五月初五,伴随着一声啼哭,一个女孩诞生在黑龙江呼兰县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里。
可她“不祥“的出生只让家人脸上阴云密布,也让她在这个封建的大家庭中举步维艰。
满门富贵,锦衣玉食,萧红却过着不幸的童年。 8岁时生母病故,父亲对她冷漠无情,继母对她恶言相向。
祖母重男轻女,甚至会拿针扎年仅3岁的萧红,在自己家中,她却过得水深火热,比宫斗剧都要多几分悲凉。
唯一给予她一点温暖的便是祖父,祖父总安慰她长大后就好了,可是生活的苦难却从没有尽头……
她虽然爹不疼娘不爱,但富足的家境让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能够读书大概是她一生最大的幸运,让她看到多彩的世界,也让世界看见她的光芒。
她不喜欢这个家,正如这个家不喜欢她一样,她心中最大的信念便是逃出“家“这个牢笼。
她的羽翼还未丰满,父亲便逼她小学一毕业就嫁人完婚,可萧红如何甘心,她又岂能乖乖顺从?
萧红以不让她去哈尔滨上中学,便去呼兰天主堂当洋姑子做要挟 ,最终如愿进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继续学业。
她的文学才华和绘画天赋,此时已渐渐展露,不仅在校刊上发表抒情诗,还接受新思想的影响上街游行。
1929年,祖父的离世,让她失去了对家最后一丝眷恋,随后便不顾父亲的反对, 在表哥的支持下远走北平继续学业 。
可没有家庭的支持,她的生活很快陷入困境,1931年,放寒假后只能回到家中,却遭父亲软禁,不过很快从家中逃出。
来到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尾随而至, 汪恩甲仪表堂堂,让她不由心生爱慕,于是两人一同回到哈尔滨 。
不过,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却觉得这个让家族颜面尽失的女人,并不适合弟弟,于是便代替弟弟解除婚约。
萧红心生愤懑,一纸诉状将汪大澄告上法院,但汪恩甲为了哥哥的声誉,并没有站在萧红这边。
输掉官司的萧红狼狈地回到家中,再次被迫与世隔绝, 生活困住了她的人,却无法困住她的心,不久之后,她再次逃出家门来到哈尔滨 。
生活的落魄,让她无奈向汪恩甲求助 ,一个月后,两人在旅馆同居,早已没婚约的两人,同居生活名不正言不顺,又如何能求一份圆满?
两人手中的钱很快挥霍一空, 汪恩甲又是个没有担当的纨绔子弟,半年后,在萧红怀孕快要临盆之时,汪恩甲便不辞而别 。
此时的萧红身怀六甲,没有收入,又因欠下太多房租被困旅店,走投无路的她,只得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裴馨园写信求助。
比她年长四岁的萧军, 因受委派给她送书刊而相识,萧军欣赏她的才华,同情她的遭遇,朦胧的爱情之焰,便在这对热爱文学的青年心中点燃了 。
萧军为救她脱困可谓是绞尽脑汁,1932年,趁着洪水泛滥,靠着租来的一条小船和一根绳子,萧军终于带萧红逃离了旅店。
不久后,萧红分娩生下一个婴儿,因无力抚养送人,随后她与萧军同居,萧军当家庭教师收入微薄,于是两人只能靠四处借债勉强度日。
萧红虽然叛逆,却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反而对男人时刻有着小女儿的依赖,无法自立自强,这也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虽然同为民国四大才女,她的心性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实在相差甚远, 女人如果只能成为男人的依附品,那便很难逃脱被抛弃的命运 。
在男人手中吃过一次亏的萧红,仍旧不曾觉醒,不过是换一个男人依靠罢了。
萧军是她在绝望中的一抹希望,黑暗中的一道光亮,是让她努力抓住的幸福稻草。
随着,与文人墨客的接触,萧红也开始了自己鼎盛的创作期,1933年,22岁的萧红与萧军一起出版《跋涉》,并在东北引起很大的轰动。
1年后,她再接再厉,完成了自己的名作《生死场》,并获得鲁迅先生的鼓励和指导。
24岁时,她和萧军一同来到上海后,便时常来鲁迅先生家中做客,于此结识了很多业内的好友,对往后的生活和创作,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虽然她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她与萧军的感情,却让她日益憔悴, 萧军身边的暧昧者不计其数,而为了留住萧军,萧红选择一退再退 。
她的纵容只让萧军变本加厉,1936年,两人的感情出现无法修复的裂痕,为了找寻解脱,25岁的萧红离开这个伤心地,只身远赴日本。
1937年,回国后的萧红同萧军,因躲避战乱来到武汉, 在这里她与比自己小1岁的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相识 。
端木蕻良是萧红的小迷弟,对萧红非常崇拜,因在1938年,27岁的萧红与萧军彻底决裂后,便怀着4个多月的身孕,与端木蕻良喜结连理。
尽管萧红腹中的孩子是萧军的, 端木蕻良依旧给了她一场像模像样的婚礼,一个名分 ,原以为萧红终于找到了自己幸福的归宿,却没有想到又是一场绝望的开始。
端木蕻良并非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人,而且完美演绎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武汉沦陷后,端木蕻良抛下还挺着大肚子的萧红,只身逃难去重庆,这样的举动实在让人寒心。
之后,随着生下的孩子再次夭折,这让萧红感到无尽的悲凉 ,尽管她从未想过要将孩子留在身边,但依旧给她带来了严峻的打击,那一刻她仿佛再看不见人生的希望。
1940年,两次生育的创伤加上一直以来的颠沛流离,让她在与端木蕻良一路逃难到香港后,身体便每况愈下, 而《呼兰河传》也成为了她人生的绝唱 。
在香港沦陷时,30岁的萧红已经卧病在床,丈夫将她托付给一个叫骆宾基的年轻人,便再次消失的无影无踪,再次被丢下的她,痛苦不已,而陪伴她的只有回忆。
1942年1月,31岁的萧红生命进入倒计时,她原本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却遭庸医误诊,被当作喉瘤,手术开刀误切喉管,让她病情加重,不久后,便与世长辞……
她是文学上的奇才,曾与很多进步人士朝夕相处,但遗憾的是她的思想从未被解放,她将自己的不幸都归结为性别, 她怨恨自己“女人“的身份,让她遭遇了人生种种磨难 。
可是性别重来都不是原罪,不能自立自强,时刻需要依附于男人,才是她不幸的祸首。
她一边逃脱,一边又习惯性地套上另一个男人的枷锁,辗转于男人之间,一点温情便沉迷,企图用感情作羁绊,牵系住自己一生的依靠,结果亲手将自己的性命断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