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的意思(“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意思)_孟子_的人_得道

本文目录

  •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意思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什么意思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 得道多助的意思是什么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何处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啥意思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 得道多助是什么意思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口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什么意思

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此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节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释义: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扩展资料

公孙丑下一般指《孟子·公孙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共分为十四章,作于战国时期。

孟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人民境遇非常悲惨。孟子同情人民,反对掠夺性战争,主张君主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王道”和“仁政”治国并进而统一天下。本文正是针对此而写的一次对君主好战的讲话,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指的是孟子主张的“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了仁政,施行“仁政”就会“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在这里,孟子通过“得道”和“失道”的后果——“多助”和“寡助”的鲜明对比,充分说明了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又将“多助”和“寡助”的后果向纵深引出,推论出人和在统一天下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翻译: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此文出自战国中期·公孙丑所著的《孟子》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作者简介:

公孙丑在《孟子》一书中记其言颇多,有公孙丑上下两章,6000多字。《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公孙丑,孟子(轲)弟子,齐人也。孟子未尝得政,丑设词以问之。”

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即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记录于《公孙丑章句·下》。这些名言至今沿用,可见公孙丑是很有学问的人。

补充:公孙丑和他的老师孟子一样,终生都没有做过官,因为当时已经进入战国时期,各大国都采用法家的思想,开始变法,富国强兵,而儒家的思想在这种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早已不吃香了。何况孟子还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言论,除了空谈,哪个诸侯肯用他这一派的人呢?

得道多助的意思是什么

得道多助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褒义
出 处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何处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啥意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于《孟子》。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出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扩展资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创作背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鉴赏

文章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里的一句话,是指施行善举的君王会得到多方的支援,而施行恶举的君王没有人会支援帮助他。他的意义在于我们要多做善事,别人也会因此在你困难时帮助你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 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资料扩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 得道”和“ 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得道多助是什么意思

得道多助是什么意思: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例子】战争中,正义的一方总是得道多助。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人心归向

【反义词】失道寡助、众叛亲离

扩展资料

1、得道多助的近义词

人心所向

【解释】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出处】唐 房玄龄等《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是道德和正义。

【例子】严厉打击黑社会势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语法】主谓式;作补语、定语;含褒义

2、得道多助的反义词

众叛亲离

【解释】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手下拥兵不多,为人残忍无情,众人反对亲人背离,最终难以成功。

【例子】他坚持与人民为敌,以至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