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成语: 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的意思
- 兔死虎悲伤其累,张冠李戴人莫斜什么典故
- 张冠李戴
- 张冠李戴的成语典故
- 张冠李戴的成语小故事
- 张冠李戴 燕雀相贺
- “错把冯京当马凉“是个什么样的典故
- 张冠为什么李戴为什么不是王戴赵戴
成语: 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成语: 张冠李戴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 388 成语 : 张冠李戴 注音 : ㄓㄤ ㄍㄨㄢ ㄌ|ˇ ㄉㄞˋ 汉语拼音 : zhāng guān lǐ dài 参考词语 : 李戴张帽 释义 : 把姓张的帽子误戴到姓李的头上。#语本宋.钱希言《戏瑕.卷三.张公吃酒李公醉》。后用「张冠李戴」比喻名实不符或弄错事情、对象。 Emoji符号 :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张冠李戴”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张冠李戴」这句成语,原本出自唐朝的谚语「张公帽儿李公戴」。「张公」是指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李公」则是指武则天的丈夫中宗,当时人可能用这句话来暗讽武则天不守妇道,私生活 *** ,就好像把这个人的帽子,错给那个人穿戴。与此类似意思的谚语,还有「张公吃酒李公醉」、「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等。后来「张冠李戴」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名实不符或弄错事情、对象。 典源 : #宋.钱希言《戏瑕.卷三.张公吃酒李公醉》1》唐武后时,有「张公吃酒李公醉」之谣。张公谓易之,昌宗兄弟也,李公谓中宗也,此即「薛王沈醉寿王醒」之意。一日士人有犯夜而非其罪者,举此为辞,官遂命赋其事。士人援笔立搆数言,主者笑而释之。此语流传至宋,则宗门老宿,无不拈出来作对答人底话头,味之却真有不可思议道理在。其时又有「张公帽儿李公戴」,至今相传又有「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之谚,疑亦是此意耳。后世行市语有「 张三李四 」,皆非漫然无本。「鲁酒薄,邯郸围」「罪生甲,旤归乙」,事机莫测,曷足怪乎!诸老先生乃谓皆是乱说,然则圣人何以择言于刍荛。 〔注解〕 (1)典故或见于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二.张公帽赋》。 〔参考资料〕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棳在李 *** 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以戴之,于长隐君乃岸帻而亵礼,木子居士反峨冠而壮仪。」亦可谓善谑者。 书证 : 01.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三二.锦衣卫》:「彼卑官小卒,以衙门为活计,惟知嗜利,鲜有良心……甚至张冠李戴,增少为多,或久禁暗处,或苦打屈服,砌成可恶情状,令人一见辄怒。」 02.《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一七四之二.李卫奏折》:「迩来收税颇属公平,不敢复蹈前辙。然批行与彼查审之事,则有错误至张冠李戴者。」 03.清.蓝鼎元〈复顾太史书〉:「即为前官受过,亦可不辞。然而张冠李戴,不知其诬者,谁乎?」 04.清.姚炳《诗识名解.卷一.鸟部.鸠》:「以隼同焦,以鵻同隼。张冠李戴,名物混淆,则皆子云辈好作奇字之遗孽也。」 用法说明 : 【语义说明】比喻名实不符或弄错事情、对象。 【使用类别】用在「出错失误」的表述上。 【例 句】 《01》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02》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03》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04》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吗? 《05》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06》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07》再怎么离谱,你总不能把林黛玉张冠李戴地误成《水浒传》人物吧! 《0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明是李白的诗句,你怎么张冠李戴地说是白居易的呢? 成语接龙
“戴”字开头的成语
“张”字结尾的成语
“张”字开头的成语
“戴”字结尾的成语
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张冠李戴。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张冠李戴。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张冠李戴”分成的单字详解:
张, 冠, 李, 戴。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的意思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解析:
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 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在学习上不加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
出 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示 例 茅盾《夜读偶记·理想和现实》:“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地读了《红楼梦》,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近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典故】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 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同学们,如果读书也像这样囫囵吞枣下去,不用头脑,肯定学不到东西。 于是,人们就以“囫囵吞枣”来比喻学习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接受.
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 ( zhāng guān lǐ dài )
解 释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出 处 明朝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 *** 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沈从文《边城》十四)
近义词 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反义词 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歇后语 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灯 谜 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
英 文 put Zhang’s hat on Li’s head 《confuse one thing for another; misnomer》
----------------
张冠李戴:书籍出版术语。指在装订加工中将一册书的封面包在二册书的书芯上,又将上册书的封面包在下册或其他书芯上的现象。
饱经风霜
bǎo jīng fēng shuāng
〖解释〗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雪霜,丝鬓如银。”
〖示例〗人们那被晒黑的~的脸上,显出严肃而紧张的神情。 冯德英《苦菜花》第一章
英文:weather-beaten;having experienced the hardships of life
反义词:养尊处优
兔死虎悲伤其累,张冠李戴人莫斜什么典故
是兔死狐悲,和张冠李戴。
兔死狐悲,比喻物伤其类。兔子死了,狐狸看到了,觉得自己的同伴要是死了,自己也会难过。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认错了事实。
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zhāng guān lǐ dài)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出自于明朝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目录
成语英文
释义
近义词
反义词
歇后语
灯谜
典故出处成语 英文
释义
近义词
反义词
歇后语
灯谜
典故出处
展开 本段成语
英文
put Zhang’s hat on Li’s head 《confuse one thing for another; misnomer》
释义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冠:帽子。整体意思: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喻义比喻认错了对象,混淆了事实。
近义词
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反义词
无可非议、毫厘不爽、对号入座
歇后语
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灯谜
乱扣帽子;错把李猛当张义明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本段典故出处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头上,这叫作“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实。为什么非得拿姓张、姓李的人来说事呢?各种辞书都没有解释清楚,仅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中有一篇《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张冠李戴”的出处安在了田艺蘅头上,可是人家田艺蘅明明说“谚云”,可见在他之前早就有了这个说法,田艺蘅只不过转述“谚云”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的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记载在张鷟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是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此时,李姓王朝已经易姓,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篡夺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被废黜。“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当时的民谣,张鷟解释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这种解释没有任何道理;“张公吃酒李公醉”一语非常刻薄,是讽刺李显无法撼动母亲的地位,夺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亲饮酒的宴会上,那边厢“二张”饮酒饮得兴高采烈,这边厢李显独自一人闷闷不乐,怀有无限的心事,闷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这才是“张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义。 相似的说法还有李商隐的诗《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业,寿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杨玉环本来是寿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阴谋手段抢夺而去,变成了著名的杨贵妃,一跃而为李瑁的继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龙池举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没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尽欢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当年的李显一样,心事重重,老婆都被当爹的夺去了,而且还在酒宴上顾盼生辉,他能不郁闷吗?不过跟李显不一样的,李瑁的闷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归来,李瑁仍然醒着,而且彻夜不眠。此之谓“薛王沉醉寿王醒”,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辙。 唐代时,又从“张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个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这句俗语就更刻薄了,此处的“李公”指武则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张”的帽子戴到了李治头上,不是绿帽子是什么!这才是“张冠李戴”这个成语的真正语源。 到了宋代,从“张冠李戴”的语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谚语,比如“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比如“张三李四”,等等。后来凡是一个成语或者俗语中同时出现张姓和李姓的,几乎都源出于“张公吃酒李公醉”。 “张冠李戴”的真实含义从来没有真正搞清楚过,直到本文才算彻底廓清,真乃快事!
张冠李戴的成语典故
【出处】: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举例造句】: 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沈从文《边城》十四
张冠李戴的成语小故事
张冠李戴的字面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以此来比喻做事时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这个成语出自明代田艺蘅写的《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原题目叫《张公帽赋》.其中说到:“谚语说:‘张公的帽子放在李公的头上.’有人作赋说:‘物各有主,貌贵相宜.偷了张公的帽子,借给姓李的戴上.’”
张冠李戴 燕雀相贺
张冠李戴
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英文
put Zhang’s hat on Li’s head 《confuse one thing for another; misnomer》
释义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喻义 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示例
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沈从文《边城》十四)
近义词
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反义词
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对号入座
歇后语
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灯谜
乱扣帽子;错把李猛当张义明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典故
出处 明朝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头上,这叫作“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实。为什么非得拿姓张、姓李的人来说事呢?各种辞书都没有解释清楚,仅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中有一篇《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张冠李戴”的出处安在了田艺蘅头上,可是人家田艺蘅明明说“谚云”,可见在他之前早就有了这个说法,田艺蘅只不过转述“谚云”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的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记载在张鷟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是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此时,李姓王朝已经易姓,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篡夺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被废黜。“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当时的民谣,张鷟解释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这种解释没有任何道理;“张公吃酒李公醉”一语非常刻薄,是讽刺李显无法撼动母亲的地位,夺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亲饮酒的宴会上,那边厢“二张”饮酒饮得兴高采烈,这边厢李显独自一人闷闷不乐,怀有无限的心事,闷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这才是“张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义。
相似的说法还有李商隐的诗《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业,寿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杨玉环本来是寿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阴谋手段抢夺而去,变成了著名的杨贵妃,一跃而为李瑁的继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龙池举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没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尽欢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当年的李显一样,心事重重,老婆都被当爹的夺去了,而且还在酒宴上顾盼生辉,他能不郁闷吗?不过跟李显不一样的,李瑁的闷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归来,李瑁仍然醒着,而且彻夜不眠。此之谓“薛王沉醉寿王醒”,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辙。
唐代时,又从“张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个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这句俗语就更刻薄了,此处的“李公”指武则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张”的帽子戴到了李治头上,不是绿帽子是什么!这才是“张冠李戴”这个成语的真正语源。
到了宋代,从“张冠李戴”的语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谚语,比如“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比如“张三李四”,等等。后来凡是一个成语或者俗语中同时出现张姓和李姓的,几乎都源出于“张公吃酒李公醉”。
“张冠李戴”的真实含义从来没有真正搞清楚过,直到本文才算彻底廓清,真乃快事!
燕雀相贺
【拼音】yàn què xiāng hè
【释义】燕雀因大厦落成有栖身之所而互相庆贺。后多用作祝贺新屋落成之语。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忧乐别也。”
【示例】应声答曰:‘且得燕雀相贺。’ ★《北齐书·卢询祖传》
典故
在茫茫自然界中,生物千千万万种,它们各有其特性,也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各自取所需,顽强地生息繁衍。
头上长了虱子,洗头的热水准备好,头上的虮子和虱子见到热腾腾的蒸气就该互相吊唁了,因为它们的末日到了。人们千辛万苦建起了大厦,燕雀带领全家,飞上飞下地围着大厦欢唱,那是在庆贺它们又有了安身之所。小小的花虫鸟兽同样有不同的忧乐。蚕只吃桑叶而不喝水,三十二天化成蛾子;蝉喝露水而不吃东西,三十天蜕皮化蛹;蜉蝣既不吃也不喝,三天便夭亡。人吃了矾石(硫砒铁矿)煅成的粉末就会中毒身亡,而蚕吃了可以养肥起来;在池塘中扔进巴豆,鱼儿很快肚皮朝天,而老鼠吃了巴豆长得肥壮。春秋时圣贤之士柳下惠见到糖稀马上高兴地想到:“这东西可用来赡养老人。“他的弟弟盗跖是个逆时代潮流,不拘礼仪圣贤,背经离道的大盗,他见到糖稀则高兴地说:“正好用它沾出锁簧。“相同的东西,不同的人认识截然不同。陶器是用火烧成的,但再用火干烧就会碎裂;竹子靠水生长,但长期浸在水中就会死亡。所以说事物的道理、变化是复杂的,要弄清楚其中的奥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决不能主观臆断。
“错把冯京当马凉“是个什么样的典故
“错把冯京当马凉“的意思就是张冠李戴,弄错了对象。
典故:一次乡试,某主考官老眼昏花,把考生冯京的“冯”姓左边两点落到名字上去了,他大喊三声“马凉”,生员无一人应。这便是“错把冯京作马凉”的笑话。
张冠为什么李戴为什么不是王戴赵戴
张冠李戴的典故: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张冠李戴来自于: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