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关于蜉蝣的描写(生似蜉蝣是什么意思)_蜉蝣_天地_短暂

本文目录

  • 生似蜉蝣是什么意思
  • 芸芸众生相,尘世一蜉蝣出自哪里
  • 089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盘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 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 庄子中关于蜉蝣的原句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全文是什么啊怎么理解

生似蜉蝣是什么意思

生似蜉蝣是一个组合词,意思是人类生来就像蜉蝣一样,只有短暂的生命。

一、似

释义:相像,好像。

引证:巴金 《寒夜》十九:“他这种类似审问的问话使她心烦。”

二、蜉蝣

释义: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

引证:柯灵《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否则只好朝生而暮死,与蜉蝣同寿。”

扩展资料

生似蜉蝣的近义词—白驹过隙

释义:比喻时间过得快,光阴易逝。

引证:《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译文:人的寿命是极为短暂的,好像白马驰过狭窄的空隙,一闪即逝。

用法:作状语;比喻时光飞快流逝(不能形容其他速度)。

示例:人的一生十分短暂,犹如白驹过隙,所以大家需珍惜宝贵的时间。

芸芸众生相,尘世一蜉蝣出自哪里

先秦·李耳《老子》第十六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芸芸众生出自先秦·李耳《老子》第十六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礼记度·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现泛指一切生物(多指普通人)。唯爱浮生版:唯:只,单单。权只有。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浮生若梦。指人生。典故名,典出《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089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盘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

机息坐忘盘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译文】兴致来时,醉倒在落花之前,就把天地当成被子和枕头;

机心止息,坐在厚重的石头上物我两忘,古今世事全都如同蜉蝣一样微不足道。

【点评】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最能喝酒的刘伶写过一篇《酒德颂》,以寥寥百余字的篇幅,形象概括出一位“大人先生”在酒醪中体验到的无上境界:“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这位道德高尚的先生傲视宇宙,幕天席地,居无定所,随遇而安,酒器从不离身,酒外再无他事,在酒醪中看淡了人世间一切的是非与名利、权势与礼法,“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菜根谭》所描绘的兴致来时,在落花中醉倒,天空当盖被、大地作枕席的场景,也正是仿着“大人先生”来的。在盘石上息机坐忘,其观念和做法则来自《庄子》。“坐忘”就是静坐而心亡,“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是以静坐的姿态,有意识地忘记外界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中,领悟到古往今来也只不过是一瞬之间,消解了时间的局限,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
蜉蝣是昆虫的一科,若虫生活在水中一年至五、六年。成虫有翅膀两对,尾部有丝状物两条或三条。成虫常在水面上飞行,寿命很短,只有几小时。作者以此感叹自己一生的短暂.
粟是一种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的粮食、又称谷子、小米、狗尾粟。古称粟为粱,糯性粟为秫。作者用大海里的一颗粟米自比,说明人是何其的渺小
哀吾生秩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是感叹自己人生的短暂 而世界的万物的永恒

庄子中关于蜉蝣的原句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翻译: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

出自:《逍遥游》

作者:先秦·庄周

赏析

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以养天年。他对于世间的大小、贵贱、寿夭、是非、得失、荣辱等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他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那种妄想逃避现实,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无论在当时或现在,都是—种消极的、不可能实现的绝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全文是什么啊怎么理解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意思是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蜉蝣是昆虫的一科,寿命很短,只有几小时.作者以此感叹自己一生的短暂.作者用大海里的一颗粟米自比,说明人是何其的渺小。

出自:《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释义: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

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

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

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赤壁赋》是宋朝大作家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赋,实际上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北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是“罪人”。

这是他政治上最失意苦闷的一个时期,当同时又是他创作上丰收的时期,他前后写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念奴娇)等著名作品。

作者就用秀丽的字句,简明的笔法,写出了时间和自然风光,使人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些动作上,已经表现出愉快的心情,接着作者以轻快的笔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