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唇亡齿寒体现了什么哲理 唇亡齿寒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读了《唇亡齿寒》明白了什么道理
- 文言文《唇亡齿寒》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唇亡齿寒的寓意和道理
- 唇亡齿寒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唇亡齿寒文言文的道理
- 唇亡齿寒的道理
- 唇亡齿寒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唇亡齿寒体现了什么哲理 唇亡齿寒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1、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形容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2、弱小的势力相依为命应该联合对抗外敌.事物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只要没有了一个,另一个必定会惨败。只有相互依存,才可以生存更久。要把目光放远。
读了《唇亡齿寒》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需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甚至互相依存。在汉语中有许多形容这种关系的说法,比如荣辱与共,再比如息息相关。今天,张老师就教大家一个形容这种关系的成语:唇亡齿寒。
想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含义,得从一个遥远的故事讲起。
现在,大家知道“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来历,以及它的具体含义的吧。当我们形容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对方,就可以说“唇亡齿寒”,也可以说“唇齿相依”。
文言文《唇亡齿寒》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唇亡齿寒.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方受到打击,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宁.
唇亡齿寒的寓意和道理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唇亡齿寒的故事告诉我们联盟合作的重要性,但也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贪图小便宜终将自取灭亡,人心可以向善但也不要忘了人性恶的一面。
唇亡齿寒的故事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始有点犹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赠送良马、玉璧这些稀世之宝却有些割舍不下,并担心虞公收了重礼还不肯借道。荀息笑道:“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晋献公还不放心地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十分精明能干,只要宫之奇在,定能识破送礼借道的蹊跷,必然劝虞公拒收礼物,事情就不好办了。”荀息说道:“大王不知,宫之奇的为人,聪明而不固执,又自小和虞君在一起,他肯定不会强谏,强谏也无益。再说白璧宝马,人见人爱,玩好在耳目之前,由此而招到的祸事则是以后才有的事,这是具有上等智力的人才能意识、预见得到的,那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他是没有这个见识的,所以此事肯定能办成。”听后,晋献公这才放心,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荀息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
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的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寒冷啊!”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唇亡齿寒 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
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弱小的势力应该联合对抗强敌,否则被敌人各个击破,到时候没有任何援兵,会死的相当惨.
(说到唇亡齿寒就联想到宋朝,北宋联金灭辽,结果反被金国灭亡,南宋联蒙灭金,最后反被蒙古灭亡,哎,这就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唇亡齿寒文言文的道理
1. 唇亡齿寒 的古文直译,并告诉什么道理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翻译
“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将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爱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会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但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
2. 唇亡齿寒给我们的启示
唇亡齿寒的启示: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形容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事物是彼此相依的,舍弃其一就会影响到另一半,因为它们是共存亡的。 弱小的势力相依为命应该联合对抗外敌.事物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只要没有了一个,另一个必定会惨败。只有相互依存,才可以生存更久。要把目光放远。
唇亡齿寒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虢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于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公,要求借道让我军通过,估计那个贪恋财宝的虞公会同意为我们借道。”晋献公说:“这名马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自己家里一样吗!”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着.名马和美玉去见虞公。 虞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道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这里的“辅”是指面颊,“车”是指牙车骨。面颊和牙车骨,是一表一里,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辅车相依”。嘴唇和牙齿,也是表里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齿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齿寒”,也叫“唇齿相依”。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道”,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宫之奇预料祖国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慷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虞公还是毫不戒备。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俘,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3. 《吕氏春秋,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中的故事,即:原文内容: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 “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 “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柰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於虞而伐虢.虞公滥於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柰何其假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原文大意:从前,晋献公派苟息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苟息说;“请您把垂棘出产的玉鐾和屈邑出产的四匹马送给虞公,向他要求借路,一定可以得到允许.”献公说:“那垂棘出产的玉壁,是我们先君的宝贝啊,屈邑出产的四匹马,是我的骏马啊.如果虞国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昵?”苟息说.“不是这样,他如果不借我们路,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借给我们路,这就如同我们把玉壁从宫中的府库拿出来放到宫外的府库里击,把骏马从宫中的马槽旁牵出来拴到宫外的马槽旁去.您对此又忧虑什么呢?”献公答应了,就派苟息把屈邑出产的四匹骏马,加上垂棘出产的玉璧作为礼物献给虞公,来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虞国对于虢国,就象牙床骨和颊骨一样,互相依存.虞国和虢目的形势就是这样.古人有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着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也靠着有虢国啊!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怎么可以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借路给了晋国.苟息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禀报.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连是老样子,只是马均年齿稍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原文启示:一是,告诉人们“唇亡则齿寒”的道理.也就是说,人之间、单位之间、社会之间、以及国之间的关系,都可能存在着互相配合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切不可以损害这种关系为代价.一是,告诉人们“小利是大利的祸害”的道理.也就是说,人们在生活中,切不可因小利而失去大利.。
4. 《唇亡齿寒》的译文和道理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 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5. 【文言文:唇亡齿寒.的正文意思是
唇亡齿寒 【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象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是战略决策的重大错误啊.”。
唇亡齿寒的道理
唇亡齿寒告诉了我们人多力量大,势力弱小,就应该彼此相依,否则被敌人各个击破,最后没有任何援兵,就会失败的道理。
唇亡齿寒出处
唇亡齿寒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唇亡齿寒的故事
公元前700年左右,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但是此时虞国国君已经被晋国送来的礼物所吸引了,认为事情并没有宫之奇说的那么可怕,所以并没有采纳宫之奇的建议,还是借路给了晋国。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借道成功之后,苟息率领军队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的时候,也将虞国一起灭掉了,从此虢、虞二国在列国之中永远消失了。
唇亡齿寒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唇亡齿寒的故事告诉我们联盟合作的重要性,但也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贪图小便宜终将自取灭亡,人心可以向善但也不要忘了人性恶的一面。
唇亡齿寒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大夫荀息建议,把献公的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晋献公接受了。
虞君见礼物,很高兴,答应借道。大夫宫之奇阻止说:“不行啊!虞国和虢国就象牙齿和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唇亡齿寒)。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君不听。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回来时顺便又消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故事告诉我们联盟合作的重要性,但也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贪图小便宜终将自取灭亡,人心可以向善但也不要忘了人性恶的一面。
唇亡齿寒
释义: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