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之又玄什么意思?玄之又玄_众妙之门的出处_玄之又玄_道德经_玄妙

本文目录

  • 玄之又玄什么意思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出处
  • 玄之又玄是什么意思
  • 玄之又玄的意思
  •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详细翻译和解说是什么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玄之又玄什么意思

玄之又玄,发音 xuán zhī yòu xuán,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处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文字通过一种正面和肯定的方式对“道“作了界定和描述,道是宇宙的终极本体和万物存在的总根源,超绝名相,难以规定。“玄“训诂义为“幽远,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而幽又训为“隐“。

道在本质是有(现象,功用)和无(本体,本原)的统一。“玄之又玄“即用以递进否定的方法形容“道“体的幽深神妙以及创生万物过程的深奥难测。

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曾指出:“在中国哲学中把’否定’作为一种论证方法也许可以说是老子最早加以运用和运用得最为出色的。以后中国的许多哲学家都采用’否定’的方法作为他们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不肯定什幺,又往往被称之为’负的方法’。

’’汤先生还进一步阐释道:“说它是什么,就是对它有所肯定,可是肯定了这一面,必然会否定另一面,因此不能说它’是什么’,而只能说它’不是什么’。“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样一种方法,通过否定而达到肯定。“无为“是对“为“的否定,那么“无不为“,就是对“为“的肯定,或者说是对无不为的否定之否定。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公式,她通过否定达到肯定。

老子认为,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因为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通过否定而达到肯定。所以说,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是老子认识的一个原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出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意思是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

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玄之又玄是什么意思

玄之又玄意思是玄:深奥玄妙。原为道家语,指“道”深奥难识,微妙无形。后形容非常玄妙,难以理解。

引证解释:

1、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

2、夫玄之又玄,处众妙之极;可乎不可,成道行之致。——南朝陈沈炯《林屋馆记》。

3、寄居异乡,同时又蕴含着失意的结婚悲苦的我,把少年人活泼的心机无形中倾向在玄之又玄的探讨上去了。——郭沫若《泰戈尔来华的我见》。

4、与钦风慕名,而未能遽受教者,则多慌惚产据,玄之又玄,使人无可捉摸。——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朱陆篇后)》。

例句:

1、其中人的话听起来天花乱坠,玄之又玄,似乎要炫耀他们身居高位已有多时。

2、玄门之玄,玄乐亦玄,道医则玄之又玄,实践证明道教音乐的医学性应值得重视,也是现代文明和科学应予积极继承和开发利用的文化遗产。

3、有些人把气功吹得玄之又玄,故意给它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4、对于这直觉的东西,张队长一直很笃信,因为这玄之又玄的感觉救过他不知道多少次了。

5、我听着音乐,这充盈着纯然,我相信自己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不盛不乱,姿态如烟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玄之又玄。

玄之又玄的意思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道家经典,玄之又玄,可以用现代文字表示和解释,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千变万化,变来变去,阴阳消长。道经中:无有相生,长短相形等,均是玄之又玄的体现。出自《老子》(又名《道德经》)

“玄之又玄”成语造句

1、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能损之又损,而玄之又玄,轮扁所不能语斤。”

2、有些人把气功吹得玄之又玄,故意给它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近义词: 百思不解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详细翻译和解说是什么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在《道德经》里的表达的是同之又同,是认识天地万物的方法。道德经第一章中的这末尾一句里,玄的意思是“幽深,深远”。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后来关于“玄”的释义就更多了。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张衡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说文》释“玄”为“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宋代苏辙注:“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玄”字的本义是精微,老子是以“玄”作为抽象的名词概念,与“道”、“无”、“有”这些概念有同样的意思。“同谓之玄”就是“同”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同之又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有”和“无”)这两者同出于“道”而名称各异;同出之“同”就叫做“玄”;同而又同,是理解“道”的关键。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句的意思就是:同之又同,是认识天地万物的方法。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81章。它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老子》(又称《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意思是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

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