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300首赏析(《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赏析)_赏析_古诗_西湖

本文目录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赏析
  • 300-400字的古诗词赏析
  • 古诗300首翻译及赏析
  • 300字的古诗词赏析
  • 写景的诗(唐诗三百首最有意境的写景古诗)
  • 古诗词300首 最好有意思和注释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赏析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关于“古诗赏析”内容请点击↓↓↓

★ 高考必背古诗文赏析  ★

★ 经典古诗词鉴赏  ★

★ 古诗赏析:谭嗣同的《潼关》  ★

★ 语文古诗词赏析知识总结  ★

★ 初中古诗赏析大全  ★

★ 有关读书古诗的赏析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 事迹 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 传说 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古诗鉴赏

赏析一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赏析二

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写于宋孝宗赵眘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此时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志士。对此,作者十分痛心,在 中秋节 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就写下了这首词,以抒情怀。

词的上片写一轮圆月,从东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时候,还是一片朦胧,当它慢慢升高,就变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了。此时,词人与友人举杯赏月,忽发狂想,很风趣地向嫦娥提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是说时间过得这样快,好象在有意欺人,使我们渐渐地衰老,长出许多白发来了,这该怎么办呢?他从月圆月缺,想到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而自己却没有什么作为,不禁心绪起伏,很不平静。“秋影”,指刚升起的不太明亮的月亮。“飞镜又重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做的,磨后更加明亮。所以,作者把月亮比作磨过的飞镜。“姮娥”,即嫦娥,传说她是月宫的仙女。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就这样,作者把铲除投降派的思想巧妙而含蓄地寓于形象之中,使这首小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 典故 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的主要作品有:

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汉宫春· 立春 日、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满江红·中秋寄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鹧鸪天·送人、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清平乐·题上卢桥、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祝英台近·晚春、贺新郎·赋琵琶、生查子·独游西岩、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浣溪沙、鹧鸪天·博山寺作、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古诗赏析相关 文章 :

★ 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 古代中秋节诗词名句赏析

★ 古代经典秋天的诗句鉴赏

★ 古代经典的秋天的诗句鉴赏

★ 经典的古代秋天的诗句鉴赏

★ 中秋节的古诗文

★ 初中古诗大全300首

★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点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var _hmt = _hmt || ;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300-400字的古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古诗300首翻译及赏析

一、、送别
唐代: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二、翻译:
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三、赏析: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300字的古诗词赏析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写景的诗(唐诗三百首最有意境的写景古诗)

共 730 个字,5 张图片,阅读时长 3 分钟

比如唐诗300首当中最有意境的写景古诗: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且看全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春潮也在不断的上涨,更有蒙蒙细雨,7个字勾勒出了山涧中春天的景色。走到山涧深处,看到荒野的渡口,没有人在撑船,只有一只小船在悠闲地横在水面上。

我们认为,这种解读或许有它自身的道理,但是难免有所牵强。今天的我们学习这首诗歌,不妨就单纯的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赏析。毕竟“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确实很有意境,在整个的中国古典诗词当中,这两句诗的精彩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

古诗词300首 最好有意思和注释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背景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注词释义
偶书:偶然写出来的。鬓:耳边的头发。衰:指鬓发稀疏、斑白。
古诗今译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释∶
⑴饮湖上,指在西湖上喝酒。⑵潋滟。指波光闪动的样子。⑶方好,正好。
⑷亦,也。⑸空蒙,指水雾迷蒙。⑹西子,西施。⑺相宜,合适。
古诗今译
水面上波光粼粼,天气晴朗,风景秀丽,山色迷茫,雨中的景致也很奇妙。想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无论是淡雅的妆,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那么美丽多娇,那么合适。
赏析:这是歌咏西湖的名篇。在作者看来,西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美的。晴时,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水波闪动;雨时,湖光山色,旷远朦胧。西湖的美是那么恰到好处,正如美丽的西施,无论怎么打扮都是很漂亮的。诗的前两句总写西湖山水风光,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情态。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湖面上闪烁着朵朵银花;近山苍翠,远山似黛;堤岸上垂柳飘拂,芳树间植其中。这样的风光,只有晴天方可饱览,而风雨交加,薄云低垂于湖面,湖水荡漾而尤见其充盈环湖群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如此的景象非雨天难得一睹。“晴方好”“雨亦奇”,是作者在不同天气下多次畅游西湖后的深切体会。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诗的后两句,作者把西湖比做古代越国美人西施,是从两者的气质风韵上来说的。绝代美人西施的淡妆浓抹,无不相宜;而西湖的山山水水,风霜雨雪,一年四季,总各具情态,各有风韵。西湖和西字都具有自然美的风韵,都能随物赋形,气象万千都美在神韵。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释∶
(1)把,持;拿。(2)天上宫阙,指天上的宫殿。这里指月宫。(3)天上宫阙,指天上的宫殿。这里指月宫。(4)倚户,刻花的窗户。(5)婵娟,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解读∶
天上明亮的月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把酒杯高高的举向天空发问。不知道月宫里,今夜算是哪一年?我真想随着清风到月宫里去,又担心天上玉砌的高楼高耸入云,让人难以忍受他的寒冷。哪里比的上人间,在月色里起舞,影随舞动,是多么优雅。清凉的月光透过深红的楼阁,低低的洒在雕花的门窗里,照在无法入睡的人身上。月亮不应该有什么恨事吧,它为什么总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团圆。人间有悲欢,有离合,月亮有阴晴,有圆缺,这些是向来就不会只存在好的一面。但愿分别的人们互相祝愿,彼此保重,虽然千里相隔,却能够一起欣赏同一轮明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