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鱼书雁信成语解释
- 四字成语言什么信什么
鱼书雁信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鱼书雁信
【标准发音】:yú shū yàn xìn
【繁体写法】:鱼书雁信
【鱼书雁信是什么意思】:见“鱼书雁帖”。
【鱼书雁信成语接龙】:瞎子摸鱼 → 鱼书雁信 → 信不由衷
【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
【yú shū yàn xìn】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
【对应近义词】:鱼书雁帖、鱼书雁帛
四字成语言什么信什么
1. 四个字成语什么信
陇头音信 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渺无音信 指毫无消息
不言而信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果于自信 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
难以置信 不容易相信。
民保于信 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
偏听偏信 偏面地听了一方面的话就信以为真。多指处理事情的态度不公正。
轻诺寡信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破除迷信 原指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现也指解放思想,扫除自卑感,树立敢想、敢说、敢干的新风格。
通风报信 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
谓予不信 如果以为我的话不真实。
尾生之信 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
言而无信 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言而有信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杳无音信 音信:消息,回信。没有一点消息。
半信不信 指不完全相信。
半疑半信 有点怀疑,又有点相信。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抱柱之信 后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背义负信 指背弃道义,不守信用。
鸾音鹤信 比喻仙界的音信。
美言不信 信:信实,真实。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
弃义倍信 背离信义。谓不讲道义,不守信用。倍,通“背”。
轻言寡信 谓说话轻率而缺少信用。
去食存信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贪而无信 贪婪而又不守信用。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通风讨信 犹言通风报信。
无征不信 没有验证的事不可相信。
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言而不信 见“言而无信”。
鱼书雁信 见“鱼书雁帖”。
云期雨信 指男女约定幽会的日期。
2. 什么诺什么信的四字成语
轻诺寡信
拼音 qīng nuò guǎ xìn 简拼 qngx
近义词 轻言寡信、花言巧语 反义词 一诺千金、不轻然诺
感 *** 彩 贬义词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解释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成语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成语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 吾家非轻诺寡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
英文翻译 make promises easily but seldom keep them
成语正音 诺,不能读作“ruò”。
成语辩形 寡,不能写作“剐”。
产生年代 古代
常用程度 常用
3. 第四个字是信的成语有哪些
难以置信、
通风报信、
言而不信、
讷直守信、
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去食存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言而无信、
鱼书雁信、
谓予不信、
推诚相信、
不令而信、
徙木为信、
偏听偏信、
鱼水雁信、
贪而无信、
小忠小信、
民保于信、
果于自信、
陇头音信、
睦友以信、
言而有信、
似信非信、
轻诺寡信、
治兵以信、
孝悌忠信、
云期雨信、
一枝春信
4. 什么什么信心四字成语
没有什么什么信心四字成语。
包含信心的四字词语:信心倍增、信心十足、信心百倍
1、信心百倍是汉语词汇,读音xìn xīn bǎi bèi,解释为有很大的自信心。
用法:在比赛前,我们信心百倍,一心要打败对手。
2、信心十足,意思是做事情前的一种心态。比喻对所要做的事充满干劲,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去做好,完成,胸有成足。
用法:坚持梦想你会信心十足,坚持梦想你会充满动力,坚持梦想你会大步向前,坚持梦想你会获得成功。
3、信心倍增,意思是信心成倍地增长,形容自信心增长幅度大。
用法: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欢欣鼓舞,信心倍增。
扩展资料:
含有信的成语 :半信半疑、信誓旦旦
1、半信半疑是一个词语,读音是bàn xìn bàn yí,意思是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人听了,也都半信半疑。
2、信誓旦旦是,读音:xìn shì dàn dàn,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出处:《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翻译: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
5. 【形容生动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活神活现 形容生动逼真,像真的一样 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传神阿堵 传神: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语,即这、这个.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呼之欲出 呼:叫,喊.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绘声绘色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绘影绘声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绘声绘影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画龙点睛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夸多斗靡 原指写文章以篇幅多、辞藻华丽夸耀争胜,后也指比赛生动豪华奢侈.穷形尽相 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在指丑态毕露.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鱼烂土崩 比喻国家内部发生动乱.有血有肉 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内容.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照本宣科 照:按照;本:书本;宣:宣读;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画龙点晴 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论辩风生 议论辩驳,极生动而又风趣.论议风生 谈论得极其生动而又风趣.随物赋形 谓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惟肖惟妙 形容描摹得十分生动逼真 议论风发 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议论风生 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有声有色 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予齿去角 谓天生动物赋予齿就不赋予角.比喻事物无十全十美.跃然纸上 跃然:跳跃.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 *** 实生动.笔底春风 〖解释〗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笔底龙蛇 〖解释〗犹言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6. 给老师的一封信四字成语是什么
信誓旦旦
【拼音】: xìn shì dàn dàn
【解释】: 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出处】: 《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举例造句】: 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拼音代码】: xsdd
【近义词】: 海枯石烂、指天誓日、言而有信
【反义词】: 言而无信、食言而肥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发誓
【英文】: vow solemnly
【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淇水边住着一个被丈夫遗弃的女子,他年轻天真漂亮。一个奸诈男子看中她,甜言蜜语向她求婚,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与她白头偕老。秋后,他们结为夫妻。丈夫违背先前的诺言,占有她的财物,并无情地抛弃了她。
7. 关于写信的四字成语
苞苴竿牍 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
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出处:《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断羽绝鳞 断绝书信。
羽鳞,犹鱼雁。 出处:元·柯丹邱《荆钗记·套书》:“因科举离乡半春,从别后断羽绝鳞。
今日天教遇你们,趁良使附归音信。” 堆案盈几 堆:堆积。
案:案头。公文、书信、图书等堆积满案头。
原指等待处理的文凭大量积压。后也指书籍或文字材料非常多。
出处: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 蜂媒蝶使 花间飞舞的蜂蝶。
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出处: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偏是你瘦影疏枝,不受那蜂媒蝶使。” 付诸洪乔 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
比喻书信遗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
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河鱼天雁 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意马心猿萦梦寐,河鱼天雁托音书。” 鸿断鱼沉 书信断绝,音讯全无。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
后比喻传递家信。 出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寄雁传书 指传递书信。 出处: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陇头音信 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出处:元·高明《琵琶记·伯喈行路》:“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
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 目断鳞鸿 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
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 书不尽言 书:书信。
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书不尽意 指文辞难充分达意。
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书不尽意。
’” 停云落月 表示对亲友的怀念(旧时多用在书信里)。 出处: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
唐·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言不尽意 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
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雁去鱼来 书信往来。雁、鱼均喻书信。
出处:元·汤式《湘妃引·有所赠》曲:“莺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鱼来传恨词。” 雁素鱼笺 指书信。
出处:明·邵璨《香囊记·途叙》:“雁素鱼笺,离愁满怀谁与传。” 音问两绝 书信与消息都断绝。
亦作“音问杳然”。 鱼肠尺素 指书信。
出处: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鱼肠尺素,凤足数行,书此谢辞,终知不尽。” 鱼肠雁足 泛指书信。
出处:唐·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鱼沉鸿断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明·王玉峰《焚香记·饯别》:“又恐鱼沉鸿断,阻隔云山,衔悲饮泪有万千。” 鱼沉雁静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明·高濂《瓦盆儿·题情》套曲:“未知道自别来他心可至诚,他应恨鱼沉雁静。” 鱼沉雁渺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二回:“谡如蒿目时艰,空自拊髀,兼之宝山僻在海隅,文报不通,迢递并云,鱼沉雁渺,十分懊恼。” 鱼沉雁杳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唐·戴叔伦《相思曲》:“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鱼传尺素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
指传递书信。 出处: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封雁帖 泛指书信。
出处:《吴骚·步步娇·闺怨》:“湘江竭,燕山截,断鱼封雁帖。”《南宫词纪·绛都春·四时怨别》:“伤秋宋玉悲何切,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封雁帖。”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出处:明·史叔考《醉罗歌·题情》套曲:“泪痕一线罗裙绣裾,相思两字鱼笺雁书。”
鱼书雁帛 泛指书信。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出处:明·高濂《绛都春序·题情》套曲:“空接,鱼书雁帖,反教人添哽咽。”明·王九思《绛都春序·四时闺怨》套曲:“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书雁帖。”
鱼书雁信 泛指书信。 出处:《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
8. 带有信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信口开合 半信半疑 半信不信 半疑半信 抱柱之信
背信弃义 背义负信 不言而信 笃信好学 风信年华
寡信轻诺 果刑信赏 果于自信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花信年华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将信将疑 讲信修睦 尽信书不如无书
陇头音信 履信思顺 鸾音鹤信 美言不信 民保于信
渺无音信 难以置信 偏听偏信 偏信则暗 破除迷信
弃义倍信 轻诺寡信 轻言寡信 诎寸信尺 取信于民
取信于人 去食存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善男信女 赏罚信明
赏信罚必 赏信罚明 深信不疑 贪而无信 通风报信
通风讨信 威信扫地 尾生之信 谓予不信 无征不信
孝悌忠信 信笔涂鸦 信步而行 信而好古 信而有征
信而有证 信及豚鱼 信口雌黄 信口胡言 信口开呵
信口开喝 信口开合 信口开河 信马由缰 信赏必罚
信誓旦旦 信手拈来 信守不渝 信言不美 信以为真
言必信,行必果 言而不信 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 言信行果
言行信果 昂首信眉 杳无信息 杳无音信 疑信参半
音信杳无 鱼书雁信 云期雨信 自信不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