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其二(如梦令的意思)_如梦令_惊起_沉醉

本文目录

  • 如梦令的意思
  • 如梦令1和2全诗
  • 李清照的《如梦令》意思
  • 【诗词交流】《如梦令.回眸无数》两首
  • 李清照的《如梦令二》拼音版的是什么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拼音版如梦令
  • 如梦令其一和其二的诗意
  • 苏东坡寓禅《如梦令》二首解释

如梦令的意思

如梦令(其一)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如梦令(其二)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扩展资料:

如梦令(其一)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

“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梦令

如梦令1和2全诗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溪亭:临水的亭台。  (2)争:同“怎”。  (3)兴尽:尽了兴致  (4)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译文  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的《如梦令》意思

如梦令有两首来着的。
其一:《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其二:《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常:常常;时常。
  溪亭:临溪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沉醉:陶醉。
  回舟:乘船而归。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
  藕花:荷花。
  争:抢渡,加紧划船。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诗词交流】《如梦令.回眸无数》两首

好词欣赏
乱评如下:
格律正确,情感流露自然,读起来很不错。白璧微瑕,似乎整体中缺少经典的警策之句作为亮点。
第一首情绪的把握和构架是很不错的,如梦令韵脚紧密,音韵中带着一种拗怒而急促的情绪,即所谓繁音促节,然后在尾句的两字短句形成转折,最后托出结句,这是如梦令词牌先天的声韵特点。这一首对情绪的掌控不错,但是开场的几句略显拖沓,踟躅崎岖这两个双声词叠用,其实没什么必要。词虽然比诗略松,但是一样要追求节能环保,比如最严格的律诗之中,中间不能重字,韵脚不能重音,甚至同一个意象都不能出现两次,前面有了落日,后面就不能出现夕阳,这不是桎梏镣铐,而是要求作者在有限的文字之中尽力求新求变装进更多的内容凸显更多的波澜变化。
第二首的情绪略显散乱,但是用词造句比第一句好。
这两首的句法和用语都略显直露,诗词讲究蕴含,不要太直白,情绪要用场景巧妙的烘托而出,吐气无痕剑出无风,而且宋词的语言偏向阴柔,即使是东坡的以诗为词,也是以气场取胜,一句大江东去就凸显了豪壮之气,如果写壮哉长江,就不是宋词的写法了。真正大喊大叫的宋词是不多的,刘过张元干之流有些词就有点叫嚣过甚,被历来评者诟病。
纯属自己写不出来瞎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李清照的《如梦令二》拼音版的是什么

cháng jì xī tíng rì mù , chén zùi bù zhī guī lù ,

xīng jìn wǎn huí zhōu , wù rù ǒu huā shēn chù 。

zhēng dù , zhēng dù , jīng qǐ yī tān ōu lù 。

  • 原文:

    《如梦令》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释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6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往事的怀念之情以及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感慨青春易逝和惜春之情。

作品原文

如梦令(其一)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其二)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白话译文

其一

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其二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扩展资料: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拼音版如梦令

李清照的《如梦令》有两篇,拼音版如下:

《如梦令·其一》

cháng jì xī tíng rì mù,chén zuì bù zhī guī l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xìng jìn wǎn huí zhōu,wù rù ǒu huā shēn ch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zhēng dù,zhēng dù,jīng qǐ yī tān ōu lù。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如梦令·其二》

zuó yè yǔ shū fēng zhòu,nóng shuì bù xiāo cán jiǔ。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shì wèn juǎn lián rén,què dào hǎi táng yī jiù。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zhī fǒu?zhī fǒu?yīng shì lǜ féi hóng shòu。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如梦令其一和其二的诗意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释义: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释义: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苏东坡寓禅《如梦令》二首解释

直译:其一水和污垢何曾在一块共存过 细细看来两个都有又两个都没有遂和擦背的人说 呵呵 这麽长时间劳烦你一直搓背 稍微轻点 轻点 本居士身上没那么多灰!! 这首词应该就是苏轼的自嘲语吧 合着有 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的味道 其二你替我擦澡 自己先洗干净了才能给我搓背洗干净啊 看看现在热的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 故和搓澡人说 一起在早澡堂里吧 (那搓澡人肯定会推辞 说 不敢不敢 因为好歹东坡先生是士人)所以 东坡就说 尽管洗 尽管洗 没事 没事 俯为人间一切这句很难解 但是要合着上首的意思和通篇的意境就很明白了 那就是低下头俯下身来方能看清世间的一切 因为最低层才是根本 水载舟者也 以覆舟者。在此 可见苏轼的为官之道为人之道 总是以低姿态亲民 正体现了他那种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造福于民 呵呵 我颇慕苏东坡就在于此 当年乌台诗案后 苏轼一直被贬 而且越贬越往南 离汴京就越远 但是 无论怎样 苏轼总能用自己手里仅有的权利造福于民 这恐怕是不一般的士大夫所能及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