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辞的意思
- 辞是什么意思
- 辞怎么读 辞读音意思介绍
- 含糊其辞的意思 含糊其辞的含义
- 故人西辞的辞的意思 辞字意思简介
- 辞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 辞这字是什么意思
- 辞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 《辞》的意思是什么
- 辞的意思是什么
辞的意思
辞【ci】
部首:辛 笔画:13
五行:金 繁体:辞
五笔:TDUH
笔顺:撇 横 竖 竖 横折 横 点 横 点 撇 横 横 竖
基本释义
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
2.言语文词:~令。修~。
3.告别:~行。
4.不接受;请求离去:~谢。~职。
5.解雇:~退。他被老板~了。
6.躲避;推托:万死不~。不~辛苦。
详细释义
1.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3.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4.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5.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6.解雇,免职 。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辞是什么意思
推辞,拒绝,告别,文章名字,
● 辞 (辞) cíㄘˊ ◎ 告别:告~。~诀。~行。~世。~别。 ◎ 不接受,请求离去:~职。~呈。 ◎ 躲避,推托:不~辛苦。~让。~谢。推~。 ◎ 解雇:~退。 ◎ 同“词”。 ◎ 优美的语言:~藻。修~。 ◎ 讲话;告诉:“请~于军”。 ◎ 文体的一种:~赋。陶渊明《归去来兮~》。 ◎表示过去、往。 本段详细字义 ◎ 辞 辞、辤 cí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本段(2) 同本义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辞怎么读 辞读音意思介绍
1、辞(拼音:cí)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2、辞是会意字,字形由表示整理的“乱”和表示刑罚的“辛”组成,本义是诉讼,打官司。引申为诉讼时的言辞。再引申为一般的言辞、文辞,又引申为一种文学体裁。讼辞中常常为求无罪而找借口,故又可引申为借口。再者,诉讼是为了摆脱罪名,所以“辞”又有推辞、辞却等引申义,且这一系列义项以及言辞、文辞等引申义逐渐成为“辞”的常用义。
含糊其辞的意思 含糊其辞的含义
1、含糊其辞,汉语成语,拼音是hán hú qí cí,意思是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出自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
2、近义词:闪烁其辞。
3、反义词:单刀直入、心直口快、开门见山。
4、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故人西辞的辞的意思 辞字意思简介
1、辞,是辞别的意思。辞是动词,辞别辞去的意思。黄鹤楼是在扬州的的西方所以是向西辞别往东而去。
2、字面含义:故人是指老朋友,西辞指向西离开,我有一个老朋友要到黄鹤楼的东面去。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老朋友就是孟浩然。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辞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辞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辞:基本字义:◎ 告别:告~。~诀。~行。~世。~别。
◎ 不接受,请求离去:~职。~呈。
◎ 躲避,推托:不~辛苦。~让。~谢。推~。
◎ 解雇:~退。
◎ 同“词”。
◎ 优美的语言:~藻。修~。
◎ 讲话;告诉:“请~于军”。
◎ 文体的一种:~赋。陶渊明《归去来兮~》。
◎表示过去、往。
详细字义:辞
辞、辤 cí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2. “辞”在文言文中的词性和意思是什么
名词义:1、会意字。
本义:诉讼;打官司。 【引证解释】: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6辞,讼也。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2、口供。 【引证解释】: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书·吕刑》 3、言辞;文辞。【引证解释】: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特指政令之词。 【引证解释】: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5、借口;口实。 【引证解释】: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资治通鉴》 6、古体诗的一种。如:木兰辞。
动词义: 1、说讲。 【引证解释】:无伤也,请辞于军。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辞别;告别。 【引证解释】:朝辞白帝彩云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3、推却不受。 【引证解释】:以王父命辞父命。
——《公羊传·哀公三年》 4、审讯。 【引证解释】: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5、遣去。 【引证解释】: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拼音】: cí 【组词】: 1、告辞 【释义】:原指向主人辞别,现在通用指辞别。
【例句】:他心里不高兴,没有向大家告辞,就一个人走了。 2、辞职 【释义】:辞去所担任的职务。
【例句】:教练辞职后,球队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成绩一落千丈。 3、辞世 【释义】:避世,隐居;逝世;去世。
【例句】:上述是笔者观点,主要是两位大师辞世,情有所动,因而写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4、谢辞 【释义】:辞谢,告辞;答谢的话。
【例句】: 从去年起,我谢辞各种应酬,做一些真正由我做、我能做、我爱做的事。 5、遁辞 【释义】:.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
【例句】: 然而实际上,诸如此类的怀疑和遁辞只会把协定打入冷宫。
3. 文言文辞字都有什么意思
【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
【辞决】决别.
【辞令】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
【辞世】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
【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
【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苏威传》: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汉字:发音:cí
①口供.《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
②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送我.”《后序》:“初至北营,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令.”
③讲话,告诉.《肴之战》:“使皇武子~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于军.”
④推辞;拒绝;不接受.《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后序》:“于是~相印不拜.”
⑤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去.”《木兰诗》:“旦~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⑥文词.《屈原列传》:“皆好~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甚畅达.”
⑦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4. 辞的古文解释
辞cí① 口供。
《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
② 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送我。”
《 后序》:“初至北营,抗~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令。”
③ 讲话,告诉。《肴之战》:“使皇武子~焉。”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请~于军。”④ 推辞;拒绝;不接受。
《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 后序》:“于是~相印不拜。”
⑤ 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请~去。”
《木兰诗》:“旦~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⑥ 文词。
《屈原列传》:“皆好~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甚畅达。”
⑦ 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
【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
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辞决】决别。
【辞令】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
【辞世】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却粒。”
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
【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
《隋书?苏威传》:“~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辞这字是什么意思
辞 辞 拼音:cí 繁体字:辞
部首:辛,部外笔画:6,总笔画:13
五笔86&98:TDUH 仓颉:HRYTJ
笔顺编号:3122514143112 四角号码:2064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F9E
基本字义
● 辞
(辞)
cíㄘˊ
◎ 告别:告~。~诀。~行。~世。~别。
◎ 不接受,请求离去:~职。~呈。
◎ 躲避,推托:不~辛苦。~让。~谢。推~。
◎ 解雇:~退。
◎ 同“词”。
◎ 优美的语言:~藻。修~。
◎ 讲话;告诉:“请~于军”。
◎ 文体的一种:~赋。陶渊明《归去来兮~》。
◎表示过去、往。
汉英互译
◎ 辞
diction phraseology take leave
English
◎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详细字义
◎ 辞
辞、辤 cí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词性变化
◎ 辞
辞 cí
〈动〉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常用词组
◎ 辞别 cíbié
临行前向亲友等告别
◎ 辞不达意 cíbùdáyì
言辞不能把思想确切表达出来
◎ 辞呈 cíchéng
辞职报告
◎ 辞典 cídiǎn
词典
◎ 辞赋 cífù
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 辞格 cígé
修辞方式之一。亦称“修辞格”
◎ 辞工 cígōng
辞掉雇工;雇工辞掉工作
她一气之下,辞工另寻他主了
◎ 辞令 cílìng
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口才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为人忠厚,不善辞令
◎ 辞书 císhū
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的统称
◎ 辞色 císè
说的话和说话时的神态
辞色壮烈,众皆慨叹。——《晋书·祖逖传》
◎ 辞讼 císòng
诉讼
◎ 辞退 cítuì
停止雇用;解雇
◎ 辞谢 cíxiè
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
辞谢红包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辞行 cíxíng
出门远行前向亲友等告别
◎ 辞严义正 cíyán-yìzhèng
言辞严密贴切,义理正大
◎ 辞藻 cízǎo
精妙的词汇;辞令
故意玩弄辞藻,毫无诚意
◎ 辞章 cízhāng
(1)
(2) 诗词文章等的总称
(3) 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
◎ 辞职 cízhí
辞去所担任的职务
他向上级提出了辞职要求
【未集下】【舌字部】 辞
【正韵】详兹切,音词。俗辞字。《佩觿集》曰:辞乱从舌,其芜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旣久,今亦不废。
【正字通】俗辞字。【佩觿集】辞、乱从舌,其芜累有如此者。乱。
(辞)〔古文〕
辞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 辞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2. “辞”在文言文中的词性和意思是什么
名词义:1、会意字。
本义:诉讼;打官司。 【引证解释】: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6辞,讼也。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2、口供。 【引证解释】: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书·吕刑》 3、言辞;文辞。【引证解释】: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特指政令之词。 【引证解释】: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5、借口;口实。 【引证解释】: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资治通鉴》 6、古体诗的一种。如:木兰辞。
动词义: 1、说讲。 【引证解释】:无伤也,请辞于军。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辞别;告别。 【引证解释】:朝辞白帝彩云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3、推却不受。 【引证解释】:以王父命辞父命。
——《公羊传·哀公三年》 4、审讯。 【引证解释】: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5、遣去。 【引证解释】: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拼音】: cí 【组词】: 1、告辞 【释义】:原指向主人辞别,现在通用指辞别。
【例句】:他心里不高兴,没有向大家告辞,就一个人走了。 2、辞职 【释义】:辞去所担任的职务。
【例句】:教练辞职后,球队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成绩一落千丈。 3、辞世 【释义】:避世,隐居;逝世;去世。
【例句】:上述是笔者观点,主要是两位大师辞世,情有所动,因而写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4、谢辞 【释义】:辞谢,告辞;答谢的话。
【例句】: 从去年起,我谢辞各种应酬,做一些真正由我做、我能做、我爱做的事。 5、遁辞 【释义】:.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
【例句】: 然而实际上,诸如此类的怀疑和遁辞只会把协定打入冷宫。
3. 文言文全文的意思是什么
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现在用这个词来表示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比如:“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其中 誉:夸奖、吹嘘 坚:牢固、结实 物:其他东西 陷:使之陷、塌陷,引申为破坏 应:回应、回答。
4. 辞的古文解释
辞cí
①口供。《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
②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送我。”《后序》:“初至北营,抗~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令。”
③讲话,告诉。《肴之战》:“使皇武子~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请~于军。”
④推辞;拒绝;不接受。《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后序》:“于是~相印不拜。”
⑤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请~去。”《木兰诗》:“旦~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⑥文词。《屈原列传》:“皆好~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甚畅达。”
⑦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
【辞决】决别。
【辞令】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
【辞世】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
【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
【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苏威传》:“~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5.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辞》的意思是什么
辞,读作cí,本意是指诉讼,打官司,引申义是请求离、推脱等,该文字在《礼记·大学》和《报任少卿书》等文献均有记载。
辞,讼也。——东汉·许慎《说文》。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
辞的意思是什么
辞有以下几层意思:
1、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
2、言语文词:~令。修~。
3、告别:~行。
4、不接受;请求离去:~谢。~职。
5、解雇:~退。他被老板~了。
6、躲避;推托:万死不~。不~辛苦。
相关组词
1、辞让
(动)谦让不受;客气地推让。[近]谦让。
2、辞谢
(动)礼貌客气地推辞不受。
3、告辞
(动)辞别:坐了一会儿我就~离去。[近]告别。
4、辞呈
(名)请求辞去职务的书面申请。
5、辞退
(动)解雇被雇佣者。[近]解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