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抛砖引玉(36计中抛砖引玉是什么意思)_契丹_秦国_抛砖引玉

本文目录

  • 36计中抛砖引玉是什么意思
  • <<三十六计>>中抛砖引玉是什么意思
  • 三十六计第十七计抛砖引玉:张仪六百里诓楚,连横政策破合纵
  • 36计中抛砖引玉的故事
  • 三十六计有哪些
  • 三国三十六计:抛砖引玉
  • 三十六计抛砖引玉的故事
  • 抛砖引玉的出处
  • 《三十六计》中,有关抛砖引玉的古代战例有那些
  • 《三国演义》中抛砖引玉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36计中抛砖引玉是什么意思

抛出砖头,引来白玉。比喻用自己没有价值的东西(多指意见、文章等)引出好的、珍贵的东西。

<<三十六计>>中抛砖引玉是什么意思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 【注释】 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④。击,撞击,打击。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解析】 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应用极相类似的方法,以假乱真。比如,用旋旗招展、鼓声震天来引诱敌人,属“疑似”法,往往难以奏效。而用老弱残兵或者遗弃粮食柴草之法诱敌,属“类同”法,这样做,容易迷惑敌人,可以收到效果,因为类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敌人的错觉,使其判断失误。当然,使用此计,必须充分了解敌方将领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军事水平、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这样才能让此计发挥效力。正如《百诫奇略.利战》中所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庞涓就是因为骄矜自用,才中了孙膑减灶撤军之计,死于马陵道的。 【探源】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绣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纹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故事】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虽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与已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唐军统帅曹仁师见—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饥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 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 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进。黄昏时分,只听—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无敌情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 成语 抛砖引玉 ( pāo zhuān yǐn yù ) 解释 抛出砖头,引来白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谦词 示例清·李汝珍《镜花缘》:“方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以为借此长长见识。” 近义词 引玉之砖、一得之见

三十六计第十七计抛砖引玉:张仪六百里诓楚,连横政策破合纵

战国时期,本来魏国最强大,但它在与齐国进行的桂陵,马陵两次战争失败以后,国力削弱,地位下降了。与此同时,秦国的地位上升。它连打胜仗,威胁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安全。

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秦国针锋相对地实行“连横”政策,破坏六国的联合,以便各个击破。

公元前313年,秦国想攻打齐国,但看到齐、楚两国联合起来了,不好打,就派张仪到楚国去,用“抛砖引玉”之计,来换取楚齐之间关系破裂,达到孤立楚国而后战胜它的目的。

张仪到了楚国,对楚王说:“大王您如果能听我的劝告,跟齐国断绝关系,我请求秦王把商于(今河南淅州县西南)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并把秦国的美女送给您做妾,使秦、楚两国永远结为兄弟邻邦。”楚王听后很高兴,当即答应了张仪的要求。

楚国满朝文武官员都给楚王祝贺,惟独陈轸情绪低沉。楚王他说:我不动一兵一卒白白得到六百里土地,你有什么不高兴的

陈轸回答说:并非如此,我看咱们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反而会上秦国的当。秦国这样做是想破坏齐国和楚国的关系,促成秦国和齐国联合攻打我们楚国,大难就要临头了。

楚王问他能说这话有什么根据,陈轸说:秦国所以重视楚国,正是因为楚国有齐国这个邻邦,如令旋国与齐国绝交,楚国就孤立了。

秦国图什么把六百里士地白送给、个狐立的国家?我断定,张仪国回国以后。一定会背信弃义。这势必造成我们在北面丢了齐国这个盟友,在西面受到秦国的威胁,齐,秦两国的军队必定会一起进攻我们。

我给您出个主意:我们不如表面上跟齐国绝交,暗地里跟它联合。派人跟张仪一块儿去秦国,如果秦国真的把六百里士地给了我们,我们再跟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听了说:“你给我住嘴!等着我得到秦国的士地好了!”

楚王为了表示诚意和对张仪的信任,把国相的大印授给了张仪,同时还送给张仪许多好东西。接着,楚王宣布和齐国绝交。

张仪达到了目的要返回秦国,楚国派了一名将军作使者跟随张仪到秦国去领取商于六百里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以后,假装从车上摔下来受了伤,3个月没上朝办事,只字不提给楚国土地的事。

楚王得知这一情况后说:“张仪一定是嫌我跟齐国绝交还不彻底。”于是,他派了一名叫宋遗的勇士到齐国去辱骂齐王,做出样子给秦国看。齐王见此情景,非常气愤,立即投靠了秦国,齐、秦两国联合了起来。

这时张仪上朝办事了,他对楚国的使者说:“你怎么不回去接受土地呀?从某地至某地方圆六里。”楚国使者一听把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极为气愤,立即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听后大怒,想出兵打秦国。陈轸又劝谏说:“我可以插句嘴吗?攻打秦国倒不如用一座城贿赂秦国,然后和秦国联合起来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失给秦国的,可以从齐国那里补回来。如今大王您已经和齐国绝了交,又去打秦国,这是自己促使齐国和秦国联合,招来联军打我们。

这样,我们的国家一定会遭到挫伤!”

楚王不听陈轸的劝告,命令屈匄率领大军攻打秦国。秦国派魏章领兵抵抗。公元前312年春天,双方在舟阳(今陕西、河南两省间的丹江以北)交战。楚军大败,8万人被歼,屈匄和楚国高级官员70多人被俘。秦国夺去楚国汉中地区大片领土。楚王调集全国军队再次攻击秦军,战于蓝田,楚军又败。战争使楚国失去大片领土,国力大为削弱了。

36计中抛砖引玉的故事

宋太宗年间,大臣曹翰因罪发配汝州。曹翰这个人很有智谋,自从到汝州后一直考虑如何重返京城,官复原职。

有一天,宋太宗派使者来汝州公干。曹翰想办法见到了使者,流着眼泪说:“我的罪恶深重,到死也不能赎清,真不知如何报答皇上的不杀之恩。

我现在这里悔过,有朝一日誓死报答皇上。只是我在这里伏罪,家里人断了生计,缺衣少食。我这里有一幅画,请您带回京城交给我的家里人,让他们卖掉此画暂且糊口。”

使者见当年的权臣如此求他,便满口答应了,回到京城后还把此事向宋太宗作了汇报。宋太宗打开这幅画一看,是曹翰精心绘制的《下江南图》,内容是当年曹翰奉宋太祖的旨意。

任先锋官攻打南唐的情景。宋太宗看到此画,马上回忆起曹翰当年立下的功勋,怜悯之心油然而生,遂下旨把曹翰召回京城。曹翰为回京城,以一幅画作为引玉之砖,终于如愿以偿。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被评为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

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

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抛砖引玉

三十六计有哪些

  • 01

    三十六计有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十六计分别是:

    1、瞒天过海: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2、围魏救赵: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3、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4、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5、趁火打劫: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6、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7、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8、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9、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10、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11、李代桃僵: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12、顺手牵羊: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13、打草惊蛇: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14、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15、调虎离山: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假象去诱骗他“往前有危险,就返身离开”。

    16、欲擒故纵: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17、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

    18、擒贼擒王: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19、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21、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22、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23、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24、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

    25、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26、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27、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28、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29、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30、反客为主: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31、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32、空城计: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33、反间计: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34、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35、连环计: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36、走为上计: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三国三十六计:抛砖引玉

三国三十六计 攻战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总诀:类以诱之,击蒙也。

此计为诱敌之计,总决意为:诱惑敌人,使敌中计处于被动,便可被我打击。诱惑敌人的方法很多,无非是给敌人造成有利可图的可乘之机。在古代战争中,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常常是最好的诱敌之物,在三国演义中多次出现,用粮草诱敌的情况。除了粮草,还有弱兵,空城,败兵都可成为诱敌的目标。总而言之,只要敌人中计,那么抛砖引玉就成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收拾这些懵懂的敌人了。

三国战例:

张飞义释严颜

严颜在城中,连日不见张飞动静,心中疑惑,着十数个小军,扮作张飞砍柴的军,潜地出城,杂在军内,入山中探听。当日诸军回寨。张飞坐在寨中,顿足大骂:“严颜老匹夫!枉气杀我!”只见帐前三四个人说道:“将军不须心焦:这几日打探得一条小路,可以偷过巴郡。”张飞故意大叫曰:“既有这个去处,何不早来说?”众应曰:“这几日却才哨探得出。”张飞曰:“事不宜迟,只今二更造饭,趁三更明月,拔寨都起,人衔枚,马去铃,悄悄而行。我自前面开路,汝等依次而行。”传了令便满寨告报。

探细的军听得这个消息,尽回城中来,报与严颜。颜大喜曰:“我算定这匹夫忍耐不得。你偷小路过去,须是粮草辎重在后;我截住后路,你如何得过?好无谋匹夫,中我之计!”即时传令,教军士准备赴敌:“今夜二更也造饭,三更出城,伏于树木丛杂去处。只等张飞过咽喉小路去了,车仗来时,只听鼓响,一齐杀出。”传了号令,看看近夜,严颜全军尽皆饱食,披挂停当,悄悄出城,四散伏住,只听鼓响:严颜自引十数裨将,下马伏于林中。

约三更后,遥望见张飞亲自在前,横矛纵马,悄悄引军前进。去不得三四里,背后车仗人马、陆续进发。严颜看得分晓,一齐擂鼓,四下伏兵尽起。正来抢夺车仗、背后一声锣响,一彪军掩到,大喝:“老贼休走!我等的你恰好!”严颜猛回头看时,为首一员大将,豹头环眼,燕颌虎须,使丈八矛,骑深乌马:乃是张飞。四下里锣声大震,众军杀来。严颜见了张飞,举手无措,交马战不十合,张飞卖个破绽,严颜一刀砍来,张飞闪过,撞将入去,扯住严颜勒甲绦,生擒过来,掷于地下;众军向前,用索绑缚住了。

这是张飞难得几次成功应用计谋成功的案例。张飞入蜀需过巴郡,但巴郡守将严颜缺深沟高垒不与交战,是打算以逸待劳,等张飞自乱以后再出击。因短时间攻不下来,于是张飞便想出了这抛砖引玉的计策来。先是大肆宣扬要绕过巴郡,如果张飞真的找到小路绕过巴郡入蜀,镇守蜀地东部关隘的严颜也算是失败了,因此,得到消息的严颜必然会上当出战阻截。于是严颜便中计了,中计以后的敌人,懵懵懂懂,自然是被轻易击破了。捉住了严颜,巴郡不攻自破。

三十六计抛砖引玉的故事

三十六计抛砖引玉的故事

  【抛砖引玉原文】:
  类以诱之,击蒙也。

  注释

  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④。击,撞击,打击。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抛砖引玉典故】:

  公元690年,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员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与己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唐军统帅曹仁师见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肌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

  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

  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进。黄昏时分,只听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无敌情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刘天就优惠价迎财源

  1955年,刘天就创办香港妙丽集团,自任董事长。初创时,妙丽集团只有6个人,经营品种很少的小百货零售店。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妙丽集团发展成为以百货批发业为主,兼营百货零售、地产、工业加工、旅馆、学校、旅游业的多业综合集团。经营地域从香港扩展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内地的深圳等地。特别是1976年以来,妙丽集团的发展更为迅速,每年都要增设一两个门市部,1984年的营业额近4亿港元。

  妙丽集团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主要是靠刘天就那晤(不)平赔5倍的竞争妙诀。所谓晤平赔5倍,就是妙丽集团出售的商品,如果不比其他商店的价格便宜,他愿按价格的5倍给予赔偿。

  刘天就了解到,顾客除了购买小商品之外,一般是首先考虑同类商品中哪家商店售价最便宜:于是,他就紧紧抓住顾客的心理来扩大销售。

  他大张旗鼓地以批发价为号召,零售的商品一律按批发价出售,同时他又想出晤平赔5倍的口号,把它写成标语到处张贴,写成巨大的横幅挂在商场3楼外面,和商店的大牌号放在一起。

  刘天就这一招果然灵验,妙丽集团从此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为了保证多销以降低成本,刘天就严把进货关。他指导采购部门保证只进那些既适销对路又价廉物美的商品,这样,资金周转快,成本低,积压耗损少。

  刘天就还实行了妙丽会员制度,以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在妙丽超市,你会看到他的商品价签上往往标着会员价和非会员价两种:会员价比非会员价要低些,而且越高档的商品差价越大,比如一套近20xx港元的真皮沙发,会员价要便宜400港元。

  妙丽会员制度规定:对香港常住居民设有长期会员制度,每人交80港元会费,即可享受1年会员待遇;一个单位中凑足人集体入会的,每人每年交50港元会费;对香港上百万的.在校学生,会费按以上标准减半;实行一种星期会员制度,每逢星期日,租用多辆公共汽车,从几条线路把顾客接到妙丽商场来,每人只需要花5角钱就可获得一天期会员证。

  据测算,妙丽的星期天会员通常维持在1万名左右;而妙丽的长期会员,则高达20万人。

  刘天就以优惠价为砖,却引来每年数千万港元会员费之玉。而这数千万元的资金投入市场的流通领域里,又为刘天就引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安陵缠知时

  从前有个叫安陵缠的女子貌似天仙,体态婀娜,因而赢得楚共王的宠爱。

  大臣江乙拜见安陵缠,说道:我听说,以钱财事人者,一旦钱财用尽,人们同他的交情就会疏远;以姿色悦人者,一旦人老色衰,她所得到的宠爱就会减退。今天你是一朵花儿,但花总要枯萎。你怎样才能让大王永远宠爱你而不嫌弃你呢

  安陵缠连忙施礼说:我年少无知,望先生为我出主意。

  江乙说:人死不能复生,天下事没有比这更令人悲哀的了。如果你愿意为大王日后殉葬,大王一定会永远宠爱你。

  安陵缠点头道:敬听先生之言。

  有一次,楚共王带领安陵缠出外打猎。围猎时施放的野火如天上的云霓,虎啸狼嗥,声若雷霆。突然,一只发了狂的犀牛向楚共王这边冲来,旁边的弓箭手开弓放箭,一箭就射死了犀牛。楚共王满意说:此次行猎,甚娱我心。突然,他的脸色转为阴沉,人生如白驹过隙,我千秋万岁之后,情形将是怎样呢

  安陵缠见时机已到,便跪在楚共王面前,眼泪汩汩地说:大王千秋万岁之后,臣妾愿与大王同葬。

  楚共王闻听,深为感动,当即把一块领地封给安陵缠。在这里,安陵缠陪葬的许诺是砖,楚共王的宠爱和一块领地则是安陵缠招来的玉。所以说,江乙善谋,安陵缠知时。

  窦公经营有道

  唐代崇贤人窦公善于经营家业,积钱盈室。他经营家业的方法只有四个字:抛砖引玉。

  窦公在京城有一块空地,与大宦官的地相邻。许多人想出钱买这块空地,而大宦官也想得到它。窦公于是把这块值五六百缗的空地拱手送给大宦官,连一个钱字都没提。对此大宦官领情不尽。

  不久,窦公说自己打算去江淮,希望大宦官给神策军护军(由宦官担任)写几封信。大宦官当然很乐意替他写信。窦公借这几封信招摇撞骗,总共获得三千缗。从此,他的家业开始殷实富裕起来。

  后来,窦公在市郊买了一块积满水的洼地。他让女佣人带着蒸饼来到洼地对当地玩耍的孩子说:哪个孩子如果扔砖瓦片击中洼地的一个目标,就可以得到一个蒸饼。孩子们争相往洼地里扔砖瓦片,没过多久这块洼地就差不多填平了。接着,窦公又用土铺垫一番,在上面盖起了客店,专留过往的波斯商人住宿,每天获利一缗。

  在这里,窦公先吃小亏后占大便宜。如果他舍不得把值五六百缗的空地白白送给大宦官,就无从得到三千缗的钱。若他不先舍得一些蒸饼,就不能轻松地填满洼地,盖起客店。

  曹翰一画调京城

  宋太宗年间,大臣曹翰因罪发配汝州。曹翰这个人很有智谋,自从到汝州后一直考虑如何重返京城,官复原职。

  有一天,宋太宗派使者来汝州公干。曹翰想办法见到了使者,流着眼泪说:我的罪恶深重,到死也不能赎清,真不知如何报答皇上的不杀之恩。我现在这里悔过,有朝一日誓死报答皇上。只是我在这里伏罪,家里人断了生计,缺衣少食。我这里有一幅画,请您带回京城交给我的家里人,让他们卖掉此画暂且糊口。

  使者见当年的权臣如此求他,便满口答应了,回到京城后还把此事向宋太宗作了汇报。宋太宗打开这幅画一看,是曹翰精心绘制的《下江南图》,内容是当年曹翰奉宋太祖的旨意,任先锋官攻打南唐的情景。宋太宗看到此画,马上回忆起曹翰当年立下的功勋,怜悯之心油然而生,遂下旨把曹翰召回京城。

  曹翰为回京城,以一幅画作为引玉之砖,终于如愿以偿

  【抛砖引玉按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抛砖引玉的出处

《抛砖引玉》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十六计》中,有关抛砖引玉的古代战例有那些

庞涓率大军在外,不敢久战,意欲与韩军一战决胜负。但孙膑固守不出,意在将庞涓拖垮。 庞涓派士兵四处抢粮,杀戮韩国百姓,引诱韩军出动。部分韩国士兵不听军令,私自出击,被魏军所杀。庞涓将韩国士兵的尸体堆在韩军大营前,韩国士兵被击怒,拥入孙膑帐内,威胁孙膑,若再不出战,将杀死孙膑。孙膑用兵法说服众士兵,士兵决意按孙膑之计行事。 庞涓继续抢粮,韩军出兵,打了就撤,在回撤之时。部分将士出而不返,秘密潜伏于西山。十数天后,潜伏于西山的韩军已达数万人,孙膑命出击的军队将魏军引入西山,将其歼灭。 西山之战魏军被重创,庞涓知再战也无利可图,只好撤军回国。

《三国演义》中抛砖引玉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 是绣饵; “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 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 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纹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公元690年, 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虽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他想到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与已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俘的唐军逃跑,樵夫军统帅曹仁师见—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饥瘦,并从他们那里得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进。黄昏时分,只听—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无敌情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